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土特产小店铺装修 300平方土特产店效果图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土特产小店铺装修 300平方土特产店效果图更新时间:2024-01-13 21:38:09

一. 湖北省 咸宁市 通山 厦铺酒精

厦铺酒精

二. 湖北省 鄂州市 华容区 华容胡铺葡萄

葡萄属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为落叶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波斯(即今日伊朗)是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产,主要产于新疆、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茎蔓长达10-20米。单叶,互生。花小,黄绿色,组成圆锥花序。浆果圆形或椭圆形,因品种不同,有白、青、红、褐、紫、黑等不同果色。果熟期8-10月,中国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为汉代人张骞引入。

葡萄品种很多,全世界约有上千种,总体上可以分为酿酒葡萄和食用葡萄两大类。世界栽培品系有欧洲品系(European grape)及美洲品系(Fox grape)两大系统,根据其原产地不同,分为东方品种群及欧洲品种群。我国栽培历史久远的“龙眼”、“无核白”、“牛奶”、“黑鸡心”等均属于东方品种群。“玫瑰香”、“加里娘”等属于欧洲品种群。鲜用或阴干备用。

在果品中,葡萄的资历最老,据古生物学家考证,在新生代第三地层内就发现了葡萄叶和种子的化石,证明距今六百五十多万年前就已经有了葡萄。有的学者认为在23000万年前至6700万年前就有类似葡萄的植物。

三.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竹铺大方

中国名茶。产于歙县的竹铺、金川、三阳等地,以竹铺乡的老竹岭、大方山和金川乡的福泉山所产茶质最优,故又别儿“老竹大方”。老竹大方茶中的极品又被誉为“顶谷大方”
大方茶形似龙井,但较龙井茶肥大,长扁成片,似竹叶,有锋尖,色铁黑,有油润,故有“竹叶铁色大方”之名。其汤色绿黄明亮,叶底黄绿匀称。饮之,味浓香烈,醇而爽口,略带熟板栗香,酷似炒青。据说日饮五杯大方茶,可相当于一日所吃蔬菜的营养
大方茶由于色、香、味俱佳,又对消肥减胖有特效,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声誉。现在它已远销日本、东南亚、香港等地,国内主销华北、东北和山东的胶东地区。( 黄山)

四. 广东省 湛江 廉江 安铺小磨麻油

产于广东廉江。

安铺小磨麻油采有纯正的优质芝麻,去皮炒熟,用人工推动小石磨榨油,这样榨出的芝麻油比用机器压榨的油要幼滑得多,且香气纯清。芝麻有补肝肾、润燥结之药效。安铺小磨麻油色清透明,香气浓郁,滑溜适口,是调味佳品。

安铺小磨麻油简称小磨油,又称小磨香麻油。它以芝麻为原料,用水代法加工制取,具有浓郁的独特香味,是良好的调味油。用水代法加工制取小磨香油在我国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小磨香油主要用作佐餐调味,也是一些传统特色食品糕点的主要辅料。

特色

安铺小磨麻油采有纯正的优质芝麻,去皮炒熟,用人工推动小石磨榨油,这样榨出的芝麻油比用机器压榨的油要幼滑得多,且香气纯清。芝麻有补肝肾、润燥结之药效。安铺小磨麻油色清透明,香气浓郁,滑溜适口,是调味佳品。

小磨香麻油,色浓、透明、无沉淀,品味格外芳香,含有较多的脂肪酸,其中油酸45%左右,亚油酸40%左右;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对延缓老化、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良好作用。

用途

小磨麻油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食物油。中医认为:芝麻具有滋阴养颜、温补脾胃的功效。现代医学证实:芝麻油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更易被人体吸收,能延缓皮肤衰老,对烫伤后的皮肤再生有奇效。加之麻油口感好、香气浓,因此小磨麻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五. 四川省 达州市 达川区 木瓜铺松菌鸡

达县斌郎乡木瓜村的香格里拉避暑山庄是一家主要以经营各类烹饪鸡以及野生菌菜品为主的特色餐饮店。该店占地约7亩,设有10余间包房和绿树成荫的后花园。在这里,消费者能体验到别样的感受。

六.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六味斋酱肉

产于山西太原。六味斋最负盛名的产品是酱肘子,在清乾隆年间即为贡品,慈禧太后为经常吃到酱肘子,特赐给送酱肘人一块进宫腰牌,拿着这个“特别通行证”可以直入深宫无须禀报。

特点:从外观色泽看为酱红色或红褐色,用刀切开后,内部组织为粉红色,口感绵烂利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尤其是皮软嫩。在六味斋的传统工艺中,酱汁纯属卤制酱肉的老汤经滤渣熬制而成,不添加任何东西。酱肘花于1982年被原中商部评为优质产品,享受了地方熟肉产品的最高荣誉,1984年、1988年连续复评合格。1988年,酱肉又被评为部优产品。自1981年起酱肉、酱肘花一直被评为省优产品,此外省优产品还有排叉、酱猪头肉,市优产品有排叉、酱猪肝、叉烧、酱大肚、酱头肉。

七.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剔尖

用筷子沿盘边剔面。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晋中民间主要面食之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剔面工具不同,剔尖的种类很多。如用木匙、竹类筷或铁匙、铁尖筷剔制的称"剔类";用大海碗、竹类筷剔制成的称"便类";而用瓷盘、竹类筷剔制成的则称"转盘拔尖"等,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其次是剔尖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是面食之乡家庭妇女的一绝。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变尖、拨鱼、转盘剔尖等,是由剔尖发展演变而来的,都是中部居民讲究的面食。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

八. 天津市 武清区 田水铺青萝卜

田水铺青萝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良镇田水铺村是武清区青萝卜生产专业村,自然条件优越,种植青萝卜等系列蔬菜品种历史悠久。目前,青萝卜的种植已初具规模,成为“一村一品”的典型。2007年底田水铺牌青萝卜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素有“水果萝卜”美称的田水铺青萝卜以其皮光亮、心翠绿、条形好、脆甜可口、营养丰富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田水铺村也逐渐成为广大市民假日休闲采摘的好去处。欢迎广大市民前来订购采摘,感受乡野乐趣,享受绿色健康生活。

九.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清和元头脑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

大原的头脑是博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医道很好,人们称他“仙医”。他写的医书有《傅氏女科》。太原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和合丸”,当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来配制的。

傅山在头脑中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不同之处。

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除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因之也有人叫“头脑汤”。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场。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象服药的引子。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傅山先生好用药解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凭食物祛病保健)。

傅山先生擅书法,有人称赞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写家。他给经营头脑、杂割的这家饭馆题了“清和元”三个大字的牌匾,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 头脑杂割”一行四个小字 。傅山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以朱元璋为正统的明朝,反对清朝和元朝(特别是清朝)的皇帝,他取头脑之名就是要让大家杂割清和元的头脑,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 ,由阳曲回族朵家经营 ,地址在太原南城区南仓街。建国后扩大营业,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桥头街。每年一过国庆,头脑便上市,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极好。


傅山 (1607~1684)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 详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