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青岛八月特产 青岛特产必带十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青岛八月特产 青岛特产必带十大更新时间:2023-08-13 00:42:54

一. 山东省 青岛 黄岛区 海鲜烧麦

“烧麦”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烧麦也称“稍麦”,因其形如麦稍上绽开的麦花而得名。相传1738年,有一山西王老板在北京前门外开设了第一家烧麦馆,后乾隆皇帝私访到此品尝,对世间能有如此美味啧啧称奇,吃到兴头之余,提笔为其御书虎头牌匾,顿时烧麦馆名声大噪,而烧麦也成为名扬千里的美食。青岛四方大酒店经营烧麦有20多年的历史,选料精细,制作讲究。烧麦皮薄馅大,尤以“海鲜烧麦”最佳,形状酷似石榴果,口味独特,灌汤爽口,回味难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成为蜚声岛城的特色小吃,是食用及礼品的佳选。

二. 山东省 青岛 城阳区 牛气冲天

烧牛头原是御膳房的宫廷菜。相传三国时期,有一位南夷首领孟获英勇善战,曾七擒七纵诸葛亮,并以牛头犒赏众将士。由此,烧牛头成为鼓舞士气、犒赏三军的传统菜。 淮香村的牛气冲天在传统烧牛头的基础上精心研究,按照顾客口味不断调整完善,并开发出一牛五吃,除基本的烧牛头外,还有烧汁牛眼、清蒸牛脑、葱拌牛肉、沙锅白菜牛脸肉。

三. 山东省 青岛 即墨 椒盐香酥鸡

香酥鸡是山东传统风味菜肴,传遍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区。此菜选用笋母鸡,以高汤蒸熟,火候足到,入油再炸,焦酥异常,其色红润,肉烂味美,是佐酒之美味。

香酥鸡选用煮熟的母鸡制作而成,将母鸡去骨不去皮,鸡肉撕成长条,拌以盐、香油、味精,用蛋清、淀粉、白面、油炸而成,食用时蘸椒盐。该菜品的特点是:鸡肉脱骨而不失其型,香酥而不失软嫩。

四. 山东省 青岛 莱西市 烧鱿鱼

烧鱿鱼并不是真的放到火上烧熟的鱿鱼,准确来说鱿鱼是被煎熟的。通常卖烧鱿鱼的摊档里都有一块很大的铁板,好象是一个大的平底锅,美味的鲜鱿鱼就是在这些大铁板上煎出来的。

五. 山东省 青岛 城阳区 青岛油焖大虾

油焖大虾属于经典的鲁菜特色菜品之一。它选用渤海湾晶莹饱满、体形硕大、滋味最佳的海捕野生大对虾作原材料,皮薄色青下锅见油就红,成菜后艳丽红亮。油焖是鲁菜特有的一种制作技法,先用煸炒或油炸进行初步熟处理,再以调味油和调料汁进行焖制。鲜美的原材料加上特有制作技术,使得细嫩洁白的虾肉油润适口,鲜、香、甜、咸四种味道相辅相成,既不失原本的海鲜鲜味又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六. 山西省 运城 平陆 八月炸

俗名也叫须瓜瓜,属木通科,三叶木通。我县的圣人涧、三门、坡底、曹川等乡镇北边的山上均产。有中条山“山香蕉”之美誉。

八月炸为多年蔓生植物,常缠绕在其它的树枝上,每年四月末五月初开深紫色花,花落后显露出小瓜来,呈灰绿色,等到九月中旬左右,先阳坡后阴坡逐渐成熟,每个重250- 500克,它未成熟时,每个酷像一个月牙,一嘟噜一嘟噜的吊在树枝上,一旦成熟,顺背张开了大嘴,外皮是灰白色,内皮是桃红色的,而瓤肉是雪白色的、籽是乌黑色的,看起来非常神奇,酷似一朵肉花,因此它还有许多形象古怪的外号。因在农历八月中旬左右成熟,张开了嘴,当地人称它“八月炸”。成熟的八月炸非常好吃,它那股甜味似蜂蜜,但比蜂蜜味道更甜,它的瓤似粽糕,但比粽糕可口绵滑。吃时不能大口嚼着吃,因乌黑的籽是苦的,学没牙的童儿或老年人吃饭那样,吸着吃,味道十分鲜美。

八月炸可以人工栽植,经过改良培育,可形成平陆一大优势独特名产。

七. 山东省 青岛 市南区 青岛凉粉

青岛凉粉(又称海菜凉粉),为青岛独有的以海菜、石花菜、鹿角菜所制凉粉,透明晶莹,加上蒜泥、香菜末、香油、醋、盐、味精等,系解暑佐酒佳肴。在夏天青岛的餐饮点随处可见。该特色凉粉已被其他城市引进,为夏令佳食。

八. 山东省 青岛 胶州 发祥烤肉

发祥烤肉店特色品牌,选用新鲜猪肉,经煮、烤等多道工艺制作而成,成品外酥里嫩、美味可口。( 胶州)

九. 山东省 青岛 即墨 田横石砚

田横石以产于秦末至西汉初田横五百壮士殉难处---田横岛而得名,其地今属即墨县管辖。此砚石为黑色粉砂质泥岩,用它制成的砚台称“田横石砚”或“田横砚”。明嘉靖《即墨县志》有“田横石,可琢砚”的记载。清《即墨县志》称:“田横石质坚,色黑如墨,少有文彩,偶见金星。以其制砚,下墨颇利。”清末民间制成的田横石砚有梅、莲等浮雕,也有无雕饰的“墨海”,常销售于胶东一带。

十. 山东省 青岛 即墨 即墨镶边

即墨镶边 清末,即墨民间就广泛流传着“小扣锁”(又称捏绣)、刺绣等手工工艺,农村妇女绣织的鞋面、枕头、嫁衣、戏装等,做工精巧,花样繁多。1918年,荒洼村(今属移风店镇)手工艺人卢忠溪通过英商在烟台开办的德仁洋行,引进一幅意大利“手拿花边”底样,试做成功后,便出资在即墨城北阁里创办起“裕民花庄”,专司经营和传播技艺。随着“手拿花边”的流传发展,许多民间艺人在加工制做过程中,不断吸收“小扣锁”、刺绣等工艺特点和针法,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具有民族传统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的工艺针法。由于这种工艺针法演变形成于即墨民间,人们就把以这种针法制成的花边称为“即墨手拿花边”,也就是“即墨镶边”的雏形。此后,手工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逐渐发展形成了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绚丽多姿的“即墨镶边”。

“即墨镶边”是一种单线织绣的花边,主要采用不同股数的丝光线和优质亚麻布为原料,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和80余种针法为一体,综合运用各种工艺和针法,经过镶拼,把花边和刺绣连缀成套,虚实照应,和谐统一,层次分明,色泽清秀,有强烈浮雕感,达到平、薄、光、匀、齐、净的工艺技术要求。织边的主要针法有锁灯笼扣、织密布、绞柱、搁边、二针网、三针网等50多种,刺绣的主要针法有插花、行梗、纳底、抽经(纬)、锁边、掏眼、扒丝、抽勒、切勾等20多种。织边和刺绣均须拉线松紧一致,底线适宜,用线不碾不毛,网眼均匀清晰,针码平均。织出的图案角尖、弧圆、边齐,整体平整,不卷不曲。即墨镶边产生后,很快在即墨广大农村妇女中流传开来,发展成为一项主要的家庭副业。民国初年,形成了以即墨为中心,北至莱阳、海阳,南到崂山,西跨沽河两岸的广大生产区,仅即墨县城就拥有私营花边庄45家。即墨解放前,全县有花边庄30余家,能生产台布和餐套两个品种十几种规格,年产量徘徊在八九千套。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即墨镶边”在国际上赢得“抽纱瑰珍”之称,品种规格不断向中、高档及多用途发展,产量、产值、利润不断提高,花边产品逐渐扩大到台布、餐套、床罩、沙发套、靠垫、衣领、伞面、琴罩等十几个品种2800多个规格,并研制出新产品“百带丽”和“新百带丽”。1978年,“即墨镶边”被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评为名牌产品;1979年,被山东省经济委员会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0年,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