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州有意义的特产 广州特产有哪些容易带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州有意义的特产 广州特产有哪些容易带更新时间:2023-08-08 05:29:51

一. 广东省 广州 白云区 广州鸡仔饼

广州名饼鸡仔饼,原名“小凤饼”,据说是清咸丰年间广州西关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凤的女工所创制,其成为名饼却在半个世纪之后,广州河南成珠茶楼因中秋月饼滞销,制饼师傅急中生智,把制月饼的原料按小凤饼的方法制作,并大胆地用搓烂的月饼和猪肉、菜心混合为馅料,再调以南乳、蒜茸、胡椒粉、五香粉和盐,制作出甜中带咸、甘香酥脆的新品种“成珠小凤饼”来,因其异味香脆而受到顾客青睐。小凤饼形状像雏鸡,故又称鸡仔饼。其后,又进一步改进,务求精制巧作,并改进包装,罐装或盒装,远销东南亚。

饮誉中外,并备受广州人欢迎的鸡仔饼,其创制完全出于偶然,是歪打正着。可见人类饮食文化的发展,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任何偶然的饮食文化现象中,都包含着饮食文化发展的某些必然趋向,岭南饮食也如此。把月饼料做成了鸡仔饼,在这偶发事件中体现的是饮食文化的发展以人们的创新精神为内在动力的必然性。

二.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鳎沙

身体扁平,状如草鞋底,细鳞,米黄或紫黑色,口近腹下。鳎沙鱼骨细肉滑,鱼味鲜美,珠江三角洲的人们多以鳎沙鱼肉喂养刚断奶的婴孩。( 番禺)

三.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绿村黑蔗

绿村黑蔗

榄核镇绿村村位于榄核镇中部,是番禺大沙田地区中土地肥沃的一个村,种植黑蔗(即黑皮果蔗)是全村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总耕地面积2424亩,其中黑蔗面积175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2%。2000年,种植黑蔗带来的经济收入达到

708万元,占绿村村农业总收入的62.6%。

绿村种植黑蔗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土地改革以来村民就已经种植黑蔗,当时是每家每户在自留地种植小量的黑蔗,面积只有60多亩。随着政策的引导、经济意识的提高,黑蔗种植逐步进入规模化生产,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技术的提高,产量的不断增加。种植面积由1984年的100亩,跃升到1985年的300多亩;1986年以后,黑蔗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90年已达到1200多亩。

为提高黑蔗种植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村干部想方设法扩大黑蔗的销售渠道,通过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的动态,引导发动农户组织北运专业队将村里种植的黑蔗运往上海、郑州等地销售。同时,积极指导群众从生产技术上严把质量关,在用药时结合虫期发生使用无公害农药,在施肥上根据土壤地力的情况因地制宜实施配方施肥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绿村黑蔗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主要特点有:表皮黑而油润无虫节,蔗身高而挺直,节与节之间疏而有序,肉质脆而甘甜。由于质量好而得到了销售市场的认同,销售价格一般比邻近镇、村的黑蔗高3—5元/担,从而增强了农户种植黑蔗的信心。本村黑蔗面积由90年1200多亩大幅度增加至2000年1750亩,年亩产量也由1990只有5—6吨提高到2000年7-8吨,北运队伍由1990年的2个专业队增加到目前的6个专业队。

绿村黑蔗以连片规模的种植,优良的品质,加上畅通销售渠道,成为榄核镇农业的拳头产品之一。在近年黑蔗销售形势处于历史低谷的情况下,仍然能产销两旺,2000年更是取得产量、收入两大丰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鲻鱼

俗称“乌头鲻”,生活在江河浅水中,身形似鲤,身圆、头扁、骨软,营养丰富。民间则有“冷鲻热鲈”之说,指冬季吃鲻鱼,鱼肥味美,过冬后则渐瘦无味。《本草纲目》中记载:“鲻鱼肉,味甘平无毒,主治开胃、利五脏,与百药无忌”。( 番禺)

五. 广东省 广州 增城 西山乌榄

西山乌榄

乌榄,是增城市名优土,其中荔城镇西山村所产的品质特佳,历来闻名中外。西山乌榄因果身尾部有点偏左,故又名“左尾”。它与其他品种乌榄相比,具有皮薄、肉厚(占全果60%以上)、肉纹幼嫩、油质适中、味道芳香等特点。用西山乌榄制成的油榄豉是一种地道的乡土美食,享有“山蚝豉”之美称。此外,西山乌榄出仁率高,每担榄仁比一般品种多出半公斤多,为取榄仁的最好品种。

西山乌榄始种于明朝万历年间,在荔城普遍种植。近年每逢收获季节,个体商贩设点收购,经过加工后出口及转销外地,产量供不应求。

六. 广东省 广州 天河区 广州马蹄糕

马蹄糕在广州历史悠久,过去也有很多老字号饼家在过年前推出它们的马蹄糕,但广州人更爱吃自己家里做的马蹄糕。巧手的广州主妇总会在年三十晚捣腾出一顿极其丰盛的年夜饭之后,再做上一大盘马蹄糕和萝卜糕。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不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自己动手蒸制糕点,而更乐意购买现成的产品。我公司为传承马蹄食品文化,运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化机械的完美结合,在传统马蹄糕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了千层马蹄糕、马蹄粒马蹄糕、红豆马蹄糕等十多个品种,并形成了产业化生产。马蹄糕软中带韧的口感、清香持久的风味不但勾起了广州人对传统食文化的回味,更充分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的不倦追求。每每逢年过节,“洲星”牌马蹄糕总会掀起一个个销售的小热潮。特别是近几年的中秋节,吃腻了月饼的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更具广州传统特色的马蹄糕代替月饼作为送礼佳品,传递节日的问候。

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也许并不能完全感受到马蹄粉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每当有大型的博览会,特别是广州农博会或广州美食节等,当你走近洲星食品公司展位前,你就会切身感受到现场的气氛是何等的热烈。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总会把整个展位围得水泄不通,展位前的购买热潮也不知不觉成了每届广州农博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七.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广州檀香扇

广州檀香扇,以名贵的檀香木制成。扇之幽香馥郁,辟秽怡神,且香气隽永,有“扇存香存”之美誉。檀香扇属工艺折扇,多采用印度的贡香、印尼的地扪香及澳洲的雪梨香等三种檀香木制作。

八.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广州砖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砖雕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是古代建筑装饰工艺之一,清代更加蓬勃发展,名家辈出。艺人选用上等小块青砖,运用高超的技法雕成各种故事人物、花鸟山水、博古图案等,然后拼接成整幅画面,镶嵌在青砖墙上,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陈氏书院的大型砖雕,就是当年番禺的黄南山、杨鑑廷、黎壁竹,南海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著名砖雕艺人的杰作,也是广东砖雕艺术的精华。

早在汉初,古南越王宫御苑中(现在广州市中山四路)便已出现了广州砖雕的雏形-——刻有花纹的汉砖,可见其历史久远。广州砖雕到了明代,在民居中的运用已非常广泛,形成了岭南水乡民间建筑的独特风格。影响所及,直达东南亚各地。到了清代时期,广州砖雕艺术更是受到了宫廷的赏识。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沙湾雕塑、壁画大家黎文源曾被慈禧太后召入京城,装饰颐和园,封为“内廷供奉”之职。

清代后期,随着现代建筑的兴盛,砖雕艺术逐渐被现代雕塑工艺装饰所取代。至民国初期,采用砖雕装饰已较为罕见,续当时的古坝村艺人韩作轩之后,沙湾砖雕便走向沉寂。目前,沙湾砖雕艺人也是寥寥无几,仅有自学成材的青年艺术家何世良一人仍在执着地追求着这门渐渐被世人忘却的传统工艺。

与其他地方的砖雕不同,广州砖雕在选料方面,广州砖雕以建筑用砖作为原材料,充分体现了砖雕艺术为建筑服务的实用性特征;在技法方面,广州砖雕将高浮雕、浅浮雕及线刻艺术互相穿插应用,手法自然生动,刀法明快、干脆,并秉承了岭南雕刻艺术细腻为主的艺术特征,讲究刀工、注重精雕细刻,线条清细玲珑;在题材方面,广州砖雕喜表现繁花似锦、龙凤呈祥、仙子献瑞等内容,也善于将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入画,表现出热闹非凡的盛世景象,这也正是岭南特色工艺美术风格的体现。另外,广州砖雕讲究造型和层次,图案紧凑、层层叠叠,立体感强,形成了以挂线雕为代表的雕刻技法。

广州砖雕既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砖雕艺术的一个重要支流,又是岭南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种,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由于砖雕工艺复杂、成本高,而经济效益低,加上少有建筑使用砖雕,使深谙这门工艺的艺人越来越少,乏善可陈。这项民间工艺正濒临失传,现状堪忧。

九. 广东省 广州 从化 碧绿山猪煲

碧绿山猪煲

碧绿山猪煲是广东温泉宾馆的招牌菜。这道菜选用的山猪是12.5—17.5公斤之间的,因为太老太嫩都不够好吃,这个重量的山猪肉质最好,而且要用猪腩肉,这个部位的肉肥瘦适中,做好的山猪肉呈金黄色,香气四溢。

据宾馆负责人介绍,这道菜是特一级师傅按照传统做法烹制而成,他还说最好的品尝季节是秋冬季。

十. 广东省 广州 增城 仙村马蹄

增城仙村所产马蹄(即荸荠),以个大蒂小、肉厚皮薄、爽脆清甜、无渣多汁著称。无论生吃、熟食,都有清润生津、消暑化痰的功效,是盛夏清凉解暑的佳品。改革开放后,增城市种植马蹄面积5178亩(其中仙村镇3500亩),亩产平均1513公斤,远销国内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