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湘西州凤凰古城景区特产 湘西凤凰古城的特产是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湘西州凤凰古城景区特产 湘西凤凰古城的特产是什么更新时间:2024-01-22 13:20:40

一.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新丽江马

【主产区与分布】 产于云南省的丽江地区丽江县,其邻县也有分布。

【形成历史】

当地居民素有养马习惯。从1944年起引进阿拉伯马对本地进行杂交改良,1953年以后又先后引进阿拉伯蒙古0、卡巴金、河曲马、伊犁马、小型阿尔登马进行不同形式的杂交组合。1956年以来,云南省农业局制定育种方针和选育指标。目前新丽江马已经经过杂交阶段和横交阶段,进入自群繁育。

二.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罐罐菌

罐罐菌又名牛肝菌、荞巴菌、猫儿菌。属真菌类,含有人体必需的异亮氨酸、亮氨酸、蛋氨酸等8种氨基酸。,属于无法用人工栽培的真菌( 但可利用菌丝进行深层发酵培养) ,是凤凰著名 产自 凤凰县境内的腊尔山台地。是凤凰著名。罐罐菌性喜温凉湿润,农历八月为生长旺季。它多生于松树、茶树等杂木混交林中.有灰白、黄褐和黑色三种颜色,但采回晒干后均呈黑色,色泽光亮者最佳。凤凤凰罐罐菌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极其丰富的家庭及宴席上的美味佳肴,是一种稀有的山珍野菌。 一般是干罐罐菌炒肉或炖肉,其实新鲜的牛肝菌食用味道更佳。

三.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腊排骨火锅

丽江腊排骨火锅

从丽江古城出来到象山市场,那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摊子,整条街都是腊排骨火锅的店,整面墙挂着排骨,甚是壮观。小锅60,大锅80里面带了很多菜,基本不用再另外点菜。

丽江腊排骨是用猪肉排骨,加大量食盐腌制,有的会加些辅助的酒、白糖、香料等,放到可以滤水的木桶中,经约15天腌制后,盐味已经深入骨髓,骨头与肉的味道融在了一起,水分被大量腌出来,这时,肉的香味还不足;经食盐腌制后,拿出来在背阴通风处晾干,晾的时间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然后其味道变得“腊味十足”了。上好的腊排骨,应干爽紧实、黄里透红,色泽发亮,表面无霉斑,闻起来有股淡淡的肉香。

做法

原料:腊排骨 配料:豆芽、西红柿、西芹、韭菜根

调料:鸡精、胡椒、盐

做法:

1、拆开排骨包装,将腊排骨在温水里小小洗一下。不必氽水,排骨上码了料的;

2、把过水后的排骨放在蒸锅里蒸成8成熟,性子急的朋友也可以用高压锅;

3、把做好的排骨备用,准备砂锅或者炖汤容器,锅底加少许鸡精,胡椒,盐的分量看自己口味,个人建议不放;

4、接下来的就准备做锅底了:

锅底第一层放上韭菜根,没有韭菜根的,放上些豆芽也可以;

锅底第二层放上西红柿;

第三层放上点西芹;

5、最后再放上刚做好的腊排骨,再加排骨汤,鸡汤,开水都可以,慢火开炖,一锅美味的腊排骨火锅就做好了;就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各种蔬菜了,就OK啦。

四.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白米糕

菱形,白白的小块,有红糖、白糖两种口味。红糖味的在正中点了红点,模样惹人喜爱。这是种蒸出来的米制食物,吃着满嘴干干的面面的,不用担心上火,1块钱5个。卖米糕的大妈从不吆喝,推着三轮车

五.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凤凰腊肉

据《易经-噬嗑篇释文》:“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证明腊肉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湖南土家、苗家腊肉是土家人民和苗家人民为延长猪肉保质期而独创的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地方名产,其特点是:脂香浓郁、皮色黄亮、肉色似火、红艳喜人、滋味鲜美、营养丰富。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湘菜里面就有冬笋炒腊肉、苦瓜炒腊肉、腊味合蒸(腊肉、腊鱼、腊鸡)、白椒炒腊肉等。
古时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十二月初八为腊八,杜甫有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本草纲目》称腊前三雪,能杀虫蝗,适合来年菜麦的生长。正因为季节适宜,自古至今湘西人便有熏制腊肉的习俗。湘西多山,植被丰厚,盛产木材,腊肉是有柴火熏制出来的,其味香醇。而我国有些地方熏制腊肉多用谷糠、花生壳、锯木灰等,这样熏出来的腊肉外表好看,呈金黄色,但吃味远不如湘西腊肉。

湘西人制作腊肉有其独特的工艺和手法,腊月间,人们将自家喂养的猪宰杀,大部分用来制作腊肉。人们先将肉切成条条块块,重的有四五斤,轻的也有一两斤,然后将肉抹上盐,再放进坛子里或木桶中,让盐渗透到肉的各个部位,一般要腌五至七天,而后再将肉取出,挂在通风处,将水滴干,使肉收缩,这样便可以熏烤了。腊月间,湘西农家多在堂屋里挖一火坑,而肉则挂在火坑上面,也有挂在灶上面,一边烧柴取暖做饭,一边便可以将肉熏制好,一举两得。
湘西是高寒地区,农村人烤火时间较长,熏腊肉的时间也长,腊肉可以久藏不坏,一直能吃到来年立冬。湘西腊肉其貌不扬,但吃味好,嚼在口里,满嘴生津,齿颊留香。蒸熟的腊肉,可以一片片、一丝丝撕着吃。洗净的肥腊肉,通明透亮,放在阳光下,可照见人影,油而不腻。湘西土家人除夕之夜,全家人围桌吃团圆饭,一碗腊肉是少不了的。吃着香喷喷的腊肉,喝着自家酿造的大碗米酒,唱着山歌,其乐融融,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六.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红皮小西瓜籽

丽江有种谗人的零食“红皮小西瓜籽”,丽江的大具产西瓜,红皮小西瓜籽就是来自这种瓜。18块一公斤,大多数人家都有,四季不断。除自己吃外,也用来招待客人。细圆的小瓜子,比“阿里山西瓜子”小得多,淡粉红色的壳,白色籽仁,味道不错,不过嗑功不好的话,半天也吃不到多少肉,跟嗑麻子一样费事,不过丽江人吃这种瓜子不费力,轻轻松松谈吐间,已是战果一地。

七.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茨满梨

茨满梨是全国梨类的四大名牌之一,因主产于丽江坝茨满村,故名。 丽江茨满梨果型端庄、皮薄肉脆、汁多味甜、富含维生素和果糖,是云南省梨类中的上品。茨满梨产地黄山茨满、长水、中济一带,离丽江城不过数里。春天,这里是一道香雪连海的风景。这一带每年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梨花节","一树梨花春带雨,踏歌起舞霁月中"的民俗美景,使人陶醉;秋天,这里风过庭院、梨香阵阵;时近秋末,又是村坞红叶、斑斓无比;茨满梨花和茨满梨风景,都是丽江人生活永不凋谢的色彩。

中秋佳节,丽江城乡居民喜吃茨满梨,并作为馈赠礼品。茨满梨还可制成蜜饯、罐头等食品,也常蒸制成菜肴,岽味独特。茨满梨还有药用价值,去核放入苏子、蜂蜜蒸熟煮成梨膏,均有止咳、去痰、润肺功效。

八.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湘西米豆腐

游玩在湘西,在湘西的各种特色小吃中,米豆腐可算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特色地方小吃了。这种用上好的大米做原料,经过磨浆煮熟成形加工而成的大众食品,一直是湘西人们的最爱。只要你一走进湘西,不论是在你就可以看到各地城市繁华闹市,还是在乡镇的、沿街集市,都有米豆腐摊,就连在在人们赶集路上的桥头、凉亭和荫凉处,也都会有人在那儿做米豆腐卖。这里的人们习惯了上街、赶集的时候,吃上一碗米豆腐,来充饥解渴、歇脚谈天。米豆腐,实在是湘西地区的最普通的一种大众喜欢的小吃。

在湘西的很多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在用布、塑料或大阳伞支起的凉棚下,一张或几张干净的桌子,几条长凳,就成了一个简陋的米豆腐摊。桌上摆满用广口瓶装上的各种调料,用纱布罩子罩着。桌下的木桶里或铁桶里放着打好的米豆腐,上面用白纱布遮掩着。摊主人多是勤劳的中年妇女,她们动作干净麻利,热情好客,一边收拾碗筷,一边为客人添加着米豆腐和各种调料麻利的忙活着。时不时的同食客们搭上一两句腔,大家都是常客,老主顾,自然随便。食客们则一边细细的品尝着米豆腐,一边天南地北的聊一下天。四季农活儿女婚姻,有时也是在这里由双方的大人撮合下完成的。很多的小道消息、奇闻逸事都是从这里汇集来,又传出去的。如果你的外地游客,热情好客的摊主人会为你选一张干净的桌子和凳子,让你先歇歇脚,然后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口味,是偏辣还是偏咸,需要放些什么佐料。那种热情,那种周到,会让你有一种宾到如归的感觉。

吃米豆腐,佐料为一大关键。一般来说,所配的佐料越多,口味越丰富,吃起来越有不同的感觉。拌米豆腐的佐料能通常很多,湘西人爱吃辣,口味重,辣子粉,葱花,生姜,蒜泥这几样是必不可少。另还有山胡椒油,陈醋,酸菜,味精,有的佐料中还会有萝卜丁,油炸花生米……。从颜色上来看,有白黄红绿,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从味道上说有酸、辣、麻、咸、香五味俱全。同一种原料还可以做出不同的口味,比如辣椒,就分油辣椒、酸辣椒。油辣椒一般都是自家做的,从市场上买回辣椒末或自家将晒好的干辣椒切碎,或用碾碎,再将锅中烧的滚烫热油,倒入盛有辣椒和其他配料的容器中,“哧啦”一声,辣椒就靠着油的热度炸好了。还有的油辣椒就是把最辣的那种小个的辣椒,我们这里俗称叫“七姊妹”整个的用油炸香。供那些特别喜辣的人食用。酸辣椒则是放在自家的土陶坛子里腌制好,然后取出来洗净,剁碎,作为佐料,这种辣椒,去掉了辣的烈性,多了酸辣感。

做米豆腐的原料需要一种特殊的大米,适合做米豆腐这种大米含的淀粉很高。做出来的米豆腐才会有韧性而且口感好极佳。近年来也有人用大米、玉米做的米豆腐,黄金亮色,口感也不错,而且有绿色保健作用,现在喜食的人也很多。米豆腐的制作过程很有讲究,用石磨掺水将大米磨细成米浆,然后将磨好的米浆倒入铁锅,并加入石灰水,开始用大火,煮到半熟时用小火,边煮边搅,煮熟为止。当煮熟的米浆变成糊状,趁热装入预先准备好的盛器内。可以用木盆也可以用专门用来做豆腐的箱子。冷却好后的米豆腐,色泽鲜润,宛如碧玉晶莹嫩滑。

这里的人们一年四季都爱吃米豆腐。而且随着时令的不同,吃法上也有不同。要是在夏天,吃米豆腐的时候则多加冰块;看着从盛着大块冰砣的木桶里捞上一碗色泽如玉、冰凉嫩滑的米豆腐,浇上红绿黄白的各种滋味的佐料。相信你的口水已经快从嘴里留出来了,迫不及待的端起来,狠狠的吃上一大口,那米豆腐从你的舌尖,舌根,喉头滑过,那清凉的感受顺滑的感觉那麻辣带酸,咸中透香的滋味,没有品尝过的人不是知道的。

冬天或是春秋时则多将米豆腐在温水中烫热。要是在天气较冷或不太热的时候,来到这里,你可以吃上在沸水中烫热温好的米豆腐。热气腾腾的米豆腐上面,加上红红的辣椒、青绿的葱花、白花花的蒜泥,爽脆的榨菜丁,酸溜溜的陈醋,黑黝黝的酱油。白嫩的豆腐衬着各色点缀,红香绿脆,色香味俱全。一下子就能将你的馋虫一股脑钩出来。把你舟车的劳顿,满怀的饥肠,一下子会会变得无影无踪,带给你的是一份温馨和舒坦。

游走在湘西,提起米豆腐,可能游人首先想起的就电影《芙蓉镇》中刘晓庆卖米豆腐的地方——湘西永顺的一个美丽而古老的王村镇,这里因电影《芙蓉镇》而出名也因石板街,吊角楼而出名。因刘晓庆在剧中卖米豆腐而让人熟悉了湘西的这一特色小吃,并以此为正宗。其实,只要是在湘西,无论是城市乡村,你都会碰见它,遇到他,就像一个个淳朴厚道的湘西人。在湘西各个地方地的人们都称自己那里的米豆腐最好吃,而且味道确实不错。其实在湘西,凡是水好的地方,做出的米豆腐也特好吃,不信,来湘西,试试!

九.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凤凰蓝印花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蓝印花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蓝印花布,以沱江镇为中心,在凤凰县境内普遍流传。沱江镇在清朝初期名为镇竿镇,位于凤凰县的中部,西与贵州接壤,东与吉首、沪溪交界。此地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沱江从腊尔山台地上发源,经过崇山峻岭,冲破万丈悬崖,流人沱江古城。这样优美的环境为蓝印花布这朵民间工艺之花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沱江镇山清水秀,是凤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以来,是湘黔边境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其优越的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印染这一民间手工技艺得以流传,长盛不衰。

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主要分布在沱江镇、阿拉营镇、吉信镇、木江坪镇、廖家桥镇、山江镇、腊尔山镇等一带,以沱江镇为代表。

蓝印花布印染这一民间手土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天然的植物靛蓝、染坊、白布制作而成的,因此它离不开靛蓝。远在先秦时,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采集和种植蓝草作为染料。道光《凤凰厅志·物产》记载:‘旧蓝,终朝采蓝,蓝三种:寥染绿;天蓝如芥,染碧,槐蓝如槐,染青,三蓝皆可作靛,色成胜母……”这说明在清末所使用的靛蓝就有三种。苗族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中记叙:“或者苗族染布,向用本地所产之土靛……土靛之种类甚多,大别之,可分家靛、野靛两种。”旧时的民间染坊,常见染坊墙壁上贴有“缸水调和”、“缸中取宝”、“缸0金”等吉祥词。凤凰的民间染业大约起于宋初,盛于明清两代,到民国末年和新中国成立初年即逐渐衰落。刘氏家传染业已经传承了五代人,从刘大炮(即刘贡鑫)的曾祖起,大约在清代道光中期就开始从事染布行业,其祖父刘裕兴的染布坊十分兴隆,其父刘光成开始也盛行一时。传到刘大炮的手中时,沱江镇地区染行基本倒闭,印染技艺也随之消失,唯有刘大炮因全面地继承了祖业,时至今日还在继续从事印染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并且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刘建明、刘建新,使传统手工技艺得以继续流传下去。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沱江镇出现了数十家蓝印花布印染手工作坊,使得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以复兴。

蓝印花布的工艺技术称为印染,而从事印染手工艺的人统称为“染匠”。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中,对染匠是这样介绍的:染匠,以染布为业。染布用土靛,变有用快靛(洋靛)者,一般将布下染缸三四次,每次由染缸捞出,均要洗净晒干,故染房周围都竖有染架。布染好后,用圆木柱卷好,以脚踩巨石滚压之,压过之布,正反分明,平光悦目。土法染布在我国各地都有,特别是居住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服饰及日常生活用品所用的布料,都是靠染制而成。现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介绍如下:

1.花版制作:制作花版时,匠师选用色质优良的皮纸,用掇糊裱成五层厚的纸版,晒于后再在纸版上涂一层光油,晾干后,即成较为坚韧的花版。花版的大小根据布幅的宽度和使用的长度而定。在纸版上绘制花纹图案,由匠师雕刻成印版。

2.花版的图案雕刻制作:雕刻时,首先设计好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把设计好的花纹图案绘制在花版上面。传统图案纹样,一般都带有吉祥如意、洪福康乐、子孙满堂以及万福来朝之类的寓意,如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观音送子、鸳鸯戏水、双龙抢宝等。在花版上,染匠师傅用大小各异的工具进行雕刻。例如雕刻一只凤的图案时,其工具就有圆形凹筒铁凿、半圆形凹陷铁凿、长形铁凿、方形铁凿、菱形铁凿、三角形铁凿等30多种工具。一件蓝印花布印染质量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花纹图案的设计、绘制和雕刻。

3.蓝印花布花纹的印制:制作时,将白色家织布平铺在工作台上面,然后将花版压在白布上面,染匠师就用调好的石灰和黄豆粉拌和的灰浆,分次用刷子刮在花版上。刮浆时,分布要均匀,用力要均衡,直至将全部花版涂满。然后将花版轻轻取下,在白布上就出现了整块有序的花纹图案。

4.晾晒风干:把印好花纹的白布悬挂在木架上,晾干。晾布时不能放在阳光下曝晒,这样会使印上去的灰浆融化流走。因此,晾布必须是通风透光的地方。

5.下靛:就是投放染料,也叫调制染料。投料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蓝印花布的色泽是否鲜活光亮,质量的成色是否上乘,都取决于染匠师投放原料(即下靛)这一至关重要的手艺。如果下靛多了,印花布的色泽就显得浓厚黑沉;下靛少了,印花布又显得平淡而无光泽。

6.搅缸:染匠把靛下在一只很大的水缸中后,为了使投放的靛料均匀,必须用一根木棒在染缸里反复搅动,使靛水的浓度平和均匀。

7.入染:又叫投染或浸染。制作时,将晾晒好的印有花纹图案的白布放入有靛溶液的染缸里浸泡,浸泡时间大约为十多分钟,然后把布取出以原样摆放于染缸之上的木架上,稍晾(即在空气中氧化)。稍干后,又将布料放入靛染缸里浸泡,第二次时间约十分钟左右,这样反复操作十多次,即可达到所需蓝色的程度。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来历。

8.洗布:染匠师傅往往把染好的布匹挑到河边上,将染布放在河里漂洗,直至把蓝印花布上的残靛洗净,并同时将原来刮在布面上的石灰粉刮洗干净。

9.晾晒:在染匠铺的平坝里,竖立有一排排高高的木架。晒布时,由染匠用长竹竿挑起一匹匹的布料挂在晾架上面,晾晒的布料有长有短,短的可达1-3丈,长的多达数十丈,晾晒的情景十分壮观。

10.卷布:晾晒干后的布料被水冲洗后,有很多褶皱,为使褶皱消除,染匠把洗干净的布料一匹匹有序地卷在木柱(即卷布柱)上,一捆捆有序地摆放在染铺里。

11.碾布:在染铺里,专门打造一块马鞍形的青色巨石,用以滚压布料(称碾布)。碾布时将一捆捆布料放碾石旁边。将布料用卷布柱卷上,放在凹形的碾下面,染匠即双脚踩在碾石的两端凸起的岩墩上面,双手握在护架上,双脚左右来回蹬动碾石,另外由人将被碾石滚压过的布有序地从碾石下拖出来,被碾石滚压过的布正反分明,平滑光亮,色泽柔和,花纹明艳丽,即成上等印花布料。

双面印染花布的制作方法:

民间传统的印花布多为单面花经长期的实践和创新,染匠师刘大炮创造了一种双面花的印花布技艺。制作时,染匠将制好的花版夹住布料夹紧摆平后,再在花版块上面刮灰浆,刮浆要细要匀,厚薄要一致。刮浆完成后,取下夹在布料上的双块版面,再将刮浆后的布料晾晒风于,再入染、漂洗、上架晒干、碾平即成。

黄豆粉浆液加工制成的新工艺品种:

用黄豆粉拌和成浆后,又用人工把花纹图案绘制在白布上,这是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独自创造的一种新蓝印花布印染工艺。黄永玉是凤凰县人。从小喜欢民间工艺,耳濡目染,也就爱上了蓝花布印染这一传统民间手工艺,特别是近年来,黄永玉多次返乡体验生活,频繁地与民间传统工艺印染大王刘大炮接触,受到深刻启发。因此,他大胆设想并尝试,在白色布面上用黄豆粉调成的豆浆画画。其制作方法是画家首先设计好一组图案和花纹,然后用画笔蘸黄豆粉调好的豆浆,在白布上画成各种花纹图案,乃至人物头像、动物形体图像等等。花纹图案画成后,同样要晾干,晾干后再入染,其后的工艺程序基本上和单面画印花布的工艺程序相同。

凤凰蓝印花布的传统手工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唐代出现绞缬、蜡缬、夹缬三种印染工艺,而它与夹缬是一脉相承的。千百年来,蓝印花布是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采用土生植物靛蓝浸染,蓝色层次丰富、色泽厚重朴实,有越洗越鲜明的特点。它纹样纤细秀美、繁复多样而别具一格,构图大多以细密的小圆点联结、填充组成花纹,一般不用长线和大块的白色,也没有较宽的蓝底,这在全国的蓝印花布中比较少见。

凤凰蓝印花布浸染技艺,通过传承发展,制作出双面蓝印花布的新品种,在表现形式和技艺上获得了极大的突破与提高。凤凰蓝印花布具有极高的技艺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普遍的实用价值。

2008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之一。


刘大炮 刘大炮(蓝花布印染技艺)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刘大炮,本名刘贡鑫,男,1936年出生,凤凰县沱江镇人,刘家蓝印花布-传承人,师从其父刘元成。刘大炮先生出生在一个染匠世家,从他的曾祖起,大约在清代道光中期就开始了染布行业,其祖父刘裕兴染布业十分兴隆,其父刘光成开始也盛行了一时,传到刘大炮的手中时,沱江镇地区染行基本倒闭,染技技艺也随之消失,唯有...... 详细>>>

十. 云南省 怒江 福贡县 凤凰豆

凤凰豆有着神话般的来历,传说古时候有一位老农上凤凰山拾柴,拾着拾着,突然,从树丛中飞起一只火红的似鸡非鸡的鸟,一片霞光过后,便消失在无垠的天际。老农走到鸟飞起的树丛中,看见地上留下白花花的几粒豆子。老农拾起这几粒豆子,小心翼翼地带回家中,并种在地里。一晃眼,豆苗冒尖了,开花结果了。老农舍不得吃,又将新豆重新播种,周而复始,这种豆就在凤凰山脚下遍地生根、成长。因为它长在凤凰山,当地居民就称它为凤凰豆。凤凰豆粒大洁白,营养丰富,商品名叫白芸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金顶乡,栽培白芸豆的历史久远。目前由于出口需要,全县的冷凉山区都已普遍栽种,每年为外贸出口提供商品豆几十万斤,远销世界各地。( 怒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