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大方县牛场乡特产 大方县最有名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大方县牛场乡特产 大方县最有名的特产更新时间:2024-04-14 07:08:00

一. 陕西省 渭南 临渭区 曲乡手指杏

产于临渭区曲乡。因个小如手指肚儿而得名,麦收前即成熟,又名麦熟杏。色呈米黄,核小,肉质蜜软,食之酸甜清香,生津可口,为杏中珍品。

二.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海马宫茶

海马宫茶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右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茶园三面临山,一面通向河谷,海拔高达1500米左右,山高云浓,溪水纵横,年均气温13℃左右,全年有效积温4670℃,无霜期260天,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月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为贵州省较寒冷的高湿茶区。然而茶园三面环山却构成一幅天然屏障,阻挡着寒冷空气的侵袭,再加上境内植被茂密,形成小区气候条件独特。而且海马宫茶园成土母质为砂页岩,土质疏松,钾元素含量丰富,达127ppm,pH4.6—4.9,适于茶树生长。

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多,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一级条为一芽—叶初展;二级茶为一芽二叶,三级茶为一芽三叶。这与清光绪(公元1890年)《铜仁府志》所说的:“茶叶以背有白毛者佳,宜谷雨前数日采之”相吻合。

海马宫茶加工工艺分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再复炒、再复揉、烘干、拣剔等工序。具体做法是:

杀青,在锅径35—50厘米平底新锅内进行,锅温140℃左右,投叶量700克左右。要求杀透杀匀,当叶面光泽消失,茶香透露,起锅乘热进行初揉。当芽叶成条即进行渥堆,就是将茶叶捏成小团,用干净白布包裹好,放在盆内,压紧渥堆24小时,揉捻叶在渥堆的湿热条件作用下,形成了海马官茶别具一格的品质风格。渥堆好的茶叶,再经反复二次揉捻和炒干,达到揉紧条索、蒸发水分、增进香气的目的。最后的烘干工序是在灶上进行,采用文火慢炕,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以达到香高味醇和足干的目的。足干叶经过拣剔过筛,剔除组叶杂物,筛去碎末,分级包装贮藏。加工海马宫茶全过程历时30多小时。

海马宫茶属黄茶类名茶。具有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香高味醇,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明亮的特点。

三. 安徽省 马鞍山 和县 螺百乡皮蛋

螺百乡皮蛋

四.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大方茶

大方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据《歙县志》(1995)记载:“五代十国,大方茶已产两浙(浙东和浙西,唐朝歙州属浙西),并作贡品,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浙江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曾任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胡坪等专家在《龙井茶的历史》和《龙井茶的起源》中阐述:“大方茶产于安徽省歙县及浙江淳安、临安等地,原产歙县老竹岭半山中,传说因系大方和尚创制而得名。龙井茶很可能是在明未清初产生的,距今约有三百至四百年历史,很可能龙井茶是在吸取大方炒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由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中国名茶志》(1999)、李大椿主编《西湖龙井》(1992)也记载:“扁形龙井茶很可能是吸取大方茶炒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现时西湖龙井远比大方茶名声大,为中国名茶之佼佼者,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徽州府志》记载:明朝隆庆年间,黄山云谷寺大方和尚赴杭州灵隐寺拜会师兄,路经徽州歙南清凉峰脚下的老竹岭时,这里山势险峻,云雾萦绕,涧水溪流,清澈见底,盛世仙境使大方和尚在老竹岭下的古庙中居住了下来。他把云谷寺采收的茶树种子在这里种植,为了招待烧香拜佛的客人,他自制茶叶供来人饮用,大方茶因此而得名。因大方茶系云谷寺大方和尚创制于歙县老竹岭,亦称云谷大方、老竹大方。195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名茶,1986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食品,1988年于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质奖。2012年云谷大方茶省级地方标准制定并发布。

云谷大方茶主产于天目山山脉西侧清凉峰(主峰高1787米)歙县所辖的三阳乡、杞梓里镇、金川乡等重点产茶乡镇高山峡谷中,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年平均温度16℃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多,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近年来,我公司加大了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专门聘请了国家茶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廖万有、副所长丁勇、制茶研究室主任黄建琴等专家团队,对云谷大方茶传统工艺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并利用现代加工设备对云谷大方茶加工工艺和产品包装进行了全面改进提高,在保持大方茶传统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云谷大方茶的色、香、味、形,产品深受广大经销商和消费者青睐。

【工艺流程】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做形(压扁)→摊凉→辉干

【品质特点】扁平厚实、形似宝剑、匀齐完整、色泽绿润略显毫、汤色明亮、栗香中透花香、香高长持久、滋味醇厚回甘、叶底嫩绿成朵。

大方茶产地范围为安徽省歙县现辖行政区域。

五.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大方皱椒

大方皱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方皱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方种植辣椒历史悠久,线椒、皱椒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大方县志就有海椒(辣椒)的记载。据传,明朝贵州宣慰使、大方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拜见明太祖朱元璋,带去大方干辣椒,朱元璋吃后感觉又辣又香,见大方辣椒浑身发皱,故称其为“皱椒”,从此年年索贡。因此大方辣椒又称“贡椒”为中国七大名椒之一。在盐缺乏的贵州,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以苗用以代盐”,辣椒起了代盐的作用,可见与生活之密切。从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后,贵州大量食用辣椒了,乾隆年间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贵州东部的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辣子。嘉庆(1796年-1820年)以后,黔、湘、川几省辣椒种植普片起来,嘉庆时有记载说,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已经开始“种以为蔬”了,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贵州北部(大方)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时盛行的包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

皱椒又名鸡爪辣、线辣,是贵州大方县内传统,其中又以大方鸡场乡的鸡爪辣最为出名。鸡场乡大部分的土壤、土质均非常适合皱椒生产,而且农户有种植习惯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本店大方鸡爪辣就是店主的老公专门开车到大方鸡场乡选购的。鸡爪辣维生素C含量高,颜色鲜红,体长多皱,肉质厚实,具有香味浓、辣味适度的优点,是佐餐调味的佳品,国内比较著名的贵阳老干妈品牌辣椒系列就是用大方鸡爪辣为原料的.历来深受东南亚各国欢迎,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地域范围

大方皱椒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大方镇、双山镇、猫场镇、马场镇、羊场镇、黄泥塘镇、六龙镇、达溪镇、瓢井镇、长石镇、东关乡、竹园乡、响水乡、文阁乡、绿塘乡、鼎新乡、牛场乡、高店乡、小屯乡、理化乡、鸡场乡、凤山乡、安乐乡、核桃乡、八堡乡、兴隆乡、果瓦乡、大山乡、雨冲乡、黄泥乡、大水乡、沙厂乡、普底乡、百纳乡、三元乡、星宿乡36个乡镇。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抵金沙县,南靠六仲河同织金县接壤,西南以瓜仲河与纳雍县为界,西部和西北部同毕节市七星关区相连,大纳、贵毕高等级公路贯穿县境,方沙、方纳公路东西延伸。东经105°15’47”—106°08’04”,北纬26°50’02”—27°36’04”,区域生长面积3502平方公里。大方皱椒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量达3416万公斤。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观特征:大方皱椒呈长线型,一级辣椒平均长度21cm,最长28.3cm,外观整齐、美观,弯曲程度不大,皱折均匀,颜色鲜红,外表光洁。 内在品质指标:大方皱椒入口后辣味适中,香味浓厚,根据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分析,大方皱椒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有益矿物元素,脂肪含量低,粗纤维含量较高。其中,粗脂肪3.2-4.8%,粗纤维21.48-31.2%,磷2700-3400mg/kg,镁1594-1950mg/kg,钙673.3-900mg/kg,铜9.0-11.3mg/kg,铁73.35-78.00mg/kg,锌18.00-28.93mg/kg。 红色素的含量在2.5%-3.0%之间,优于其它产地的辣椒。 (4)大方皱椒生产严格按照NY5229-2004《无公害食品辣椒干》、DB52/T462-2004《贵州省优质辣椒干》的规定进行生产。

六. 安徽省 滁州 来安 杨郢乡西瓜

杨郢乡西瓜

七. 广东省 梅州 丰顺县 八乡山茶

八乡山地处丰顺、揭西、五华三县交界处的莲花山脉中段,面积1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00多米,年平均气温18。C,平均降雨量2604.6毫米,一年四季云雾缭绕,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山坡地土层深厚,表土肥沃,属赤红壤土,自然植被良好,种茶有得天独厚条件。据海阳县志记载,八乡种茶已有400多年悠久历史,素有高山浓雾出好茶而著称。八乡山的茶种在岩层土里,不用施肥,不用喷洒农药,茶树像山中所有植物一样,采集天地之灵气,天然生长。云雾茶与一般茶叶不同,泡在杯里格外清,喝到嘴里清凉又醇香,余味无穷。据当地老农说,云雾茶不仅能生津解渴,而且还有祛风寒、解酒之功效。

八乡山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关于云雾茶的传说。古时候,当南国茶籽成熟时,一群多情鸟一个个衔了茶籽,穿云层,掠蓝天,准备飞往花果山播种。当它们飞经八乡山上空时,被美丽的八乡山风景所陶醉,情不自禁地唱起清脆的歌,茶籽便撒落在岩隙中了。从此,云雾缭绕的八乡山便长出一片翠绿的茶树。还有一个传说,古时八乡的高山上有块巨大岩石成精,下到村里危害百姓,惹怒老天爷,被雷公劈成两半,随后人们发现石缝里长出了嫩绿嫩绿的茶树,因此,村民世代种茶。

传统的八乡山绿茶,以其浓郁,甘醇、芳香等特点,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自1985年以来,陆续引进了黄旦、茗花、水仙、奇兰、梅占等高产品种。用原来大片山坡地种植,改为梯田式僚壕种植;把任其自然徒长改为修剪养蓬、合理密植,速生丰产;把粗种粗管改为科学管理;把单一手工炒茶改为现代机制乌龙焙茶;使产量成倍增长。1992年又引进了白叶单丛优质品种,以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质,加上合理施肥与采摘及现代精湛工艺焙制,使“八乡白叶单丛”成为茶中之上品,1998年还荣获国家农业部“中国国际名茶”称号。全镇现有茶园面积2万亩,其中已投产的茶园1万亩,年产干茶150多万斤,每年可采摘5次以上,普遍亩产干茶150斤以上。现以八乡山鸿图绿茶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产品供不应求,已成为特色支柱产业。

八.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大方阁丫黄粑

大方阁丫黄粑是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阁丫黄粑成品呈杏黄色或樱桃色,口感上乘,软糯绵韧,滋润甘甜,食之颇能体味生活之甜蜜。

黄粑,是每一个大方人都享用过的小吃,它象征着五谷丰登和合家团圆的吉祥之意。古老的方法是将粳米、糯米、大豆等磨成浆,经大火蒸、文火旱而制成,故俗称黄粑为“旱黄粑”。如今有机器可借仗,便只需将上述原料打制成粉,加水加糖揉和成团,用玉米叶包好蒸、旱即可。

大方黄粑之中,“阁丫黄粑”享誉最高,邻近各县皆闻其名。

阁丫驿系奢香所开九驿之一,现属东关乡。此地出沙水,其味甘凉,惟因是故,做出的黄粑口感上乘。成品呈杏黄色或樱桃色,软糯绵韧,滋润甘甜,食之颇能体味生活之甜蜜。相传黄粑就是驿使的主要食品之一,因为黄粑便于携带,久存不干。阁丫黄粑之所以闻名,就是奢香九驿成就它的。

九. 贵州省 六盘水 六枝特区 牛场辣椒

牛场辣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辣椒是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进入。清初,最先开始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地区。在盐缺乏的贵州,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土苗用以代盐”,辣椒起了代盐的作用,可见与生活之密切,由于贵州大部分地区湿度大,食用辣椒可除湿,因此,从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开始,贵州地区大量食用辣椒了,乾隆年间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贵州东部的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辣子。嘉庆(1796年-1820年)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及起来,嘉庆时有记载说,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已经开始“种以为蔬”了。同治时盛行的包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现在仍保持用辣椒作蘸水的习惯。六枝牛场一带种植辣椒历史悠久,辣椒采收后,当地居民在各家的门前屋后廊檐下,在窗前,在门边,都挂上了鲜红鲜红的辣椒串儿,以示喜庆,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钱串子”。苗族正月初一采山,在花杆下烧辣椒祈年;在小儿帽上、背篼上缝钉红辣椒作长命符咒以避邪;用辣椒驱寒治感冒:喝碗酸辣汤,捂上被子出一通大汗,感冒症状即可消除。在六盘水地区,只要说到辣椒,人们都会首先提起牛场辣椒,当地著名的辣椒宴“色、香、味”俱佳,文人们还将牛场辣椒喻为“火凤凰”。

牛场辣椒栽种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不仅色泽鲜艳,体大肉厚,而且香味可口,营养丰富,据贵州大学生化营养研究所化验分析,牛场辣椒粗蛋白含量为15-29﹪、维B.9﹪、维C1.09﹪, 维E0.79﹪铁8.66﹪,钙87.42﹪,锌1.43﹪,总糖27.37﹪,脂肪14.33﹪,粗纤维20.36﹪,还含有人体必须的17种氨基酸。长期食用不仅有助于消化,还可治疗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症,并有减肥之功效。牛场辣椒在省内的水城、毕节、安顺、贵阳等地广受赞誉,在湛江、海南、大连、北京等参展颇受消费者青睐;甚至旅居海外的华人品尝后也纷纷写信求购。中央电视台曾约请我乡,帮助打广告,外地客商对牛场辣椒也情有独钟。牛场乡现年种植辣椒3000亩,产干辣椒60余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辣椒部分达250元,约占总收入的25﹪,系全乡一大支柱、特色产品,现在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牛场乡正在进行辣椒品改试验,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跟国内外知名企业对接,打造牛场辣椒品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发展牛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地域范围

牛场辣椒地域保护范围为:六枝特区牛场乡兴隆村、箐脚村、云盘村、牛场村、尖岩村、黔中村、大箐村、黄坪村、平寨村;新场乡新场村、乌柳村、老燕子村、柏果村、仓脚村;梭戛乡平寨村、高兴村、安柱村、顺利村、中寨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5°13′-105°19′,北纬26°27′-26°31′,东西轴长14公里,南北轴长11公里。东与织金县相邻,西与水城县接壤,北抵纳雍县,南与六枝特区新场相邻。区域生长面积150平方公里。牛场辣椒种植面积4万亩,年产量达60万公斤。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观特征:果形较大,中径2.7cm左右,果长12cm左右,果重2.0g左右,肉厚皮薄、色泽红亮。 内在品质指标:六枝牛场辣椒入口后辣味适中,味香,根据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分析,牛场辣椒营养丰富,含有丰富氨基酸和多种有益矿物元素,粗纤维含量较高。其中氨基酸5.4-6.2%(g/100g),粗纤维28.48-34.20%,磷4200-4900mg/kg,镁1594-1850mg/kg,钙560-800mg/kg,铁75.35-82.00mg/kg,钾22800-23000mg/kg,锌218-260mg/kg,维生素C4.5-5.1(mg/100g),维生素A0.22-0.30(mg/100g) 辣椒素的含量在680-720%(mg/kg)之间,优于其它产地的辣椒。 牛场辣椒生产严格按照NY5229-2004《无公害食品辣椒干》、DB52/T462-2004《贵州省优质辣椒干》的规定进行生产。

十. 新疆 和田 墨玉县 喀瓦克乡无核白葡萄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喀瓦克乡,其地理位置位于墨玉县的北部区域,是狭长绿洲带面西南并向东北方向延伸。该乡的乡政府距离县城的距离大约有52公里,往北部连接的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带,气候干燥高温,十分利于葡萄(中国网,网罗中国,提供最优质的资源,点击链接可获得资讯详情)的生长与栽培。

据《宋史》载,于阗国北境有通圣山,据考麻扎塔格山即古之通圣山。山有古城堡,依山势而建,总面积约700平方米,中间有方形大室,距城堡不远处,有烽火台一座,山南有一洞穴,穴内有石板两块,刻有梵、汉文字,一块有古怪人头像。

由于本地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各类病虫害极少发生,且本地农民喜用农家肥,葡萄(中国网,网罗中国,提供最优质的资源,点击链接可获得资讯详情)种植达到了无公害标准,是绿色产品的最佳产地;葡萄长廊已成为大漠旅游的新亮点,墨玉正在向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和信息化农业方向迈进。葡萄产业已成为墨玉经济腾飞的“奠基石”。

在本乡境内,1996年发现天然气田,沙漠腹地距乡政府138公里处有座唐代著名古迹——麻扎塔格山,因其东端紧临和田河西岸处,形成两个突兀嘴,海拔高度1570米,且一红一白,白山系石膏岩构成,红山由红沙构成,故汉族人以白山嘴、红山嘴称之,统称红白山。

喀瓦克乡东隔喀拉喀什河,与和田塔瓦库勒乡相望,西邻沙漠,地势平缓,绿洲面积86010亩,耕地面积27032亩,全乡管辖23个行政村,68个居民小组,2181户,总人口9631人,其中农业人口9422人。

据载1908年斯坦因曾于古堡中1古文物甚多,1929年黄文弼先生曾于洞中掘到唐代古钱币、古民族文字木简等物,是沙漠旅游探险考古的好去处之一。

墨玉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北面即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并且三面环沙,气候干燥炎热,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2度以上,有利于葡萄(中国网,网罗中国,提供最优质的资源,点击链接可获得资讯详情)生长的特点,乡党委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思路。自2000年以来,共定植优质葡萄16000亩,其中无核白葡萄12000多亩,红葡萄400多亩,现均已挂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