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合肥特产最受欢迎的带走小零食 合肥十大特产可带走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合肥特产最受欢迎的带走小零食 合肥十大特产可带走的更新时间:2023-08-09 11:36:59

一.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二. 安徽省 合肥 瑶海区 合肥桂花酥糖

酥糖是合肥驰名的三大之一,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最早源于唐代,享有:"茶罢一块糖,咽而即消爽,细嚼丹桂美,甜酥留麻香"的美誉,为历代名人所称赞。

原料组成

传统特色产品--桂花酥糖由屑子和麦芽糖骨子组成。屑子是酥糖的基本原料,用面粉、棉白糖、熟纯芝麻仁、桂花等合制,麦芽糖骨子是麦芽糖酿制而成,经过原料配制、碾霄、熬糖、拉糖、压糖等多道特殊的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产品呈长条和麻将形,块型整齐,用蜡纸包好,酥糖霄中均匀分布着麦芽糖骨子,吃时酥糖霄香甜、桂花麻香浓郁、骨子松脆入口即溶。

特点

桂花酥糖具有"香"、"细"、"甜"、"松",所谓"香",即打开纸包,桂花香、芝麻的清香扑鼻而来。所谓"细",指酥糖的屑子经八十孔筛子筛过,采用传统工艺碾制,利口不沾,入口细而爽口。所谓"甜",即以白糖为主,饴糖适量,甜而不厌。所谓"酥",指麦芽糖骨子松脆,入口即溶,松而不散,上口松脆,回味油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锦江食品厂又开发生产了黑芝麻酥糖、花生酥糖等不同风味的酥糖。
酥糖是一种传统的春节应时糕点,该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是居家、旅游、休闲、馈赠亲朋之佳品。

三. 安徽省 合肥 肥西县 丰乐酱干

丰乐酱干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丰乐酱干,是一种具有千年文化的独具肥西乡土特色的美食。传统酱干采用丰乐河终年清澈的天然活水手工制作,具有色彩纯正、香味悠长、口感细腻、富有弹性、回味清香的特点。

发源于舒桐山区的美丽的丰乐河流经丰乐镇20多公里,是丰乐河中游的主干所在。历史上的丰乐镇名气很大,是与三河镇齐名的水乡古镇,这里是丰乐河的咽喉航道,由于农产品丰富和运输便利而形成了闻名于肥西、舒城、庐江三县的米市。

丰乐镇人民自古以来,利用清洌的河水结合本地所产优质黄豆,制成豆腐、豆干等副食品,更是闻名全国。据传,古时的丰乐、碧水清波,绿树葱笼,气韵清新,引得凤凰栖落与此,从而得名“凤落”,后经演化,并取“丰收快乐”之意,谐成丰乐。

丰乐酱干产地范围为安徽省肥西县丰乐镇现辖行政区域。

四. 安徽省 合肥 瑶海区 老谢龙虾

老谢龙虾

合肥是出了名的龙虾城市,到处都有龙虾店。以前都是大排档,现在都是开店经营。而合肥的龙虾大王又非老谢龙虾莫属。

五. 安徽省 合肥 瑶海区 虾子面

面条浇虾子汤而成,筋软清爽,滋味鲜美。

六.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虫类美食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七.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是一条横穿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河流,冬天的南渡江,水流不是很充沛,静静的蜿蜒向南。在南渡江上,有一座拱桥,连接着公路,每每都要从此路过。桥的两边,坐落着几户农家小屋,我要说的南渡江的“美人鱼”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大家一定奇怪了,南渡江的“美人鱼”是人还是物?又或者是不是生长在南渡江里的怪兽?呵呵

,它们确实是生活在南渡江里的,但是它们不是怪兽,它们是南渡江的居民在南渡江里打起来的小鱼。但是,我为什么要叫它们“美人鱼”呢?那就是有来由的了。

南渡江的“美人鱼”长约10厘米左右,浑身黑黑的,身形细长,曲线优美,行动敏捷,要抓到它们可要费点功夫。你会说,这跟普通的鱼类也没有什么区别。哼哼,那我就告诉你,南渡江的“美人鱼”不是美在外表上,而是美在用“美人鱼”熬制的那锅香浓的鱼汤上,美在南渡江美丽的景色上。

南渡江桥的西侧有一家餐馆,就在路边,一下车进门,餐馆的主人就热情的招待我们。为我们沏茶倒水,安排我们落座。因为是常客,所以

,主人知道我们都要些什么,当然就是这道“美人鱼”汤啦。主人把我们安排好后,就到厨房里忙碌起来。我常常就是在这个等待的时间里,端着一杯茶在窗前欣赏南渡江的美丽景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常常想,南渡江的水应该朝着南边汇入更大的河流然后到达海平面,融入大海。南渡江的四周都是挺拔险峻的高山

,非常险要,架在公路上的桥,就像一只轻盈的燕子,越越欲展翅飞翔的样子。若是遇到夏天,我一定会忍不住下到桥下去

,掬一捧清澈的河水,瞧一瞧水里欢蹦的鱼儿,唱一唱土家人民欢快的歌儿。常常在我遐想之际,店主人就已经开始招呼我们入座了。每每这时大家都迫不及待的围在了热气腾腾的火炉旁边。

刚开始,我对这鱼儿是很不以为然的。心想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美味佳肴?初见这锅鱼汤的时候,我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黑黑的十几条鱼整齐的堆放在锅里,都头朝里的堆成圆圈。围绕着它们的就是一锅跟牛奶质地差不多,但是又比起牛奶来有点发黄的汤。我们一起的罗哥还没有上米饭的时候就对店主人说:“给我多添一个碗和勺子!”当时,我就感到奇怪,罗哥就对我说:“他们这里的鱼汤是很不错的。”这下,我开始仔细的端详起这锅鱼汤来,它的汤虽然没有很多大厨标榜的奶白色,但是,看上去却是那么的自然而成,感觉它就应该是这样的。鱼肉被熬得酥香软烂,好像把自己都溶解在汤里,这时的汤就显得是那么的厚实而稳重。我带着试试的心情用小勺舀了一勺汤送入嘴里,我立刻被它的味道所折服。这汤里有鱼的鲜香,一口汤汁入嘴,让人觉得柔滑而细腻,香气在唇齿之间流串,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踏实。当你徐徐的把它吞进喉咙里时,嘴里又留下了一股子淡淡的苦味。这苦味让我觉得这汤更加的让人回味。之后,肯定不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也学着罗哥,刻意的另要了一只碗,因为我要把这汤喝个够。

酒饱饭足之后,大家又要启程了,我们坐上车,店主人也站在店门口为我们送行,她总是远远的站着,一直到我们的车转过一个弯再也看不见她。

人们常说,大隐隐于世。在很多人们忽略的地方,总是会带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真正美丽的东西不是只存在于灯红酒绿的地方,在这青山环绕的地方,也有这让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情怀。

南渡江的“美人鱼”你觉得美吗?如果你有时间,路过南渡江时,不妨也来品味她的美,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九. 安徽省 合肥 蜀山区 怀胎鱼

怀胎鱼是合肥的一道名菜。在很久以前,淝河岸畔,小孤山下,有位聪明美丽的姑娘。她以打鱼为生,人们叫她渔姑。有年夏季,一日渔姑独自架船,划着双浆,从西淝河上顺游而下,准备划到下游捕鱼。鱼船刚找到硖山口时,天上突然乌云翻滚,雷霆轰鸣,狂风大作,瓢泼大雨似倾如注,下个不停。渔姑将船划到河边停泊避雨,雨声哗哗如同催眠之曲,孤独的渔姑不由双目欲闭,睡意绵绵,缓缓进入梦乡。正在梦甜似蜜的时候,一个赤体婴儿扑进她怀里。她正欲问是谁家的宝宝,只听一声霹雳巨响把她从梦中惊醒,她忙张目起身,恰时一条红尾金鳞大鲤鱼从河水中蹿进鱼船里,蹦到她面前,被渔姑捉住。渔姑正饥肠辘辘,把大鲤鱼煮吃了。渔姑自从吃了这条鲤鱼后,肚腹渐渐胀大,日日增高,后生下一黑肤男孩,取名龙儿。人们便叫这鱼为“怀胎鱼”。龙儿长大后,成了一条黑龙。他在淮河里踏波逐浪,呼风唤雨。渔姑对龙儿说: “你是龙,要为民造福,要及时行云布雨,让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让民众过幸福的生活。千万不可做危害民众的事!”小黑龙非常听母亲渔姑的话,只为民做有益的事,对民众有害的事一件不做。所以淮河两岸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百姓丰衣足食。民众唱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来赞扬家乡富足美好。这歌谣直流传至今。勤劳慈祥的渔姑,教子有方,被玉皇大帝封为龙母娘娘,后升天成仙。黑龙为孝顺母亲,也随母亲上天宫去了。今日烹饪大师们,根据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选用豆腐衣、豆腐干、土豆等创制了“怀胎鱼”这道名肴,以怀念渔姑母子为民办善事的恩德。

十. 安徽省 合肥 巢湖市 中垾番茄

中垾番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中垾番茄是安徽合肥巢湖市的。

中垾番茄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罗巷生产基地,种植水平较高,1999年3月,在滨湖小张村建立了番茄生产示范园,推广稻菜轮作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2011年,再次争取区划调整政策机遇,在滨湖民孙村建立了番茄标准生产示范园,2013年中垾番茄种植基地被列入合肥市环巢湖现代农业示范区,2014年升级为安徽省环巢湖现代农业示范区。2003年,中垾镇番茄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4年,中垾牌蔬菜被国家商标局核定注册商标。于2013年开始连续举办两届番茄节,扩大中垾番茄知名度,全镇番茄生产和销售形式较好,产品供不应求。2014年,中垾番茄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015年中垾番茄入选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所在地域: 安徽

申请人: 巢湖市中垾镇蔬菜行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中垾番茄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巢湖市中垾镇滨湖、小联圩、建华、三圩和中垾居委会5个村(居)委会,地域坐标为北纬31°39′~31°42′ ,东经117°43′~117°47′,东至建华村委会秦湾自然村,南至滨湖村委会河口自然村,西至小联圩村委会大荚自然村,北至三圩村委会秦家桥自然村,种植面积800公顷,年产量60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果实为高圆形;无青肩;颜色为粉红色,且着色均匀一致;一般单果重250克左右;果皮韧性强,耐储运。 2.内在品质指标 果肉厚,无空洞果,生食口感甜酸适口,肉质面沙,风味好,生熟食兼用,富含多种营养元素。每100g鲜果含水分94%~95%;可溶性固形物4.5%~5.0%,总糖2.5%~3.5%,总酸(以柠檬酸计)0.25%~0.35%,维生素C14~16.5mg/100g,钾190~210mg/100g,铁5~6mg/100g,具有健胃消食,生津止渴,润肠通便等功效。此外,番茄中所含番茄红素具有独特的抗氧化作用,对防癌抗癌,延缓衰老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