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丙麻天桥坡的特产 麻垌白石山美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丙麻天桥坡的特产 麻垌白石山美食更新时间:2023-08-12 07:24:02

一. 吉林省 延边 汪清县 天桥岭黑木耳

汪清县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紧靠东北亚经济贸易区。全县幅员面积9016平方公里,是吉林省区域面积第二大县,辖8镇2乡。天桥岭镇大力发展以黑木耳为主体的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主导产业。经过多年实践和扶持,形成了多个年产1000多万袋的专业村和多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二. 山东省 济南 天桥区 明湖藕

明湖藕又叫白莲藕,藕肥大肉厚,含水分多,质嫩而脆,味微甜,是时鲜水果,可生食、拌食、甜食、脆嫩的“水晶藕”、“姜拌藕”、酥香的“炸藕盒”,是济南家家户户喜做的菜肴。

莲子有干、鲜两种,鲜莲子可生食,也可做“莲子羹”,清香爽口;干制的莲子,经过涨发,去掉味苦的莲蕊,可做成“冰糖莲子”、“蜜汁莲子”。鲜嫩碧绿的荷叶,先用水略烫,加盖煮皱,凉后加糖,名曰“荷叶粥”,是济南夏令著名小食品。再有将鸡、鱼、肉,掺以炒米,调味,用鲜荷叶包裹,蒸之,熟后拆包叶而食,有一种荷叶清香,谓之荷叶鸡、荷叶鱼、荷叶肉。用荷叶包装食品,也是济南的特殊习俗,包酱卤菜肴、酱腌菜,包热蒸包、锅贴、水蒸包,都别有一番风味。

三. 山东省 济南 天桥区 龙凤炒饭

蛋清滑虾仁、葱油炒鸡蛋、鸡丝、葡萄干与大米饭混炒。色泽鲜艳,米饭油亮软懦,虾仁、鸡丝鲜嫩滑爽。

四. 山东省 济南 天桥区 甜沫

甜沫是济南传统的大众粥类食品,是一种以小米面为主熬煮的咸粥,济南人又俗称之为“五香甜沫”。在济南的众多小吃中,甜沫是最价廉物美的“招牌”名优小吃。

传说明末清初,因天灾战乱,大批难民纷纷拥入济南,有一家田姓小粥铺,经常舍粥赈济,灾民互相传告,来粥铺喝粥救命者增多。粥铺难满众求,便在粥内加入大量的菜叶并咸辣调料。灾民每当端碗盛粥前,见煮粥的大锅内泛着白沫,便亲切地称之为“田沫”,就是田老板赈舍的粥。时有一外地来济赶考的落难书生,也来此求得此粥,食之甜美无比,心想“甜沫”果不虚传。后来书生考取功名做了官后,又专程来济再喝甜沫时,已无昔日感觉,问其因,老板答称实是“田沫”,田姓之粥的意思。1恍悟,当初只听音而未辨字迹之误所致,于是题写“甜沫”匾额,并吟诗一首:“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从此这种带咸味的粥便叫“甜沫”了。

五. 山东省 济南 天桥区 鲁绣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除了以江苏、湖南、广东、四川为主要产地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异彩纷呈的:鲁绣”作为齐鲁文化的组织部分,也早巳斐声海内外。鲁绣产品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烟台抽纱同治元年(1862年)后,英国传教士、商人来到烟台。到19世纪90年代,英国传教士詹姆土·马茂兰和他的妻子来到烟台,发现胶东妇女心灵手巧,擅长织绣,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创办仁德洋行,组成教徒学习欧洲抽纱工艺,并且生产抽纱工艺晶出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茂兰夫人在烟台创办培真学校,招收学生,半工半读,生产抽纱工艺品,前来学艺者甚多。后来,仁德洋行又通过栖霞、福山、蓬莱等县的花边庄发原料,收成品,组织棒槌花边、被子花边等出口。由于广大农村妇女的廉价劳动,仁德洋行到本世纪初资金已达五六万两黄金之多。解放后,烟台地区的抽纱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从业人员达到数十万人,产品销售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抽纱品种有雕平绣、威海满工扣锁、乳山扣眼、梭子花边、棒槌花边、手拿花边、网扣、勾针等,工艺技法串富多采,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即墨花边又称即墨镶边大套,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手工艺晶。1910年,即墨艺人引进意大利花边在当地生产,并结合民间编织、刺绣的特点,在工种、针法、图案上不断创新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镶边。自1956年成立即墨花边厂以来,已由初期的几个品种,10多种规格,发展到目前的台布、餐套、床罩、沙发套、衣领、伞面、钢琴罩等十几个品种,2300多种不同花色和规格。即墨花边是一种单线织绣花边,主要原料是优质亚麻布和特制丝光线,色泽以米黄、漂白为主。在织绣上,它运用了70多种花边和刺绣的针法,并用通镶拼,将花边和刺绣连缀成套,使两种不同的针法虚实照应,和谐统一,达到层次清晰、色调清秀,有浮有沉,宛如浮雕的效果,形成了即墨花边的独特艺术。在国际市场上,即墨花边被视为抽纱妙品瑰宝,已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州府花边是一种以精棉线、亚麻布为主要原料,经编织、刺绣制成的高档工艺晶,主要品种是台布。工艺上,用棒槌编打,经纬相交,组成带形密龙,作为图案的骨貉,中间填以不同的疏密的网纹,运用10余种针法。其中,在棉线刺绣上凸起的花纹,有浮雕的感觉。中间由少数掏眼和机锁作点缀,犹如繁星闪烁,与四周边花连缀成套,愈显高贵,在国际上,有“抽纱之王”的美誉。产地主要分布在淄博、青州、东营等地。雕平绣产于文登、荣成、威海、海阳、龙口等地。是在麻布、棉布上以丝光线绣制而成的工艺晶。它采用了雕、缕、抽、勒、绣等工艺,图案多以牡丹、菊花、玫瑰、葡萄为主,并衬以各种卷草纹,显得严谨对称,层次分明。

蓬莱梭子花边产于蓬莱市。编结时,在金属或牛角制成的小梭子内装上棉线,艺人左手从梭里牵出线头,右手捏梭,经串引和圈结,组织成梅花形小花,然后再将小花连缀成花边。19世纪末,梭子花边在蓬莱地区已很普及,除出口外,妇女们还留以自用,装饰在衣裙、鞋、帽、枕头、门帘上。现在花边已发展成为台布、床罩、纱布靠垫、衣裙等大织品。1980年,蓬莱花边荣获国家金质奖章。

棒槌花边主要产于栖霞县。制作时,先将花边蓝图贴在圆盘形的板上,然后照蓝图插上大头针,由牵挂在大头针上缠绕棉纱的许多小棒槌(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上百个)编织而成。棒槌花边用于满工大套、棉、麻布绣花镶边等。

手拿花边产于荣成市。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抽纱珍品。它工艺精致,不仅玲珑剔透,而且挺拔坚实。能直立于桌上,为其它同类产品所无法比拟,因而价格昂贵,甚至被作为艺术珍品收藏。

网扣主要产于招远县。品种有餐套、台布、床罩、沙发套、靠垫、窗帘等日用品。编织时,先按设计要求组成方格网布,然后在上面缀以不同的图案。在人民大会堂、国宾馆等重要场所,都有招远生产的网扣窗帘,上面的青松、翠竹、梅花、葡萄等图案,风格高雅,独树一帜。

勾针遍及胶东各地,它用一种特制的弯曲勾针将棉纱勾拉,缠绕编织出各种图案,是民间广泛流传的编织工艺。品种有盘垫、钱包、手提包、背心、头巾、披肩、童帽等,近年又有台布、床罩、衣裙等日用品生产,是颇受外商欢迎的大宗外销工艺品,

满工扣锁因产于威海市而得名。制作时,在台布、床罩上,用勾针锁好图案轮廓,再用剪刀挖去图案以外的底布,形成镂空。作品层次清晰,主钵感强,具有雕镂的艺术效果,所以又称雕绣。威海满工扣锁在国际市场很著名,被称为威海卫工种。1981年,获国家银杯奖。

乳山扣眼产于乳山市。制作时,在棉、麻布上照图案都依次抽去经纬纱两支,留下三支,形成有规律的网状组织,然后再用针线将网缠勒成方目,通过方目的排列,构成图案。也有在图案的外缘排列方目、以衬托布上的花型。这样,乳山扣眼花中有花,互相衬托,相映成趣,很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

生丝台布是荣成市石岛镇的刺绣艺人在1963年综合抽纱、刺绣的长处而创制的独特工艺品。制作时,艺人们选用质簿、色泽淡雅而呈半透明状的生丝绸底布和彩色丝线,运用平绣、拉绣、垫绣以及挑、缠、勒、扭、锁等多种抽纱工艺技法,绣制出五彩缤纷图案的台布。生丝台布自创制以来,在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

百代丽是本世纪60年代初潍坊地区首创的一个抽纱品种。它以精制棉纱、各种机织的小带、亚麻布和棉布等为原料。制作时,将机织带子按图稿铺成花边的骨骼,再用疏密不同的针法手工填织上千变万化的图案。它适于制作台布、床盖、衣服、沙发套等日常用品,是一种比较普遍、实用的抽纱品种。

烟台绒绣又名绒线绣花,是用不同颜色的优质毛线,将图案绣制在坚硬的网眼布(又名钢丝布)上而制成的工艺品。这一工艺是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詹姆斯·马茂兰在烟台开设“仁德洋行”时由欧洲引进烟台的。当时,钢丝布由烟台“鼎新久”工厂生产,图案由美国纽约专门经销绒绣的路约赛特公司按照路易十四时的装饰风格而设计,在“仁德洋行”附设的绒绣厂生产,产品在美国大受欢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烟台绒绣随“仁德洋行”的倒闭而停产。50年代,烟台恢复了绒绣生产。40年来,烟台绒绣将我国传统的工艺针法同欧洲风格融于一体,创立了烟台绒绣崭新的面貌。现在,毛线彩色已达1000余种;针法由简单的方点针发展到扒针、掺针、乱针、打子、拉毛、铺锦等许多种。不仅能生产图案富丽的靠垫等日用品,还能仿绣世界名画、彩色照片、人物肖像、中国画等艺术品。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绒绣“东海日出”,毛主席纪念堂正厅的巨幅绒绣“祖国大地”,就是烟台绒绣的代表作,博得了中外瞻仰者的一致赞赏。

临清哈达临清市生产的一种净地或织有宗教图案的丝织品,有官佛像、文帕、红净花绢、佛子像、八宝花绢等品种,是藏、蒙等民族表示尊敬的一种赠品。这一技术是在太平天国时由俄国传入,全盛时,从事哈达生产的有700余户,后衰落。解放后得以恢复和发展,产品销往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和东北等少数民族区。

总之,“鲁绣”在祖国绣园中是一枝艳丽的奇葩,许多品种虽然产生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近代,然而产生它的土壤却是在齐鲁大地,是齐鲁大地的人民用血汗、用心智将西方的图案、工艺品种与中国传统的针绣技艺、审美情趣等融在了一起。在它的身上,不仅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物质化发展,而且折射出齐鲁文化善于纳取的基本精神。

信息来源:山东省情网

信息来源:山东省情网

六. 山东省 济南 天桥区 清汤全家福

济南名菜。多用于老人寿诞、新婚喜庆、婴儿弥月、合家团聚的喜庆宴席。此菜用清汤调制,故名"清汤全家福"。

山东菜对清汤的调制有独到之处,千百年来,素享盛誉。清汤用猪肘子、母鸡、肥鸭为原料,先用旺火后用文火炖煮,经两次"清哨"后,清澈见底,汤鲜味醇。以清汤为调料,配以海参、鱼翅、鱼肚、蹄筋、鸭腰、鸭肝、鸡胗、虾仁、猪腰子、猪黄管调制而成的"清汤全家福",集多料于一馔,汤鲜味美,常作为高档宴席的压桌菜。

七. 山东省 济南 天桥区 北园大卧龙莲藕

北园大卧龙莲藕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北园大卧龙莲藕是山东济南天桥区的。

2015年1月13日,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31号获悉,按照《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济南市天桥区鹊山龙湖生态农业科技种植协会申请的北园“大卧龙”莲藕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条件,准予登记,登记证号为AGI2015-01-1616。北园“大卧龙”莲藕,种植历史悠久,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曾有诗为证:“绣江之水清如许,荷花香接稻花香”。它起源于济南市老北园镇,后又扩大到泺口黄河岸周边一带,据史料记载:三国时,今大明湖北,藕稻蒲依地相间,直达鹊山,有莲子湖之称,它又名大疙瘩、大红刺,宜深水栽培,花白色,叶高大,藕在土内深约30—40厘米,藕身除后把外,各节均长为长圆筒形,每藕重约1.5公斤左右,一般有3—5节,多者可达6节。表皮白色或淡黄色, 肉质脆嫩而味甘,品质好,水分含量高、纤维少,生食脆嫩香甜,嚼后无渣。北园“大卧龙”莲藕是天桥区第一个获得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这次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不但对保护北园“大卧龙”莲藕现有种植面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以后北园“大卧龙”莲藕的发展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产品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更加重要意义,也使北园“大卧龙”莲藕有了品质和声誉的“身份证”,不仅受法律保护,更将为原产地赢得知名度。

所在地域:

山东

申请人:

济南鹊山龙湖生态农业科技种植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北园大卧龙莲藕的地域为山东省济南市天桥现辖行政区域内。东至大桥镇吉家村;西至桑梓店镇姚吕村;南至泺口办事处山南村;北至大桥镇张公店村;辖2个乡镇一个办事处,共125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6°40′00″~36°45′00″,东经116°56′15″~117°03′00″。地域保护面积约500公顷,年总产量15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北园大卧龙莲藕体型细长、粗细适中,每节一般30cm左右;其表面光滑、颜色鲜亮,断开后晶莹剔透、洁白如玉。因外观似一条卧着的龙,当地俗称“大卧龙”莲藕。 2、内在品质指标:北园大卧龙莲藕营养丰富,其内在品质指标为:淀粉≥9.0%,总糖≥3.0%,粗纤维≤1.0 %,钙≥15.0mg/100g,磷≥70mg/100g,铁≥7.0mg/100g,以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素、维生素C、B1、B2等。 3、产品质量:北园大卧龙莲藕的产地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水生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5331-2006) 的要求,入市北园大卧龙莲藕必须达到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水生蔬菜》(NY5238-2006)的质量标准。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情形的不得上市销售。

八. 山东省 济南 天桥区 孟家扒蹄

孟家扒蹄是山东济南市的当地名吃,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前期。起源于济南市五龙潭公园西南侧的“文升园”,与汇泉楼齐名。文升园的招牌菜是就是孟家扒蹄也叫“罐儿蹄”。到了1981年,“罐儿蹄”经过挖掘创新,吸其精华,拂其糟粕,自成一家,逐渐发展成了孟家扒蹄。孟氏趴蹄有软烂香醉、色泽细腻红润,肉烂脱骨而皮整,味鲜醇厚而鲜香的特点。

成品软烂香醇、色泽细腻而红润,肉烂脱骨而皮整,味咸醇厚而鲜香。酱香绵烂,肥而不腻是老少皆宜的传统美食。

九. 山东省 济南 天桥区 九转大肠

九转大肠是清朝光绪初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首创,开始名为“红烧大肠”,后经过多次多次改进,红烧大肠味道进一步提高。许多著名人士在该店设宴时均备“红烧大肠”一菜。一些文人雅士食后,感到此菜确实与众不同,别有滋味,为取悦店家喜“九”之癖,并称赞厨师制作此菜像道家“九炼金丹”一样精工细作,便将其更名为“九转大肠”。

此菜是清朝光绪初年,由济南“九华楼”首创,此楼烧制的大肠下料狠,用料全,先煮熟焯过,后炸,再烧,出勺入锅反复多次,直到烧煨至熟。有一次“九华楼”店主杜某请客,席间有一道“烧大肠”,品味后客人们纷纷称道,有说甜,有说酸,有说辣,有说咸,座中有一文人提议,为答谢主人之盛意,赠名为“九转大肠”,赞美厨师技艺高超和制做此菜用料齐全、工序复杂,口味多变的特点。此菜色泽红润,大肠软嫩,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为山东的传统风味菜。

[原料]

熟大肠750克,绍酒,酱油,白糖,醋,香菜末,胡椒面,肉桂面,砂仁面,葱末,姜末,熟猪油,花椒油,清汤,精盐适量。

[制法]

将猪大肠洗净,用醋和盐里外涂抹揉搓,除去粘液污物,漂洗后放入开水锅中,加葱,姜,酒焖烧熟,捞出切成段,再放入沸水锅中焯过,捞出沥水;炒锅上中火,倒入猪油烧至七成热,下大肠炸至呈红色时捞出,锅内留油放入葱,姜,蒜末炸出香味,烹醋,加酱油,白糖,清汤,精盐,绍酒,迅速放入肠段炒和,移至微火上烧至汤汁收紧时放胡椒面,肉桂面,砂仁面,淋上花椒油,颠翻均匀,盛入盘内撒上香菜末即成。

[特点]

色泽红润,质地软嫩,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鲜香味美,异常适口。

[典故]

此菜为鲁菜传统保留菜品之一,不仅在山东,而且在京津、东北都很受欢迎。九转大肠,为清光绪年间济南城里县东巷“九华楼”首创。九华楼店主姓杜,是济南富商,在济南开的店铺很多,所开店铺,均习俗“九”字冠其名。“九华楼”以猪下货见长,其“烧大肠”下料很,用料全。精烧之后,大肠红润光亮,肥而不腻。上面再撒上香菜段,清香扑鼻,食之回味无穷。一次宴客上了此菜后,一位客人即席赠名“九转大肠”。其意一是迎合店主的喜“九”之癖,二是称赞厨师技艺高超,如道家烧九转仙丹。此名深受店主和来客好评,于是,“九转大肠”便逐渐声名远播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