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特产擀面皮凉面皮 河南的特产面皮的做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特产擀面皮凉面皮 河南的特产面皮的做法更新时间:2023-08-09 13:53:31

一. 贵州省 黔西南州 安龙县 安龙凉剪粉

安龙凉剪粉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的特色小吃。安龙县凉剪粉粉皮洁白剔透、光滑。闻起来香而不浓,吃起来油而不腻,味道非常鲜美爽口。

凉剪粉,是安龙县的一种寻常小吃,因粉皮是用剪刀剪而闻名。在制作时会把粉皮卷成一圈,又可称为凉卷粉。

安龙凉剪粉历史悠久,据传已有上千年历史。安龙凉剪粉的主料粉皮是用当地产的大米经科学配制、加工而成,米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剪粉的质量和口感。优良的粉皮透明、柔韧且筋丝好,不易断裂,口感极佳。用剪刀把粉皮剪成小条放入碗中,加入调料即可食用。凉卷粉的作料极其丰富,主要有:姜水、蒜水、西红柿水、花椒油、红油(辣椒油)、葱末、酸菜、绿豆芽、韭菜、酥黄豆(或花生酥)、味精、酱油、盐、醋等。

凉剪粉的粉皮制作要经过浸泡、磨浆、勾兑、蒸熟、冷却等程序。其制作工艺是将优质的大米放入水中浸泡一夜,然后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米浆,在铁盘中刷少许的熟油,然后放入一定数量的米浆,搅拌均匀了,双手握住铁盘,不停地把米浆浪开,这是一道颇为讲究的工序。如果米浆敷得太厚,做出来的粉皮就不好吃,甚至会粘牙;太薄的话,蒸熟后的米皮又无法从铁盘中剥出。把米浆浪好了,就可以将铁盘置于蒸笼中,用大火蒸5至10分钟,取出,米浆即成粉皮了。最后将粉皮剥下,挂在竹竿上晾晒,冷却,叠在一起,这时凉剪粉就完全做好了。做好了的粉皮薄如纸、白如雪、柔韧且筋丝好,不易断裂,用剪刀把粉皮剪成小条放入碗中,加入调料即可食用。

二. 河南省 洛阳 孟津 洛阳铲

洛阳邙山一带虽然古墓分布稠密,但对盗墓者来说,也并非唾手可得。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长期的雨水冲刷及平耕土地,除个别大墓保留有封土堆外,绝大多数在地面上已难看到任何痕迹,盲目的挖掘不仅效率低,而且往往会一无所获。若要找到古墓的准确位置,就必须在现代耕土或挠土层下找到墓道或墓口。最初盗墓贼是用厚实锐利的铁锨在地上挖出方形洞穴,以锨头带出来的土来找墓,这种方法很费力,铁锨经常带不上来土,也不能探得很深。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墓中古物价格高涨,盗掘之风愈刮愈烈。利益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来越精,洛阳铲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据传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到孟津赶集,他看到商家在搭帐子固定四角时,用一种铲子戳洞扎杆,这种工具既锋利又能把土带出来,受此启发,他将之加以改进后,打造出用来盗墓的铲子,由于这种铲子首先在洛阳地区使用,人们遂称之为“洛阳铲”。

洛阳铲为半圆形的铲子,由铲头、铁把、蜡杆、绳子等组成。随着盗墓经验的积累,一些盗墓贼逐渐掌握了辨别土色土质的能力,他们利用洛阳铲插入土层带上来的泥土,对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进行简单分析判断后,就可确定地下有无古墓。洛阳铲制作工艺复杂,制造一把小铲只能手工打制,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20道工序。随着时代发展,新铲在旧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铲头后部接的木杆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拆、装和携带都十分方便。

洛阳铲发明后不久,就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和重视,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编写的《中国考古学》一书中,开始将洛阳铲在考古界进行推广。考古工作者使用的洛阳铲,被称为探铲。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一座座古城址的发掘中,洛阳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洛阳铲已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利器,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名考古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洛阳铲已成为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

神奇的洛阳铲还是建筑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为工人准确地打出各种尺寸的探孔,再灌注水泥和钢筋,形成坚固的灌注桩,支撑着各种各样的建筑以及公路、铁路的路基。洛阳铲一个著名的记录是:洛阳探工用洛阳铲为宜洛煤矿成功地打过百米深孔。当然,洛阳铲也不是万能的,一般的砖、瓦可以穿过,但遇到石块就无法穿过了,因此,洛阳铲比较适合土层深厚的平原地区。

“洛阳铲”是考古工作中用来探测地下古墓位置,基建中用来探测地层的一种轻便的探测工具。其构造有二种:一种为下端只具有一个瓦状的铲头,弧度约成半圆,直径7厘米左右,铲头长10—20厘米,铲的后端稍厚,前端为半月形铲刃;铲肩上有铁柄,上端有筒状铲裤,可安装木把,总长近三米;木把上可刻上尺寸,随时检查探测深度。另一种铲的上部与第一种基本相同,只是把铲刃前端改进成合抱形式,称为套铲。“洛阳铲”操作方便,少伤地层,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具有从地下含出“原本”的功能。由于“洛阳铲”是在洛阳创造的,又首先被洛阳地区采用,因而得名。

三. 河南省 安阳 林州 远志

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 的干燥根。

【其他名称】葽绕、蕀蒬、棘菀、细草、小鸡腿、小鸡眼、小草根。

【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归心、肾、肺经。

【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应用】

1.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本品苦辛性温,性善宣泄通达,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主治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失眠、惊悸等症,常与茯神、龙齿、朱砂等镇静安神药同用,如远志丸(《张氏医通》);治健忘证,常与人参、茯苓、菖蒲同用,如开心散(《千金方》),若方中再加茯神,即不忘散(《证治准绳》)。

2.癫痫惊狂。本品味辛通利,能利心窍,逐痰涎,故可用治痰阻心窍所致之癫痫抽搐,惊风发狂等症。用于癫痫昏仆、痉挛抽搐者,可与半夏、天麻、全蝎等化痰、息风药配伍;治疗惊风狂证发作,常与菖蒲、郁金、白矾等祛痰、开窍药同用。

3.咳嗽痰多。本品苦温性燥,入肺经,能祛痰止咳,故可用治痰多粘稠、咳吐不爽或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者,常与杏仁、贝母、瓜蒌、桔梗等同用。

4.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喉痹。本品辛行苦泄,功擅疏通气血之壅滞而消散痈肿,用于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内服、外用均有疗效,内服可单用为末,黄酒送服。外用可隔水蒸软,加少量黄酒捣烂敷患处。远志味辛入肺,开宣肺气,以利咽喉,如《仁斋直指方》治喉痹作痛用“远志肉为末,吹之,涎出为度。”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项】有胃炎及胃溃疡者慎用。

品种考证

远志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云:远志“生太山及冤句川谷。《本草经集注》云:“小草状似麻黄而青。”《开宝本草》云:“远志,茎、叶似大青而小。”《嘉祐本草》引《尔雅》郭璞注云:“(远志),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其上谓之小草。”《本草图经》云:“今河、陕、京西州郡亦有之。根黄色,形如篙根,苗名小草。似麻黄而青,又如革豆。叶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花,白色,很长及一尺。四月采根、叶……泗州出者花红,根、叶俱大于他处;商州者根又黑色。俗传夷门远志最佳。”《本草纲目》云:“远志有大叶、小叶二种。陶弘景所说者小叶也,马志所说者大叶也,大叶者花红。”《本草图经》附有远志图五幅,即泅州远志、解州远志、威胜军远志、齐州远志、商州远志。据产地、形态描述和附图可知,古代之药用远志来源已有数种。其主流产品有小叶者即今用的远志,大叶者即今用的西伯利亚远志。

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圆柱形,长达40厘米,肥厚,淡黄白色,具少数侧根。茎直立或斜上,丛生,上部多分枝。叶互生,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4厘米,宽1-3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全缘,无柄或近无柄。总状花序长约2-14厘米,偏侧生与小枝顶端,细弱,通常稍弯曲;花淡蓝紫色,长6毫米;花梗细弱,长3-6毫米;苞片3,极小,易脱落;萼片的外轮3片比较小,线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内轮2片呈花瓣状,成稍弯些的长圆状倒卵形,长5-6毫米,宽2-3毫米;花瓣的2侧瓣倒卵形,长约4毫米,中央花瓣较大,呈龙骨瓣状,背面顶端有撕裂成条的鸡冠状附属物;雄蕊8,花丝连合成鞘状;子房倒卵形,扁平,花柱线形,弯垂,柱头二裂。蒴果扁平,卵圆形,边有狭翅,长宽均约4-5毫米,绿色,光滑无睫毛。种子卵形,微扁,长约2毫米,棕黑色,密被白色细绒毛,上端有发达的种阜。花期5-7月,果期7-9月。

产地: 秦岭南北坡均产,生于海拔400-1000米的山坡草地或路旁。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2.《本草经集注》:杀天雄、附子毒。

3.《名医别录》: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

4.《药性论》:治心神健忘,坚壮阳道,主梦邪。

5.《日华子本草》: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

6.王好古:治肾积奔豚。

7.《本草纲目》:治一切痈疽。

8.《滇南本草》: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疗五癎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

9.《本草再新》:行气散郁,并善豁痰。

10.《本草纲目》: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灵枢经》云,肾藏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又云,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陈言《三因方》远志酒治痈疽,云有奇功,盖亦补肾之力尔。

11.《本草汇言》:沈则施曰:远志同人参、茯苓、白术能补心;同黄芪、甘草、白术能补脾;同地黄、枸杞、山药能补肾;同白芍、当归、川芎能补肝;同人参、麦冬、沙参能补肺;同辰砂、金箔、琥珀、犀角能镇惊;同半夏、胆星、贝母、白芥子能消惊痰;同牙皂、钩藤、天竺黄能治急惊;同当归六黄汤能止阴虚盗汗;同黄芪四君子汤,能止阳虚自汗。独一味煎膏能治心下膈气,心气不舒。独一味酿酒,能治痈疽肿毒,年久疮痍,从七情郁怒而得者,服之渐愈。

12.《本草正》:远志,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辟邪安梦,壮阳益精,强志助力。以其气升,故同人参、甘草、枣仁,极能举陷摄精,交接水火。

13.《药品化义》: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也。又取其辛能醒发脾气,治脾虚火困,思虑郁结,故归脾汤中用之。及精神短少,竟有虚痰作孽,亦须量用。若心血不足,以致神气虚怯,无痰涎可祛,即芎归味辛,尚宜忌用,况此大辛者乎。诸《本草》谓辛能润肾,用之益精强志,不知辛重暴悍,戟喉刺舌,与南星、半夏相类。《经》曰,:肾恶燥,乌可入肾耶。

14.《医学衷中参西录》:远志,其酸也能翕,其辛也能辟,故其性善理肺,能使肺叶之翕辟纯任自然,而肺中之呼吸于以调,痰涎于以化,即咳嗽于以止矣。若以甘草辅之,诚为养肺要药。至其酸敛之力,入肝能敛辑肝火,入肾能固涩滑脱,入胃又能助生酸汁,使人多进饮食,和平纯粹之品,固无所不宜也。若用水煎取浓汁,去渣重煎,令其汁浓若薄糊,以敷肿疼疮疡及乳痈甚效、若恐其日久发酵,每一两可加蓬砂二钱溶化其中。愚初次细嚼远志尝之,觉其味酸而实兼有矾味。后乃因用此药,若末服至二钱可作呕吐,乃知其中确含有矾味,是以愚用此药入汤剂时,未尝过二钱,恐多用之亦可作呕吐也。

15.《本草正义》:远志,味苦入心,气温行血,而芳香清冽,又能通行气分。其专主心经者,心本血之总汇,辛温以通利之,宜其振作心阳,而益人智慧矣。古今主治,无一非补助心阳之功效,而李濒湖独谓其专入肾家,未免故为矫异,张石顽和之,非笃论也。《本经》主咳逆,则苦泄温通辛散,斯寒饮之咳逆自平,此远志又有消痰饮、止咳嗽之功,《别录》去心下膈气,亦即此意。《外台》载《古今录验》胸痹心痛一方,中有远志,颇合此旨。《三因方》治一切痈疽,最合温通行血之义,而今之疡科,亦皆不知,辜负好方,大是可惜。颐恒用于寒凝气滞,痰湿入络,发为痈肿等证,其效最捷。惟血热湿热之毒,亦不必一例乱投,无分彼此耳。远志能利血之运行,而以为心家补益之品者,振动而流利之,斯心阳敷布而不窒滞,此补心之真旨也。然温升之品,必不宜于实热,如误用于热痰蒙蔽心包之证,得毋益张其焰。又所谓安魂魄,定惊悸者,亦谓补助心阳,则心气充而魂梦自宁,惊悸自定,非养液宁神以安宅者之可比。如因热生惊,及相火扰攘,而亦与以温升,其弊亦与痰热相等。又有远志能交通心肾之说,则心阳不振,清气下陷,及肾气虚寒,不能上升者,以远志之温升,举其下陷,而引起肾阳,本是正治。然人不察,每遇肾阳不藏,淫梦失精等证,亦曰此属坎离之不交,须以远志引之,使其水火交接,则相火愈浮,肾愈不摄,利九窍者适以滑精窍,益精者将反以失精矣。

药典标准

【来源】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制法】

远志:除去杂质,略洗,润透,切段,干燥。

制远志:取甘草,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远志,用文火煮至汤吸尽,取出,干燥。每100kg远志,用甘草6kg。

蜜远志:将制远志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不粘手,取出晾凉(每100斤加炼熟蜂蜜20斤)。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5cm, 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老根的横皱纹较密更深陷,略呈结节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皮层为20余列薄壁细胞,有切向裂隙。韧皮部较宽广,常现径向裂隙。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均木化,射线宽1~3列细胞。薄壁细胞大多含脂肪油滴;有的含草酸钙簇晶及方晶。

(2) 取本品粉末1g,加盐酸无水乙醇溶液(10→100)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加水30ml,用氯仿振摇匀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残渣加醋酸乙酯1ml使溶解,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远志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14: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心、肾、肺经。

【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用法用量】 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制剂】远志流浸膏

种植技术

(一)生长特性

喜凉爽气候,耐干旱、忌高温、多野生于较干旱的田野、路旁、山坡等地,以向阳、排水良好的沙质栽培为好,其次是黏壤土及石灰质壤土,黏土及低湿地区不宜栽种。

(二)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一般土地均可种植。整地前撤施基肥,因远志系多年生草本,必须施足基肥,常用圈肥或堆肥每公顷37500千克,过磷酸钙750千克耕翻耙平,在北方多采用平地条播。

2.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于远志蒴果成熟时开裂,种子易撒落在地面,故应在果实7~8月份成熟时采收种子。

(1)直播

春播于4月中、下旬,秋播于10月中、下旬或11月上旬进行。在整好的地上,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2厘米,按行距20~23厘米开浅沟条播,每公顷播种量11.25~15千克,播后,稍加镇压浇足水,播种后约半个月开始出苗。秋播在播种次年春季出苗。

(2)育苗

于3月上、中旬,在苗床上条播,播种后覆土1厘米;要保持苗床潮湿,苗床温度15~20℃为宜。播种后10天左右出苗,苗高6厘米左右即可定植,定植应选择阴雨天或午后,按行株距20~23厘米*3~6厘米定植。

3.田间管理

远志植株短小,故在生长期需勤除草,以免杂草掩盖植株。因为性喜干燥,除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适当浇水外,生长后期不腚经常浇水。每年春、冬季及4~5月间,各追肥一次,以提高根部产量。以磷肥为主,每公顷可施饼肥300~375千克,或过磷酸钙187.5~262.5千克。喷施钾肥,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远志生长旺季,此刻每公顷喷1%硫酸钾溶液750~900千克或0.3%磷酸二氢钾溶液1200~1500千克,10天喷1次,连续3次。早晨露水未干或晚上5点进行,增强抗病能力,使根膨大。

一年生的苗松土除草后或生长2~3年生的苗,在追肥浇水后,每公顷盖麦草或麦糠、锯末之类12000~15000千克,顺着行盖,中间不需翻动直到收获。盖草加强土壤中维生物的分解,保持水分,减少杂草,为远志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4.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使远志烂根,植株枯萎。

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及早拔除病株,烧毁,病穴用10%石灰水消毒。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1000倍液,7天1次,连续2-3次。

蚜虫用40%乐果2000倍液喷杀,10天1次,连续2~3次。豆元青用5*1O的-6次方~1*10的-5次方敌杀死喷杀,连喷2次,间隔5~7天。

(五)采收加工

于栽种后第三、四年秋季回苗后或于春季出苗前,挖取根部,除去泥土和杂质,趁水分未干时,用木棒敲打,使其松软、膨大,抽去木心,晒干即可。抽去木心的远志称远志肉。如采收后直接晒干的,称远志棍。二年生每公顷产1500~2250千克,二年生每公顷产3750-4500千克。

四.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是陕西省岐山县附近,在周边地区亦有产出,可味道最地道应还是在岐山县。其形似宽面,几乎透明,津而耐嚼,再同泼油辣椒,盐水,香醋等调料加以调和,口感极佳。当地人在夏日经常将其当为主食,就是在寒风泠冽的冬天也是桌上佳品。

擀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的特点,是关中西府的重要名吃,也是西北最具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擀面皮选料精良,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其形似宽面,几乎透明,津而耐嚼,再同泼油辣椒,盐水,香醋等调料加以调和,口感极佳。

五. 山西省 朔州 应县 应县面皮

应县面皮

应县面皮是用纯白面制成的。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小食。在街头摆摊叫卖的四季不绝。每到夏日,街头巷尾比比皆是。

天吃面皮你能保暖,夏天吃你能消署,春天吃你能解乏,秋天吃你能去湿,真可谓是四季皆宜的、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 《本草纲目》上说:米能养脾,麦能补心。脾好了,人性柔,心好了,人实诚。所以,一般而言,多生得米白细嫩短小精悍,男男女女个皮肤好不说,也天天吃面皮越吃越漂亮!面皮又叫凉皮,根据原料选用的不同,叫法也不同,用(大)米制作的叫米皮,又叫凉皮,用面(粉)制作的叫面筋面皮,滑爽,口感好,所以比较出名。

六. 河南省 郑州市 荥阳 河南草帽辫

产于河南清丰、内黄、南乐、范县、鹿邑、荣阳。相传,清朝嘉庆年间,山东莱州府客商来到清丰县仙庄,发现这一带种的小麦麦秸皮薄细长,质地柔软,色泽鲜亮,是编织的上乘原料。于是, 就以仙庄为基地,向四方八面农村传播编织工艺,发展以麦秸为原料的 编结草帽辫生产,同时,他们利用中国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 的民间 传说,于农历二月二日在仙庄正式成立“辫行”。河南草帽辫大致分为:荣阳桥辫、鹿邑白辫和莱州花园草三大行当,其 中“莱州花园草”最负盛名。草帽辫具有质地轻柔,热不变形,冷不发脆,且无异味的特点。

七.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凉豌豆粉

凉豌豆粉,是云南盛夏小吃,昆明的中老年人提起凉豌豆粉都会勾起青少年时代最温馨的回忆,至今仍是家庭自配口味的夏季凉食。其成品酸、甜、麻、辣,鲜香味浓,尤受青少年之独爱。在农村,每逢赶集,豌豆粉摊常摆在小溪岸边,一来取水方便,二采又添凉爽,情食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农民们当疲乏之时,买上一碗凉豌豆粉,吃到仅剩汤汁时,掏出随身所带冷饭、拌匀而食,又是一番风味。原料:

主料:上等菜于豌豆:

调料:香菜,姜、蒜、醋、甜酱油、咸酱油,芝麻油、花椒油、昧精、盐、胡椒面、红辣子油各自入器。(因食时调料按各人爱好现配,各有轻重,故不便列举重量)。

制法

(1)制粉:将干豌豆淘洗干净,晒干,磨成豆瓣,除去皮,再磨成粉,过箩筛筛出细面入盆兑入清水(2千毫升)搅成浆,加盐。锅上火,注入水,待水温至40摄氏度左右时,徐徐淋入豌豆浆,边淋边用铁铲铲动锅底,将锅巴(也受热凝固的片)翻出、防止糊底,直到稠浓。当锅已与糊浆各占一半时、盛入瓦盆冷却凝固后、翻扣在木板上,盖上湿纱布。

(2)兑调料:香菜洗净切细入碗。姜、蒜去皮剁成泥分别装碗兑上凉开水成为姜汁,蒜汁,其他调料分别各装1碗。

(3)装碗:将豌豆粉切成薄条入碗(传统做法是切一片放在左手掌内,右手拿餐刀把左手掌内的豌豆粉打成薄条,一面打一面入碗)。根据就餐者口味要求,用小木勺将各种调料舀入碗内,拌匀即可食用。

八. 河南省 南阳 南召 南召柞蚕

南召柞蚕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召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是全国19个柞蚕基地县之一和全国唯一的一化优质柞蚕茧出口基地县,2000年7月被命名为“中国柞蚕之乡”。

历史悠久南召柞天业兴于汉,宏于明,盛于清,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西汉末年境内有野蚕成茧,东汉光武开始人工放养。明嘉靖年间,“山丝产额甲于各县”,“妇孺会络经,满城梭子声”,出现较大行店、货栈,南召店(旧县城)“日进斗金”。清代南召蚕业进一步兴旺发达,民众以“养蚕为业,植柞为本”,光绪年间,上海“久成”丝行在南召设立分店,南召丝绸远销欧美和俄国,县衙创办蚕桑学堂,培养养蚕和缫丝专业技术人才。民国10-20年为南召近代柞蚕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县蚕农占总户数的65%,年产丝20余万公斤,产柞绸230多万米,上海买办资本所设立的丝行向外商大量经销南召柞丝绸,称“花旗”货,河南丝绸贸易中心遂移至南召李青店。

九.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面皮

岐山面皮:岐山面皮,原名“御京粉”,顾名思义,跟皇上有关系的。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岐山人王同江从北京皇宫带回故乡,传徒授艺而来。别名“酿皮”、“麦面皮”等。

岐山是凉皮的发源地,有蒸面皮,擀面皮,烙面皮,黑面皮,可凉调,热炒,煮烩。素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因为它筋韧耐嚼,香辣适口,深受群众喜爱。御京粉始于清康熙年间,关中西府岐山县北郭乡八亩沟村王同江在北京皇宫御膳房里当御厨,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在实践中摸索,首创出这种面食。作为御膳,故取名“御京粉”。康熙末年,王同江年老回乡。在家乡开店铺,经营御京粉,从此这种宫廷食品传入民间,距今已有260多年。岐山县有专门的御京粉加工中心,味道很劲到.岐山县民风古朴,擀面皮,叫御皮子。把凉面,凉粉叫御面,御粉,新一代岐山儿女把御京粉已经带出了岐山,做到了全国各地,岐山县政府在2009年把御京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岐山县御京粉连锁餐饮管理公司又把御京粉这一古老的品牌开到大江南北,最远的连锁店在台湾新竹和基隆,在全国已经有80多家连锁店,岐山是陕菜之乡,面食发源地,御京粉这一古老的品牌正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清朝康熙年间,在岐山县大十字有个盘龙照壁,在照壁后面有一家臊子面馆,字号是(照壁背后)店内有一口传说是鲁班所盘砌的七星灶,一眼火,七口锅,一把火,七锅同热。在照壁背后的对面就是经营挂面的(顺天成),顺天成的门口有一面龙凤旗,顺天成的空心挂面(面细,劲道,光滑,不吸面汤)在清末民国初年还参加美国旧金山的万国博览会或金奖。御京粉的店面从康熙年间起就一直在岐山北大街桥头,坐西面东,在岐山面皮的创始人王同江的悉心经营下,御京粉又开发了岐山擀面皮,蒸面皮,烙面皮,凉面,醋粉,凉粉,西岐凉盘等面食,一时名声大燥,誉满西岐,相传在清光绪年间,慈熙太后来西安躲难,还钦点御京粉品尝,连声说好,当时的御京粉店的掌柜叫赵乾儿,家是岐山大营巩寺的。手艺精湛,擅长经营,御京粉发展到清末已经在西府老幼皆知,岐山面皮的制作也在西府大地生根发芽,到如今,赵氏后人和岐山儿女为把岐山擀面皮发扬光大而前赴后继。

十. 陕西省 宝鸡 千阳县 千阳面皮

千阳面皮

千阳面皮,原名“御京粉”,顾名思义,跟皇上有关系的。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千阳人王同江从北京皇宫带回故乡,传徒授艺而来。别名“酿皮”、“麦面皮”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