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龙门特产在湛江哪里有卖 湛江南三附近哪里买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龙门特产在湛江哪里有卖 湛江南三附近哪里买特产更新时间:2023-08-08 15:17:32

一. 广东省 惠州 龙门县 黄泥焗花生

王坪镇西埔村:“黄泥焗花生”。

二. 广东省 惠州 龙门县 西溪笋

龙华镇桥头村:“西溪笋”。

龙门西溪笋是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西溪河一带的。西溪竹笋薄如纸、嫩滑清甜、爽甜可口。更因其在深山丛林中自然生长、无污染、无农药残留,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氨基酸,还有防癌作用。是龙门县三大土之一,早在八十年代就已驰名省内外,远销港、澳、台。

龙门西溪笋产于龙门县左潭镇与龙华镇交界处的上下西溪,由丛生麻竹(又名甜竹)根部在大小暑前后冒出。鲜笋可制清水罐头,一般制成笋衣笋干。西溪笋的特点是肉厚、鲜嫩、爽口。县志记载:西溪甜竹笋,甘脆异常,蒸熟曝干可久藏,比大头竹、筋竹、黄竹、苦竹、猫竹五种笋俱佳。据测定,西溪笋含糖类2~4%、脂肪0.2~0.3%、蛋白质2.5~3%,以及磷、铁、钙、镁、锗、有机硅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

西溪笋栽培历史悠久。相传明朝弘治年间,上西溪鹿庵村就有人学会了栽培。每年清明前后10天挖隔年竹头种下,3年后便可收成。鲜笋经加工成笋衣.笋干。笋衣曾被列为“贡笋”送朝廷1食用。近百年来,笋衣、笋干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各国,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过去由于西溪笋竹种苗不多,栽培技术单一,加工手段落后,因此产量不多。1980年,全县西溪笋竹只有1万多丛。近年来,政府帮助农民大力发展西溪笋,推广竹枝埋芽移植、竹节带丫定植等栽培技术,在左潭、龙华两个镇建立了6个西溪笋生产基地,办起两间鲜笋加工厂。目前全县种植笋竹面积6.3万亩,年总产量达3.5万吨。其中,以左潭镇、龙华镇种植面积最大(共3.1万亩),其次是王坪镇、天堂山镇。

龙潭镇新寮村是西溪笋的主产地,制作和销售西溪笋是该村的一项传统产业。目前全村种有3000多棵笋竹,制作西溪笋的农户有300多户。每年7至9月,该村每家每户的门口、楼顶、晒谷场都晒着金黄色的西溪笋,这可为每户人家带来1万元左右的收入。

西溪笋鲜笋与干笋各有各风味:鲜笋肉质鲜白肥嫩、清甜爽口;干笋色泽金黄,香甜爽滑。用作各种肉类的配料可蒸、可炒,其味特佳,特别受游客欢迎。与此同时,据有关资料表明,笋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及铁、磷、镁等无机盐和有益健康的多种氨基酸;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高,其在肠内可以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能促进肠蠕动,增进消化腺的分泌,有利于消化和排泄,减少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的积留和吸收。

三. 广东省 湛江 霞山区 湛江珍珠

中国海水珍珠,又称南珠,是以马氏珠母贝产出的珍珠。南珠粒大、圆润、光彩迷人,被誉为国之瑰宝,驰名世界。

我国南珠养殖业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在科研成果方面,我国三大南珠研究中心共获得近20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养殖技术方面,母贝人工育苗技术、母贝养成技术、插核育珠技术以及母贝三倍体技术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珍珠产量方面,近年来我国海水珍珠产量(南珠)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海水珍珠第一大生产国。湛江市具有养殖南珠的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又有位于省内的我国三大南珠研究中心为依托,有近40年的群众性的人工养殖珍珠的实践经验,自90年代以来,湛江市海水珍珠贝苗年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海水珍珠(南珠)年产量约占全国70%,海水珍珠年加工、销售占全国70%以上。可见,湛江--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南珠中心。

湛江珍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品质优良,早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已是重要的贸易产品。目前,湛江海水珍珠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湛江已发展为我国南珠生产、加工、销售的中心。由湛江举办的珍珠节以珍珠为媒介,"珍珠文化搭台,经济商贸唱戏",开展文化、旅游、经济技术合作洽谈活动,展示南亚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和南亚热带农业开发成果,增进国内外对湛江的了解,促进经济与文化的交流,重振我市南珠雄风,扩大湛江与海内外的经济、技术、商贸合作,推动湛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四. 广东省 湛江 徐闻县 湛江蚝

蚝学名牡蛎,贝类软体生物,其肉营养丰富,鲜味可口,是宴席上乘菜肴,制成干货蚝豉,是送礼佳品,提制成蚝油,是调味极料。壳、肉、油皆可入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载:“牡蛎肉甘温,多食能细洁皮肤,治虚弱,解丹毒”。民间有蚝肉煲汤治风火牙痛,虚火上升,消暑清热饮食疗法。


湛江濒临大海,岸线漫长。1300多公里的绵延海岸,海湾众多,滩涂辽阔。沿海礁岩遍布,乱石重叠,浮游生物聚生,有机物质丰盛,是蚝生长和繁殖的良好场所。有海皆有蚝,湛江蚝以广阔的产区而闻名远近;湛江蚝又以味美鲜口,肥大肉滑,细嫩软脆的独特品质而驰名食家。过去,湛江人都喜欢用肥蚝煮汤招待客人,蚝汤鲜美甜口,呈奶白色,有“海中牛奶”之称;汤中余蚝,清淡爽滑,滋阴养颜,又有“海上人参”之誉。客人都以能品尝到湛江肥蚝为快事,故流传有“兴会不可无诗酒,盛筵当须有肥蚝”之说。湛江的蚝,以官渡石门、太平库竹产地最出名。

湛江产蚝历史悠久,相传西汉元鼎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率兵征讨南越作乱,扎营在武乐水(今太平库竹渡)北岸,北人南到,不习水性,不服水土,头晕呕吐,难于应战。士兵采摘岸边附在礁石上的蚝煮吃后,适应环境,不再晕浪,一举平定南疆。以此计算,湛江采蚝已有2000多年。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大文豪苏东坡由惠州贬谪海南,途经雷州半岛,曾尝过鲜蚝美味,留下难忘记忆,去信给胞弟苏辙说:“无令朝中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其味。”足见湛江产蚝,历史漫长,品质优良。过去,蚝的生产,靠天然采集。每年的春末夏初,是蚝的生产旺季,海水退潮,妇孺村姑,三五成群,手拿鎯头、铁棍,到海中翻石打壳取蚝,俗称“打蚝”;深水的蚝,则是水性好的壮男,驾着竹筏,腰扎网袋,潜到海底礁岩深处采捕,俗称“潜蚝”。随着社会发展,天然海蚝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们便向人工养殖进军,经数十年的艰苦探索,不断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蚝技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海蚝养殖应运而生。湛江沿海,养殖场星罗棋布,全市养蚝面积达3.5万亩,出现一批养殖、加工、运输、销售专业户,构成了庞大的集团式生产体系。“三高农业”迅猛发展,给养蚝技术带来新的飞跃,由开始的抛石养殖,发展到水泥柱插养,直到今天先进的棚架吊养。蚝的养期不断缩短,产量持续增长,品质日益提高。蚝成了湛江的主要海产品之一,畅销港澳及全国各地,广受欢迎,并形成专业市场。

湛江的宾馆、酒楼、食肆都有湛江蚝的菜谱,传统的鲜蚝煮汤、铁板烧蚝,酥皮炸蚝、白灼生蚝、蛋煎蚝脯、蒜茸蒸蚝外,各自都有以蚝为料的特色招牌菜,以满足食客口福。在海产品中,唯有蚝可以随意烹饪,炒、煎、蒸、煮、扣、扒、炸、焖、焗、煨、炖、烩、灼、泡、烧、卤、腌、烤等十八种烹调手法,都可以把蚝制成精美佳肴,蚝有别于其它海产品而独具食肆潜力,前景无限。近年来,湛江的炭烧生蚝,新品种问世,便迅速推介,大、街小巷,比比皆是,成了湛江小食一绝,最近又有商家推出新花样,串烧生蚝,相信蚝的食法,势必更加多姿多彩。湛江蚝,有着千年历史的底蕴,这古老的食品,赋上时代的内容和新的用场,必定大有作为。

五. 四川省 成都 崇州 崇州龙门贡茶

崇州龙门贡茶,就是四川崇庆枇杷茶,清代即以此茶为原料制作“龙门茶”入贡,颇受称赞,“贡茶之誉”流传至今。有发芽早、芽叶肥厚、发枝能力强、香高、味浓、耐冲泡等特点。

简介 崇州龙门贡茶崇庆枇杷茶早在清代就被誉为“贡茶”,1965年被评为全国21个优良茶树品种之一,1984年被四川省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四川省五大地方良种茶树之一。据清朝光绪版《崇庆州志》“物产篇”记载:“枇杷茶高一丈,二丈,叶粗大、名粗毛茶,近有取其嫩尖充普洱者,味亦颇类……”,清代即以此茶为原料制作“龙门茶”入贡,颇受称赞,“贡茶之誉”流传至今。

地理资源 崇庆枇杷茶是全国珍贵而又稀少的茶树品种资源,是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和培育形成的一个茶树群体品种,起源于崇州市的三郎镇、怀远镇、万家镇、苟家乡一带的邛崃山脉,生长在海拔1000米左右,云雾缭绕的高山上,唯崇州独有。

近年来,经过崇州市科技人员的不断研究,目前已培育成为国内品质最优的绿茶之一,清香醇正,耐冲经泡,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和规模经营能力,截止2005年12月底,本市枇杷茶园面积达到1000多亩,产量10多吨。

产品特点 崇庆枇杷茶具有发芽早、芽叶肥厚、发枝能力强、香高、味浓、耐冲泡等特点。崇庆枇杷茶树龄最长的是崇州市文井江镇大塀山的一棵老茶树,其树龄400年以上,树高9.2米,被誉为“四川枇杷茶王”。

六. 山东省 济宁 泗水县 龙门山烤全羊

龙门山白山羊系由古老的土山羊改良而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其常年生养在龙门山一带而得名,后扩大到曲、泗、宁及周边地区。龙门山白山羊体型中等,毛白色,喜食山涧青草和树叶,生长快,擅繁殖,易家养和放养。该品种肉质鲜嫩,食之无膻腥臊味,尤其汤煮火烤,食后回味无穷。

七. 广东省 湛江 霞山区 湛江番薯

在湛江市区,连日来番薯价格看好,一路攀升。时下,每斤番薯的卖价高达3至5元,比大米还贵。市民给客人送礼,也时兴送番薯。外地旅游团队及客人到湛江,也乐意捎带番薯回家品尝。

番薯拣选包装好,每箱10斤,纸箱精美,大方得体,确实是一种高贵礼品。手提车搭,装车托运,都十分方便。

番薯是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传说明代有一位广东吴川(今属湛江市管辖)人林怀兰,是个云游四方郎中,行医到国外交趾地方(今越南),发现当地一种薯类可作粮食充饥,便带回家乡引种,成功后迅速推广,救了不少饥民,农民感恩,建有“番薯林公庙”纪念。 过去湛江非常贫穷,番薯曾是湛江人的传统粮食,甚至是主食。由于番薯易种粗生,耐旱高产又能充饥,湛江农村种植十分普遍,有首民谣充分说明这一点:“种什么不如种番薯,叶藤喂猪牛,薯条填肚皮,三岁孩童啼哭时,烤条番薯就了事。” 番薯在湛江比比皆是,经济便宜,在湛江人眼中番薯是最普通不过的东西,所以很多口头语都与番薯有关,烂贱的东西形容为“番薯”,意外获得便宜称为“拾到大番薯”,吵架骂对方是“番薯头”,耻笑别人傻是“大番薯”,讽刺高傲的人为“番薯屎未屙净“。 湛江番薯也有其风光的历史,曾先后三次晋京,显赫一时。1958年初,北京举办全国农业展览,曾展示郊区北月村送展一株“标心红”大番薯,重21公斤,而闻名全国。同年4月,湛江市饮食部门用番薯粉制成花卷大蛋糕、薯茸风车酥等12式点心、重8公斤,空运北京请毛泽东主席品尝,中共中央办公室收到点心后复信嘉勉。1962年2月中央及省领导邓小平、彭真、方方、董小鹏、陶铸、陈郁等视察北月高产番薯,对北月种植的大番薯十分赞赏,当场挖了两株“标心红”,过重称一株重19公斤,一株重18公斤,两株番薯随车运回北京。“标心红”番薯,皮红心白,是北月农民陈庆登五十年代精心研究培育出的新品种,产量高,亩产可过万斤。中国科学院专家曾多次亲临北月考察番薯生长情况和研究高产技术,陈登来也被荣聘为中国科学院番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品种结构和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农业的商品经济和“三高农业”迅猛发展,除传统的水稻、甘蔗生产外,专业集团式高科技的水产养殖、果菜栽培、畜牧饲养、林木种植、经济作物开发不断涌现,推动农村经济兴旺发达。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番薯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淡化,湛江人基本上告了正餐食番薯的历史,番薯不再是湛江人的传统主粮食。 物换星移,近几年,人们讲究饮食,追求品种多元化口味多样化中,起用了番薯,宾馆酒楼的炒薯粉、番薯粥成了不可缺少的品种,超市的货架上也摆有番薯加工的薯条、薯片出售。登上大雅之堂的番薯,身价大增,价格竟与大米平行,真是世事多变,草鸡也可以变成凤凰。

八. 广东省 惠州 龙门县 龙门米饼

龙门米饼以优质冬米,精选花生为主要原料,盐、糖为辅作佐料精制而成。其以“皮薄馅多,爽脆可口,咸淡适中,清香宜人”的特点赢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现时,龙门米饼有“永清饼”和“蓝田饼”两种。“永清饼”个体较茶杯口大些,“蓝田饼”似钱币大小。包装有纸盒和罐装两种。2001年县有关质检部门为龙门米饼制定了质量标准,促进了龙门米饼的销售。全县2002年米饼总销售量逾1000万只,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并远销港、澳、台等地。

九. 广东省 惠州 龙门县 龙门米粉

龙门米粉是选用优质的黄粘米作原料,用优质的山泉水和合加工精制而成,粉丝透明,幼滑、爽口,不易断,用沸水泡片刻,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作主食老少皆宜,作早餐更是干吃或配上上汤均可,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是不可多得的。( 惠州)

十. 广东省 湛江 吴川 簸箕仔

簸箕仔

用小簸箕装着米粉浆蒸吹而成,大富广场对门大叔的那档是最好味的,因为秘制酱汁的美味哪里都吃不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