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莆田特产老味道 莆田特产哪里最好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莆田特产老味道 莆田特产哪里最好吃更新时间:2023-09-02 03:23:55

一. 福建省 莆田 城厢区 莆田焖豆腐

豆腐营养丰富,莆田人爱吃焖豆腐,特别是那些离乡游子,回乡时对这道传统名菜更是情有独钟。

莆田盛产制作豆腐的黄豆,特别是一种称为“九月珠”的皮色鸭蛋绿的黄豆有名,其豆粒个大象花生,每逢秋天刮起九月风时,“九月珠”也就成熟了,晒干后成为加工豆腐的上等原料。乡下人用“九月珠”加盐卤做的豆腐,细嫩好吃。

做焖豆腐时是先将嫩豆腐捏成豆腐泥。焖豆腐依配料的不同,有荤、素之分。素料,除豆腐之外,主要是包菜、芹菜、香菇、笋(冬笋或萼笋)、葱、芫荽、红萝卜等配料。这些料子都要切细。同时还要备好适量的植物油、酱酒、精盐、味精和碾碎的炸花生等。荤料,来源较广,如瘦猪肉、干虾肉、鲜蛏、海蛎(鲜的或干的都可以)、干贝等。此外还辅以包菜、香菇、笋(冬笋或萼笋)、红萝卜等。这些料子一律切细。另备鲜豆腐、植物油、酱油、精盐、味精、芫荽、辗碎的炸花生、调打匀的鸡蛋等。

不论荤素,焖豆腐烹饪方法基本相同。先油炒配料,后将捏得细碎的豆腐投入拌和,加水适量,一俟汤沸,即调好咸淡,放入味精,加上打匀的鸡蛋,锅上加盖,文火焖30分钟左右;入碗时,上面摆点芫荽,撒些碎花生即成。

焖豆腐烹法在于焖。“焖”非用文火不可。“焖”豆腐与配料凝结在一起,松松软软,爽口不腻,其色红、黄、绿、白,令人赏心悦目,其味清清淡淡,鲜美异常。

二.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莆田小煎包

莆田小煎包以其皮薄馅美、多滋多味而出名。馅料用瘦肉丁、虾仁米、香菇末、萝卜丝、葱花碎揉合而成,先用煎好的鸡蛋薄片包裹核桃一般大的馅心,再用经过发酵的面粉为皮,捏出菊花瓣形状的封口,然后放入平锅里炽热的花生油上煎约10分钟。出锅时,小煎包略呈焦黄色,冒着吱吱热气,飘出阵阵清香,使人食欲大增。

小煎包制作的历史较长。早在20世纪20年代,莆田城内游毓良开办的“双兴煎包店”十分有名。所制的煎包供不应求。如今,这种煎包店非常普遍,几乎各个闹市都有。

现在莆田的煎包,应该以求生的为最好!!十字街的那家,排队都要排好长!!

莆田的煎包都是双面煎的,火候把握得非常准确,有点脆,又有点韧,味道实在是太好了!!在老家的时候,常常就是2个煎包一碗豆浆做早餐!呵呵~~~~~~~~价格便宜,而且百吃不厌!

三. 山西省 吕梁 方山 山西老火锅

冷冷的冬天,思念暖暖的火锅。在川锅的市井热闹里,居家过日子的人们,还是忘不了被时代渐渐淡漠的山西老火锅。

火锅的源头是一万年前的陶鼎,并在从鼎到锅的演变中,伴随着对冬季暖食的需求,产生并独立出来。空足之鼎曰鬲,西周有“刖刑奴隶守门鬲”和“温鼎”,放入木炭烧煮食物并保温,可以说是最早的火锅雏形了。汉代时有铜“染杯”,上为盛食杯,下为炭火盘,推断为古代单人使用的保暖食物的小火锅。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暖食的 “锥斗”、分格的“五釜熟”,演变到唐代,又有用于暖酒、暖茶、暖食的陶瓷暖锅。宋代始有锅涮兔肉,名曰“拨霞供”(《山家清供》),元代时出现涮羊肉。明清时,暖食多称为热锅,涮食称为生火锅,如《清稗类钞》记载:“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清帝除夕宴要上热锅一品,千叟宴则上生火锅,如嘉庆元年举办的千叟宴,有5000人入席,共用了1550个火锅(《中国历代御膳大观》),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宴上,用的最多的是大同产的铜火锅,“分上下层,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些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奉天通志》)。大同铜火锅自古享有盛名,《民国大同志稿》有“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其大宗售品有铜锅、铜壶等物,尤以火锅为最。自平绥路通车,中外游人旅客咸乐购置之,用作馈赠,其销路愈畅,本品愈多,故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大同铜火锅有六件套,经过七道工序制成,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造型美观,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1973年,1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席间,总统及随行的法国友人,对大同火锅风味之独特、器具之精美赞不绝口。细心的周总理在蓬皮杜总统别离之际,将一个雕有 “九龙奋壁”的铜火锅相赠,世界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声誉传遍了国内外。此后钓鱼台国宾馆等著名饭店,纷纷订制,火锅宴席兴盛一时,铜火锅涮羊肉亦成为地方特色名吃。

与大同火锅齐名的,有尧乡火锅,早期以翼城或平定的砂火锅为器,将肉菜等食料先入锅后注汤,煮沸上桌而食。这种吃法唐代叫暖锅、清代叫热锅,宋代时则叫“骨董羹”。苏轼的《仇池笔记》记着这个出处:“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范成大有诗“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晋南稷山金墓博物馆段氏墓穴出土有一块方砖,与段氏家传的一块方砖相合,组成一付完整的“贯通宴锅汤”方,类似今天火锅之煮与涮相结合的吃法。笔者曾三次亲往考察,亦曾品尝,食以鹿料为主,但汤方却秘而不宣,只出示了一幅描绘北宋年间三晋南北酒馆冬令吃宴锅汤的古画。贯通宴锅汤曾在太原著名的全晋会馆销售过,现在又推出有木炭铜火锅,是老太原的吃法,层层码料,先煮后上,配以特殊的山野“麻麻花”香料,相传源于北汉。

过去山西民间吃火锅,平日里是不多见的,大都在冬季节令应市。春节期间,人们走亲串戚,初二或初三女婿给丈人、丈母拜年,丈人则多以火锅款待,取意“团暖”之意。火锅料需荤素兼备,如古绛州一带多达十余种。若是将料煮沸后连锅热上,则讲究码放原料至锅子的四分之三深度为宜,过多汤易溢,过少则不丰富。火锅还被应用于山西民间筵席的主菜,如晋中太谷的一品锅、三鲜盆,所用器皿与大同铜火锅有别,是1的平底圆形带盖的铜镀锡盆。三鲜盆内要有三等份的格,互相接通,如魏晋时候的“五釜熟”,三样主菜分放在各格,汤味因相互连通而调和。铜盆配一铜架,下方可安置一酒杯,食时点燃杯中酒,置于盆下,边烧边食,为过去晋商大户人家的吃法。

今天,火锅不再是稀罕之物了,在新生一代却言必川、渝,“上继唐风晋韵,下启调鼎美味”的山西老火锅之种种,正渐渐式微。如此,山西老火锅亦需在根脉文化的复苏中,唱着《从头再来》,与时俱进。

四. 福建省 莆田 荔城区 莆田豆丸

莆田古称兴化府,兴安州,山川毓秀,人杰地灵,簪缨相继,科甲联芳,人才辈出,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誉称。莆田的地方风味小吃有百种。精工细作。调味多样,风味十足,各有特色,既是经济实惠的大众化食品,又方便快熟、便于携带,不失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快餐食品。石室岩煎粿、江口卤面、仙游扁食、西天尾燕食、天九湾卤肉、炝肉、泗粉、豆丸、豆浆米粉、炒骨、焖豆腐,还有很多很多......

五. 安徽省 淮南 田家庵 老鸭汤

地区:安徽

口味:咸鲜

价格:10-40元

特色:汤汁澄清香醇,滋味鲜美,鸭脂黄亮,肉酥烂鲜醇,是安徽沿江的风味小吃。

原料:活老鸭1只,精盐50克,姜10片,葱100克。

制作方法:

1.将鸭宰杀,放尽血,用90度的热水浸烫,煺净毛,剖腹去内脏、爪、翅,再用清水洗净,沥干(内脏、爪、翅留作他用)。

2.将净鸭剁成块,分成10份,分别放入10个大碗内(头、颈剁成小块,搭配均匀),每碗内放入姜(片)、葱(2根,打结)、精盐5克,并加入清水(没过鸭块至八成满)。

3.将盛有鸭块的大碗入笼旺火烧沸,改用中火继续蒸2小时左右至熟即成。

小贴士:

1.鸭块不宜太大,以入口方便为宜。

2.入笼蒸时以鸭肉酥烂为佳。

六.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仙游皮蛋

仙游皮蛋是以独特的科学传统配方加工而成的,质地透明有弹性,味道鲜美,食后甘味回旋,具有清凉、解毒、消化之功效,特别是可以减少胆囤醇,品质上乘,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现品种有无铅松花皮蛋、鹌鹑皮蛋等,全县已形成年产优质松花皮蛋和红心咸蛋1亿粒,产值1亿元,出口供货总值1000多万美元的“两蛋”生产出口基地。创下了“一路发”,“大家发”、“鹭岛”、“路路发”、“福春”、“爽得霸”等十多个优势品牌,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仙游县现有皮蛋企业10多家,其中仙游中源食品有限公司、建福食品有限公司、仙游大济蛋品厂具有直接出口权。特别是我县的中源食品有限公司,始创于1982年,现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占地1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该公司经过长期探索,采用传统科学配方,生产无铅无泥的松花皮蛋。该产品通过美国FDl食品检测,1991年第一家打入美国市场,填补了蛋品界的一项空内。1989年被农业部评为“部优”,被福建省食品行业协会评为“省优”和“消费者信得过产品”;1994年荣入福建省百家先进民营企业;1996年取得“福建省先进乡镇企业”称号;1998年被列入福建省100家“省级龙头个业”之一。

七.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莆田卤面

莆田卤面关键在于面筋、熬高汤和配料上。一般前一天晚上开始准备。面筋当然是讲究的第一道工序,不像削面还是拉面那样,现场把面团削、拉成粗、细面,这个面条要用不同面粉按比例加工,打出来的面要韧性,下锅后不易糊掉。熬高汤也是重要的程序,挑选猪骨头里最好的骨段,熬出来的高汤要白花花的,香喷喷的,每份高汤要兑多少水都是固定的,稠了不行,稀了也不行。而后是配料上,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韭菜是必备的。前面的所有工序都好了以后,就是火功了,卤面之所以是叫卤面,因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炖出来的,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渗透到面条里面,这样炖出来的面才能有味道,汤是粘稠的。

卤面在讲究火候的同时,也讲究吃面的时间,一般来说,面出锅3—5分钟,就要开吃了,不然的话,面就糊了,就没有那种口感了,所以对正宗的莆田卤面来说,煮一大锅的卤面也是有很大风险的,时间过久,就要倒掉。

莆田卤面大揭密面条起源于中国,汉代以前就已出现“汤饼”。“汤饼”

实际是一种“片儿汤”,制作时一手托面团,一手往汤锅里撕片。到北魏时(公元486—534年),汤饼不再用手托,而是用案板、杖、刀等工具,将面团擀薄后再切成细条,这就是最早的面条。到唐代(公元618—907年),人们又把切好的面条挂起来晾干,便于保存和随时食用。于是最早的挂面便诞生了。

为什么莆田卤面能钩起那么多人的食欲呢,这当然有它独到的秘密了。在“兴化府卤面” 馆里,记者请教了那个做卤面的师傅,听他谈谈莆田卤面的独特做法。莆田卤面的关键在于面筋、熬高汤和配料上。一般前一天晚上开始准备,面筋当然是讲究的第一道工序,不像山西面还是拉面那样,现场把面团拉成细面,这个面条要用不同面粉按比例加工,打出来的面要韧性,下锅后不易糊掉。熬高汤也是重要的程序,挑选猪骨头里最好的骨段,熬出来的高汤要白花花的,香喷喷的,每份高汤要兑多少水都是固定的,稠了不行,稀了也不行。而后是配料上,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牡蛎,蛏、韭菜是必备的。前面的所有工序都好了以后,就是火功了。

卤面之所以是叫卤面,因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炖出来的,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渗透到面条里面,这样的话,出来的面才能有味道,汤是粘稠的。卤面在讲究火候的同时,也讲究吃面的时间,一般来说,面出锅3—5分钟,就要开吃了,不然的话,面就糊了,就没有那种口感了,所以对正宗的莆田卤面来说,煮一大锅的卤面也是有很大风险的,时间过久,就要倒掉。没完呢,还有很多辅料:绿豆芽,韭菜段加少许油烫至断生投凉,蒜头切很细碎的丁小火炸酥(就是日本面馆那种金灿灿的蒜丁)。

卤面做法

材料

肉卤300克、大白菜3片、香菇4朵、香菜2根、生面150克 调味料

(1)清水4杯、盐1茶匙、酱油2大匙、湿淀粉4大匙

(2)胡椒粉少许、醋4大匙

作法:

1.大白菜洗净、切丝,香菇泡软切丝,用两大匙油先炒香菇,再放入大白菜同炒至软,加入调味料

2.另外半锅水烧开,放入面条煮熟,捞入碗内。

3.待肉卤已熟且汤汁黏稠时关火,加入调味料及洗净、切碎的香菜末。

4.盛入碗内的面条,淋上煮好的肉卤即可食用。

八. 福建省 莆田 涵江区 莆田土笋冻

土笋冻是发源和流行于福建沿海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其制作原料是一种生活在近海滩涂上的蠕虫,学名叫可口革囊星虫。从滩涂上自然挖掘或在近海沙滩上人工养殖的可口革囊星虫,经过清洗挤压和大火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待其自然冷却之后,就凝固成“土笋冻”。在福建沿海的泉州、厦门、莆田、宁德等地,大街小巷、饭店酒楼里随处可见土笋冻,它也成为不少沿海渔民靠海吃海、发家致富的海上“冬虫夏草”。

九. 福建省 莆田 秀屿区 莆田碗糕

莆田碗糕

用料:大米、白糖或者红糖

做法:

1、将大米磨浆待用;

2、取一器皿放入白糖或者红糖,加入米浆一起搅拌均匀;

3、将碗放入蒸笼里蒸,蒸熟后碗糕上面突起表面破裂就熟了;

4、等稍凉了取出即可。

莆田碗糕特点:颜色淡黄,口感松、软、绵。

十. 福建省 莆田 仙游 西天尾扁食

“扁食”,北方人称为“馄饨”,是一种用辗压成薄如折纸的面粉皮料,包裹着多味肉馅制成的细小丸子。在莆仙境内,主要有清汤扁食和燕皮扁食两种。西天尾扁食属燕皮扁食,以制作工序精细富有独特风味而名闻遐迩,成为一道名牌小吃。

燕皮的特色是,原料纯为精制猪腿瘦肉,瘦肉经人工捣碎剁成肉泥状,再拌上精制地瓜粉,然后用人工滚压,制成透明的薄片,再用刀切成小块四方,叠放在一起,用纱布遮盖防燥以备用。另以瘦肉切碎(近改为机碎),拌以虾仁、葱、精盐、五香、胡椒等作馅。整个制作十分精细,对腿肉的选用十分讲究,一点肥肉都不能掺杂,切剁和捣打燕皮要求质地均匀而有色泽,必须保持鲜嫩。包扁食也是一道细致手工,须心灵手巧,在保证质量上乘的同时,还要清洁卫生。近年由于不少顾客把西天尾扁食作为时尚礼品赠送亲友,所以还讲究精美的包装。

扁食工艺久负盛名,自有其传承发展的历史。据境内老者相传,大约在三十至四十年代,城西龙桥村有一小商贩名叫阿照,其母子两人最早在前街“元春”打银店隔壁,开小吃店,专营扁食烫米粉,服务态度良好,且价廉物美,深受境内顾客赞赏。阿照善于吸取福、泉地区燕皮扁食的制作技艺优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其清汤另加猪骨炖煮,并选用西洪村上等兴化米粉烫软后加调料蒜泥、酱、醋、葱花等,使扁食米粉别具风味,清爽可口,固而远近驰名,生意兴旺。

“扁食照”对面是“瑞春”京果店,店主系后卓朱咪及女婿朱灿,两家关系友好密切。朱灿经常出入向阿照学习扁食制作烹饪技术。等到有工艺入手他后来便立门户开办扁食店。朱灿经过实践,在阿照的工艺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成为第一代传人。此后,西天尾邻近汀林村的翁友梅亦学习经营,继而有乌九、阿富、九炳等几家脱颖而出,并内外取经拜师。且从技术上有所创新,互相学习。不但在西天尾街道营业,同时还入村为演戏场所作观众小点,深受欢迎,生意越做越红火。

改革开放后,阿富、九炳等子孙继承祖业,从事扁食生意,规模不断扩大,从扁食担小摊发展为扁食店铺,并在城涵连锁经营,“西天尾扁食”成为莆田风味小吃中一道美食,一块名牌。

近年来,后卓村李素贞(小名味素贞)专门以自产、出售西天尾燕皮扁食而远近闻名。她以家庭作坊制作,所制扁食工艺精湛,质脆细嫩,味道鲜美。且煮熟后不糊不粘,皮薄透明并有亮度,以其上乘的质量、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她的作坊已注册了西天尾“味道”扁食商标,顾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供不应售。近年西天尾“味道”扁食享誉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等地,许多归国华侨、台胞购买作为走亲串友的礼品。

现城涵各地经营西天尾扁食小吃店日益增多,生意竞争激烈,如何保持西天尾扁食的特色形成规模,且防止假冒,使之成为名牌风味食品,占领海内外市场,这是摆在西天尾扁食经营者面前的新课题,必须做强做大拳头食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