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东新会干货特产 新会必买的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东新会干货特产 新会必买的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4-04-11 09:21:38

一.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葵扇


新会现为广东省江门市的一个新区,历史上以产蒲葵出名,因而也被称“葵乡”。新会的蒲葵叶大而不开裂,心蒂圆正,骨格细匀,色泽光洁,体质轻盈。

据《新会县志》记载:1600多年前,上至朝廷大官,下至黎民百姓都爱用新会葵扇取风纳凉。葵扇有精粗之别,精制的扇还要进一步修饰和绘画。制扇剩余下来的末叶,还可加工成蓑笠、簟席、坐团等多种用具。

据《明史》载,在明代葵扇的手工业发展很快,葵扇成为畅销的产品,工艺已非常精湛,是奉献给皇室的贡品。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新会葵扇已远销全国各地。

解放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葵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葵扇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提高。1974年,新会县葵类工艺厂成功将中断了35年的竹箨画扇工艺重新挖掘出来,推出了新产品。1978年,新会的绣花织扇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三脊火画玻璃扇被轻工部评为工艺美术优质产品。1987年,还派代表参加法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作现场火画扇制作表演。

二. 广东省 东莞 长安盆菜

长安盆菜始于长安乌沙陈屋。1278年4月,南宋朝廷败退到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杨亮节携宋帝昰、昺到东莞、香港一带,6月再迁新会崖山,沿路居民纷纷前往勤王,盛情款待。乌沙李佳之母陈氏,为使儿子一心抗敌,而无后顾之忧,毅然投海自尽。乌沙杨侯古庙至今祭祀杨亮节。由于元朝时纪念陈氏的活动被禁,于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村民们假借天后诞之名来纪念陈氏,一直保存吃盆菜的村俗。

盆菜,各种美味汇于一盆,香、油、味、佐料渗透每一个菜,特别入味。盆菜虽然历史悠久,但烹制方法迄今仍无太大的变动。最早的盆菜分五层,由下而上是:“萝卜、菜头、浮皮、鱿鱼、鹅(或肉、白切鸡)”。盆菜通常由九层十层菜组成,寓意“长长久久”、“十全十美”,有白切鸡、烧鸭、南乳猪肉、鱿鱼、鳝鱼、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好的菜总是放在最上层,先是鸡鸭,中层是猪肉和鱼,下层是冬菇、腐竹、萝卜、猪皮等,蔬菜一般用作垫底。上层肉菜的汁渗到下层,使得下面的菜味道极佳。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极大好转,用料讲究,有白鳝、蚝豉、发菜、瑶柱、海参、白切鸡,林林总总,今非昔比。

过去吃盆菜不用台、凳,全是蹲在地上吃。而今有台有凳,但多数人仍舍台凳而在空地上蹲着、围着吃,这种风俗,长安镇村民叫做“围堑”,是纪念当年在战壕里吃饭的历史。

吃盆菜最大的乐趣不在吃而在“围”。人们围在一起,饮食说笑,全村人围在一处(过去多在祠堂、庙宇内),自由结合,热闹非凡。吃盆菜其实吃的是一种气氛,吃盆菜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全村同吃一盆菜,表示团圆和睦,象征团结、团圆。体现了人与人和谐共处、关爱体贴的亲情。盆子里的菜分层叠放,又有上下和睦、团结一心、不分彼此,上下同心协力的寓意。

经过多年改变,盆菜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配料及味道更是讲究,吃盆菜亦演变为庆祝喜庆日子必不可少的宴请方式。盆菜象征一团和气、富贵团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每逢元宵、开灯、天后诞、观音诞和男婚女嫁,盆菜依然大为盛行。

三. 广东省 东莞 莞香

莞香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莞香{Aquilaria sinensis}别名:牙香树、女儿香,为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在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历史悠久,宋朝已普遍种植,历来是东莞的地方,近几年东莞市十分重视发掘地方,将莞香作为标志性植物大量繁育推广种植,久违的莞香不久将“香”遍莞邑大地。

据《中国树木分类学》记载:牙香树,别名女儿香,莞香(广东东莞)。常绿乔木、树皮暗灰色,易剥落。叶有大小两种、大者称大叶香,为长卵形;小叶称细叶香,为披针形,互生,两端尖,全叶长二寸许,青绿色。花白色。种子圆形、黑色。花期三月份至四月份,种子成熟期六月份。本种生长六、七年后伐其正干,后越五、六年,乃凿香头如马牙状,通称“牙香”。

据史书记载,木香(莞香又名白木香,土沉香)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因为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所以又名莞香。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广东就以香市、药市、花市和珠市形成著名的四大圩市,其中以买卖土沉香的香市最为兴旺。明代,广东每年的贡品都有莞香。当时莞香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经加工后由人力挑到香港出售,并大量远销东南亚,据说香港因之而得名,可见“香港”之名源于莞香。

莞香树高8——15米,从香苗长到香树直径20厘米,高3.5米左右,要7~8年时间。第一次凿采木香,称“开香门”,每年农历12月是凿采木香的季节,是在活树上凿取。采凿的木香依质地分为“白木香”、“镰头香”、“沉香”、“牙香”(又名女儿香)。凡初开香门的为“白木香”,是香中最低等;旧香口凿出来的香块叫“镰头香”,这种香较为广用,但木质花纹少无油质,价格比白木香高;“沉香”是来源于一些老香树的树头,有丰富的油质,把它大块大块地凿下来,再精心将无油质部分铲去,留下油质部分便为“沉香”,是国家医药部门收购的中药之一,有镇定安神止痛之功效。“牙香”凿自多年开采的老香树,富有油质,香农精心地凿成一条条马牙形,如手指大小,其价格比“镰头香”高几倍,是莞香中之精品。已凿取木香的莞香树仍继续生长,一般几年凿取一次。莞香在古时代已价格不菲,据《广东新语。香说》中云: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即使在今天,中等的“白木香”,常见的“镰头香”每公斤也需20多元。“沉香”“牙香”(女儿香)则价值更高了。莞香燃烧时无烟,气味清香,供清赏及祀神,有去潮避秽之功,受社会大众欢迎历几百年而不衰。

莞香历来是东莞的,大岭山、寮步等镇是主要产地,特别是大岭山镇明代以前已广泛种植,以鸡翅岭、龙岗,马蹄岗、金桔、大沙、梅林、百花洞一带较为知名。大沙、大朗、寮步、茶山等圩市为主要集散地,以寮步的香市最著名。莞香虽然有悠久和辉煌的历史,但在解放后的二、三十年,工业不发达的时代,莞香是生产香料的主要原料,由于滥砍滥伐,曾经满山披绿,作为一方的莞香树木寥寥无几,濒于绝迹。1980年后,市药材公司为培植药用“沉香”,又发动群众在鸡翅岭、龙岗等村重新培植莞香树。近十多年,东莞市十分重视保护莞香这稀有的地方特种植物,鼓励群众种植莞香树,2003年将莞香列入东莞市第一批古树名木予以保护——50株位于大岭山公园内的莞香树作为种群之一,供游人观赏。

值得一赞的是大岭山镇鸡翅岭村77岁高龄的老人汤焕洪,祖辈都种植莞香,十多岁就跟着父亲种植、开凿、售卖莞香,对莞香怀有特别的感情。几十年来勤耕不缀,十多年前又在其村后山坡辟荒垦地种植莞香树,现香树已高达5~6米、除被一些林业部门和有关单位移植,尚存近百棵,成为东莞目前较大的香林,他还精心育莞香苗提供给热心的单位和人士栽种,为重振莞香不遗余力。

值得一书的是东莞市植物园,为了挽救莞香,2001年在其建立的珍稀植物园内特设了一个莞香园,已成功育苗4000多株,并且对莞香进行了专题研究,将为推广莞香作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8月16日,我市10多名考上清华北大等大学的优秀学子,自发组织并邀请他们的老师和家长,一起来到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种植莞香树,每棵莞香树系上学子的名字,表达了青年一代关心家乡建设和感谢家乡培育的浓厚乡情。

值得一颂的是2002年11月东莞中学百年校庆,校友名人政要商贾云集校园,而最让前来恭贺母校百年寿辰的校友们惊喜的是:莞城区政府赠送的礼物――两株莞香树,如此厚礼,一时成为莞邑百姓的美谈

值得一喜的是:近几年,花几百元购买一株莞香幼苗作为赠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在东莞城乡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四.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柑普茶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称“茶”的饮品不计其数。有一种是柑乡新会的“陈皮茶”,它将正宗新会陈皮撕成碎片,用开水冲泡而成,甘醇陈香,别具风味。它虽称“茶”,但没有茶叶,其实是汤——“陈皮汤”。真正的陈皮茶,是用陈皮配普洱茶冲泡,称作“陈皮普洱茶”。还有一种陈皮茶叫“新会柑普茶”,见名知义,它用新会大红柑和云南普洱茶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茶,风味又不相同。

新会柑普茶的特点,一是入口甘醇、香甜,有独特的花香味和陈香味,这是由于新会柑的果香味特别,普洱茶叶长期吸附了柑皮的果香味所致。二是保健作用突出,发挥出新会陈皮“理气”的功效。“新会柑”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果皮经陈化就成为著名的“新会陈皮”,是常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中药,以其质优、独具地道药材特色而驰名,享誉海内外。新会陈皮可直接泡汤,这种“新会陈皮茶”是世代沿袭下来的,建国前新会有商家推出百元一碗的“百年陈皮茶”,品位极高。新会陈皮擅长于配伍,如配半夏的“二陈汤”,配蛇胆川贝,都很有名气,而与普洱茶配伍,可调配出另一种茶味,普洱有消滞开胃的作用,两者相得益彰。用柑子做的“柑普茶”,远胜于用桔子做的“桔普茶”,“柑普茶”要比“桔普茶”甘甜;用新会柑做的“柑普茶”,又胜于用其他柑做的同类产品,用新会柑做的味道与功效最佳。新会柑普茶一般用“熟普”制作,也可用“生普”,味道更加甘甜。有做成生、熟“鸳鸯装”的。

我国用柑橘皮配茶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唐代陆羽《茶经》就提到有加入橘皮煮茶。相传,清代新会进士、棠下良溪人罗天池在云南做官,受茶叶吸味的启发,将家乡的新会大红柑挖了肉后,填入当地的普洱茶,经长期陈放后,普洱茶叶吸收了柑皮的气味,首创“柑普茶”。

一百多年前的柑普茶小量制作,只是罗天池个人品味;而今天的柑普茶商品化生产,还是本世纪的事。江门地区有人到福建厦门旅游,见当地放有福建桔子茶,这茶是福建习俗“责年”(粤方言,压岁)用的,意头吉祥,但味道带涩,好看不好喝。受到启发,回来后用本地柑桔研制。2002年有人在鹤山市推出“桔普茶”。笔者采访新会大泽德丰茶业加工场负责人,他们是2003年小量试产“柑普茶”的,主要是内部加工批发,2004年曾申请专利但未获批准,现在已办成专门生产“新会柑普茶”的企业,设在新会大泽五和开发区内。柑普茶目前未有国家标准,该场第一个申请企业标准。至今,江门制作柑普茶的工场已发展到很多家了。

柑普茶的制作比较讲究。先将柑果的外皮用清水洗干净,去除粘污物及手汗,卫生制作。将果蒂连一部分柑体切开成“盖子”,将柑肉掏空,保留果皮空壳;填入普洱茶叶,盖上“盖子”,成为“茶果”;烘干、陈放、包装。据德丰茶业制订的企业标准,制作过程中不着色素,无任何添加剂。选用柑果的大小也有“窍妙”,选每斤4个大小的生果,制好后个子收缩了,成品每斤22个“茶果”。如柑果太小,果皮少,也难制作。“茶果”经二年以上陈放后,填入的普洱茶叶已呈红褐色,不可有结块,不可见外来杂质。但果皮原先是湿的,要保证茶叶不发霉是制作的最大难题,在不能使用防腐剂的前提下,选用茶叶要过关,在技术处理上要能有效防止霉变,所以产量不高。成品“茶果”外表也渐变成褐色,但保持柑子的外形不改变,一个个的茶果形状可爱,棠下良溪的产品,还用带子将它们扎成一串串的。每个茶果有盖,有的还用丝线绣缝边缘。德丰茶业加工场的“茶果”采用欧盟标准的透明胶纸包装,让顾客看清楚外壳的色泽、有无虫蛀。“茶果”的外壳(果皮)放置越久颜色越深、越有光泽,这是新会柑焦油丰富的成因。

新会柑普茶饮用非常方便,冲泡方法简单:取出一个柑普茶果,除去包装纸,一次倒出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的茶叶,连撕碎的部分果壳,一起放入茶壶中用开水冲泡。第一泡仍带苦涩味道不能喝,一定要倒掉,称“洗茶”。第二泡后渐入佳境,冲泡的茶色红亮。

新会柑普茶虽然还不是高级名茶,但它一推出就受到人们的喜欢。美国洛杉矶地区促进中国统一联合会主席、新会大泽沙冲人刘健民先生特别推崇这一家乡,从2004年开始就将新会柑普茶带回美国洛杉矶,与美国的五邑华侨朋友分享。刘健民说他很喜欢这种茶,已饮用了5年,润喉止咳,抽烟多、喉咙干涸时饮用特别好,朋友们也赞誉不绝。他还说,新会本地气候较为潮湿,容易返潮,但带到外地气候干燥的地区,其香味尤为突出。(林福杰)

五.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广东珠绣

广东珠绣:产于广州市、潮汕地区、番禺区、中山市等地。系运用复杂的针法与多种不同珠子配色以及珠光的折射,绣成晶莹悦目、色彩缤纷、精美华丽、效果奇特的工艺品。品种有:手抓包、拉链吊袋、腰带、异型袋、烟盒、万能花、领口花、珠绣挂画等。近年更发展而制成珠绣晚礼服,供妇女在交际场所穿著,雍容华贵,富丽端庄。

六. 广东省 东莞 松糕

松糕

年二十五炊松糕,祈求来年高升。松糕亦用糯米粉做,将糖粉和入糯粉中,栖入松糕格内。到一半时,放人花生米碎与糖粉。然后再栖满糯粉,蒸熟。新鲜时松软香甜,美味可口。

七. 广东省 中山 石岐鸡

沙栏鸡原产三角镇沙栏圩而得名,又称“三角鸡”,因大量的沙栏鸡经石岐转口输往广州和港澳各地,故又称“石岐鸡”。该鸡种以其肉嫩滑、味道鲜美、体型适中,特别适合制作“白切鸡”而驰名省港澳。近年来,香港的畜牧工作者,利用沙栏鸡做母本,三黄胡须鸡做父本,适当吸入新汉夏鸡的血缘,育成命为"石岐杂"的新鸡种,占有香港80%的肉鸡市场。

沙栏鸡种来源,据说200多年前从顺德、东莞迁移到中山的农民带来的鸡种,经过长期选育而成。现有母鸡40万只,年产雏鸡1400万只左右。

【品种类型及原产地】

石岐鸡属肉用型品种,原产地及中心产区为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一带。主要分布在中山市,佛山市顺德区。广州市番禺区亦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1主要特性特征体躯丰满,胸肌发达。多为直立单冠,冠齿6~7个,冠、耳叶、肉髯均呈红色。喙呈黄色。虹彩呈橘黄色。胫有黄色和白色之分,以黄色居多。皮肤多呈白色,少数呈黄色。公鸡羽毛多呈黄色和枣红色,部分个体腹部羽毛有黑色和棕黄色(花胸),尾羽多呈黑色。母鸡羽毛多呈黄色和麻色。雏鸡绒毛多呈黄色,背部两侧各有一条白色绒毛带,从肩部延伸到尾部。

2保种方式,采用保种场和基因库原地保护,由中山潮兴家禽发展公司建立保种场进行原地保护,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江苏)于2000年引进保护。

【生产性能】

1成年体重与产肉性能公鸡平均为2280克,母鸡平均为1490克。120日龄半净膛屠宰率:公鸡为72.9%,母鸡为82.4%;全净膛屠宰率:公鸡为66.5%,母鸡为67.8%。

2繁殖性能平均开产日龄150~180天;在笼养条件下,平均开产日龄147天,年产蛋数70~90个,平均蛋重45克。平均种蛋受精率92%,平均受精蛋孵化率91%。就巢性弱。

【开发利用情况】

石歧鸡肉质嫩滑、味道鲜美、皮下脂肪少,1985年被选入广东省名优品。为了拯救、保护这个地方品牌,恢复其“纯正血统”,中山市从10年前开始在三角镇开展了沙栏鸡的提纯复壮尝试。经提纯复壮的石歧杂鸡,母鸡年产蛋数从原来70~90个增加至120~130个。以平均每只母鸡年产蛋增加40个计,目前潮兴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存栏种鸡14万羽,年多产蛋560万个、苗450万羽,按每羽2.5元计算,年多创收1125万元。

八. 广东省 东莞 咸丸

咸丸

咸丸是东莞人在冬至、除夕、元宵都吃的。表示合家团圆之意,东莞咸丸用料精细、讲究、糯米粉制作,随意捏成团,不加馅。用鸡作,佐以鱿鱼、虾米、冬菇、腊肉碎粒、咸菜鲜甜美味,是东莞传统美食。

九. 广东省 湛江 霞山区 广东鲍鱼

广东鲍鱼:主要分布于市郊海域及陆丰、惠阳至阳江等地沿海。品种有杂色鲍、耳鲍、半纹鲍及羊鲍等,以耳鲍最为名贵,唐代以来均为贡品。

十. 广东省 东莞 东莞腊肠

东莞腊肠短而粗,传说始创这种腊肠的原是个矮仔,他挑着长的腊肠上街叫卖,因人矮,有的腊肠拖到地上,沾上很多泥沙,不受顾客欢迎。后来,他便想办法,把腊肠制得短而粗,在炮制方法上又与众不同,他挑担上街,人们老远就看见那粗大的腊肠,并嗅到腊肠的特别香味,从此生意兴隆,再不用沿街叫卖了。至今人们仍然用“东莞腊肠”来形容一些矮壮而精灵的人。

制作方法

东莞腊肠身长不到2~3厘米,好像一个椭圆形的小肉球。在制作上与普通腊肠有所不同,它是用当天加工出来的新鲜猪肠衣来制作腊肠衣,用8:2的瘦、肥肉切粒剁烂和匀,拌以白糖、食盐、特级生抽酱油和味精,入肠前还洒上正牌的山西汾酒,捆扎后,自然风干至适度,即放入火柜以文火烘烤至透明干爽。因而东莞腊肠风味独特,色彩鲜丽,并有爽脆、香醇、咸味均匀、美味可口等特点,成为广东腊肠中的上品,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