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豆母子是哪里的特产 豆母子是什么东西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豆母子是哪里的特产 豆母子是什么东西更新时间:2023-12-28 07:07:25

一. 云南省 大理 剑川 母子相会汤

“得勒姆资汤”也称“母子相会汤”

“得勒姆资汤”是别具一格的剑川白族风味小吃,是用“蚕豆母豆叶加豆米子”相煮而成,又称情深意重的“母子相会汤”。“得勒姆资”为白语,指蚕豆母豆秧、豆叶,立春时节专门采集晒干,等到吃时,先煮一下使之变软,再轻轻挤干其汁,然后把经过漂洗滤水,泡于清水中几个时辰;先用腊肉丁将蚕豆瓣炒一会,放水(最好是井水)煮片刻,然后将“得勒姆资”切细,放入豆汤中煮熟,即可食用。“母子相会”汤味独特,清香可口,鲜嫩可口,还有清凉解毒之功效。全国也只有剑川的蚕豆尖可以吃,这和剑川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气候有关。相传,这道菜历史上还曾进贡到北京皇宫里。

关于“得勒姆资汤”来历,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相传诸葛亮南征来到时,其手下官兵来到剑川,严守攻心为上“策略”,严禁官兵乱采摘老百姓的菜园里的蔬菜,官兵只得摘蚕豆叶“得勒姆资”煮汤充饥,于是就发现其味美可口。想不到摘掉“得勒姆资”的蚕豆苗反而越发越旺,比往年还获丰收。后来当地的百姓每年都要采摘“得勒姆资”一直延续至今。而且只剑川的蚕豆尖才可以吃,就是和剑川山水相连的洱源的蚕豆尖也不能吃。这是因为剑川受丽江玉龙雪山冷气团影响而形成有霜期较长的特殊气候有关。剑川霜大,霜期长达150天左右,蚕豆种子要种在茶杯口大的洞中,出土后躲在洞中不出来,当地民谚“三月不长一寸”,直到立春前后天气转暧,就迅速生长“一日长三寸”,即时采摘,就可以食用。

信息来源:大理州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

二.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三.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四.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晏桐根的金钢脚

晏桐根的金钢脚:晏桐根,城关北街人。曾在北街现酒厂处设桶炉,以炕金钢脚为主,兼发麻花,猪耳朵。晏桐根的金钢脚,看起来很结,吃起来却很泡,既香又脆,很受青少年的欢迎,他发的麻花、猪耳朵,个个成形,成为汉川小孩最爱吃的风味小吃之一。

五. 重庆市 武隆 烧烤豆干

配料:黄豆、泉水、食友盐、鸡精、味精、白砂糖、香辛料、植物油、青花椒油、山梨酸钾。

产品描述: 本产品选用优质黄豆为主料,使用传统配方和现代食品生产工艺精制而成。聚麻、辣、鲜、香于一体,风味独特,口感俱佳,老少皆宜。是佐酒伴餐之佳肴,休闲旅游之上品。

口味: 烧烤味

规格: 80g*100袋

保质期:180天(0-25℃

保存方法:密封保存于阴凉处

食用方法:开袋即食

六. 安徽省 安庆 岳西 五谷豆粑

【起源】 黄梅戏是四大国戏之一, 其发源地在安徽安庆。安庆潜山境内美丽的天柱山脚下(现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有一条河叫天仙河,相传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天上的七仙女爱慕人间的董永, 不顾天庭戒律的严惩来到人间。董永为人忠厚老实、勤奋努力,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为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七仙女不仅帮助董永结束了卖身为奴的苦难日子,夫妻双双把家还.并且共同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家园,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五谷豆粑就是心灵手巧的七仙女用五谷杂粮为原料,用纯净甜润的天仙河水调配,经过手工精心制做而成的。因为其原料均为天然五谷杂粮,营养丰富,口味鲜美,食用方法简单,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天仙河畔百姓人家过年时节的传统美食佳肴。

【食用方法】 1.汤食法 : 跟下面条相似,先将适量清水烧开(水量以满过豆粑为好),再将豆粑倒入锅中,根据个人口味喜好煮5分钟左右,后,加入适量食用油、食盐、切好的大葱或韭菜,即可食用。也可加入适量的小白菜或菠菜等自己喜欢的蔬菜、红辣椒粉等。加入排骨汤或鸡汤食用,味道更加鲜美。2.伴炒法 : 先用上述方法将豆粑煮开,再将其倒入冷水中片刻,将其过滤去水。再在锅中倒入适量食用油,将去水的熟豆粑和适量盐及葱和其他自己喜欢的蔬菜、煎好的鸡蛋片等倒入锅中,伴炒3分钟左右即可食用。也可时间稍长炒精脆一些。 【原料】五谷杂粮 : 小麦、黄豆、小米、绿豆、芝麻、玉米、高粱、荞麦 等。 【制作工艺】纯手工制作。

七.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糍粑豆干

糍粑豆干是以豆干延伸的一种,先做好拌料,然后将拌料夹在豆干里面,最后又用糍粑未干之前把豆干包住,就这样一层层的包裹,上火烤上一块,有馅料的辣味,有豆干的香味,还有糍粑的软糯。。。

八.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九.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斋味豆猪肝

斋味豆猪肝

这是一道流传在修水县渣津、大桥及白岭一带的一道风味独特的下酒菜。现在县城许多餐馆都有这道菜,作为修水的地方传统佳肴招待来宾。

这道菜做法简单,选用石磨磨过的较粗糙的豆渣,滤去豆汁后置锅内炒熟,装入箱盒内压紧,待豆渣发霉收毛后,取出切片晒干,再用熏腊肉的方法进行熏制即成。这道菜炒食时须加大蒜、豆豉、白辣椒,并应加适量水焖熟,使豆渣干软化。白辣淑是用滚水汆熟后晒成半干的辣椒,口感十分脆爽,又因豆渣干色形如熏过的腊猪肝,吃起来亦别有风味,成为城市人下乡点食的一道名菜,并有“豆制猪肝”的美称。

“斋味豆猪肝”的名字据说是宋朝宰相张商英所取。宋时张商英曾为洪都转运使,见修水渣津兜率寺从悦禅师法席盛开,曾从兜率座下,一言有悟,得法于此,在兜率寺建有“问法亭”。宋绍圣四年(1097)江南大饥,朝廷遣张商英任洪州太守。此间,他多次来到兜率寺,吃过兜率寺的烟熏霉豆渣,觉得别有风味,并取名为“斋味豆猪肝”。后张商英施奉买田祝圣,重建修水黄龙寺佛殿、石桥、水亭等,并撰写“黄龙崇恩禅院记”,斋味豆猪肝这道菜不仅传遍仁乡、西乡,还传遍了全县。

十. 湖北省 武汉 黄陂区 黄陂豆丝

豆丝是黄陂的三大传统小吃之一,用大米、绿豆等打浆摊成饼,然后切 丝晾干。按传统惯例,豆丝是黄陂人必不可少的年货,每年腊月,家家 户户做豆丝,飘出浓浓的年味。黄陂豆丝用纯天然野生葛根粉、精米、 黄豆、优质面粉、植物油等以传统手工工艺并结合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精 制而成。野生葛根粉营养价值高,含有大量淀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及钙 铁锌硒等矿物质,是国家卫生部认定的药食二用植物也是一种传统中药 材。黄陂豆丝它营养丰富、口味纯正、口感细腻有劲道,由主料大米黄 豆配上绿豆、葛粉、山药、荞麦、芦笋等营养保健材料,采用纯手工操 作,没有任何污染源,实属天然绿色食品。

豆丝食用方法

煮食冷水下锅:将豆丝放入水中,小火慢煮熟透即可加调料食用。煮食开水下锅:先将水烧开,再放入豆丝,中火煮熟即可加调料食用。炒豆丝:用凉水浸泡30分钟,滤干水份,用植物(动物)油中火炒,散 状柔和爽口。蒸豆丝:直接将干豆丝放入蒸锅中蒸6--9分钟,取出后蘸佐料吃,甜、 辣、咸均可。 下火锅:先用温开水浸泡10分钟,滤干水份等火锅汤料滚开再把豆丝加 入,煮开即食。 炸豆丝:植物油炸,香脆可口。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此种吃法,炸制 过程会产生少量有害物质。 特别提示: 煮豆丝的时间要比煮面条稍稍长些,因为豆丝没有面条那么容易熟。食 用前按您的口味加入喜爱的辅料和调味品,最好加入青菜或是腊肉咸肉 ,加入蕃茄或是金针菇等味道更佳,也可与糍粑一起煮更有一番风味,还 可作配料与其它菜肴一起炒,也是不错的下酒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