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宁城东国明土特产店 西宁市城东区藏川宝土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宁城东国明土特产店 西宁市城东区藏川宝土特产店更新时间:2023-08-15 03:50:15

一.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毛氆氇

毛氆氇(藏语译音词),指的是藏族群众用优质羊毛手工编织的衣料或服装。毛氆氇细密柔软,具有保暖防雨,结实耐寒的优点,是一种高档民族特需用品,不仅藏族人民喜爱,蒙古族,土族人民也爱穿用。( 西宁)

二. 青海省 西宁 大通县 蜂尔里脊

蜂尔里脊是青海西宁的名菜。里脊肉剁碎,加盐、姜末、花椒少许,调制成丸子,用蛋清涂抹在丸子上,文火炸熟,浇上味精、糖、醋等配好的芡汁,出锅时淋几滴香油。此菜既有肉又不腻,好吃。蛋白虫草鸡:鸡脯肉剁成肉茸,加盐、生姜、胡椒少许与蛋清搅匀,装盘,将虫草(开水泡软)放在肉茸上,蒸熟。然后改刀,装碗灌鸡汤,再蒸片刻,取出扣盘,浇上清汤即可。此菜具有强身补肺益肾的药膳作用。

三.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拉条

“拉条”也叫“拉面”、“扯面”。

拉条在青海是各族人民待客面食中的一种。接待亲朋好友吃一顿拉条,配上较为丰盛的调味菜肴,表示对客人的十分的尊重。

青海的回、汉人民在制作拉条时,和面、揉面过程具有独特的技巧。一般汉族人民在做拉条和好面分条时,在面条上抹菜油,以防粘连;而回族人民制作的拉面,可以不用一滴菜油。他们在调粉时放些盐或碱水,把面粉团拌来揉去,直到软硬适中,弹性很大,可塑性极强时,然后手轻力匀,反复拉扯四五次,不断一根,成为宽细、圆扁不同的匀称面条。而且每次拉出的一把,入锅捞出,恰好一碗。圆柱形的叫“鸡肠子”,扁状的称“韭菜叶”,入口柔软光滑,韧而不断。一般家常吃时,调以炸酱,并拌调油泼辣椒、蒜泥、醋等,吃起来非常可口。

四.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湟中燕麦

湟中燕麦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湟中燕麦是青海西宁湟中县的。

据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为传播中华文明致远吐蕃,将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从任城召至长安,被封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经湟中时,曾吃湟中燕麦炒面。燕麦是重要的饲草饲料作物,也是古老的农作物。从栽培地域上看,栽培的燕麦距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湟中燕麦,种植历史悠久。湟中县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了适宜种植燕麦的区域,种植的燕麦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成熟度高、种质优良,当地群众利用因地制宜的优势,充分利用撂荒地和贫瘠地扩大燕麦种植面积。2015年我县燕麦规模种植面积达23.49万亩,生产燕麦良种3000万公斤,覆盖15个乡镇,燕麦良种率达到了100%,每年向省内外提供良种1000万公斤以上,占全省燕麦良种市场的60%。目前在我县主要推广和应用的品种有加燕2号、林纳、白燕7号、青引1号、青海444等。自2003年来通过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农区饲草基地建设及复种饲草项目、国家燕麦体系建设、科技富民强县饲草种植等项目的实施,2006年获得了湟中县良种燕麦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省级成果奖。2013年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015年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所在地域: 青海

申请人: 青海省湟中县草原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湟中燕麦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青海省湟中县辖行政区域内,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6°13′32〞—37°03′19〞,东经101°09′32〞—101°54′50〞;东与西宁市、平安县毗连,南与化隆、贵德两县交界,西与海晏、湟源两县接壤,北与大通县相邻。全县东西长约68公里,南北宽约91公里,幅员面积为2700平方公里。湟中燕麦主要集中在田家寨镇、土门关乡、上新庄镇、鲁沙尔镇、共和镇、大才乡、汉东乡等地区,是我省主要燕麦生产区之一。

五. 安徽省 亳州 利辛县 春店筛网

春店筛网

六.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炒面片

炒面片

在面片已下锅的同时

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蔬菜或粉条、木耳,待面片开锅,即用漏勺捞出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翻炒,略炒片刻,即可出锅食用。

七. 青海省 西宁 大通县 余酿皮

余酿皮是青海西宁的特色佳肴,是用麦面为原料,加一定量碱面,用温水调成硬性的面团,多揉搓,在放入凉水中搓洗,洗去淀粉,直到面团成蜂窝状时为止。此面团即面筋。剩的湖水沉淀后,铺入蒸笼中蒸熟,即为“蒸酿皮”。将“蒸酿皮”切成条状,缀以面筋多片,加调料,即可食用。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浓厚的传统小吃,吃起来辛辣、凉爽、柔韧,滋味悠长。

八.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土族刺绣

土族民间刺绣艺术品是青海旅游最具特色的纪念品之一,其刺绣品与土族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服饰刺绣有衣领、衣袖、绣花口袋、围肚、大腰带、袜跟、绣鞋等;生活用品有绣花枕头、钱搭、烟袋、针扎、香包等;宗教方面有刺绣、堆绣佛像及喇嘛头饰、用具等。土族刺绣之所以自成一体,与其民族宗教、文化、习俗是分不开的。所以,土族姑娘从8、9岁就开始习练刺绣技艺,直到出嫁年龄乃至终生以刺绣为荣。土族刺绣的内容非常丰富,胸襟上绣有“转魁子”、“五瓣梅”、“太极图”等具有宗教色彩;饶有民间情趣的花围肚上绣有“孔雀戏牡丹”、“石榴花”、“寒雀探梅”、“狮子滚绣球”等传统文化;五颜六色的绣片、针扎、香包上,绣有仙桃、牡丹、佛手等吉祥、祝福图案。常用的针法有三种:平针、掺针、插针。平针以“平涂式”的色彩效果,使画面整体均匀、平稳;掺针以“晕染式”将画面颜色深浅过度自然,有光泽,质感强;插针以“点缀式”使画面局部华丽、活跃。不同针法又延伸出独特的盘绣、拉绣、挂绣。盘绣是将数根丝线搓成细绳,用绳线盘绣出图案,有立体感,多用于大腰带、钱搭;拉绣是将丝线绣出编织效果,一般用于彩带、花鞋、烟袋等;挂绣是用色线绣成彩条,装饰吊带之用;堆绣是将棉絮充入主体图案布里层,形成起伏不一的浮雕效果。如今的土族绣品已走向市场,成为特色浓郁的旅游纪念品。

九.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韦家庄蔬菜

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韦家庄村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260米,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便利,。位于东临西宁市距17公里,离西宁市最大的海湖路批发市场较近,为该村发展无公害蔬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近年来,韦家庄积极落实各项科技兴农措施,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全村着力建设蔬菜种植基地。该村耕地面积2002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280亩,日光节能温棚现有1650栋,其中每栋温棚面积336.5(平方米/座),每栋温棚产量5000(公斤),全村500多户人家中有一半从事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仅种菜一项,农民人均增收三千多元。现在,韦家庄村已成为青海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已成为韦家庄村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

2011年,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韦家庄村(蔬菜)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十.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雕刻

当你来到青海,走进农户家中时,看到的都是木制的小平房,一户连着一户。走近家门,青海人最讲究的是大门,有砖砌的不同的形状的花或用木头雕刻的花纹,在木板上雕刻各种花形,这木头不是一般的木头,是木质比较硬的杏木或桦木。这门很有讲究,门大、花纹精细就能反映这家的经济条件状况,说明这家生活富有,当你走进家院,你会看到一排土木结构的平房或砖混结构的平房,同样,在房檐下柱子、梁上雕刻精美的花纹,龙凤图案、牡丹图案等,象征吉祥如意。这些雕刻尤其在一些寺庙的建筑中显得神圣庄严。这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