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正宗新会土特产有哪些呢 广东新会有哪些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正宗新会土特产有哪些呢 广东新会有哪些特产更新时间:2024-01-16 15:57:40

一.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甜水萝卜

甜水萝卜是新会之一。相传江西有一位风水先生寻龙脉,从水背蛇山直追至崖西三村,过坑涉水,热天口渴。他走到坑边掬一捧水饮,感觉很甜,认为龙脉就经过这里,就把此地名为“甜水村”。当地农民在甜水村种的萝卜不但高产,而且特别甜脆、饱汁,嫩滑而无渣,美味可口。不久,崖西甜水萝卜闻名远近,成为新会有名的土。

据史料载,甜水萝卜在清嘉庆四年(1799年)己开始栽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甜水萝卜与众不同,皆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与气候环境特殊。甜水村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大山脉——古兜山脚的盆地上。古兜山每年的降雨量达3000毫米,比会城地区多出一倍。丰富的雨水被茂密的森林吸收,渗入到地下的矿层,把丰富的矿物元素溶解在水里,然后通过无数的泉眼涓涓流出,源源不断地汇入甜水坑。甜水坑的甜水长流不息,流经“交贝石”(土名,因此地有两块大石,一块背向上,一块背向下,像拜神的“贝子”),滋润了甜水坑边上交贝石的土地。交贝石230多亩的土地全是幼沙混泥浆组成的沙浆粉田,土质松软,不板结,吸入水分适中,加上耕作层深厚,又有火烧底(变质花岗岩)作田底,不易渗水,非常适合萝卜生长。甜水村的村民利用交贝石特珠的土质种萝卜,又引甜水坑的甜水来浇灌,于是培育出具有特殊品质的土——甜水萝卜。

在交贝石几百亩土地之中,有几块地(约2亩多)极为奥妙。在这几块地种萝卜约需一百天时间,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杀虫,萝卜生势壮旺青绿。到收获期,每根萝卜都有五、六斤重,而且皮色嫩滑,无沙虱伤害,无涩皮现象。可惜在上世纪60年代的“以粮为纲”时期,把这几块地灌进海泥,改种水稻,土质改变了。现在种的萝卜出现少许涩皮现象,但对其品质影响不大。

甜水萝卜不是一年四季种植,而是约在每年八月下旬播种,至明年四月前末造。每造生长期为三个月。有“冬至卜”和“大头卜”两个品种。“冬至卜”在冬至基本收割完毕。“大头卜”在春节前后,或到农历二月前收割完毕。

甜水萝卜在商品市场中素来畅销。人们多购来送礼,或大批进入餐厅当食谱制肴,为席上珍品菜。自从2003年以来,甜水萝卜打出“品牌”后,销路更为广阔,闻名海内外。目前,崖西镇府为打造甜水萝卜这一品牌,已计划扩宽萝卜地两边的道路,进一步扩大其种植面积,塑造一个集旅游观光、种植销售一体化的农业基地。

二.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葵扇


新会现为广东省江门市的一个新区,历史上以产蒲葵出名,因而也被称“葵乡”。新会的蒲葵叶大而不开裂,心蒂圆正,骨格细匀,色泽光洁,体质轻盈。

据《新会县志》记载:1600多年前,上至朝廷大官,下至黎民百姓都爱用新会葵扇取风纳凉。葵扇有精粗之别,精制的扇还要进一步修饰和绘画。制扇剩余下来的末叶,还可加工成蓑笠、簟席、坐团等多种用具。

据《明史》载,在明代葵扇的手工业发展很快,葵扇成为畅销的产品,工艺已非常精湛,是奉献给皇室的贡品。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新会葵扇已远销全国各地。

解放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葵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葵扇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提高。1974年,新会县葵类工艺厂成功将中断了35年的竹箨画扇工艺重新挖掘出来,推出了新产品。1978年,新会的绣花织扇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三脊火画玻璃扇被轻工部评为工艺美术优质产品。1987年,还派代表参加法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作现场火画扇制作表演。

三.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肉松被称为肉制品中的一绝。色泽鲜艳,入口自溶,味道清醇鲜美,酥香可口,有油香味,却不生油腻感,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的做法:

材料:

主料:猪腿肉(5000克)

调料:白酱油(500克)白砂糖(400克)赤砂糖(250克)

制作工艺:

1.原料整修:选用猪后腿精肉,去皮拆骨,修尽肥膘和油膜,切成方形小块。

2.煮烧:先将肉块煮烂,撇尽浮油,至肉纤维能松散为度。加入白酱油、白糖和红糟混匀。

3.炒松:锅内倒入配料后,不断地翻动肉块,将肉块挤碎挤松,一直至锅内肉汤烧干为止,然后分小锅炒,有铁瓤翻动挤压,使水分逐渐烤干,待肉松纤维疏松不成团时,改用小火烘烤,即成“肉松坯”。

4.油酥:将“肉松坯”再放到小锅内用小火加热,用铲刀翻动,待到80%的“肉松坯”成为酥脆的粉状时,用铲刀铲起,用铁丝筛子筛分,去除颗粒后,再将粉状“肉松坯”置于锅内,倒入已经加热溶化成液体的猪油,用铲刀拌和,结成圆球形的圆粒,即为福建肉松。

四.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锦壳荔枝

 锦壳荔枝是新会特有的名优荔枝品种,主产沙堆、七堡等镇,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果扁心形或近圆形,平均单果重25克。果皮厚韧,色鲜红,缝合线明显,龟裂片突起刺手。果肉乳白色,肉质爽脆,清甜带花香。其核有大有小,小核率约占60%。可食部分约占72.4%,含可溶性固形物20.13%。

五.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古井烧鹅

新会古井的烧鹅非常出名,很多游客不惜千里迢迢而来就是为了品尝这种用南宋宫廷秘方制作的烧鹅。

七百多年前,新会崖门发生一场改朝换代的宋元大海战。大战结束后,一位在南宋宫廷里负责制作烧鹅的御厨带着女儿逃亡到新会银洲湖西岸的仙洞村。御厨在仙洞村开了一间烧鹅店,凭着宫廷秘制烧鹅的高超手艺,把烧鹅烧得色香味全,很快便名扬远近。后来御厨的女儿长大了嫁到银洲湖东岸的古井镇,女儿也把父亲秘制烧鹅的手艺带到了古井,并世代相传。古井烧鹅便由此而来。

古井的烧鹅制作有其独特之处,从选鹅到烧鹅都很讲究。鹅每年有两造,古井烧鹅常用的鹅种是每年春季清明和秋季重阳节前后一个半月的鹅苗,并且要在本地鱼塘里养至三、四个月大,约重7斤。(这里要注意的是鹅不能养得太大,否则烧出来的肉质会老,口感不够嫩滑。)这种鹅叫“乌鬃鹅”,不受污染,肉质最好。烧鹅的时候先用节醋涂抹鹅身,待鹅身晾干后再采用传统的生抽王混合砂糖、盐、酒、蒜茸、五香粉和其他不得外传的独门秘方等为酱料,塞入鹅肚内,用绳扎紧,并以麦芽糖涂抹鹅身后才挂入热炉内烧。烧的时候要注意火力均匀,并且一定要用荔枝木烧,这样烧出来的鹅吃起来才会有荔枝的香味。

古井烧鹅如此美味,其制作必定有内里乾坤,其妙在“烧”:首先是要烧什么鹅的问题。所选的乌鬃鹅,从头顶沿颈背至躯体有一条黑色鬃状绒毛带,有“三黑(嘴黑、毛黑、脚黑)三细(头细、颈细、骨细)一矮(脚矮”)的特点,肉质结实,体重适度,个头太大的不好吃。其次是讲究燃料。据新会民间总结,用柑柴、瓦罉煮饭或煲狗肉别有香味;焖田鼠用荔枝树柴特别好吃。而古井烧鹅的烧炙必用明火;用柴定要荔枝树。有师傅尝试用柑树柴,虽也不错,但稍为逊色。荔枝木耐火、少烟、少树脂,这样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对烧炉保持恒温,又不给烧鹅带来烟味,以及使成品色泽透亮并带有荔枝木的清香,起到特殊作用。为淋漓尽致发挥荔枝柴的作用,还要先行彻底晒干,均匀劈破,适时添加。当然,如何掌握火候,师傅有秘诀。再就是用特殊烤制酱料。比如芝麻油、传统生抽王、砂糖、盐、酒、蒜茸、五香粉、汾酒、桂皮、茴香、新会陈皮,还有不向外传的独门秘方,按不同的比例调配成烤制酱料。为保证脆皮,加工中途使出冷冻处理一招,烧了冻凉,凉了再烧。

“古井烧鹅”是否真的起于宋代、“烧”了700年?这民间传说,一时未能找到足够资料考证。然而,古井烧鹅的烧制技艺由家族历代传承,确实不假。建国前古井圩有恒益、奇香楼(李广)、景记、明记、合益市、慈溪乡三哥超等多家烧腊行,一般店主兼师傅。1956年公私合营时并为古井食品站,统一经营。由于很长一段时间经济落后,群众购买力弱,因此烧得很少,就连一般古井人也不多有机会吃上古井烧鹅。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繁荣,大众生活水平大大提升,讲饮讲食,因此古井烧鹅越来越受到推崇。“恒益”老字号也得以恢复。查实1951年吕亚福于恒益商店修编的《吕氏家谱》,“恒益”创始人吕亚福(字传英)1891年生,壮年娶妻赵氏后,在古井天成圩开办肉档(旧时烧腊店加工销售烧肉、腊味,不存在单一烧鹅)。由此可知,吕亚福约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经营。后传给次子吕柏(1937年生),吕柏再传给5个儿子,其家族今已成为“烧鹅世家”。四子吕成耀,读小学时就被人称为“鹅头”,因他从小就学到良好的烧制技艺,今人多称其绰号而反不识其真名。吕家新一辈、吕柏的孙子们也正在习艺传承。“烧鹅世家”现于古井、会城等地共开9家分店,1家老店,除此10店销售外,还供应古井镇八九成的酒楼、大排档。为保证质量,在老店统一烧炙,保温运送到各分店。该老字号引入新的经营意识,按现代生产规范,开展食品“安全认证”工作。2003年初,他们曾计划在香港设立加工点,因遇上“非典”爆发而搁置。“古井烧鹅”的另一家著名商号“平香”,创始人赵华象(1918年生),建国前专为农村喜宴流动加工烧鹅,做一辆木制双轮车就装上整套烧鹅工具。1979年10月,与儿子赵洛文创立“平香烧鹅”店,之后赵洛文传给女婿赵少荣等后人,名声响了以后又在崖门大桥边、会城中心南路等处开设多家分店。

六. 河北省 廊坊 大城县 大城县正宗驴肉

大城县驴肉是地方名优,俗称“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均为美味佳肴。大城驴肉源于明代,祖传方法制作,配料讲究,风味独特,有清香怡人,美而不腻之感,是大城饮食“三宝”之一。清朝总管太监李莲英(大城籍)曾将大城驴肉献予慈禧太后,得誉“地上珍品”之称,从此大城驴肉名声大振,路经之客必购品尝。改革开放以来,大城驴肉得以开发,采用传统加工制作方法,经高温消毒,真空包装后行销全国,已成为旅游食品,餐桌佳肴,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七.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会陈皮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会陈皮:又名广陈皮,为大红柑(学名茶枝柑)的果皮,入药已有700余年历史。《本草纲目》载:“柑皮纹粗,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广中(即今新会)采者为胜。”清康熙《本草蓬源》亦有“桔皮苦辛温无毒,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之述。质轻而柔软,不易折断,香气特异,醇而浓郁,味甘凉香,微辛但不甚苦。

新会著名——新会陈皮,是新会所产的大红柑的干果皮。由于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所以向来享有盛誉。早在宋代就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

柑皮以贮藏的时间越久越好,故称“陈皮”,陈皮以广东所产为佳,历史贸易中特称“广陈皮”,以别于其他省所产。清代大医师叶天士所开的中药“二陈汤”,特别写明“新会皮”。因不是新会所产的其药效远逊,且乏香味而痹口。(即苦涩味)。所以新会陈皮价格较高,皮比肉贵。

陈皮在药用上有理气、健胃、燥湿、祛痰的功效。中医中的“陈皮半夏汤”、“二陈汤”是主要靠陈皮治病的。以陈皮为主要成份配制的中成药,如川贝陈皮、蛇胆陈皮、甘草陈皮、陈皮膏、陈皮末等,是化痰下气、消滞健胃的良药。

在凉果、食品方面,新会陈皮梅、陈皮鸭、陈皮酒,其色、香、味都具特色、制作菜肴若加入陈皮,不但辟去鱼肉的膻腥气味,且使菜肴特别可口、制作绿豆沙、红豆粥等甜品,如加入一点陈皮,味道分外芳香。

陈皮酒便是以陈皮为主要原料酿制的著名,历史悠久,远销海内外。

八.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大鳌莲藕

新会大鳌莲藕--江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

新会区大鳌地处西江流域,土地肥沃、水网纵横,适合慈姑和莲藕的生长,同时由于特定的土壤、水质等地理环境,产品品质优良,驰名五邑,成为大鳌镇的特色农产品。 莲藕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栽培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鳌镇种植莲藕时间超100年。大鳌莲藕肉质细,淀粉含量丰富,维生素多,清甜可口,有清热解暑,降血糖等功效,烹调方法炒、煲均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 大鳌莲藕于2004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证书编号:WGH0403163)。 2005年10月大鳌牌莲藕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九.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大叶年桔

新会大叶年桔又名“铜锣底”,因其果实顶部有微凹陷的圆圈而得名,是新会著名的土。果形扁大,平均单果重55-60克,有成球结果的习性。其果皮橙黄色,果肉无渣,甜中带酸,桔味浓厚,春节期间成熟,是传统的应节佳果。

十.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亚佗霉姜

亚佗霉姜是新会市,由“大有”凉果厂生产,解放前已美名远播。它是用生姜作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成品是方形粒状,纸包成糖果型,入口辣中带甜,松化可口,是送礼的佳品

( 新会)

亚佗霉姜是新会著名。它是由生姜、柠檬汁、陈皮和砂糖、甘草等制成的。其味甘脆可口,甜中带酸,香辣适宜,食之无渣,饶有风味。暑天能凉喉生津,寒天能驱风散寒,并有健胃助消化功能。乘车船的旅客,食它有防止晕船晕车之效。亚佗霉姜既是可口食品,又有药效之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不但行销港澳及国内各大城市,而且远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驰名中外。

亚佗霉姜的问世,已有百多年历史。据说清光绪年间,会城田心巷有个名叫李作的佗背老汉,以自制自销各种凉果为生。一次,因凉果滞销,李作买回来的生姜成为积压品,只好用瓦缸装起来。他的孩子不慎将柠檬醋泻入储满生姜的缸里。过了一段时间,他发觉姜已全部发霉(发酵),但又舍不得把它倒掉,于是他就拌上甘草末和糖浆,放在锅里炊透,再行晒干,当凉果出售,名为“霉姜”。岂料这种“新产品”很受顾客欢迎,男女老少,争相购买,一时“亚佗霉姜”之名,很快就传遍全会城。后因产品畅销,新会各酱园都纷纷仿制,其中以大有酱园所产的为最佳。从此,亚佗霉姜风行各地。

解放后,新会大有凉果厂对亚佗霉姜(新会霉姜)在选料和制作技术上,不断研究改进,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制度,保证产品的规格质量,品质尤佳,加上包装的美观大方,成为人们自用或送礼的一种佳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