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特产马兰头 野生马兰头图片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特产马兰头 野生马兰头图片大全更新时间:2024-01-19 04:19:40

一. 山东省 烟台 莱山区 杠子头火食

杠子头火食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朝末年,山东潍县城西留饭桥一带乡村流行制作一种火食,这种火食和面时加水甚少,用手揉不成团,只好在面板上用木杠压制,当地人遂送其雅号“杠子头火食”。后来,这种火食的制作方法流传到荣成石岛一带渔村。

由于杠子头火食冬不甚凉、夏不易馊、口味甘甜、耐于贮存,是渔民出海打鱼携带的理想食品,因此很快流传开来。但后来渔民们发现,杠子头火食经海风一吹,变得又干又硬,难以下咽,于是聪明的渔民在制作时加上油和糖,即成为糖酥杠子头火食。这种火食又酥又甜,不变硬不易馊,成为渔民的出海必备食品。

二. 浙江省 绍兴 上虞 黄芽头毛笋

这是长塘响彻上虞的品牌,已经走进《舌尖上的上虞》。尤其是罗村山所产毛笋俗称“黄芽头毛笋”,因黄泥性土壤肥沃且富含硒,因此笋壳薄,质好味美,富含多种营养,多纤维质,无污染,知名度很高,产品远销沪杭甬,深受消费者青睐。黄芽头毛笋只要饭锅上蒸熟后蘸上酱油就可以吃,鲜中带甜,易消化,不伤肠胃。毛笋除鲜食外,长塘人还把它晒成笋干,炖肉或脚爪吃;也把它和咸菜一起煮后晒干,即成笋煮干菜,一道干菜焖肉是下饭的最好小菜了。还有毛笋煮到八分熟,腌在瓮里压紧制成咸笋,六月炎天吃饭时,拿它下饭,非常清口。好笋要留成竹子使多产笋、产好笋,新竹解箨时,把箬壳晒燥,留着过节裹粽子用。毛笋也是绝好的下酒菜,明人张岱列为海内方物,要以刚从黄泥山挖出,笋尖未露地面之毛笋最佳,“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以下酒,脆嫩甘美,香鲜爽口。

毛笋上市主要在4月份。目前全镇年产毛笋12000吨,成为绍兴市重点毛竹基地之一,其中罗村于1998年被列入上虞市竹笋专业示范村,2007年又获得浙江省和绍兴市兴林富民示范村称号。会篁笋园系竹笋高产示范区,被列入绍兴精品园区。每逢毛笋旺季时,全镇有20多个自然形成大小不一的竹笋贩销市场,杭州、上海、江苏等外地客商也纷至沓来,市场交易热闹非凡。全镇创办起6家竹笋加工企业,生产笋煮干菜、笋煮豆、笋煮花生,产品已抢占上海等地大超市。

长塘毛竹生产历史悠久,据县志查考,唐朝年间罗村山上就毛竹丛生,因长塘处于会稽山丘陵缓坡地,其肥沃的黄泥性土壤是上好竹林生长的好去处,且毛竹具有生长快、繁衍力强的特点,故村村有之,家家有之。而且长塘对竹林的开发利用和别处不同,这里不卖毛竹,专为产笋卖笋,竹笋一直是长塘传统的时鲜美蔬。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塘镇引导农民开展高标准竹园的培育管理和产笋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笋竹两用山,做好“一年四季的笋”文章。长塘的竹笋种类繁多,春有黄芽头毛笋、雷笋,夏秋有鞭笋、角笋,冬有团笋,做到四时不乏,味特甲于诸蔬。毛笋上市主要在4月份,鞭笋为5 月至10月,冬笋为11月至次年1月。目前全镇已建成毛笋、冬笋、鞭笋基地1.5万亩,年产毛笋12000吨,冬笋300吨以上,鞭笋390吨,笋农人均收入4000余元。长塘成为绍兴市重点毛竹基地之一,其中罗村于1998年还被列入上虞市竹笋专业示范村。

竹笋,自古被视为“菜中珍品”,清代文人李笠翁把竹笋誉为“蔬菜中第一品”,认为肥羊嫩猪也比不上它。而长塘毛笋更有其特色,它富含多种营养,且多纤维质,易消化,益肠胃。毛笋除鲜食外,长塘人还把它晒成笋干,炖肉或脚爪吃;也把它和咸菜一起煮后晒干,即成笋煮干菜,一道干菜焖肉是下饭的最好小菜了。还有毛笋煮到八分熟,腌在瓮里压紧,六月炎天吃饭时,拿它下饭,非常清口,妇女们尤其爱。好笋要留成竹子使多产笋、产好笋,新竹解箨时,拾箬壳把来晒燥,留着过节裹粽子用。

由于长塘竹笋具有笋壳薄、味甜鲜美、无污染的特色,知名度很高,产品远销沪杭甬,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年的4月份,长塘的毛笋达到旺销,现有长塘、桃园2个专业市场和11个村级市场,除了宁波、慈溪、余姚等周边县市客户外,还有江苏、无锡、常州的客商远道赶来,市场交易热闹非凡。2009年,长塘的毛笋开始坐上飞机被远销到了北京、西安等地。

2003年以来,为不断提升毛笋的附加值,长塘农民还办起了三家竹笋加工企业,主要产品有笋煮干菜、笋煮豆、笋煮花生、笋干等,规模大的有罗村的诸葛山珍食品厂,生意十分红火。

信息来源:长塘镇人民政府

三.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海头泥螺

海头泥螺

泥螺,余姚俗称“吐铁”,是贝壳类软体动物,壳甚薄,体表有粘液,大小如螺蛳。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份,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大众化海产品。

余姚海岸线长达百余里,杭州湾沿海有大片低潮海涂,不但面积大而且土壤肥沃,海产品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以北部临山、泗门、小曹娥镇一带所产的黄泥螺最为著名。泗门、小曹娥所产黄泥螺,头长、体黄、脂厚、味道特别鲜美,在上海颇有影响。

姚北黄泥螺,早在宋代就有采食记载。据余姚旧志记载,姚北黄泥螺,以桃花盛开时所产的质量最佳,此时泥螺刚刚长发,体内无泥,且无菌,味道也特别鲜美。中秋时节所产的“桂花泥螺”,虽然比不上农历三月时的“桃花泥螺”,但也粒大脂丰,极其鲜美。

泥螺的吃法各异,各有特色。一般煮熟下饭当然非常合适,但当地人更喜欢用酒渍腌食。其具体的制作方法是:挑选个大且鲜活的黄泥螺,筛去泥螺表层的粘液,洗净,去掉水份,放入容器内,加盐、黄酒若干,然后将容器口封住,腌制一星期左右。到时取出,异香扑鼻。

由于泥螺体表粘液及内脏中含有一种毒素,个别对此种毒素过敏的人吃了泥螺(特别是腌泥螺)后可能会产生面部浮肿、足趾僵硬的症状,因此需加倍小心。另外,泥螺养份丰富,一旦沾染病菌就容易大量繁殖,吃了此种不洁泥螺容易引起腹泻,亦需慎之。吃泥螺时最好加米醋等调料,既可杀菌,又能增加美味。

四. 陕西省 渭南 澄城县 尧头黑瓷

尧头黑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澄城尧头窑历史悠久,扬名一方,堪称我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它与声名中天的古官窑景德镇于2006年同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窑场问世,规模宏大,传说神奇,佳话连篇;窑货古色古香,朴实可爱,绝妙无比,价值颇高;古往今来,朝朝代代,庶民百姓,使着用着,摆着放着,收藏着澄城尧头窑的产品,价值远甚于赞赏之美,真是名不虚传。

据有关资料和“仰韶文化”考古推断,尧头窑始于汉代(前206—8)。另据明朝《澄城县志》载“澄城瓷砂”,始于唐(618)。明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窑(尧)头产陶瓷器”。可见澄城尧头窑迄今至少已有千余年烧制陶瓷的窑火延续历史,属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民窑之一。

古往今来,澄城尧头窑烧制的瓷器,大部分是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诸如缸、盆、碗、炉、罐、瓶、壶、盏、托、灯、枕、笔筒、玩具等,用手工拉坯或托坯成型,施釉,用倒焰式的馒头窑烧制。采用当地蕴藏的大量的高岭土、白碱土,其主要以黑釉为主,兼烧青釉、杂色釉。运用刻画花、青花、铁锈花及黄、褐、蓝、酱、窑变釉等进行装饰,题材极为广泛。常见的有挺拔秀美的缠枝牡丹纹,多子多福的石榴纹,连年有余的莲花纹,寓意长寿的花纹,五行的八卦纹,也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图案等。无论是画花、刻花,形象生动活泼,笔法简洁豪放,结构严谨匀称,造型挺拔大方,从而构成了澄城尧头窑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尧头窑的带盖小罐,堪称一绝,代表天地合一的各种形态的小罐,盖子上有的趴着老鼠,活灵活现,圆圆的肚子寓意着来年丰收的喜悦。以老鼠寓多子的生殖繁衍符号,以罐盖(弧形)寓遥天,罐底为平地,以罐寓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有的罐盖上站着狮子、狗熊、猴子等造型生动的纽手。如把它们一字排列,如同群兽表演,妙趣横生。尧头窑生产的“懒婆娘”,更是一绝,这可能也是一大发明,这是人类最早的管理小孩的工具,可能是“仰韶文化”的遗韵吧。这些尧头窑的部分陶瓷器,既见证着历史,又像是对世人诉说着什么。

澄城尧头窑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民间需用什么就烧制什么,老祖先遗留下什么,就延续着什么,不受任何达官贵人的意志所影响。因此种类繁多,器型大小不同,丰富多彩,独树一帜。它以典雅朴实和遒劲雄浑的风格,反映出历史的原貌和时代气息,博得众人的喜爱。因而,它的烧瓷技术才得到长期的传播而生生不息,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少有的民瓷代表之一。在黄河流域的西北地区东部遗存着大量的澄城尧头窑的器皿和器具,祖祖辈辈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有人说,澄城这地方太神秘了,盛产陶瓷的尧头窑是一个缩影,何日能将它神秘的面纱揭开呢?尧头窑处在澄城、白水、蒲城三县交界,西临洛河水系,县境内几条支流经尧头汇入洛河,水量充沛。这里曾经山青水秀,森林茂密,植被完整,存有大量的古生物、动物化石,是澄城先民们最早居住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这里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坩土(高岭土)、硫铁、铝土和铁矿等。优质的水源、大量坩土(高岭土)和煤炭资源,为古往今来烧制陶瓷提供了原料保证。制作陶瓷就地取材,用料用水用煤十分方便。这里的窑工个个心灵手巧,多才多艺。他们的制瓷艺术基本上都是跟着老祖先学来的,子承父业,父承祖业,至于传承了多少代、多少人,他们谁也说不清楚。据李氏家谱记载,其家祖业相承,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澄城尧头窑是一个历史的话题,科学的话题,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考古界的学者认为,尧头窑遗址大量的古瓷片和民间传说,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在北方不少地方,发现出土为数不少的黑釉瓷器,多年来找不到窑口,当看到尧头窑遗址和藏品后,不少专家感慨地说,这下可找到了“根”,其考古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美术书法家眼里,尧头窑刻画花铁锈花堪称一绝。做好的毛坯施釉后,老艺人以刀代笔,随意娴熟的寥寥数刀,一幅幅寓意深邃的图案就跃然其上;铁锈花、青花则色彩对比强烈,明快清晰,质朴大方,所绘纹饰淋漓畅达,精致潇洒,其创作者也被称为“东方的毕加索”。一笔写成的“福”字,风格豪放,游龙走凤,自由洒脱,气韵横出,使人一看就有福常在,美好生活犹在眼前。民俗专家认为,澄城尧头地区许多古老的传说、民谣都与瓷器有关。在渭北一带广为流传的民谣“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只要此日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买来大碗吃米饭”,足以反映旧时人们对丰收景象的期盼,也印证了尧头瓷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具。澄城人从小孩坐的“懒婆娘”,到死亡之后的土葬,无不与尧头窑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为了使死者得到世间的光明,在棺木前点燃黑釉瓷碗的“长明灯”。在墓穴内放置装有酵面、饭菜、石榴等食物的黑釉瓷罐,寓意让死者不会饥饿,使后人日子大发,后继有人。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澄城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已列入国家级保护范围。县委、县政府对尧头窑的挖掘、保护、传承极为关注,成立组织,拨出专款,力保古窑址和古民居不再被破坏;鼓励老艺人恢复生产;征集流散在民间的陶瓷精品;筹备澄城尧头窑陶瓷博物馆;建立制瓷、旅游、实习基地。澄城个体瓷窑也逐步恢复,显示出勃勃生机。

我们深信,澄城尧头窑之火将会越烧越旺,精品迭出,前程似锦。

陕西省尧头镇尧头村现辖行政区域

《澄城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尧头黑瓷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保护范围的函》,澄政函〔2013〕121号

澄城县地方标准:DB610525/T01-2014《尧头黑瓷生产工艺技术规范》

五. 山东省 日照 岚山区 岚山头虾皮

岚山头虾皮

虾皮,学名毛虾。日照沿海均有分布,以岚山、虎山沿海为多。因岚山头在历史上就是水旱码头和商埠,海鲜多从这里向外转运,故得名。

日照沿海,一年有两次虾皮旺发期。第一次在5-6月份,虾皮个体较大,在2厘米左右,渔民叫“二称钩”。第二次在9月份前后,虾皮个体较小,一般体长在一厘米左右,渔民叫“红绒”。捕捞毛虾主要靠手推网,俗称“推虾皮”,技术高的好手,可踏木跷,在深水推网。

推虾皮在日照已有数百年历史,以安东卫和潘家村为最早。

六. 云南省 大理 大理市 大理独头大蒜

大理独头大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理白族自治州种蒜历史悠久,各县皆有栽培,尤其是弥渡县、洱源县、宾川县等。早在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就记录有现洱源县右所地区种蒜历史,记有“湖中渚田甚沃,种蒜大如拳而味异”;以及康熙、雍正、道光、光绪年间的云南大理方志篇物产中均记载有大蒜。但过去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束缚,农民只零星种植,商品量不大。1984年全国开始实施以产销逐步放开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体制改革后,“南菜北运”的规模逐年扩大。由过去的零星分散种植,发展到集中连片种植,1992年大面积生产上开始推广运用经试验成功的紫皮大蒜“提早抽苔”先进技术,使蒜苔、蒜头的上市期提早40-50天,而且产生了食用方便、品质好、个头大的独瓣蒜,栽培中独蒜率一般在30%-40%,高者达70-80%。大理独头大蒜产量一般800-1000千克/667㎡。个大质优的紫皮独头大蒜为国内唯一产区。

大理独头大蒜为紫皮蒜,外皮紫红色或浅紫白色,商品蒜需去除根须和大蒜蒂。蒜头扁圆形或圆形,不分瓣,构造与普通紫皮大蒜中的一个蒜瓣相似,仅形状和大小不同,除去外皮后果形依然如此。肉质乳白色,质地清脆,色泽一致,蒜味辛辣(比白皮大蒜辛辣)回甘,香味较浓。蒜头大小规格一般分为横径4cm以上、3-4cm、2-3cm、2cm以下等。大理独头大蒜个头大、质优,外形美观,食用剥皮方便,可食率比普通瓣蒜高5-10%。同一品种,外观整齐、洁净,无离体碎皮,蒜头大小均匀,色泽一致,无明显缺陷(包括碎头、开裂、机械伤、发芽、腐烂、异味、冻害和病虫害等)。

大理独头大蒜富含大蒜素、蒜油,蒜汁稠粘。所含的大蒜素具有抗癌、抗菌和解毒杀菌、健脾开胃、消食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指标要求:大蒜素≧1.20%,大蒜油≧0.10%,总糖≧20.00%,蛋白质≧2.50%。

地域范围

大理独头大蒜的地域保护范围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98°52′~101°03′、北纬24°40′~26°42′,总面积19.7万公顷。生产规模1.33万公顷,年产量14.4万吨左右。主要涉及县市为大理市、弥渡县、宾川县、洱源县、祥云县、永平县、鹤庆县等7县市43个乡镇。

七. 湖南省 邵阳市 隆回 咸鱼头豆腐汤

咸鱼头豆腐汤

用料:咸鱼头一个切开边、板豆腐两件、菜干60克、姜一片。

做法:菜干浸软,洗净揸干,切短度。咸鱼头洗净抹干,煎片刻去腥味,煎后铲起,用热水冲洗,使去油。把适量水煲滚,放下咸鱼头、豆腐、姜、菜干煲滚,慢火煲三小时,试味后再下盐。

八. 山东省 潍坊 潍城区 杠子头火烧

潍县杠子头火烧,一种硬面食品,因用作“打”火烧的面很硬(潍城人称做火烧为“打”火烧),需用粗重木杠反复压制代替用手揉面,故名“杠子头”。传说起源于潍县“流饭桥”村。潍县是明、清两代登、莱两州赴京必经之路,行人必须在这里带足半个月的干粮,聪明的流饭桥村人便制作了硬面火烧以应这种需求。因起源于乡村并由乡村人家专门打做,故当时称其为“乡火烧”,20世纪60年代以后始称“杠子头火烧”(在此之前另有一种用木杠压制的面打做的火烧叫“杠子头火烧”,这种火烧需加入20%的发面,在边沿制作成五个小半圆弧形的齿翼,中间厚约2厘米,边沿稍薄。20世纪60年代后,潍城人已不再打做这种火烧了,而所谓的“乡火烧”被人们逐渐约定俗成地称作“杠子头火烧”)。“杠子头火烧”(即原乡火烧)的制作工艺独特,在制作过程中,和面用水少,用木杠子反复压过后,制成边沿厚、中间薄的圆饼,它的上下两个面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底面”的直径约12厘米,“上面”的直径约10厘米,边沿厚度大约2厘米,中间薄处厚度约0.3厘米,每个重约200克。上烤炉时,再在中间挑起一个凸顶,用慢火烤成,比较硬,久存不变质,又因为中间隆起部分极薄,敲破成一小孔,可用麻绳穿成串,即使无袋亦便于携带。这种火烧,其特点是面硬、烤烙熟透而无糊斑,吃起来脆口,越嚼越香。可凉吃可热食,凉吃时配以五香花生米,味道更佳;热食时可用菜、肉烩出,柔韧而不松散,有一种特异香味。

信息来源:潍城区区情网

九. 广东省 湛江 廉江 山姜头鸡汤

山姜头为一姜科植物的块根,相传俱有去湿、下气、健脾之药效,黄竹山山姜头鸡汤,具有种独特的香气,汤甜又可健身。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