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澄迈文化特产 澄迈十大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澄迈文化特产 澄迈十大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4-01-15 13:29:52

一. 广东省 广州 海珠区民俗文化 广州小凤饼

广式腊味是经历代不断实践、改善而形成的。广式腊味选料上乘,工艺精湛,以其外形美观,色泽光润、香醇芳厚、味鲜可口、皮薄脆而甘甜,耐于储存的特点而深 受大众的喜爱。广式腊味制作工艺相当严格:猪肉选料只用后腿肉和肥膘肉,酒选用纯正的玫瑰露酒;严格控制“三七肠”和“二八肠”的等级规格,制作时要求做 到“灌得行(满)、斟得匀、绑得紧”。此外,还选用自晒的生抽和老抽,使腊味真正具有“豉味”、“风味”、“香味”。生产腊肠可细分为“切肉粒”、“灌 肠”、“烘干”、“成品”等几个工序。广式腊味的代表“皇上皇腊味店” 始建于民国29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腊味家族中占到了重要地位。

二. 海南省 澄迈 干烧琵琶蟹

琵琶蟹是海南名,学名“蛙形蟹”。因其貌怪异,产地渔民又称之为“琼兽蟹”。其体征为:头胸甲呈蛙形,状似琵琶琴,螯足壮大,对称,前足四对,指节均扁平呈铲状,且具软毛。与其它蟹最大区别是直行而不是横行。琵琶蟹生活于近海10-30米深处的沙底上,多潜伏沙中。海南主要产区在陵水新村港湾一带。每年3月前后为捕捞旺季,这时的琵琶蟹,体大,肉肥,味极鲜美。

用料:

鲜活琵琶蟹2只(重约1。25千克)、葱节25克、姜片15克、蒜茸10克、桂林酱5克、辣椒适量、上汤150克、味精10克、精盐7。5克、胡椒粉3克、白酒10克、生粉15克、生油1千克(实耗100克)、麻油少许。

制作:

1、将琵琶蟹剥壳,除脐洗净,斩掉前足尖尾,敲裂螯足硬壳,每只蟹体分切成六小块,撒少许生粉拌匀。

2、旺火烧锅,落生油至八成热度(约180度),放入蟹块、蟹壳拉油,至七成熟时捞起,拣出蟹壳,倒油回盆。

3、原锅加热,下姜片、葱节、蒜茸、辣椒爆香,倒入蟹块,赞酒,翻炒调匀,加上汤略煮,再入精盐、味精、胡椒粉、桂林酱、麻油,连续翻炒至微干,用湿生粉勾薄芡,包尾油即成。装盘时,将蟹壳,螯足摆边或砌回原形上席。

特点:

原蟹造形,壳红肉白,富具特色,干烧香浓,肉质鲜美。

三.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民俗文化 王星记扇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兴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等地。以周家桥一带为最盛,素有“扇窝”之称,其十有八九的农户均为制扇户,盛时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绍兴王星记扇庄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而久负盛名。

王星记扇庄创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创始人王星斋,萧山临浦人(时属绍兴府),原为祖传制扇手,尤精黑纸扇技艺。其妻陈英乃是纸扇铲贴(用金银箔镂雕成图案贴于纸面的一种工艺)洒金巧匠。由于技巧艺高,又善于经营,名气大振。绍兴王星记扇系王兴斋之孙王雄飞的高徒章金木于解放后设立。

王星记扇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其主要品种有:黑纸扇、工艺挂扇、白纸扇、香木扇等。黑纸扇为王星记扇的传统产品,尤以“毛全本”和“全棕扇” (民间称为“青灰扇”)最为名贵。“毛全本”扇骨竹筋细匀,乌黑透亮;“全棕扇”扇骨花纹别致,恰如公鸡颈毛。

黑纸扇大多选用竹秀细匀的竹子作骨,以纯桑皮纸为扇面,采用高山柿漆为制作的沾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72个过程,99个转手才能完成。其外观古朴典丽,内在坚韧耐用,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之特点,素有“半把伞”之称。其规格从三寸(俗称鼻扇)到一尺三寸(俗称霸王扇或打狗扇)不等,扇骨少则22根,多则达60根。

“毛全本”采用三年生以上冬季采伐的毛竹为原料,“全棕扇”,则必须用云南、贵州等地高山生长的棕竹为扇骨原料。棕竹是一种野生于云南、贵州等地大山中的竹类,它的直径在10-30mm之间,长度在2-3m以上,实心,皮有节,去皮无节有黑色花纹。因其梢头有棕林树那样的棕衣,故称“棕竹”。由于该竹去皮无节又有天然花纹,所以制成黑纸扇扇骨更加漂亮、美观和结实。棕竹取材,应取其中、下段,该段的花纹黑而厚,所需直径应在5mm以上。扇面选用浙南山区纯桑皮,涂料则用会稽山区的优质柿漆加上福建产的烟煤粉调制而成。

扇面绘制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铲贴,犹如锦上添花。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王星记黑纸扇多次荣获省优质产品和全国旅游纪念品一等奖。

2005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 福建省 福州 鼓楼区民俗文化 中医诊法(福州萧氏外科)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福州萧氏外科)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萧氏外科是由福建省福州市名中医萧治安先生及其子孙经过数代人百余年不懈努力而形成的具有福建本土特色的中医外科。

福州萧氏外科擅长中医外科中各种疑难重症的治疗,尤其善于应用草药施治疮疡皮肤病,对于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手段的荨麻疹、湿疹、胎瘀疮、银屑病、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皮肤瘙痒症、妊娠皮肤病、神经性皮炎、周围血管病、乳腺病等疑难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萧氏中医注重整体治疗手段,内治阳症重于调理气血,而内治阴症重于滋补肝肾,外治则遵循与内治相同的医理,以热治寒,以寒治热,有风散风,有湿除湿,并根据临床经验加减用量。此外,萧氏中医外科使用的丸、散、丹、膏都源自家族祖传单方,其自制而常用的相关药品有大成散、百草膏、凤凰散、玉红膏、金花散、清毒洗剂等。

萧氏中医外科的创始人萧治安出身于行医的家庭,21岁时从事行医。由于萧治安擅用汤药、精丸、散、丹、膏,对于各种疑难杂症均能从整体治疗着眼、内服外敷,均能奏效,因而其在福州中医外科中享有盛名。萧治安不仅医术高超,还兼具高尚的医德,为病人与同行所称道。中年后,萧治安投资支持创办福州中医学社。新中国成立后还与厦门、汕头的制药厂合作,进行中医外科方剂剂型改革。

萧治安子女中承医业者有6位,而孙、曾孙辈中承继医业的有二十多人,均为福州中医外科的骨干。如今,福州市中心街区鼓楼区东街还设有萧治安中医外科医院,萧氏子孙也以其传承有方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服务于广大患者,成为福州市中医外科的支柱。

萧治安 (1884~1964)萧治安(1884~1964年),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幼年随父种植、采集草药,制作各种药材,自修医学,探研祖传医疗验方。21岁在福州澳桥附近开诊,名闻一方。治安继续钻研《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等历代医学著述及名家医案,虚心向名医和有一技之长者学习,擅长汤药,精于丸精丹膏,对于外科疑难病症从整体治疗着手,内服外敷,常奏奇效。治安为人爽直,自奉甚俭,常解囊帮助乡邻,对慈善事业更是好施乐为,曾捐...... 详细>>>

五. 广西 桂林 兴安民俗文化 瑶族大粽粑

打醮这种活动解放前在瑶族中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进行。瑶族人民每当有疾病流行时就进行打醮。打醮分为三等,即(1)上元三府醮:还此愿时进行七天,请师公七人。(2)中元二府醮:还愿时进行五天,请师公五人。(3)下元一府醮:还此种愿时,需时三天,请师公三人。还愿的形式有集体进行时,如太平人丁愿;也有以家为单位进行的,如安龙愿。

太平人丁愿是集体进行时,当当地疾病流行时,即召开大会,讨论是否进行还愿,如决定还愿时,即在盘王庙中-,到冬天还愿,还愿时请几个师公和每户出一人到盘王庙住,请师公的人数和还愿的时间由还愿的种类而定,如还的是上元三府愿则要在庙内住七天,请七个师公,最后一天就将盘王庙的神位请到村里,各户所有的人都聚而进餐。聚餐和在庙住的时期所用的米,酒都是自备的,此外,平均每户还平摊用的钱。

家中有病时则单独还愿,叫安龙愿,也是在冬天还愿,时间的长短和请师公的人数,同样由-的等级而定,还愿是在自家的祠堂中进行。

六. 河北省 石家庄 正定县民俗文化 宋记八大碗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宋记八大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八大碗,是正定一带民间传统菜肴的主要代表,此技艺创造经过历史演变和战乱,直到唐代才基本定型并开始广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制作技艺以“宋记”最为正宗,最具传统风格。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并精选其肘子肉、后臀肉,还有以精肉做成馅制成肉丸子,分为扣肘、扣肉、方肉、肉丸子。四素以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等30余种,根据招待的客人不同,选择其中八种,经过其独特制作工艺做熟而成。由此技艺制作的八大碗已经成为该县城乡婚庆、重大节日招待尊贵客人时,不可缺少的一套菜肴,已成为正定县民俗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此技艺主要在选料、刀功、火候掌握以及配料的选购等。由此制作的菜肴八大碗,制作精良,选材考究,经济实惠,肥而不腻,老少皆宜,且具色、香、味、型俱佳兼具显著北方菜系特征,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吃法讲究,现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工艺流程和技艺标准,不断被不同食用人群所接受和喜爱。同时,也被不断的发展完善。

八大碗制作技艺充分体现了正定县人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征。发掘抢救此项工艺对繁荣正定民俗文化,丰富民间菜系、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 云南省 楚雄 大姚县民俗文化 八宝印泥

彝族梅葛是云南彝族的一个主要曲种,流传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永仁等县的彝族聚居区。梅葛,意为口头说唱的古老故事,是一部古老的长篇说唱史诗,无文字记载,主要靠口耳相传、沿袭演唱而保存下来。内容是彝族人对开天辟地、万物起源的理解以及生产劳动、婚丧嫁娶、风情习俗的记述,它被视为彝族人民的“根谱”,并被誉为彝族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新中国成立后,梅葛得到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并逐步为更多人所认识。1958年10月,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出席亚洲作家会议,在其报告中说:“中国彝族1万1千行的长诗《梅葛》也是口头流传的关于人类历史及对大自然斗争的史诗。”

梅葛曲本主要由“创世”、“造物”、“婚配”、“丧葬”4个部分组成,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它的每一章互相不可分割,通篇或分章演唱均可。梅葛曲调分为“正调”和“慢调”两种;根据演唱内容不同,又分为赤梅葛、辅梅葛、赤梅拉梅和娃娃梅葛四类,其中赤梅葛和辅梅葛属于比较古老的曲调,又叫“古腔调”。赤梅葛一般是悲调(又叫哀调),忧伤低沉,多用于丧葬、祭祀;辅梅葛一般是喜调,婉转抒情,多用于婚嫁、节庆、起房盖屋、生产放牧等;赤梅拉梅是在上述两种古腔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叫杂调,如大姚县昙华乡流行的“过山调”、“玛嫫诺调”、“马樱花调”等和婚礼时唱的“请客调”、“讨亲调”、“青棚调”、“进门调”、“迎客调”和“送客调”等。

梅葛演唱有单人、双人和集体3种形式,前二者一般为坐唱和站唱,多人演出为走唱,与舞蹈结合,生动活泼,富有民族特色。伴奏乐器主要有葫芦笙、口弦、笛子、月琴等。用彝汉两种语言演唱,唱词以七字句、五字句为常见,其中以五字句居多,讲求彝语声韵,诙谐风趣,深受彝族群众喜爱。

过去,演唱梅葛的歌手主要是毕摩,他们既是彝族祭师,又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保存、加工和传播者,是彝族的知识分子。近年来涌现出许多青年歌手,创作的曲目超出了传统的史诗范畴,多用于反映彝族人民的新生活,如《民兵队长阿利若》、《昙华山上不老松》、《彝家山寨新事多》、《红军长征过楚雄》、《美上加美》等,先后参加了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等活动并获得各种奖励。

八. 河南省 三门峡市 渑池民俗文化 aaa

非物质文化遗产九莲灯为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渑池天池乡杨村和陶村,是渑池县唯一的花灯舞。每逢节日随社火队伍进行表演,表演人数为20人。花灯是自己制作的莲花灯、鱼灯、五星灯、一对马灯等。花灯用木料、竹篾、彩纸制作,灯内装有用牛油炼成的蜡,风吹不灭,可燃烧3个小时,表演者身穿戏剧服装,动作表演在原来简单的圆场步基础上,编入了云步、三和步、前进后退步,队形有莲花盘、龙摆尾、翻大弓、蛇脱皮、绞麻花、过灯等,用莲花灯组成的造型有灯山、灯坡、红五星字型等。曾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汇演,获创作奖、演出奖。

九. 江西省 抚州 南丰民俗文化 南丰蜜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傩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傩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具有宗教性和艺术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南丰傩舞有“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据记载,汉初,长沙王吴芮传傩于南丰西乡一带。唐开元八年(720年),南丰县治迁今所,其时颁布的《大唐开元礼》,对南丰傩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宋代是南丰傩的发展时期,宋室乐艺伎和流散艺人带来京都的文化艺术,使南丰傩戏趋于成熟;明清两代,南丰傩进一步完善,清后期,受戏曲影响,”乡傩“进一步娱乐化,编演了许多新的傩舞节目。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丰已有傩班上百个,散布于各乡镇。

随着“乡傩”的发展,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2005年底,全县有130多个傩班,2000多个民间艺人,保留了100多个具有原生形态特征的傩舞节目和100多种、2000枚傩面具,加上不同风格流派的傩伴奏音乐、服饰道具等,构成独具特色的南丰傩文化。仪式舞主要有石邮等地的“驱疫舞“和上甘等地的”搜除舞“;娱乐舞则有近百个传统节目,风格各异,内容丰富。

南丰傩舞包括俗自然保护区“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多种形态的面具舞。班队多以自然村为单位,艺人均为农民。每年春节“起傩”,走村串户演傩舞,娱神娱人,祝福纳吉。

南丰傩文化的丰富厚实,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南丰傩也成为研究中国傩文化的一个热点。自1991年以来,已有数十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南丰观傩和考察。中央电视台,江西、天津电视台及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等相继拍摄傩文化专题片。1992年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南丰为江西“傩舞之乡”,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南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