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特大麻子甘肃特产 甘肃麻子特产有什么功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特大麻子甘肃特产 甘肃麻子特产有什么功效更新时间:2024-01-10 19:26:36

一. 甘肃省 酒泉 敦煌 敦煌葡萄

敦煌葡萄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敦煌葡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甘肃敦煌阳关镇葡萄基地是甘肃省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位于唐诗中“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甘肃西端古阳关遗址附近。阳关镇有933.33hm2耕地,人口约4500人。该镇所有耕地目前全部种植葡萄,是全国少有的葡萄生产专业乡镇。

该基地的年平均气温约9—3℃,≥10℃活动积温在3600℃以上,年降水量仅40mm左右,年日照时数约3260小时。阳光充足,空气湿度小,主要依靠泉水自流灌溉。耕地均为沙土地,病虫害非常少,葡萄果实的干物质积累多,生态条件非常适宜生产无公害鲜食优质葡萄。

该基地的葡萄生产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经济改革而发展,主栽品种无核白占95%以上。正常年份葡萄总产量约3600万kg,年葡萄总收入超过7000万元。是我国园艺产业中依靠规模化商品果生产作为支柱产业。

地域范围

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东经92°13′至95°30′,北纬39°53′至41°35′。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敦煌市辖6镇3乡,56个村民委员会。敦煌市红地球、无核白等葡萄种植面积为7000公顷,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60%,年产葡萄15万吨,年产值15000万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无核白葡萄:果粒椭圆形、果皮薄、呈绿黄色、汁少无核、酸甜可口;红地球葡萄:果粒近圆形、粒大、味甜、肉脆、果皮中厚、鲜红色、不易脱粒、适宜鲜食,耐贮藏。 2、独特内含成分:含糖量18—24%,含酸量0.4%左右,既可鲜食又可制干,制干率20—30%。

二. 内蒙古 赤峰 翁牛特旗 翁牛特大米

翁牛特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翁牛特大米是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的。

翁牛特旗的富硒香米最具特色,品质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翁牛特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翁旗特香米概说(一)

一、草原上的两河流域

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发源和流淌着两条美丽的河——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历史上,这两条河水量丰富,流域内土地肥沃,是悠久的农耕区。

两河流域曾经养育过一个强盛的草原帝国----契丹王朝。《辽史》记载:“神人乘白马,仙女驾青牛车至木叶山二水合流而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诗意般地阐释了契丹族的渊源。文中二水合流的地点,也是传说中“神人、仙女”相遇的地点,就在翁牛特旗白音套海镇的大冷嘎查。文中的“二水”,其一水为潢水(现西拉沐沦河),另一水为土河(现老哈河)。

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在翁旗境内穿越科尔沁沙地而汇流成为西辽河,在漫长历史的洪水冲击下,两河沿岸淤积出了广阔的平原。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美、宜农宜牧,被称为西辽河的“金三角”。就在这个西辽河的“金三角”上,产出独具盛名的地方特色大米——翁牛特香米。

二、探索水稻种植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宝机祖父匀德实时“始教民稼稻”。

金代,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东北各地,稷和水稻已在东北地区开始种植。

元代,重视屯田和边境开发。据1308年统计,全国屯田有一百二十余所,垦田面积约在二十万顷以上。北达漠北,南至海南都进行屯田。翁牛特旗海金山种牛场,在建国后曾出土一枚元代的八思巴文铜印,侧边款刻有汉译印文“兵农运粮百户印”,为元代军中运粮官之印。

明代,翁牛特旗为明“三卫”之地。当时,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两岸到处是广阔的牧场,沼泽、水面随处可见,芦苇、水草、水稗草、蒲草遍布草原。当人们遇到饥荒的时候,就1采集水稗草籽和沙地中的“曲力根”等草籽充饥。人们为了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生产粮食,就从燕山南向现翁牛特东部引种了水稻,连续引种二年,种出来的水稻只抽穗不结实,以失败告终。时间距今已经有500多年。

三、清代水稻种植成功

清代,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1687—1730年袭封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时期,翁牛特草原上试种水稻获得了成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翁牛特部受灾严重,民多乏食,清朝遣官往赈。当时,在翁牛特广阔的草原上自然灾害频发,土地上种的庄稼不是旱就是涝,庄稼或不收或减收。受灾乏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发,怎样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土资源种植水稻,又成为人们探索的目标。据海拉苏镇鲜兴村人讲,约在1696年,有三个金姓的朝鲜族人(朝鲜族多结伴外出,勤劳而有种稻技术),来到了翁牛特旗东部西拉沐沦河南岸的今花都什村。他们看到这里土地广阔,水资源充足,便从家乡带来了几样水稻种子,试种了水稻。到了秋天,居然有一个带红芒的水稻获得了收成。这是翁牛特草原上第一次收获的稻谷,人们为此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消息传到了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贝勒派人召来引种水稻的朝鲜族人询问,知道了确切的经过,并把大米拿来亲口品尝, 贝勒品尝后满口余香,连声叫好。原来这几个朝鲜族人在翁牛特草原上种植出的大米,就是元代王祯《农书》卷7《百谷谱·早稻》中记载的小香稻:“一种有小香稻者,赤芒白粒,其米如玉,饭之香美,凡祭礼宴宾,以为上馔,盖贵其罕也”。 贝勒从未见过此等好米,说道:“此米珍贵,非平民所食者。”遂下令:“我蒙土产米,属祖恩天赐,概不允外传。”贝勒又发令:“有朝鲜族人求入旗为贝勒府种稻者,昭准入旗境。”并且为朝鲜族种稻人划定了50顷西拉沐沦河南岸最好的洪水淤积的黑土地,专门为贝勒府种植水稻。这样一来,先来种稻的朝鲜族人又陆续从家乡带来了族人族亲,到翁牛特草原聚族而居,为郡王府种稻,久而久之,繁衍生息,成为一个屯子,称之为“王爷稻子把”。这一专用地名,在民间一直被沿用到“0”后期。当时,翁牛特草原上种出的“小香稻米”,被贝勒进贡到了京城。康熙膳罢,香飘四溢,龙颜大悦,谕令:“此米匿迹已久,可酌量入宫”。从此翁牛特草原上生产的“小香稻米”也叫“翁牛特香米”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宫贡米”。此后,除了清皇宫使用翁牛特“贡米”外,就是在康熙北巡,或驻跸避署山庄,或围场狩猎时,食米也必用“翁牛特香米”。翁牛特草原上的“翁牛特香米”遂成为清代宫廷的贡米,时间距今已经300多年。

四、清末民初垦荒种稻

清朝末年(1902~1912),西辽河上游流域的牧民逐渐从原有的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实施了“蒙古生计在耕不在牧”的放垦政策(清史稿·卷120·食货一)。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颁布了全面开垦之令,同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掌管开垦事宜。

民国初期的1917年,热河政府在扎鲁特左右旗开始放垦新开河以北的荒地。1924年,鲁北设治局成立,办理垦荒事宜。1925年,在巴林左旗设林东垦务局,主持放垦事宜。1926年,设天山垦务局,主持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右旗、巴林左旗和翁牛特左旗放垦事宜。

约从1925年起,热河政府在翁牛特东部的大兴等地大面积垦荒种稻。到1929年时,赤峰市的水稻种植面积为15000亩(王汉武、王文仲《赤峰市水稻生产发展对策》)。当时,这些水稻种植面积绝大部分在翁牛特旗东部。

五、建国后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翁牛特旗在建国前的1946年、1947年和1948年的水稻产量分别为315吨、261吨和389吨。到建国时的1949年,全旗水稻种植面积为9000亩,总产315吨,666.7平方米单产仅35公斤。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翁牛特的水稻生产,扶持当地牧民兴修水利,统筹规划,农牧林业兼顾,农牧林结合,可持续发展,使翁牛特草原的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黄金时期。自进入21纪以来,翁牛特旗立足资源优势,打造有机、绿色、无公害、天然无污染的品牌,目前翁牛特草原上的有机稻米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建国后,全旗水稻种植面积得到快速发展,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2010年,全旗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69223亩、82523吨和487.7公斤。分别是1985年的10倍、21.5倍和2.1倍;分别是1949年的18.8倍、262倍和13.9倍。

六、建国后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动态分析

第一个阶段:自然发展阶段。从建国的1949年至1984年的36年间,翁旗的水稻种植处于自然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处于自发种植状态。水稻种植技术落后,以漫撒籽的水直播方式种植,单产低,效益低。这时候只是零星种植,种植地块儿仅限于部分沼泽地和河滩地。使用的品种为地方品种,红芒圆粒,亩产在百公斤左右徘徊,平均只有132公斤。种植过程中,除玉田皋从1975年柴春泽引进插秧栽培技术外,全旗水稻种植从来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大米是纯粹的天然无污染,口感香醇,十分受人喜爱。当时,由于大米是紧缺商品,大米被各级单位采购,或者拿小米、玉米到产地去换大米,一斤小米找给一斤大米8分-1角钱,或者2斤玉米换一斤大米。产品不愁销路。

第二个阶段:科技进步阶段。从1985年起至1996年,翁旗的水稻种植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最为显著地特征是科学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包括水稻插秧、机械插秧、旱育秧、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大批先进的科学技术得到了普及,有力的促进了全旗水稻产业的大发展。水稻种植面积打破了26年内在一万亩左右徘徊的局面,开始了科学的大面积种植。在此期的12年间,全旗平均每年净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一万亩,水稻单产和总产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到1996年,全旗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1484亩,亩产达到349公斤,总产达到49838吨。分别比1984年增长了10倍、2.87倍和15倍。水稻成为翁旗的大宗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占全旗粮食播种面积的 %。

第三个阶段:有机富硒种植阶段。从1997年起至2012年,翁旗的水稻种植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最为显著地特征是大力开展了有机富硒水稻的种植。

翁牛特旗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产业资源优势,旗委、旗政府早在1998年,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科学地提出了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翁旗农牧业的主导产业。从1999年到现在,翁牛特旗的有机农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如破竹,从东到西,遍地开花,翁牛特旗的有机农业在全市、全区乃至全国渐渐有了名气,有机食品成了各大中城市、香港等地居民的-货。

旗委、旗政府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全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单位等产业模式,成功地构建起一条从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供应到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到市场开发的完整的有机产业链条。在发展有机农业的方式上,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形式、公司形式、农场形式、村企形式、订单基地形式等五种运作机制。

为了推进全旗有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旗委、旗政府着重抓着重抓了四个环节:一、健全组织,政策扶持。旗里成立了发展有机农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大了有机农业的资金投入,对生产经营有机食品的龙头企业和销售大户,减免税收,优先发放贷款。与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聘请了十多位专家学者担任有机农业顾问。《翁牛特有机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国家级有机农业专家评审论证。二、抓宣传,重培训。三、打品牌,创市场。立足挖掘翁牛特旗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铸造“天枢一品”品牌。 四、制定标准,抓监测。为了抓好有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翁牛特旗成立了“翁牛特旗有机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制订出了有机水稻、有机杂粮、有机牛羊养殖等地方标准和操作规程。

强有力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目前,全旗已有8个龙头企业的18个品种获得国家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全旗有机水稻认证面积达到3万亩,有机杂粮面积达到5万亩,中草药及林果面积1500亩,饲草料基地1万亩,天然草场达到4万亩,有机牛羊总头数达到7.8万头只,有机肉蛋禽达到20万只。已具备年产有机富硒大米12000吨、有机杂粮5000吨、有机牛羊禽肉1000吨,有机禽蛋150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全旗220万亩耕地全部被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是自治区唯一一家“全区有机农业示范旗(县)”,也是全国以旗县为单位、整体推进有机农业的第一旗(县)。

翁牛特旗米业协会

13483529

大米

三.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洮河奇石

洮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年平均流沙量2920万吨,常年含沙中“异重沙”,经过千百年的击磨,有的变成了具有粘性的细砂。在细砂冲击的河岸边缘,有大量的五彩卵石,陆离斑驳,千姿百态,构成各种图案。有的如群雁掠湖,有的似晴空飘逸的玉带,有的像仕女头发梳起的高髻,还有烟云楼台,奇花异草,人物形像,十二生肖、文学符号等等,无奇不有。洮河卵石,任其自然,不必追求细节的完整,只要形似神似,就恰到好处。

四. 甘肃省 庆阳 环县 环县香包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环县当地又俗称“绌绌”、“耍活”,是一种民间民俗物品,是劳动妇女寄托希望、祈祷幸福的产物。吉祥如意,祝愿祈福,禳(rang)灾避邪,祛病保平安是环县香包祈祝这个大千世界的亘古主题。作为端午节的民间传统饰物,环县香包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件件都被赋予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华夏古老文明博大、雄奇、阳刚的民族魂魄。

环县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

在环县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香包的传统。妇女是香包刺绣大军的主体,她们将身边常见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几何图形、人物故事等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通过平绣、锁绣、补绣、挑花、剪绒、串珠、打结等一系列不同手法和工序缝制而成。其类型主要有头戴型、肩卧型、胸挂型、背负型和脚蹬型。环县香包特点有四:一是原始生态文化味浓,很多香包中渗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二是表现手法奇异多样,它不讲-,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各种动物香包,完全由刺绣艺人随艺术思考刺就。三是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比如借老虎狮子的勇猛威武,求祛除-之气,借鱼儿钻莲喻男女爱情,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取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之义。四是审美观点独特。它从意念出发,幻化姿态,多变视点,随意创作,很多美术家认为无法理喻的东西,在环县民间艺术家眼中是合情合理的。

近几年,香包制作已不再受时令季节的限制,开始变成商品,走向市场,并逐步形成了产业。现在,庆阳地区有3万多户、13万多人从事香包的生产、销售,产品有20多个大类、900多万件,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 江西省 上饶 鄱阳县 油条包麻子

将麻子(糯米蒸熟杵烂即是)铺在刚炸好的油条上,洒上白糖和芝麻粉,将油条对折,然后再滚上芝麻与白糖即可。

六.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炒蚕豆

炒蚕豆

岷州气候适于蚕豆生长,所产蚕,岷人有吃炒豆子的风俗,久而久之,炒豆子成为岷县的一大。

七.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甘肃高山细毛羊

甘肃高山细毛羊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海拔2 600~3 500米的祁连川高寒牧区育成的毛肉兼用细毛羊新品种。其主要特点是:对高寒牧区严酷的自然生态条件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抗逆性强,善于爬山游走,放牧性能好,遗传性能稳定,羊毛长度好,有较高的生产性能。羊毛品质符合毛纺工业的要求。是我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细毛羊品种之一。1995斗被列入《世界动物品种志》。

甘肃高山细毛羊体型较大,体质结实,蹄质致密,体躯结构良好,胸宽深,背平直,后躯丰满,四肢端正有力。公羊有螺旋形大角,颈部有1-2个横皱褶;母羊多数无角,少数有小角,颈部有发达的纵垂皮。被毛纯白,闭合性良好,密度中等以上,体躯毛和腹毛均呈毛丛结构,细毛着生至头部至两眼连线,前肢到腕关节,后肢到飞节。

甘肃高山细毛羊周岁育成羊体侧部毛长为10.5厘米以上,1.5岁育成羊体侧部毛长为12厘米。羊毛细度以66支为主体支数,羊毛细度在70支以上个体占品种群体的20%,羊毛细度均匀,64、66、70支特级羊毛平均纤维直径分别为21.93、20.22和19.17微米。羊毛单纤维强度平均为7.82克。羊毛弯曲清晰,呈正常弯或浅弯,油汗适中,颜色呈白色或乳白色,无黄色或颗粒油汗,无污染部分占毛丛高度的1/2以上。羊毛密度较大,平均每平方厘米毛纤维根数达6 000根以上,最高达7 500根。羊毛净毛率达48%以上。

甘肃高山细毛羊具有良好的放牧抓膘性能,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纤细肥嫩、无膻味,在终年放牧条件下,成年羯羊体重达60千克,屠宰率达48%,净肉率达82.25%,油脂率5.5%;4月龄断奶羔羊体重达23千克,屠宰率达45%以上。

甘肃高山细毛羊8~10月龄性成熟,初配年龄为1.5岁,母羊平均利用年限为8年。经产母羊产羔率为110%,繁殖成活率为81%以上,羔羊成活率为96.49%。母羊实行冬、春两季产羔,冬产母羊每年7~8月份配种,12~1月份产羔;春产母羊每年11月份开始配种,翌年5月份开始产羔,配种可采取人工授精和自然0方法。羔羊初生重,公羔平均4.21千克,母羔平均3.99千克;冬羔每年4月下旬断奶,春羔每年8月下旬断奶;羔羊断奶重,公羔平均22.60千克,母羔平均21.42千克。

甘肃高山细毛羊是我国珍贵的细毛羊培育品种之一,在海拔660~4 000米之间,温带、中温、寒冷及高寒条件下,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对改造土种羊及0羊,推进全省乃至周边省区细毛养羊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广大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和社会经济价值。“九五”期间,瘫羊的发展已列入中国美利奴发展系列,开展“中国美利奴高山型新类群的培育”研究项日,今后品种的发展要通过澳化,加强选育力度,进一步改善羊毛品质,改进羊毛细度,提高净毛产量,提高品种的综合品质。

八. 甘肃省 武威 天祝 油馃子

油馃子

油馃子是油炸的食物,“牛肋巴”是它的形象比喻。将面擀成一指厚的掌子,切成一尺长、寸半宽的条子,再将条子切成两头相连的两条或四条,分开反翻后,即可下油锅炸出。

九.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凉拌蕨菜

凉拌蕨菜

凉拌蕨菜一般采用干蕨制作,春天摘回鲜蕨,用沸水烫蔫,然后搭在阴凉处阴干,置干燥处存放。泡制时,先将干蕨放入凉水泡数小时,再下锅煮熟,但不能熟得太烂,烂了就会失去脆劲,咬起来也没劲。如泡制得法,干蕨仍能保持采摘时的鲜嫩。拌制时放少许葱丝,泼上热油,加盐加醋,加上芥末、蒜泥,拌匀。

十.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凉面

凉州凉面誉满河西走廊。凉面的制作用精粉兑蓬灰(一种绿色食用碱),掺入少量的清油,反复的揉揣,揉好后要“饧”三四个小时。根据需要拉成各种形状,或细、或粗、或宽等。煮好,放进凉水激两遍,然后用熟清油“羼”两遍,挑起来筋道落在碗里松松散散,黄澄澄的一窝金丝,浇一勺醋卤,更是锦上添花。凉州郭氏,祖传此业,当占凉面榜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