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家乡特产宣纸作文六年级500字 家乡特产作文500字以上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家乡特产宣纸作文六年级500字 家乡特产作文500字以上更新时间:2023-09-02 15:27:40

一. 广东省 茂名 化州 化州九六香油鸡

化州九六香油鸡

但凡茂名人,都喜欢吃鸡,而说到吃鸡,茂名的美食家可谓头头是道:大酒店的鸡不如大排档的好吃,大排档的鸡好吃不过化州九六鸡。

说到九六鸡,土生土长的化州人可谓家喻户晓,而茂名人也许就不太了解了。其实九六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有三兄弟,在化州有“三把刀”之称。九六是老大,做厨工,是“菜刀”,九七是砌房子的,拿的是“泥水刀”,九八是理发匠,抓“剃刀”,其中又以老大九六的名气大,因为他用毕生的心血钻研出远近闻名的“化州九六香油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九六当时还是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那时他在公社食堂做“伙头军”,做出的饭菜特别可口,化州人有吃鸡的喜好,做多了,九六对制作香油白切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要做出一道九六品牌的香油鸡,他不断实践不断摸索,终于掌握了一套独特的制作香油白切鸡的方法。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还没有开饭店的意识,九六在家把鸡做好后,沿街摆卖,由于九六的香油鸡味道特别鲜美,入口特别香嫩爽滑,而一传十,十传百,当时化州街知巷闻,久而久之,九六鸡的名声就叫开了。

九六鸡的特点是鸡肉皮脆肉嫩,入口香滑,油而不腻,过齿不忘。九六鸡的制作很讲究原材料和制作工序,首先鸡必须是精选农村阉鸡,然后是严谨的制作工序,制作白切鸡有一道工序是要浸水,这个很讲技术,时间不够或稍过,鸡的味道就会大打折扣,还有就是配鸡的香油,其调配手法有别于其它香油鸡,也是十分特别的,香而不燥,吃后不上火也是九六鸡的特色之一。

九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去世,其子女便承其衣钵,在化州一口气开了六间分店,食客络绎不绝,晚晚爆满。不少人驱车远道而来,也只是为了吃上一餐九六鸡,饱饱口福,可见九六鸡其味道实在是“鹤立鸡群”,香飘上百里啊。

二. 河北省 邯郸 鸡泽县 织字土布

鸡泽民间土布是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通称之为“粗布”。它是用古老织染法(即从黄道婆时代流传至今的一种织染术)纺织而成(俗成老土布)。土布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在《战国策》中,有曾子的母亲织布的记载。元明时期,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的大量种植,使用棉花作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人们将传统的葛、麻、丝织工艺揉于棉纺工艺。当时的工艺比较粗糙,花色单调,品种较少。随着明清两代纺织工具的改进,民间土布的织造和印染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种棉、纺纱、织布逐渐形成规模。

鸡泽民间土布的花纹种类有二匹缯、四匹缯、提花抖纹、核桃纹子、洋鬼子钻山、一条大路通北京、五架山、七架山、大斜纹、小斜纹、石榴大开花、枣花儿、土布图案、土布对联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鸡泽农村家庭纺织业达到了兴盛时期,全县拥有土布织布机3万余台,在农闲时节从事纺织的农村妇女达5万余人。村庄里几乎每家就有一台织布机,每户就有两三架纺棉车,每家每户都能独立进行纺、浆、经、涮、织、染等全套工序。这时,人们在纺织工艺上进行了研究、改革和发展,生产出许多织染工艺精细的产品,其中有土布词语、土布对联、豆面花布、印染花布等产品,多为农家女结婚自用。随着商品化、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土布工艺受到现代纺织的冲击趋于沉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土布又有了新的认识,土布制作各类产品,用起来健康、舒适,价位较高,所以农村又有一批妇女在农闲时进行纺纱、织布,继承和发展我国这一流传千年的土布工艺。

三. 福建省 龙岩 连城 姑田宣纸

姑田宣纸,据史料记载: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该县姑田镇元甲村人氏蒋少林到邵武县禾坪乡向当地人学习造纸技术,花了三年掌握了蒸煮竹丝、天然漂白、打浆方法和造纸、烘干等工艺过程。回乡后,他利用当地出产的大量毛竹,加工成青丝,并经多次试验,试制成功天然漂白的手本纸(即宣纸类型之一——漂料纸),该纸厚度适中,拉力强,质地柔软、纤密耐用,白净吸墨,能经受风霜雨打,太阳暴晒,强光照射而不变色,享有“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的美称。随着造纸技术不断提高,连城宣纸的类型发展到三大类(漂料、熟料、生料纸)、26个品种,而姑田生产的除手本纸、玉版纸、加重珠联纸外,还生产可供朝廷命官向上司或皇帝作奏疏用的奏本纸,用于学习科举考试的京练纸和官府用于写榜文的黄榜纸等。历史上最上乘的竹纸“连史纸”(旧称簾史纸,修族谱的最佳用纸)产于江西铅山和福建连城,所以人们称安徽泾县产的宣纸最好的同时,美称连城为“泾县连城”。《中日传统手工纸事典》作者王诗文于1954年在连城姑田等纸区调查认为,姑田宣纸用日光漂白,具有宣纸相似的颜色,又有经久不变色的特征,是竹纸中的上品。由于纸质薄韧、颜色洁白、吸水力强等优点,成为印刷古籍、书法绘画、篆刻拓印的好材料。曾被江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选为官府文书用纸,还被地方官员进贡京城作御用之纸。清代皇太子《四书》、《五经》和溥仪皇帝的《膳房清册》,就是用姑田宣纸印制的。

姑田宣纸自明代嘉靖(1552—1566)年间开始生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1780年起,由于姑田宣纸纸质好、产量大,广东、江西以及当地的客商先后在姑田、莒溪设立纸庄,收购土纸,运往广东佛山、香港、澳门等地销售,姑田造纸术声誉大振。1802年,姑田宣纸由广东大埔转销到越南、泰国、缅甸等地;1840年鸦片战争后,还销往菲律宾,畅销国内外市场。随之而来的挑担、船运、票号、酒铺等服务行业也蓬勃发展,使当地经济繁荣发达起来。民国初期,连城宣纸业高峰时期达到一千余户手工纸槽,拥有工人一万多人,年产量6万担。民国以来,我国宣纸产地主要有:安徽泾县、广西都安、四川夹江、浙江富阳、福建连城,连城也就发展成为当时的全国五大宣纸产地之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三多”,即煮料开槽多、出口创汇资金收入多、从事纸业经营者的人多。姑田纸庄商号有50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有姑田上堡的洪春号、中堡广泰号、下堡吉兴号三家。洪春号由六股合资经营,每年每股可分纯利白银一千两,折合光洋一千四百元,名噪一时,人们称该号是一颗摇钱树。后来又有旗鼓相当、实力雄厚的新纸号出现,如南美庄、荫昌号、永名详、义盛祥、元茂、义隆、肇春号。至四十年代后姑田又有一批新的纸号出现,如振东号、振春号、集祥号、裕源、谦吉等纸号。就这样,姑田宣纸与安徽、四川宣纸成为中国三大品牌宣纸。姑田的经济因此繁荣,当地人民也非常富庶,素有“金姑田”的美称。而且,姑田的质量上乘的漂料宣纸,一直是四堡雕版印刷产业用来印刷较为重要书籍纸张的材料,四堡人称之为“上等纸”,为雕版印刷业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大都靠刻书和贩书的四堡乡民致富,成为闽西闻名的富裕之乡之一。

由于纸业发达,大量的白银输入姑田,姑田一度成为闽西北商贾云集的物资集散地,有来自苏浙、粤东、上海地区的商人,他们把宣纸和土贩运到京津、武汉、广州和海外。到民国时期商贸活动已规模相当了,埠外的商品有棉纱、布匹、煤油、香料、糖盐、肥皂、药材、五金、瓷器、海产等,络绎不绝地倾入姑田。纸业的繁荣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惠,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现了京果海味、布匹绸缎、日用杂货、点心糕饼、酒家饮食(以潮汕风味为主)等各行各业的铺面,随之蓬勃兴起历史上出现的许多商贾豪富。其中距今170多年前建造了姑田最大的房子的姑田镇上堡村的豪富邓启华,是从事纸业发达。抗美援朝时,为首捐资购买“连城号”飞机和兴办家乡学校的连城县莲峰北街人邓礼宸(1914-1990年),26岁开始经营纸业、布匹、油品等商品的义隆号发家致富。连城籍香港著名实业家、香港华业(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周年茂的祖父周仰云(1885-1964),以纸行为主创业以来几经起落,在海外发展壮大事业后,时刻关注和支持祖国与家乡的建设事业,而且把这种造福桑梓精神代代传承。到周千和、周年茂时,周家祖孙三代先后共为家乡捐资助学一项,就至少价值五百多万元人民币资金。

姑田正月游大龙的传统民俗活动,与姑田宣纸同样享誉中外,可被誉为“天下第一大龙”的龙身制作离不开质量上乘的姑田宣纸。设在镇里的文化活动中心的“姑田紫阳诗联书画学会”,它的前身就是一度闻名于全国20余年的“姑田农民诗社”,有30多位来自农民、机关干部、中小学教师、退休人员和中学生成员。成员中人才济济,有曾荣获在山东济南举行的交警书法一等奖的当地农民民间诗人、书法家——号“独臂渔人”华钦进,全国著名的书法悬空大师蒋继林……去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还亲临考察参观,对姑田当地历史悠久的耕读之风和文化成果倍加赞赏!而这一切无一不得益于当地宣纸文化的历史沉淀。

现在的姑田宣纸,一直是南京档案馆保存和修复史料的主要用纸,也是当代传统书画届的首选用纸。虽然它是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与现代科技加工原料相结合精细加工而成,并保存了原来纸质特性的精品。但原先的山涧边、溪河畔上随处可见的漂料纸槽和用水车作动力的碓寮也因年久失修,荒的荒、垮的跨,加上雨季洪水冲,已经难觅踪迹,以往“沿溪水碓无停事,一片舂声撼夕阳”之感也一去不复返,更不用说从事这一行的人愈来愈少。因此,如何不让宣纸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流失,保留和发扬姑田宣纸的历史文化,确实令人深思。

四.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冲宣纸

早在清代,腾冲人就利用本地盛产的枸皮、仙人掌生产出“观音塘大白纸”(后又称“余宣”),颇受书画界的青睐。当年徐悲鸿大师用之挥毫后,曾称这种纸不仅有“正宗”宣纸的种种优点“正宗”宣纸的种种优点,还有一大长处:作画后别人无法偷揭。70年代末,这一传统产品正式定名为“腾宣”。( 保山)

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每一样都有讲究。而远在滇西的腾冲,其生产的腾宣那是一段佳话。腾宣的质地、色感、吸水性都是不失为上好的书画用纸,并受到书画界的推重。1941年底,徐悲鸿大师从东南亚取道腾冲归国之时,曾特意买了三驮腾宣带回,并对一位画者称赞说,腾宣不仅有头宣(宣城纸)种种长处,而且还有一个头宣所没有的好处:作画后别人无法偷揭,故他认为作画用腾宣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五.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桑植县 家乡菜

“家乡菜”又名“中华碎米七”,生长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山顶,经九蒸九晒加工而成。当年贺英游击队在四门岩战斗时,当地的百姓将山上的野菜采摘回来,经过加工后,做成了汤送给游击队员喝,因此家乡菜在当地又名红军汤。此汤入口清香,开胃健脾,润肠通便,消炎败火,是天然的美味佳肴。

六. 陕西省 宝鸡 渭滨区 小六汤包

“小六汤包”创建于1995年,于1998年注册成立西安小六汤包餐饮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拥有西安六家连锁店、一个配送中心、咸阳分公司、宝鸡公司、深圳公司。总经营面积7000多平米,从业员工千余人。经营品种以各色汤包为主,辅之黄桂粥,各种特色凉、热菜,蒸碗等共八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可满足各民族、各年龄段顾客的需求。 1997年,“小六汤包”在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是唯一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的民营企业。

1999年被西安市消费者协会授予“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称号;1999年“小六黄桂粥”被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烹饪协会认定为“陕西名小吃”;2001年“小六汤包”文字与图形同时被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为“西安市著名商标”;2001年“小六汤包”被陕西省烹饪协会评定为“陕西风味名店”;2002年“小六汤包”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2002年被陕西省商业联合会命名为“陕西商业名牌企业”;2002年“小六辣子鱼”、“荷香粉蒸肉”被陕西省烹饪协会认定为“陕西名菜”。2002年5月,公司在全市民营企业率先成立团委,2003年5月被共青团西安市委评为“西安市红旗团委”。2004年被西安市连锁经营协会评为“西安十佳连锁企业”,并被陕西省烹饪协会秘书处评为“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3月被中国商业名牌管理委员会评为“中国商业名牌重点培植企业”;2004年2月成立公司党支部,2004年6月党支部被中共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路街道工作委员会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9月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商业名牌企业”。2005年1月被《华商报》评为“《华商报》百万读者心目中的二十大必选餐饮名店”,被中国工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工商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小六汤包”秉承“品质优良、价格低廉、环境舒适、服务周到”的经营理念,传承三秦饮食文化,并希望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扩展到全国各地,实现“小包子也能创出大品牌”的愿望。

具体位置: 宝鸡金陵桥西

联系电话: 3203698

七. 安徽省 安庆 太湖县 太湖六白猪

太湖六白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程岭黑猪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程岭山黑猪即安庆六白猪,原名太湖六白猪,俗称“六花猪”,其全身黑毛,因前额、四肢和尾部刘朱呈白色而得名。

程岭山黑猪,是国家珍稀畜禽保护品种。与生俱来的贵族基因黑猪品种,其特点是“六花七星”,即额、尾、四肢六处有百花,前蹄上有北斗状七颗黑点,具有耐粗饲,抗逆性、抗病性强的特点,肉质口感为猪肉中的极品,“不加味精味更鲜”。

程岭山黑猪的养殖基地位于海拔700多米的程岭高山,远离污染源,空气清新,昼夜温差大,气候适宜,特别是夏季,气温比山下要低3-5度,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特别适合生猪生长。 程岭山黑猪所用的饲料以青草粗粮为主,不适用任何激素添加剂,每天喂一次本地农户种植的有机玉米、大豆、米皮等混合发酵饲料,饲养周期需11个月。

程岭山黑猪不求高产求品质,满足猪的生活习性,睡席梦思,听轻音乐,能玩能拱,舍内冬暖夏凉,给猪以最好的福利,使其快乐生长。 用现代化发酵床的高新技术集合独特的生态环境,舍内无蝇、无虫、无氨味,杜绝了口蹄、呼吸道病的发生,因而能产出无抗、无残、能通过肉类有机食品认证的高品质猪肉。 猪肉含水量国画标准是77%,饮用水质的好坏是决定猪肉品质好坏的最关键因素,程岭山黑猪基地使用的是可供人畜直接饮用,含丰富的矿物质的高山无污染天然山泉水,一年四季,清水长流。

八. 广东省 肇庆 怀集县 “六十日”黄菜

“六十日”黄菜是早熟萝卜苗,当地习惯以其生长期命名,故称“六十日”。在夏秋季种植,全株采收,腌制。怀集县甘洒镇金盛天然绿色农产品加工厂采用“工厂+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领700多农户进行种植、加工“六十日黄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0多亩发展到现在1000多亩。本厂的“六十日黄菜”鲜嫩爽口,质量上乘,采用精美的真空小包装和小瓦塔装,产品畅销省内外,产品色泽微黄,鲜嫩可口,有别于咸菜,,口感独特,具有清热、开胃消滞、增强食欲之功效。我厂注重品质口碑和宣传,“燕王牌”六十日黄菜在2010年被怀集县名优农产品评审委员会评为“怀集县名优农产品”。

九. 广东省 韶关 曲江区 家乡炒辣菜

 春节前后,农家菜园中生长最为茂盛的是芥菜,大多数农家食不完则腌制辣菜储食,其味爽脆触鼻,似日本芥辣,乃农家特色美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