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雅安新八景和特产 雅安市区必逛地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雅安新八景和特产 雅安市区必逛地方更新时间:2023-08-17 20:47:12

一. 江苏省 无锡 新吴区 三凤桥酱排骨

三凤桥酱排骨,俗称无锡肉骨头,从问世到现在已有近140年历史,为无锡著名的三大之一。三凤桥酱排骨产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前后),无锡南门莫盛兴饭馆为了充分利用剩下的背脊和胸肋骨,加调味作料,煮透焖酥,起名为酱排骨,当作下酒菜出售。1927年,慎馀肉庄(三凤桥肉庄的前身)开张后,对肉骨头的烧制技术作了改进,味道得到了明显的改进。随着无锡经济的发展,外地游客日益增多,肉骨头深受大家青睐,一时间三凤桥酱排骨声名鹊起。

作为无锡地区的三大之一,三凤桥酱排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百余年风雨而不衰。三凤桥酱排骨是采用猪肉肋排或草排,配以八角、桂皮等多种天然香料,运用独特的烧制方法,烧制出的排骨色泽酱红,油而不腻,骨酥肉烂,香气浓郁,滋味醇真,甜咸适中。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戏剧家周贻白食用了三凤桥肉骨头后,大快朵颐,赋诗一首“三凤桥边肉骨头,朵颐足快老饕流;味同鸡肋咀嚼,莫负樽中绿蚁浮。”据了解,在台北市也有无锡的肉骨头出售,但由于用料、水质不同,以及方法未得真传,口味远不如三凤桥酱排骨。从当年至今,三凤桥酱骨的传人已是五代了。

关于三凤桥酱排骨,有这么一个传说

无锡城内有座大石桥,桥墩下河滩上,很多年以前,不知谁丢了只破石臼在那里。年长日久,破石臼里积满了垃圾、长满了青苔. 有一天,有个江西人摇船到江南来寻宝。小船在桥下,江西人无意中发现了那只破石臼,横看竖看、左看右看,不禁失声惊呼起来:“有缘千里来相会,宝贝滚到眼前来。”他连忙上了岸。

桥边有个豆腐店,老夫妻两个做做小生意勉强度日。那个江西人寻上门来,一脚踏进店堂,就问老老:“老伯伯,桥墩下那只破石臼是啥人家的?”老老见问的是那个破烂货,感到奇怪,不以为然地回了一声:“这还是我太公那一辈丢在那里的哪。”江西人二话没说,忙拿出两块银子朝桌子上一放,朝老老连连点头:“好好好!我出五百两纹银买你家这个破石臼,今天先付十两作定金,十天后我带足银子来取货。”老老听了吓一跳,一个没人要的破石臼值这么多钱,真是天上落下来的财饷!便一口答应了。江西人乐滋滋地走开了。

老夫妻俩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想想人家出这么多的银子,也该把破石臼收拾一番才对。老夫妻俩下到河滩,哼哼哈哈把石臼里的垃圾扔进河里,又用洗帚把石臼里里外外刷了个干干净净,然后请了几个后生家,七手八脚把石臼抬回家。

过了十来天,江西人急忙来到豆腐店,老夫妻俩笑眯眯地把他迎进店里。江西人着急地问:“石臼呢?”老老说:“客人别急,石臼在房里,我已把它洗干净了。江西人一听,心里暗暗叫苦,进房中一看,连连叹息,说道:“你们......嘿!这破石臼我不买了,那十两定金也还给我吧。”老夫妻俩莫名其妙,忙问其中缘故。

原来这破石臼并不是什么宝,真正的宝贝是石臼里的那堆垃圾。俗语说“千年难逢天开眼”,有回,老天真的开了眼。天光闪闪,彩云飘飘,三只仙凤下到凡间,飞到江南变成三只小鸟,竟在这破石臼里宿过一宵,并在里面掉了些羽毛屑屑。要知道,这仙凤的羽毛本是无价之宝,放到水里,水清又净,放到菜里,鲜美无比。如今,石臼里的垃圾都扔掉了,夹杂在里面的宝贝被扔得一干二净,剩下的那只光打光的破烂货,屁个钱也不值。

老夫妻俩听清来龙去脉后悔莫及,只好把十两定金还给人家,老头想得开,回头对老太说:“算了吧,你去买两斤肉骨头来烧烧,让我喝两盅,解解烦。”

老太买回肉骨头,见铁锅已生了锈,说拿洗帚把锅刷了一遍,烧火煮起肉骨头来。只一炷香功夫,满里飘起一阵肉香,香得特别,香得出奇!连门口过路人的鼻子都吸引住,探头朝屋里看个不完。隔一会儿,肉骨头盛在青花碗里,老头夹起一块,嘴巴一沾,啧啧,活了一世还没吃过味道这么好的肉骨头哩!忙问:“老太婆,你用啥佐料烧的呀?”老太太也奇怪,尝了一口,果然味道不一般。她细想想,心里明白了:刚才煮肉以前,是用那把刷过破石臼的洗帚刷过锅的呀!想心是宝气带到锅里了吧。

老太和老老一合计,忙把锅里剩下的肉骨头汁留着,下一次煮肉时添在汤里。以后,每回煮,每回留,每回煮出的肉骨头味香的出奇,鲜美无比。后来,夫妻俩干脆关了豆腐店开起了酱排骨肉店,说是在清朝已有名的现门莫家饭店产前身。至于那座大石桥,也改名为三凤桥,提到三凤桥,人们说会想起吃肉骨头。

再说,那石臼里的垃圾连同仙凤羽毛屑屑,扔在河里流出西水关,流进太湖,无怪太湖水年年月月总是分外清澈明净。

二. 四川省 雅安 芦山县 酱排骨

酱排骨通过精选高山农民自喂无饲料香猪子排,配以阴氏自制酱料,精心腌制而成,具有嫩、鲜、香等特点。

三. 江苏省 无锡市 新吴区 青虾

选用鲜活的大青虾,用冷开水反复冲洗后剪去长须,放入碗盘后送到桌上。虾儿活蹦乱跳,这时取上等白酒浇入拌和,使其醉。另取姜末、蒜泥、胡椒粉、白糖、小磨香油、黄酒、酱油等调料,夹活虾蘸食,肉嫩味鲜,别有风味。

四. 海南省 琼中 蜡染和针绣

蜡染和针绣是苗族古老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也是苗族同胞们最喜爱的装饰品。为制作蜡染,妇女们从山上采回特定植物,捣烂后配上其他颜料,经过发酵后制成色素染料,借助简陋的工具,经过反复几次的漂染和晾干,再用白蜡点缀,便可以将用土纺机织成的土布蜡染布成不同颜色的布料。海南省苗族妇女还在蜡染过的布料和蜡染布所裁制成的衣裙、头巾、腰布等服饰品上以变形夸张的手法,用鲜明的色彩线条进行针绣。针绣细致精巧,图案美观大方,题材多样,反映当地自然风光、飞禽走兽和奇花异木。

五. 云南省 临沧 凤庆县 粑粑和粑粑锤

粑粑和粑粑锤

米做的小块圆形的,烤了吃,新鲜的热的粑粑可以直接吃,香甜而柔软。粑粑锤则是椭圆形或长方形的,切开蒸、煮、炒或烤都可以。冬至节有做粑粑、吃粑粑的习俗。

六. 四川省 雅安 汉源县 汉源坛子肉

汉源坛子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汉源坛子肉

四川省汉源县现辖行政区域

《汉源县人民政府关于汉源坛子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情况的函》,汉府函﹝2012﹞104号

四川省大渡河食品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21110000-1.002-2010《汉源坛子肉》

一、品种

本地黑猪及其与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杂交后代。

二、饲养条件

1.饲养环境及饲料条件:

(1)饲养环境:产地范围内海拔1200m以上,年平均气温17.7℃、年均降雨量755.7mm,冬春干旱无严寒,夏秋多雨无酷热,空气干燥;以河水、溪水为主要饮水来源。

(2)饲料条件:当地野菜、谷糠、玉米、红薯、土豆、大米等为主要饲料,高温煮熟后喂食。

2.饲养方式:舍饲。

3.出栏标准:12至18月龄,体重110kg以上。

4.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三、屠宰

1.猪源标准:来自产地范围内的符合活体质量要求的健康猪只。

2.静养待宰:宰前空腹静养24小时,尽量减少应激。

3.烫毛:烫毛水温58℃至63℃,烫毛时间为8至12分钟。

四、加工工艺

1.原料的选择与处理:选用符合检疫、检验卫生标准的猪肉,切成8至10cm见方的小块。猪膘切成大小3至4cm的小块备用。

2.生产工艺流程:原料验收→原料前处理→腌制→清洗→炸制→包装和杀菌→标识标志→储藏→检验出厂。

3.工艺要点:

(1)腌制:猪肉与盐按照100:1.5腌制24小时。

(2)炸制:将沥干的猪肉放入由猪膘炼制的油窝中炸制,温度130℃至160℃之间,待猪肉表面变成黄色后,温度降到110℃至130℃,时间60至80分钟,待猪肉呈现金黄色,且具有浓郁的油炸肉制品香味后,停止加热。

(3)坛装和杀菌:猪肉炸制好后,连肉带油倒入由当地白鳝泥烧制的陶罐中,猪油至淹没肉块为止,加盖密封杀菌。

(4)储藏:封坛后在温度为10℃至20℃左右环境下,存放1至2个月,之后在卫生、干燥、阴凉、通风的库房内隔墙离地常温贮存。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皮与肉不脱离,外观呈微黄或金黄色,色泽鲜亮,口味咸淡适中,醇香浓郁、皮耙肉糯,有独特浓郁而原始的肉香。

2.理化指标:

指标项目 指标

食用盐(以氯化钠计)% ≤ 2.5

水份(% ) ≤ 40

脂肪(% ) ≤ 60

蛋白质 (%) ≥ 5.5

酸价 (以KOH 计)(mg/g) ≤ 4.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

七.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八景盘

“凉州八景”以雷台、文庙、天梯山大佛、白塔寺、古钟楼、罗什寺、海藏寺、古城楼等为主题,边沿24朵云纹代表24节气,寓意节节吉祥如意,展现了威武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欣赏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八. 四川省 雅安 名山区 蒙顶山茶

蒙顶山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四川省名山县蒙顶山镇等20个乡镇,以及雅安雨城区地处蒙山的碧峰峡镇、陇西乡2个乡镇。

特定品质

原料采自"仙茶之乡"——四川雅安名山县蒙顶山区之春分节气前早春单芽,由于茶区雨多、雾多、云多三大特点。在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茶树生长繁茂,茶芽鲜嫩,持嫩性强,并经历史传统手工工艺精制而成,从而形成了此极品蒙顶黄芽的独特品质,茶芽外形匀整,扁平挺直,色泽黄润,全毫显露;汤色黄亮透碧,甜香鲜嫩,甘醇鲜爽;叶底全芽嫩黄。

文化典故

《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蒙顶种植茶树早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云南记》说:“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吴理真种茶遗址——皇茶园、汲水浇茶的古蒙泉、结庐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往参观,驻足凭吊。 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茶,随着南北丝绸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从此名播神州。当时进贡长安的散茶类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紧压茶类有龙团、凤饼。宪宗时,蒙顶茶已成为进贡最多的一种,《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顶茶因入贡京华而誉满天下后,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身价百倍,昂贵异常。“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谓盛况空前。唐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日本从公元630-894年间,派出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艺术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达数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僧以及随员。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如果说唐代开创了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宋代则是蒙顶茶和名山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蒙顶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艺进一步完善,创制出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贡品。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从宋神宗元丰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叶产量常在一百万公斤左右。 名山茶叶成为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特别喜爱、适合他们饮用的“边茶”,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并“立为永法”。名山茶叶成为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顶茶自唐以来,一千多年中岁岁进贡,年年送京,直至民国除旧革新。解放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上世纪80年代,又创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 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前3种名茶已作为国家级礼茶。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香港《文汇报》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为题,报道蒙顶茶“不愧为实至名归之茶中极品”。

九. 四川省 雅安 荥经县 雅笋

雨城春天竹笋上市,白嫩香脆,鲜美无比。春秋雨季,雅安竹笋产量可达30万斤,早已加工成“炭白笋”、“火白笋”、盐渍笋和罐头鲜笋畅销全国,远销港澳、日本等地。

十. 云南省 昆明 呈贡区 蜡染和扎染

蜡染和扎染都是在云南若干种民族中流行的传统印染方式,两者的原理相似,工艺上略有区别。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游客如果要买,可到工艺美术店和各大商场去,此外翠湖南路有若干店铺专营这类商品。 木雕工艺品:用比较珍贵的木料雕制成的各种动物、人像其他工艺品,古朴而别致,也是深受游客喜爱的东西。有兴趣的话,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购一点带回去,作为室内装饰品,它们的特色应该是很足的,较为集中的木雕工艺品销售点一是花鸟市场,二是翠湖南路的众多工艺品店。 锡器:云南个旧誉称锡都,用锡精制成的各种工艺品也是很不错的,特别是锡制的酒具、茶具,以及锡画等,外观精美,明亮如镜,集实用与装饰为一身。在市内各大商场和工艺美术店均有卖。 云南白药:疗效神奇的云南白药是国内外均颇富盛名的伤圣药,亦是名牌产品,曾多次获得国家金奖,客人到云南一趟不妨带一点回去。市内各药店载均可买到。v( 昆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