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南京家乡特产介绍作文 家乡特产作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南京家乡特产介绍作文 家乡特产作文更新时间:2024-01-20 19:00:27

一. 江苏省 南京市 鼓楼 南京干丝

煮干丝:南京干丝是一套不同于其他城市独特的制做方法。那些嫩而不老,干而不碎的干丝,均为豆腐店的特制而成。将豆腐切切细丝,配合各种汤料煮好,拌上香麻油和上乘酱油,入口清爽而回味悠长。

二. 江苏省 南京 高淳 板栗

( 高淳县)

三. 江苏省 南京市 玄武 南京五香豆

南京五香豆又称之为“状元豆”,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居住在城南金沙井旁小巷内的寒士秦大士,因家境贫寒,每天读书到深夜,其母就用黄豆加上红曲米、红枣煮好,用小碗把豆子装好,上面加一颗红枣给他吃,并勉励他好好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后来,秦大士中了状元,此事传开,状元豆便出了名。。一些小贩就利用学子的这种心理,在父子庙贡院附近卖起了状元豆,衬口彩说“吃了状元豆,好中状元郎”。状元豆实际上就是五香豆,和五香蛋一样,五香豆入口喷香,咸甜软嫩,细细品尝,趣味横生,由于烹制入味,一般色泽呈紫檀色,入口富有弹性,香气浓郁,让人吃起来就停不住嘴喽。至今南京还流传着这样的儿歌:“五香豆,真正香,城里头吃了城外头香……”

目前,南京五香豆保持正宗口味的是夫子庙的魁光阁。说到魁光阁五香豆就离不开该店的另一招牌小吃五香蛋,五香蛋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但真正做出特色、口味还算是魁光阁。魁光阁的五香豆与五香蛋,有小吃中的“绝代双娇”的美誉。是最地道的南京小吃

四. 江苏省 南京市 江宁 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京云锦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京云锦是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其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故称“云锦”。它与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齐名,并称我国三大名锦。

南京云锦生产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云锦织造盛极一时,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如今生产的云锦除出口做高档服装面料及供少数民族服饰、演出服饰外,又发展了新的花色品种,如云锦台毯、靠垫、被面、提包、马夹、领带、挂屏等日用工艺品,并根据消费者需要,用各种纸盒包装。南京云锦是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南京工艺“宝艺”之首,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并誉为“三大名锦”,以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为特色,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云锦过去专供宫廷御用,现除少数民族做衣饰外,还出口国外做高档服装面料。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撋螖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

五. 江苏省 南京市 江宁 横溪西瓜

江宁横溪土壤与气候非常适宜西瓜生长。同时,横溪西瓜不施用化肥,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管理,确保了西瓜的优良品质,口感极佳。

横溪瓜农大多坚持使用传统种植方式,只用有机肥、农家肥。该镇5万多亩西瓜种植面积中,一半左右是小型西甜瓜。

横溪街道位于江宁区西南部,距南京市区32公里,总人口3.1万。辖10个村民委员会和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耕地4万亩,林地2.31万亩(不包括国有山林),水域1.79万亩,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目前横溪西瓜种植品种发展至60多个,主栽品种为台湾小兰,普遍种植方形瓜、情侣瓜、三角形瓜、圆柱形瓜等新、奇、特造型瓜。横溪西瓜不施化肥,全用有机肥料,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管理,这是它品质好的重要原因。2000年,横溪西甜瓜示范区被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1年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2005年“绿王大自然”牌西瓜发展成为南京市名牌农产品。2010年“绿王大自然”牌西瓜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

自2001年首届西瓜节举办以来,横溪西瓜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全街道有1.1万户3.6万人从事西瓜生产,西瓜种植面积已经由2002年的1.2万亩发展到今天6万多亩,总产量也由2.64万吨发展到18万吨,设施种植面积也由5249平方米发展到3.08万亩,品种从4个发展到60多个,销售产值由2112.6万元发展至4亿元,今年可达到人均增收2600元以上。

“大自然”牌已成为市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大自然”牌西甜瓜已形成区域特色,横溪西瓜甜、脆、皮薄、多汁、口感好、营养丰富,已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被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员会认定为“江苏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被省认定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六. 江苏省 南京 栖霞区 金陵金箔

金陵金箔是江苏南京的特色产品。狭义的南京金箔,特指南京生产的纯金箔;而广义的南京金箔,则包含所有的金属箔类。南京东郊龙潭镇及江宁区花园乡等一带是金陵金箔、金线生产的集散地,农户均有“打箔”、“制线”的手艺,且世代相传。金陵金箔生产工艺独特,技术要求很高,从古到今,一直为手工捶制,是我国特种传统工艺。加工金箔有十多道工序,将黄金经过化条、拍叶、落开子、炕炕、做捻子、打箔、出具、切箔等精细加工,使金条捶打成薄如蝉翼的金箔,1100张金箔堆在一起还不到0.1厘米高。南京金箔质量高,因而享誉四方。

金陵金箔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朝,当时的文献中已有生产金银箔及设置锦署的记载。贴金技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瑰宝,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并确认其中青铜器用黄金薄片贴饰,可见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多年前已有珍惜黄金的意识并掌握了贴饰黄金薄片的技术。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贴金技术日臻成熟,且广泛用于皇宫贵族或佛像寺庙的贴饰,以表现其富丽堂皇或尊贵庄重。南京是金箔的故乡,自从有了金箔,贴金技艺便应运而生。自古以来,金箔的配方和贴金的绝技是密不示人的,所以,人们无法想像如何将黄金打造成薄如蝉翼的金箔,又如何将薄如蝉翼的金箔贴饰在各种物体上。艺百贴金传人的金艺技师们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新技术研发,终于撩开了古代贴金艺人的神秘面纱。元朝时,开始大量生产金箔,到了明清,更有进出一步的发展。1975年在太平门外徐达五世孙徐傅墓中出土的金丝补服,即为四百多年前金陵金丝的物证。南京东郊龙潭镇及江宁县花园乡等一带是金陵金箔、金线生产的集散地,农户均有“打箔”、“制线”的手艺,且世代相传。金陵金箔具有历史悠久。东郊龙潭镇及江宁县花园乡一带是金陵金箔、金线生产的集散地。金箔生产工艺独特,为手工捶制,是我国独特传统工艺。以金片捶打成厚度不超过0.1微米薄片之称。主要用作建筑、器物、佛教塑像装饰贴金及名贵中成药的配方。

七. 江苏省 南京市 江宁 湖熟板鸭

板鸭,是江宁湖熟久负盛名的。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时作为贡品进献皇宫,称为“贡鸭”;官吏之间也经常以板鸭为礼物互相馈赠,名曰:“官礼板鸭”。湖熟板鸭坚持传统的“炒盐腌、清卤复、晾的干、煮的足”制作工艺,成品皮白、肉红、肉嫩,“食之油而不腻,香酥适口,回味返甜”。

湖熟板鸭畅销国内21个省市并出口到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成果金奖、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优秀产品等多项殊荣。

“南京鸭都美名扬,江宁湖熟是故乡。”南京盐水鸭作为拥有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传统名优,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湖熟,不仅是“湖熟文化”的发源地,这里腌制的板鸭、盐水鸭也有数百年历史,作为江苏省级“非遗”,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技艺的两位传人也全部来自湖熟。

素有“小南京”美誉的湖熟街道位于南京中华门外20公里处,是著名的“板鸭之乡”。湖熟板鸭明、清时便成为皇室贡品,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一等奖和金制奖章,从此蜚声海内外。目前,湖熟街道已有鸭产品加工企业25家,养鸭户150户,年饲养量万只以上的38户,从业人员3500人,每年出栏180万只鸭子,加工达800多万只,销售额达到1.9亿多元。

湖熟鸭正是继承了板鸭的传统工艺,即制卤、煮制配料不变,炒盐、干腌、腌制等工序不变,保证了鸭质地晶莹、肥而不腻、咸而有味的口感。同时,当地生产加工企业还积极走规范化生产道路,迎合消费需求,拉长了鸭产业链,提高了鸭产品的附加值。

2003年,湖熟鸭产品通过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同年6月,湖熟鸭业协会成立,23家企业、30户养殖大户加盟,构建了“公司+协会+农户”的现代化运作模式。通过协会的整体统筹,加强了会员间经济、技术交流,逐步推进了商标管理和工艺标准,舞活从炕孵、饲养、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板鸭一条龙”经济。

八. 江苏省 南京市 江宁 香藕

作为南京特有的圩区水产蔬菜---花香藕,鲜嫩、甜、香、脆是它的招牌特色,在明朝时候甚至被制作贡品“捶藕”而进奉北京,因此它在南京的地产农产品历史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士茶亭因其获名。

“花香藕只有南京才有,这在全国都非常有名。”市农林局蔬菜处调研员朱宏建对花香藕等水生蔬菜研究多年,深受老南京喜爱的“水八鲜”,它们的“出身”与南京郊区特有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朱宏建认为,南京郊区如江东、沙洲、雨花台等地区乡河、塘水面非常多,玄武湖、莫愁湖水面达到数千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再加上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沙洲圩是古白鹭洲之所在,河网密布,水质清纯,因而这里出产的水八鲜非常鲜嫩可口。

以花香藕为代表的“水八鲜”在南京影响颇深,水西门外大街上的大士茶亭甚至也是因它们而获名。

何以冠名“花香”。

作为南京地产“水八鲜”之一,花香藕在南京的养殖历史十分漫长,可能很多市民不知道的是,早在东晋时花香藕就已在南京“扎根”,东晋郭璞《江赋》中有“鳞被菱藕荷”句,而到了梁朝时皇室已经将其作为珍品赏赐宠信。那么花香藕究竟为什么被冠以“花香”之名呢?

专家解释说,明朝时《江宁县志》载,“花有红白二种,白花者佳,花开时藕极嫩,谓之花下藕”,加上此藕种本身带有清香,吃在嘴中舌齿间留香,于是后世人根据《江宁县志》这段记载以讹传讹,这类藕种从此就被称为“花香藕”。

到了明朝时候,花香藕被制作成“捶藕”作为贡品,打此后南京的花香藕更是在不少文人墨客的笔中留下踪迹,《白门食谱》称誉:“做羹,更觉甜嫩,生熟食之,即可谓别有风味。”

寻访南京消失的土。

“小时候每年能吃上点花香藕,已经成为家里过节一份特有的情趣”,家住在江东路,今年51岁的王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谈起自己小时吃过的花香藕,王先生似乎仍历历在目,“每年只要到了中秋节,家里大人们就会买上花香藕、菱角找欢松献溃颐呛⒆涌删驼徘劳炖锶强墒俏颐呛⒆邮贝羁牡娜兆印!

王先生说,“后来渐渐地市场上这些东西少了,我们家里也就很少吃花香藕了。前段时间,突然很想吃,于是就为了买上几根花香藕,我可是找了几天跑了好几家农贸市场都没有买到,难道咱们南京这些土真的已经吃不着了吗?”电话那头王先生遗憾地表示。

除了花香藕,还有多少曾经存在您的记忆中、现在却渐渐从生活中远离的南京土?这些土是否牵起了您对往昔生活的一段回忆……

九. 广东省 中山 家乡芦兜粽

中山的粽另有自己的特色,因为中山人比较喜欢改良、研究,特别擅长制作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时,村民觉得郊野多芦兜,认为这种百合科野生植物别无用途,不妨用以试作裹粽。果然,芦兜叶味融入于粽,别有风味。故此,日久成为家乡特色的芦兜粽。

十. 江苏省 南京市 鼓楼 糖粥藕

糖粥藕是昔日南京小吃中又一常见食品,每逢入夜,在炒米糖开水、炒元宵、丁当饺子、茶叶蛋等的叫卖声之后,便传来隈隈 “糖粥——藕!”的吆喝声。

食法:此粥系一般糯米煮成,既有稠米汤,又颗粒分明。粥中放红糖,再加大节藕段,食用时,将藕段切成薄片,拌入粥中,藕呈淡紫色,片为深褐色,米粒则呈淡绿色。这便是南京老幼皆好的糖粥藕。

它的价钱公道,温凉适中,清香飘溢,较有甜味,因此,无论春夏秋,作为睡前点心,长期为当地人所乐道。

南京人对饮食要求与上海人一样极注重“看相”,对糖粥藕当然也不例外。熬粥的锅是赭红的紫铜皮敲制的,粥藕拌以红糖熬出,满满一锅,又是令人大动食欲的“冻红”。你买上一碗,摊主把整段的藕从锅里捞出,放在盘子上,切下几块来。那勺、盘、刀皆是紫铜的,伴着红红的炉火,锅里锅外一色红,让人看得入眼,看得舒心。只看上一眼,心就热乎起来。

除糯米、藕外,糖粥藕还要配以莲子、红枣、桂花。糖粥藕香甜糯软,若用当年产的米、莲、枣和在寒露与立冬之间的“红锈藕”煨成那粥就更黏烂如泥、美味可口。民间有“男不离韭,女不离藕”之说。藕有“凉血养血,利尿通经”药用功效,妇女吃藕可医血崩、产后恶露不净等各类血症,尤其是生过孩子的妇女,吃糖粥藕既养生又防病治病。

老南京人说话做事爱图个吉利,对糖粥藕也赋予许多美好的诠释。常喝糖粥藕,象征居家的日子,红红火火;小孩吃藕,开窍早;大人吃藕,路路通;夫妻吃藕,成双对;新媳妇吃枣吃莲,早生子;粥中有桂花,还寓意命中富贵;藕断丝不断,与远离故土的亲人血脉相连,相恋相思。如此说来,这糖粥藕真是大吉大利、老幼皆宜的了。好在糖粥藕一年四季常有,也就能让南京人岁岁平安了。

如今,在南京走街穿巷的糖粥藕挑子已不再见,但城南柳叶街东头还有两个固定的摊点,紧挨在一起。一家用荸荠锅,一家用鼓形锅,造型逼真,古色古香。熬出的糖粥藕也各具特色。君若去南京老城南探古寻幽,拾遗索隐,路过那里不妨坐下品尝品尝。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