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姑苏特产油团子 青团子正宗苏州特产老字号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姑苏特产油团子 青团子正宗苏州特产老字号更新时间:2024-04-14 01:52:57

一. 上海市 黄浦区 油墩子

是上海的街头小吃。油墩子是将调稀的面糊,少许倒入椭圆形铁勺中,加葱花和咸的萝卜丝,再复以面糊入油锅炸。由于属油炸食品,外表呈黄褐色,吃起来香脆有味。

二.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太湖莼菜

太湖莼菜是著名的苏州之一。早在宋代,就被列为贡品。据记载: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苏州有个张志宏献上了四缸莼菜和“莼菜诗”,博得龙颜大喜,敕封张志宏为官,时人讥之为“莼官”,可见莼菜之魅力。“叶青如碧莲,梗紫如紫绶,味滑若奶酥,气清胜兰芳”。这首古诗对莼菜的色、香、味、形以及柔滑的口感作了极妥切的介绍和评价。

莼菜的幼叶与嫩茎中含有一种胶状粘液,食用时有一种细柔滑润清凉可口的感觉,并有一种沁人心肺的清香,口感极好、风味独特。苏州太湖莼菜的收获期主要在5——10月间,新鲜的莼菜采收花圃只能存活一天左右,因此莼菜采收后须立即杀青或速冻保鲜处理,加工后的莼菜可常年销售。太湖莼菜食用方便,可配荤炒,可素食、可氽汤,也可做馅,是做美味佳肴的上乘之品。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姑苏豆腐花

“豆腐花”是姑苏的风味小吃,是价廉物美的早餐佳品。一九八五年十月,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到故乡苏州会友、参拜家祠时,他点名早餐要吃姑苏的“豆腐花”。用餐中,贝聿铭先生带吃带笑,高兴极了。他为何如此偏爱姑苏“豆腐花”呢?这是因为它太有姑苏地方特色了。
                          
姑苏“豆腐花”乃是一种制作得比炖鸡蛋汁还要鲜嫩的豆制品。这种豆制品,一般都是在高约65公分,直径约50公分的圆木桶中制作。制作时,在桶中注入豆浆点浆成形;然后用一把极扁的铜勺,把那绝嫩绝嫩的豆腐,一片一片地舀入事先准备好的水、盐、酱油混和的汤料锅中。汤料锅用文火煨之,绝嫩的豆腐片在汤料锅中无需片刻即被煨熟,由于炉温恰到好处,因而那煨熟的豆腐片的绝嫩程度不会有丝毫改变。聪明的姑苏小贩,在蓝边敞口白瓷碗中放入榨菜末、虾米、蛋丝、味精、大蒜叶等调味品;连汤连水地将锅中煨熟的豆腐片盛进碗中。最后,那小贩有意在碗中滴入几滴香油。当您端起那热气腾腾的蓝边敞口白瓷碗时,一股股香味扑鼻而来,那一片片洁白如玉的豆腐片象绽开的白玉花瓣,在碗中汤汁里上下浮动,动人极了。此时,您可以尽情地领略“豆腐花”三字的巧妙含义。姑苏“豆腐花”鲜美味雅,入口而化,不论男女老少都喜食之、品之。
                                  
姑苏“豆腐花”旧时一般都由小贩挑着一种名唤“豆腐花担”的担子,串街走巷,沿途叫卖;这种“豆腐花担”的前担,是由台面,汤锅、炉担座和玻璃镶嵌的半六角形的立体调料座等组成。那后担,即是那盛着绝嫩豆腐的圆木桶。姑苏“豆腐花”,小贩叫卖它的吆喝声非常奇特;只有一个“碗”字,那“碗”字在吴语中与“完”字相仿;在叫唤这个“碗”字的时候,小贩们往往拖着长长的,悠扬动听的拖腔:“完(碗)—”。对于苏州人来说,小贩呼唤的这个“碗”字是家喻户晓之事;这是小贩们在招呼吃客将吃完“豆腐花”的碗,及时送回,而对于初次到苏的外地人来说,他们不一顶搞得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松鼠鳜鱼

“松鼠鳜鱼”是苏州地区的传统名菜,在江南各地一直将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肴。用鳜鱼制菜各地早有,一般以清蒸或红烧为主,而制做形似松鼠的鳜鱼菜肴则首先是苏州地区。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微服至苏州松鹤楼菜馆用膳,厨师用鲤鱼出骨,在鱼肉上刻花纹,加调味稍腌后,拖上蛋黄糊,入热油锅嫩炸成熟后,浇上熬热的糖醋卤汁,形状似鼠,外脆里嫩,酸甜可口,乾隆皇帝吃后很满意。后来苏州官府传出乾隆在松鹤楼吃鱼的事,此菜便名扬苏州。其后,经营者又用鳜鱼制作,故称“松鼠鳜鱼”,不久此菜便流传江南各地。清代《调鼎集》记载:“松鼠鱼,取(鱼季)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炸成松鼠式,油、酱烧”。此菜从创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它已闻名中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菜肴之一。( 苏州)

据传,松鼠桂鱼由松鼠鱼鲤鱼演变而来。当初乾隆皇帝下江南,闲逛至松鹤楼,为应酬皇帝硬要吃鱼,厨师急中生智,将供于赵公元帅神案上的鲤鱼,炸烹而成。后来以骨疏刺少、肉质细嫩的桂鱼替代了鲤鱼,松鼠桂鱼成为宴席名菜。苏州名厨又在烹饪上精益求精,光是佐料调料就有河虾仁、熟笋丁、得菇丁、青豌豆、猪肉汤及酒、醋、盐、糖、猪油、麻油、葱段、蒜瓣、干淀粉、湿淀粉…达十五六种之多。

1983年11月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被列为江苏表演菜点之一。 唐诗中有“桃花流水鳜鱼肥”,因而品尝松鼠桂鱼最佳时节,当推每年三、四月间。

五.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潘玉麟糖粥

逛皮市街“必去”,就在“花鸟市场北门那里”。卖的是“很正宗”的苏州甜食,糖粥“用糯米熬出来”,浇上又“稠”又“厚”的豆沙,拌上桂花,“香甜不腻”;赤豆小圆子也“怀旧温暖”,仍是“小时候的味道”。摊主是一对“老夫妻”,态度“超级和蔼”。客人“很多”,有“慕名的”、有“路过的”,想吃的要赶早哦。

六.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扇

苏扇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的总称。它以历史悠久、制作精巧著称。折扇由收则折叠而得名,又因用时需撒开,故又称"撒扇"。扇骨又称骨子,取材以竹为主,又有檀香木、红木、黄杨、紫檀、乌木、鸡翅木、桃丝木、湘妃竹以及象牙、玳瑁等珍贵材料。

扇骨柄部的造型俗称头形,式样有大圆头、小圆头、平头、玉兰头、琴、燕尾、葫芦、瓶等,花色繁多,以简朴、古雅为妙品。

两旁的扇骨称为大骨,精选细腻、筋少的竹子为原料,经过漂、晒、烤、焙等工序制成。有的加以髹饰,称为漆骨,有菠萝、八宝、推光、槟榔、珊瑚、金星等各种髹饰技法,莹光闪闪,更显得富丽华贵。此外,还有雕漆、浅刻、浮雕、镶嵌金银丝、螺钿等装饰的大骨。扇骨的长短和多少,则随着使用对象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气候而各不相同。有的为长9寸5分、16根扇骨,即所谓九五、十六;也有长7寸,16根扇骨;长8寸,18根扇骨和一尺二长的。还有特制的舞台用扇,可达二尺多长,称为男舞扇。

扇面大多用宣纸裱成。折扇上面是文人雅士题诗作画之处。扇面的制作也很讲究,如宣纸扇面就有开料、刮光、裱糊、上矾、沿边等十多道工序。古代尤其以泥金扇面为人们所推崇,配以名家书画,一把价值竟为千金。

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水磨骨玉折扇的问世,吸引不少名家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及雕刻,苏州折扇便形成精细雅致风格。尤其是"老矾扇面",平整牢固,久用不裂,是苏州折扇中的名牌品种,配以书画,既能消暑,又可欣赏。

苏州檀香扇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是从折扇演变而来的,一扇在手,香溢四座。开始,它是以30根薄如竹篾的檀香木片作为扇骨,在扇骨上裱糊纸面,后来改为裱糊绢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州的"张卿记"等几家作坊就专门以生产檀香扇著名。现在的苏州檀香扇玲珑纤巧、富贵华丽、芬芳馥郁,经过锯片、组装、锼拉、裱糊、绘画等十多道工序而成,尤其以"四花"(拉花、烫花、绘花、雕花)的装饰手法见长。拉花,即在扇骨上锼拉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使扇面玲珑剔透,轻盈如纱;烫花又称火笔画、烙画,是用特制的火笔在扇骨上烙出深浅浓淡的图画;雕花分浅刻、浮雕、镂雕等,在大骨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或博古等画面;绘花,即在绢面上绘仕女、花鸟等,色彩艳而不俗,富丽大方,有的在泥金扇面上重彩绘画,更是显得华丽富贵,耀目生辉。苏州绢宫扇的生产历史少说可追溯到宋代,它以竹、木、牙、角、铁丝、丝绸为主要原材料精制而成,扇形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多种形状,扇面以绢为主,绘以山火水、人物、花鸟等国画,有的还书历代名人诗句,既具有古色古香风格,又有鲜艳明快色彩。产品除内销外,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是苏州檀香扇厂的一个系列产品。纸团扇在苏州也有一定的历史。它仅以竹和纸为原料,扇面可印广告和宣传画,具有轻便灵巧、价格低廉之优点。然而由于不能折叠起来保存,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纸团扇的产销量不多。

七.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丝绸

早在2000多年前,苏州地区就有植桑、养蚕,以及缫丝、捣棉的生产活动。明清时代,苏州的丝绸已经名扬海外,苏缎与云锦、杭罗被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名产。丝绸至今仍是苏州重点发展的传统产品。

八.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茉莉花茶

我国茉莉花茶中的佳品。苏州茉莉花茶,约于清代雍正年问已开始发展,距今已有250年的产销历史。据史料记载,苏州在宋代时已栽种茉莉花,并以它作为制茶的原料。1860年时,苏州茉莉花茶已盛销于东北、华北一带。

苏州茉莉花茶以所用茶胚、配花量、窨次、产花季节的不同而有浓淡,其香气依花期有别,头花所窨者香气较淡,“优花”窨者香气最浓。苏州茉莉花茶主要茶胚为烘青,也有杀茶、尖茶、大方,特高者还有以龙井、碧螺春、毛峰窨制的高级花茶。与同类花茶相比属清香类型,香气清芬鲜灵,茶味醇和含香,汤色黄绿澄明。

从解放初期始,苏州茉莉花茶开始出口,外销香港、东南亚、欧洲、非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九. 河北省 邯郸 永年 驴油烧饼

永年县饮食服务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驴肉香肠为主的国有商贸企业,驴油烧饼伴随着驴肉香肠的产生而产生,源于清朝末年, 已有近百年历史,属永年县地方风味小吃,永年县饮食服务公司饭店大楼独家生产,驴油烧饼以其香酥可口, 营养丰富,物美价廉,受到永年及周边市县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永年县饮食服务公司饭店大楼拥有较大的驴油烧饼生产设备,技术力量雄厚。驴油烧饼选用精面粉、上等驴油以及多种佐料煎制、烘烤而成。近两年,他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经研制改造,重新调整驴油烧饼的生产配方,使驴油烧饼更加适合现代化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日窗口销售达4000多个,成为广大消费者日常生活、宴请宾朋的主要食品。
桂月牌缯肘是广平县独品,历史悠久,它与外地缯肘类制作工艺、风味迥然不同,切之盛盘,如花朵图案,选料考究,肉质瘦嫩,营养丰富,色、味、型均有独特之处。本品熟烂味美,食之瘦而不塞牙,软而利口,配以纯猪瘦肉、八角、砂仁、山棵等多种名贵佐料加工而成。并有咸、辣、甜、香等多味系列产品,利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经高温杀菌,真空保鲜,在常温条件下保持6个月,色味如初,清香不腻,是佐餐下酒、外出旅游、居家欢宴、馈赠亲友之高级礼品,老少皆宜,实为美味佳肴。

十. 江苏省 苏州 姑苏区 梅花糕海棠糕

梅花糕和海棠糕大概是苏州城里长相最漂亮的两种小吃,事先没在网上见过它们的“芳容”,反而让我对这两种花样名字的小吃充满期待。

最正宗的梅花糕在山塘街。踏着凸凹不平的石板路,弯弯的石拱桥静静地横跨在小河上。梅花糕的小摊子在通贵桥旁边,这个小摊简单而古朴,摊子前“姑苏名产陈老大梅花糕、海棠糕”的字样十分醒目。碰巧一个模子的海棠糕熟了,只见戴白帽子围白围裙的陈老大熟练地将盖着铁板的模具翻了180度,模子一撤,热腾腾的海棠糕全都落到了铁板上。一炉七个,就像是一朵海棠花。

梅花糕比海棠糕更漂亮,很想看它的制作过程,陈老大告诉我要等现有的这炉卖完才能做一炉新的。不一会儿一炉功夫梅花糕卖完,开始制作新的。只见他先用刷子将模孔刷上油,然后用紫铜水壶把调好的稀面浆浇进模孔里大约一半深,然后放上豆沙馅,再往上浇上一点面浆把豆沙裹好,最后是往面上撒些青丝玫瑰、黑芝麻、瓜子仁、核桃、红枣等物,金橘则是每个梅花糕放一个,弄完之后盖上铁盖开始烘烤。等待的过程对我来说有点煎熬,因为前面已经忍了那么久。八分钟后陈老大把铁盖子打开,一股沁人心脾的甜香热热地扑面而来,洁白的糕上点缀着红黄粉绿的物件,朵朵似梅花绽放,十分娇艳好看。陈老大娴熟地用竹签把一个梅花糕从模孔中挑出,放在一张小纸上递给我,还不忘叮嘱一句:“慢慢咬,别烫着。”轻轻咬一口到嘴里,嗯,松软香甜!

不知道什么时候游客已经围了一圈,一个中年游客问:“苏州的小吃,怎么这么多甜的?”“我们苏州的水,都是甜的!”苏州当然也有不甜的小吃,陈老大自豪的回答却让我觉着贴切到了骨子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