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青海特产海鲜干货有哪些种类 青海海鲜为什么出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青海特产海鲜干货有哪些种类 青海海鲜为什么出名更新时间:2024-01-11 20:42:19

一.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青海土火锅

青海人把火锅称为“锅子”,其食材和做法极具青藏高原特色。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盛产牛羊,青海土火锅的“锅底”一般由羊肉清汤加少许酸菜制成,口味偏重香辣,不加红油及过多调料,汤色清亮,滋味天然醇厚;尝一口,羊肉的鲜美与酸菜的爽口完美结合,令人齿颊留香,又绝无肥腻之感。

青海土火锅大致可分为家常火锅、海鲜火锅、素火锅三类,具体花样有十几种,但食材都是寻常之物,主要有牛肉、羊肉、猪肉、带鱼、土豆、豆腐、粉丝、海带及青菜、笋尖等时蔬,正应了一个“土”字。价格也十分便宜,三五好友要一个“中锅”,也不过百十元消费。西宁的“青海土火锅”店,一般都免费供应当地特有的“熬茶”,可解油腻,助消化。

虽然食材“土”,可原料加工却十分讲究,刀法细致,所有食材被均匀地切成块、片、条等形状,齐整利落。主要原料都经过煎炸或炖煮,使肉食去掉肥腻,土豆、豆腐等食材不易煮散,底汤始终保持清亮鲜美而不易浑浊。

青海土火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西汉出现至今一直采用传统的铜质火锅,以木炭为燃料,使火锅受热均匀,味道天然。此外,与传统的“涮火锅”不同,青海土火锅端上桌传统的铜质火锅,在如今各式各样的“新式火锅”大行其道之时,“私房老味铜火锅”无疑散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那已经变形却擦得锃亮的锅体,那火锅中央的炭炉内吱吱燃烧的火红木炭,不由得使人想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句来。他在让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更让人体味着丰富的地方饮食文化内涵。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 青海省 果洛 果洛大黄

神奇、美丽、富饶的果洛藏族自治州,风光幽美奇异,有插入云天的陡峭雪山,有遮天盖地的原始森林,有蜿蜒流淌的源头溪流,有宛如明镜的海子湖泊,有广袤千里的金色草原。素有"植物王国"之美称。果洛历史悠久,果洛藏语意为“反败为胜的头人”。远在黄河源头的河谷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为西羌牧地,南北朝时,为党项牧地中心地带。唐、宋时期,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节制。明属“朵甘思行都指挥使司”管辖,明末清初果洛黄河以北牧地被青海蒙古和硕特部所居,果洛隶青海办事大臣。公元1721年后,当今的班玛、久治、达日隶属于四川成棉龙茂道松潘漳腊营。由于果洛地处偏远,环境闭塞,历代封建王朝没有在这里真正建立过政权,实行直接统治,长期游离在各大政治集团之外,大小部落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态,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直到1952年解放前夕,这里仍处在封建部落割据状态。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是游牧、狩猎、和采集业,生产方式原始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穷。在长期的狩猎和采集过程中将部分野生药用植物进行积累,换取生活来源或简单的医用。据史书记载,在草原宗教生活中采集大黄不但作为医用,而且用大黄流行占卜,在玛多莫格德哇遗址中发现一些石头排成圆圈,在石圆圈附近,出土了一些类似大黄残留物,显然在这儿曾进行过一些丧礼或或有关宗教仪式。根据以上推断,果洛先民通过宗教活动已初步掌握了用大黄进行医治或食用的方法,几百年来,果洛草原头人之间为了扩充草地资源相互残杀,由于少数头人牲畜不断增加,从而也增加了牲畜因疾病而死亡,为了减少牲畜的死亡率,大黄成了医治牛羊的良方,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消食,当地牧民将大黄切成片,作为大黄茶进行饮用,至今,在以肉食为主的果洛地区部分牧民任然喝用大黄制成的茶来降脂。在果洛民间对大黄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大兴地精的各路神仙,地藏仙与地仙女,请引领我歌辞我福。此地乃是玛域福泽地,是将向往四溢的宝地,我是岭国智慧的受护神。此歌是岭国情器赞,在此要叙述草药。夏盛奇药大黄的由来,在森尖珠母诞生的格莫。曾长出过一只大黄,从此每逢盛夏,大黄之宝满山野,形如鹿角叶茂盛”。传说:很久以前,一商队从赤岭(今湟源一带)来到果洛达日地区,商队首领是个果洛通,旁晚在帐篷住宿,见有少女鞭打一老者,商人上前责问:“你何故这般打骂老人”?那女子道:“我责罚自己的儿子,与你何干”?闻者皆大吃一惊,原来此女子竟年近八十,老汉也已是花甲之年,他受责打是因为不遵守族规服用草药,弄得未老先衰,商人吃惊又好奇,鞠躬请教:“敢问女士,不知服的是何种灵丹妙药”?女子只是说:“这是一味藏药,是寺院“热宝且”(译—-),哪里得来的,它不是草,像鹿角,在我们草原上到处都有”,商人见女子不肯透露细节,忙跪拜道:“在下是赤岭(今青海湟源地区)郎中,家中老父年迈,命我带商队来贵地换一些养颜,便秘,积食的藏药,真是保佑今日遇见您,我愿将全部货物换你的草药”。女子见来着诚心一片,便以实情相告:“这草药名叫“军木扎”(译音)坚实,又称“将军”,四季可服用”。食用后使女人与花相配,男儿与许仙相容。后来,果洛生产的大黄名声越来越大,深受牧民的喜爱。果洛州班玛县著名藏医丘智合先生在他的藏医专著中专门叙述了大黄的药用及食用的的方法。果洛大黄除具有泻火解毒、活血消瘀等传统功效外,还具有突出的抗菌、抗病毒、抗衰老、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特别适用是糖尿病患者和保护肾脏的作用。使其从单一药用植物资源的局限中摆脱出来,得以向特色食品、饮料、保健品等产业领域扩展,资源实际需要量日趋增加,而人工栽培大黄用工少,投入小,收益大,无需精细管理。林缘山脚、闲置荒地、房前屋后、圈窝子旁都可种植,种植大黄即可改善退化草地,保护生态环境,也可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农牧民收入。果洛地广人稀,日照强烈,气候特别适宜栽培大黄,潜力极大。果洛野生大黄面积400多万亩,人工种植20多万亩,年产量达120万吨,年产值达1.8亿元以上,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地域范围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东经96°54′~101°51′,北纬32°31′~35°37′。以高山区为主,区内海拔4000—5000米的地区约占全区面积的80﹪左右。巴颜喀拉山绵亘在果洛州南部,阿尼玛卿雪山逶迤于果洛州北部,年宝叶什则屹立于东南。州内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山地、河谷、盆地三大类。西邻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和北部同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接壤,东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邻,东部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相毗邻,南面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紧紧相依。东西长约448公里,南北宽约334公里,土地面积为8078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1.22%,可利用草场面积8860.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12%。野生果洛大黄在全州6县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玛沁县大武镇;甘德县上贡麻乡、下贡、麻乡、岗龙乡、柯曲镇、青珍乡;达日县建设乡、窝赛乡、特合土乡、吉迈镇、莫坝乡;久治县智青松多镇、门堂乡;班玛县吉卡乡、达卡乡等地区的河谷滩地、漫坡及平原地带,面积约400万亩。人工种植果洛大黄主要分布在玛沁县大武镇、达日县窝赛乡、班玛县玛柯河乡等地区的退化草地,面积约20万亩。

三. 台湾省 台北 鼻头角海鲜

鼻头渔港附近有一群海鲜店,贩卖软丝、四破、小卷、海菜酥等海味,消费大众化;过和平桥的鼻头渔港边另有数家较具规模的海产店,强调料好手艺佳。软丝是东北角岩岸间的,肉质脆甜,口感极佳;四破是低消费的美味鱼类,其肉质鲜美不输秋刀鱼,吃来苦中带甘。而紫菜也是本地礁岩上的,常用来做成紫菜汤;石发海藻则多是加上葱,再裹以面粉炸成海菜酥。( 台北县)

四. 青海省 果洛 久治县 肝肠

肝肠

肝肠,藏语称“青尤”在切碎的肝脏中,加入油脂,放入盐、花椒粉等调料拌匀,装入花肠封口,放入锅中煮至五成熟即可食用。

五. 台湾省 台北 东北角海鲜之旅

东北角海岸沿线分布着10多处大大小小的渔港,为北台湾沿岸与近海渔业的作业基地,因此四季皆有生猛活海鲜,成为本地美食的一大特色。由于东北角潮间带上海藻滋生,再加上海水洁净,于是成为众多虾蟹鱼贝觅食繁衍的大本营。贝类、虾蟹类还有软丝、花枝、透帛等乌贼类,都是东北角盛产的水族。而鱼群更是依时令各有,都是老饕趋之若鹜的当令鲜味。从台北县瑞芳到宜兰头城,东北角海岸线上海鲜餐厅众多,其中又以鼻头角、澳底、北关三处为最主要集中地;此外,龙洞、福隆、大里、大溪渔港等地亦有海鲜店聚集。( 台北县)

六. 山东省 青岛 黄岛区 海鲜烧麦

“烧麦”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烧麦也称“稍麦”,因其形如麦稍上绽开的麦花而得名。相传1738年,有一山西王老板在北京前门外开设了第一家烧麦馆,后乾隆皇帝私访到此品尝,对世间能有如此美味啧啧称奇,吃到兴头之余,提笔为其御书虎头牌匾,顿时烧麦馆名声大噪,而烧麦也成为名扬千里的美食。青岛四方大酒店经营烧麦有20多年的历史,选料精细,制作讲究。烧麦皮薄馅大,尤以“海鲜烧麦”最佳,形状酷似石榴果,口味独特,灌汤爽口,回味难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成为蜚声岛城的特色小吃,是食用及礼品的佳选。

七. 青海省 黄南 尖扎县 青海青稞

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青稞是西藏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




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开的。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更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八. 广东省 江门 江海区 川岛海鲜宴

台山川岛是江门五邑吃海鲜的首选地方。各种海鲜美味随捞随吃,本地人最喜欢的一般做法是清蒸,辅以佐料沾食,味道极鲜、清甜。

九. 青海省 海南 共和县 藏靴

藏靴是生活在牧区的藏族、蒙古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用品。从出土文物的考察中发现,早在新石器晚期,青海都兰县一带就有革履靴鞋了。这种原始的靴鞋,原料为牛皮,用较厚的牛皮作底,薄一点的作面,底和面的缝合则用牛羊皮条,鞋口前端还有带毛的牛羊皮装饰。这种靴鞋或许可以说是藏靴的祖先吧。不过,它的后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变化,已经更为精致、美观、合理、实用,能适应牧民群众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生产、生活的需要,从而深受欢迎。


青海藏靴,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造型美观,形式多样,隔潮保暖,防水耐磨,而且久穿不易变形。这和生产过程中选料考究、加工精细的传统工艺技术是分不开的。一张生牛皮要经过熟皮、染色,变成手感柔软,不干裂,无皱纹,色泽透亮的缝靴革,然后按图形分片裁出,用定形木植头依型缝制,靴底用牛皮5至7层,用麻绳缝制,纳靴底时不仅要求计码均匀、前后端正,而且每只靴底的针码不能少于57至58针。总之制作工艺要求严格,十分讲究。


由于各地区间条件的不同,藏靴生产从材料到样式形成不同的规格和品种。从用料的不同,有全牛皮藏靴、条绒腰藏靴、花措稳腰截靴之分;形式上有长腰、短腰之别;用途上又有单、棉之不同。此外,还有骑马穿的长筒靴,定居穿的毡靴,喇嘛穿的中筒红布腰靴等。玉树地区称为"山巴"的长筒藏靴很有特点,装饰味浓,黑色靴面正中有金色线条,两侧有对称的红色或紫色条饰,长筒上没用彩色疆精条装饰,靴头尖向上翘,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