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聊城农村特产是什么 聊城特产哪里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聊城农村特产是什么 聊城特产哪里最好更新时间:2023-08-14 03:12:50

一.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临清哈达

【临清哈达】 哈达,是一种幅面不同、图案各异、长短不一的带状丝织品。是藏族和部分蒙古

族人民在迎送、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礼节上表示敬意和祝贺的物品。哈达的颜色以白色为主,另

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临清哈达久负盛名。历史上曾远销尼泊尔、阿富汗、印度、蒙

古及我国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地。清末和民国时期,在北京西打磨场就有临清开设的哈达庄。

西藏自治区成立周年庆祝大会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派专人到临清定做哈达。

临清哈达历史悠久。临清曾有这样的传说,清乾隆皇帝登基时,0七世为大清献哈达数头。为

回敬0七世,乾隆下令临清织哈达,并织上“大清国”字样。因为当时技术所限,只织了“大清”

二字。据说,临清最早织哈达的是西门里一个人称“关二爷”的人,他装成哑巴到苏州姚家作坊学艺

10年,老板看他老实肯干,才将织哈达的技术教给他。后他又二下江南,专学织哈达上佛像眼睛的技

术,从此临清哈达业逐渐发展起来。据1934年《临清县志》记载,清朝初期哈达织造业最为发达,全

境机户(织造哈达的生产户,每户约有织机一二台)700余家,浆坊七八处,收庄(收购哈达的丝绸

店)10余家,织工5000人。当时人称临清丝织行日进斗金,一台织机可顶一顷良田。

建国后,临清继续生产哈达,样品曾在“中苏友好展览馆”(现称北京展览馆)长期展出。生产

哈达的老艺人许殿祥参加了1957年“北京老艺人会议”,国家主席1接见了他。

目前,临清哈达品种已增加到23种。临清丝绸厂设有专门生产哈达的车间,年织哈达7000多头,

销往西藏、青海、甘肃、内蒙、新疆等地。1988年3月,工厂派人进京拜访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

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他一次定做哈达1.5万头。另外,临清工艺丝绸厂也生产哈达。

二.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圆铃大枣

圆铃大枣也称红枣、大枣,是聊城市的历史。主要产地为茌平县博平镇一带,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聊 城、东阿、阳谷及黄河故道边缘均有栽植。该枣形似圆铃,皮色紫红,较一般枣个大,肉厚核小,味美甘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糖分、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物质。鲜枣每100克枣肉中含维生素C高达380-600毫克,居百果之首。含维生素B也是百果之冠。红枣个大肉多,甘甜可口,既是宝贵的木本粮食,又是滋补健身的佳品。红枣既可鲜食,又可晒干加工熏制。用鲜红枣熏烤而成的乌枣,早在清代就畅销大江南北。1985年,茌平县被林业部和省政府确定为大枣生产基地县。1986年,东阿、阳谷、聊城、临清、高唐、莘县又被列入全省大枣生产重点县市。1997年开始出口,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被誉为“佐食佳品”
( 聊城)

三. 山东省 聊城 莘县 范怀梦烧鸽

“范怀梦烧鸽”品牌创始人范怀梦,山东省莘县燕店镇人,少年时以流浪乞讨为生。稍长,先后到过北京、济南、邯郸等大中城市,进过聚丰德、燕喜堂等老字号饭店,遂对厨师职业产生浓厚兴趣。他利用在饭店干杂活的机会观察厨师操作,经十年努力,渐对各大菜系许多经典名菜的做法烂熟于心。

1979年,范怀梦回乡创业。他以范县颜村铺贡品烧鸡的制作工艺为蓝本,试做烧鸽,一举成功,“范怀梦烧鸽”由此声名鹊起,享誉四方。其产品走传统调料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之路,精细加工,风味独特,外酥里嫩,香而不腻,食之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在奥运美食中国超厨总决赛暨第四届东方美食国际大奖赛中,“范怀梦烧鸽”传人范继乾被评为“百强超厨”,其菜品进入前六强,这是范怀梦及其产品继“中华鸽王”“中华烹调名师”“山东名小吃”“全国旅游博览会金奖”等一系列称号之后所获得的又一殊荣。

美食类型:鲁菜

美食推荐:范怀梦烧鸽店

信息来源: 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四.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进京豆腐乳

济美是临清城里一家酱园的名号,那酱园历史甚是悠久了,名气也大,深得本地人的信任。那个时候,我们那儿没有人知道北京城有个“六必居”,也决不相信王致和的臭豆腐会比得上济美,更别说保定府的“槐茂”和济宁的“玉堂”了。后来,济宁的玉堂酱菜不用说了,王致和的豆腐乳和臭豆腐,好像也吃到过,味道怎样呢,就不说了吧,可是以我个人私见,总还不济美的对口味。

如今想来,豆腐乳和臭豆腐,不过是底层百姓的罕物,属于寒俭一类食物。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小说《午餐半小时》里,街道工厂的师傅们,在午餐的半小时里,吃的就是白馒头夹臭豆腐。那时铁生先生还年轻,言下似不无嘲讽之意。其实吃点豆腐乳臭豆腐,看不出有什么不好,贫寒人家,就不能有自己的快乐么。以我的经验,对食物的选择,似乎与人们体力的付出有关。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时,则不喜质地干硬、味道浓烈食物;若体力付出的多,则就看不上稀软淡雅的东西。村里人半日的重活儿干下来,汗出过几个通身,已是腹中空空,回到家里,洗手净面,到得饭桌之前,新出笼的白面馒头,从中间轻轻裂开,将豆腐乳或者臭豆腐放进去,抹匀,然后用手捏实,这中国特色的三明治,吃起来确实让人过瘾。当然,此乃粗人的感觉,不足与绅士淑女言也。

五.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运河风情宴

临清作为发达的运河城市,多种饮食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帝王出巡、官宦讲究、富商奢侈,刺激了餐饮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独具临清特色的回汉运河文化风情饮食。菜品用料考究、做工精致、汇集八方风味,小吃花样繁多,临清汤闻名遐尔,有“临清汤、喝一口、不想走”之说。清乾隆皇帝南巡途中多次在临清驻留,观看了繁华的市井,品尝了运河美食,留下了“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的佳句。

近年来,临清餐饮界人士,对传统餐饮技术进行了继承、挖掘、创新,并借鉴外地技艺,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风情宴菜系,在周边地区素有“吃在临清”的美誉。

运河风情宴

热菜十六道:

1.运河佛跳墙:佛跳墙是广东名菜,运河佛跳墙则起源于钞关满坛香。钞关主事品尝关丁的满坛香之后,感觉味美,后又放入海鲜山珍,用炭火煨制,遂成美味。一广东人来临做知州,品尝此菜后,不禁道:佛跳墙。因味道厚重,不同广东,称运河佛跳墙。乾隆帝食后赞不绝口。

2.考棚熏鱼:临清有考棚,平时为书院,闲暇之余学子们就在岸边垂钓,得到新鲜鲢鱼交给酒家用杉木锯末熏制,因鲜香受仕人赞赏。时有“吃熏鱼,去考棚”,菜品流传至今,成为临清运河名菜。

3.谢家熏鸽:“天上飞禽鸽子鹌鹑”,鸽子本身就是一美味,明代大文学家谢榛是临清人,享有“后七子”之一的美誉。犹爱食鸽子,他以布衣诗人身份游历天下,得到熏鸽制作工艺,成为谢家酒楼招牌菜。后人称谢榛熏鸽。在临清,用“谢家熏鸽”宴请贵宾和亲朋一直沿用至今。

4.会通烩里脊:永乐年间清浚会通河,白礼老人来临考察,为提高漕运运力开挖运河南支,因其年高牙齿不好,最爱吃烩里脊。后运河开通惟白礼老人出力最多,带来临清的繁荣,他常吃的烩里脊称为会通烩里脊,是取其万事会通之意而流传至今。

5.清渊布袋鸡:清乾隆皇帝曾广招天下名厨进京,贡献拿手菜品,来自山东临清的沈姓厨师做此菜,得到了乾隆帝的赞赏。临清古称清渊,又因馅料在鸡腹内,乾隆称此菜名为“清渊布袋鸡”。抗战初期,国民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往南京时路过临清,在玉山楼特点此菜,食后称赞不已,并携带南行。

6、书院小炒:为时令蔬菜清炒而成。俗语说“穷文富武”,在学院读书之人多为贫寒之士,但受圣人“食不厌精”的影响,素菜也讲究烹制工艺,做出色、形、味俱佳的菜肴,逐渐流传开来,书院小炒成为地方特色。

7.蕙莲扒猪脸:临清是《-》故事背景地,书中提及宋蕙莲只用一根柴禾就能把一个整猪头烧得皮脱肉化,香喷喷五味俱全,受到西门家的欢迎。现代科学表明,猪肉脂肪-火长炖,能产生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有软化血管之功效。从而扒猪脸亦成一道名菜。

8、独占楼捶虾:鳌头矶旁有餐馆曰独占楼,取独占鳌头之意,果然生意兴隆,其捶虾做工独到、软滑嫩鲜具佳,成为临清名菜。

9、钞关满坛香:炖菜,创始于临清钞关守关兵丁。当时,兵丁收入丰厚,讲究吃喝,但验货放船受时间限制,常吃冷饭,兵丁即把鸡鸭鱼肉等放入瓦罐之中煨置炭火之上,随时就可吃上热饭菜,后来用料、配菜不断改进,逐渐流传开来,称钞关满坛香。

10、锅烧鸡子:为临清特有的名吃之一,它是用最简单的原料--鸡蛋,经复杂加工,做出外酥里嫩最为美味的佳肴,历经四百多年的传承,深受食客的欢迎。用最简单的原料做出最美味的食品,是临清人能吃会吃的具体体现。

11、卫水鸭:明清之季临清运河水质清澈见底,城中坑池遍布,鱼虾成群,水草丰美,盛行养鸭,鸭子在中医上性甘味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四季宜食,清炖卫水鸭成为仕农工商的滋补佳品。

12、汶水秋蟹:明永乐年间,会通河引汶水河水重新开通漕运,会通又有汶水别称。每年秋季万里晴空、白帆如林、粮船云集,汶水秋帆成为临清一景,这时河中螃蟹便到了最肥美的时刻,汶水秋蟹也成为当时的一道的美味,不过因当时没有人工饲养,大蟹只有达官贵人、大商巨贾才得享用,“临清傍运河、富庶家齐郡”就是清乾隆皇帝在食秋蟹后对临清的赞赏,虽然运河水断流,但汶水秋蟹的做法却流传了下来。

13、五松大拌菜:临清城东有一明代古松,叶为五样,堪称一绝,是临清十六景之一“东郊古松”之所在。清代后人仿其树叶形状,制作此菜,是临清酒席间清口之名菜。

14、金裹银:百姓菜品,临清用运河水制豆腐白嫩甘甜营养丰富,托板豆腐驰名天下。豆腐切片加鸡蛋烹制后,外焦黄似金,里白嫩如银,菜即名金裹银,取金玉满堂之意,是临清老少皆宜的菜肴。

15、金元藕合:明清时期临清水源充足,多种莲藕,用莲藕夹肉馅制作的炸藕合,是老百姓年节必备佳肴,象征团圆美满富足。喜宴必备藕合,取佳偶天合之意。炸藕合后来进入高档宴席,临清独占楼厨师金元擅做此菜闻名,且藕合如金元故名。

16、琉璃馒头:临清砖城永清门外运河岸边有一元代古井“琉璃井”,井边一小店,用馒头切条过油,再用清油熬糖,裹于馒头之外,凉后因其色泽晶莹剔透似琉璃,店又居琉璃井旁,就称其为“琉璃馒头”。味道甜香酥脆,既可当菜肴,又是美味点心,是临清走亲访友宴请宾客之佳品。

17、临清汤:在临清的宴席上,汤是必不可少的。临清汤清鲜爽口,回味无穷。凡是到过我们临清的海内宾客,品尝了临清汤后,无不叫绝称奇。有的宾客就这样称赞临清汤:“到临清,没汤喝,太冤枉!临清汤,尝一口,不想走。”

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在《故乡行》中就对临清汤大加赞赏。季老过90大寿时就曾经品尝过这六道汤:奶汤萝卜、清汤核桃腰、清汤黄瓜、豆腐汤、冬瓜海米汤、柿子疙瘩汤。

主食类

临清什香面源于临清大众喜爱的主食,即《-》小说中提到的“温面”。临清宾馆所创什香面在继承传统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制作工艺流程讲究,菜码品种多,用料达十八样以上,且随季节变换菜蔬,面条滑嫩,爽口,维生素含量较高、较全,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的饮食习惯。原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感叹:把面条做得如此可口,惟有临清。目前,临清宾馆的运河什香面已经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品牌注册。

手撕饼为临清宾馆独创特色面食之一。以本地所产优质面粉为原料,制作时用油和面,醒好后,分剂子。擀成圆形,上面刷油,撒芝麻盐,葱花,把饼沿一个方向卷起,盘成螺旋形,用手压扁,擀成圆饼。重复一次后入烤箱烤至外皮金黄即成。用手一抖(撕)后上桌即成。成品色泽金黄,香酥脆爽,百吃不厌。

焖面条为临清独具特色的主食之一,制作方法多种,可荤可素。宾馆制作时,选用优质面条,下锅六成熟时,急速捞出放入清水,抄水后控干水份,过油备用。

时鲜蔬菜适量,常规炒后放入面条,焖3-5分钟后,加入预先制作好的蒜未、醋、香油,调匀后装盘上桌即可。面条滑嫩不粘、咸香适口,营养丰富。

黑米馒头选用优质黑米粉为主要原料,搭配少量面粉,经发酵蒸制而成。黑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控制血压的作用,长期食用可以治疗贫血、头昏、视物不清、头发早白等多种病症,营养与保健功能十分明显。

六. 山东省 聊城 东阿县 四喜鸭子

“四喜鸭子”源于民间,常用于喜庆宴席作大菜,流行于山东半岛各地,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取名“四喜”,即宋洪迈《容斋随笔》所载《四喜诗》所云人生四件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诗明朝年间被编人通俗塾书中,故民间广为传诵,并取以为肴馔之名。此菜制作考究,工艺较为复杂,鸭子经腌渍后,再入热油中炸过,除净腥臊恶味,并使其上色,然后入砂锅煨炖而成。成菜富含营养,尤宜老年人食用。

“四喜鸭子”源于民间,常用于喜庆宴席作大菜,流行于山东半岛各地,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取名“四喜”,即宋洪迈《容斋随笔》所载《四喜诗》所云人生四件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诗明朝年间被编人通俗塾书中,故民间广为传诵,并取以为肴馔之名。

此菜制作考究,工艺较为复杂,鸭子经腌渍后,再入热油中炸过,除净腥臊恶味,并使其上色,然后入砂锅煨炖而成。口味咸鲜,鸭肉酥烂,醇厚浓郁,入口软烂不腻。成菜富含营养,尤宜老年人食用。

七. 山东省 聊城 东昌府区 聊城玉皇李

【玉皇李】主要分布在聊城市西部郑家乡一带,已有三四百年的栽培历史。据传:清朝初年,郑家乡小屯村有个叫刘传魁的贡生,曾把该种李子进贡给皇帝,故得名为“玉皇李”。

玉皇李以桃或杏作砧木嫁接李子苗而成。树形开张,树体矮小紧凑,适于密植。玉皇李适应性强,抗干旱耐瘠薄,抗病虫耐风沙,抗盐碱耐春寒。郑家乡一带属沙质土,一般没有浇水条件,但玉皇李仍能正常结果。玉皇李自花授粉力强,成果容易,幼树生长快,寿命长。用杏树作砧木的寿命可达60~80年;结果早,5年即进入盛花期;单株产175~200公斤,产量稳定。

玉皇李果实近圆球形,平均单果重62克,最大可达85.7克。外观艳美,果皮呈金黄色,肉质细腻核小,可食率高达95.6%。玉皇李汁液多,香气浓,鲜食品质极优,制作罐头、果脯,质量亦佳。目前全市种植400余亩,1987年年产10万公斤。

八. 山东省 聊城 莘县 莘县香瓜

莘县香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莘县香瓜是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的。莘县香瓜又名硬皮甜瓜,原产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故又名洋香瓜。莘县是“中国香瓜之乡”,香瓜的主要品种有金蜜、翠蜜、蜜世界、美玉、白洛托等十几个品种。目前莘县香瓜畅销上海、天津、沈阳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以其优良的品质,深受顾客青睐。

香瓜又名硬皮甜瓜,原产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故又名洋香瓜。莘县是“中国香瓜之乡”,香瓜的主要品种有金蜜、翠蜜、蜜世界、美玉、白洛托等十几个品种。目前莘县香瓜畅销上海、天津、沈阳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以其优良的品质,深受顾客青睐。

莘县燕店香瓜为例,全镇现有香瓜大棚3万余个,大、中、小拱棚香瓜2万余亩,素有“万亩香瓜万座棚”之称,是全国最大的无公害香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香瓜第一镇”。一九九六年四月十八日中国首届香瓜节在莘县燕店镇举行。香瓜,这个原产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的洋水果,以其俊美的模样,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的姿质,享誉中外,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莘县香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莘县香瓜产地范围为莘县莘亭街道、莘州街道、燕塔街道、东鲁街道、朝城镇、观城镇、古城镇、古云镇、燕店镇、王奉镇、河店镇、妹冢镇、魏庄镇、张寨镇、徐庄镇、十八里铺镇、张鲁回族镇、大张家镇、樱桃园镇、董杜庄镇、大王寨镇、王庄集镇、俎店乡、柿子园乡。

九. 山东省 聊城 东昌府区 郭氏米酒

东昌府区沙镇镇黄屯村具有千年传承历史的郭氏米酒酿造工艺,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座石碑道出千年风采

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镇的黄屯村,有一座立于1900年的家族碑,虽然经历了百年的沧桑,但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看见。碑碣楹联:“子孙振振远绍汾阳传一脉,岁月悠悠当论伏生恰同年”,灼灼有声的碑文翔实记录了郭氏家族变迁和白酒文化的历史传承。

一千二百年前,唐朝大将郭子仪力挽狂澜,平息安史之乱,挽唐室之将倾,拯黎庶于涂炭,被唐肃宗皇帝封为“汾阳郡王”。郭子仪生性豪爽,喜爱饮酒,每逢打了胜仗,总要设酒宴犒赏三军将士。

郭子仪受封汾阳王后,在汾阳王府设置了酿酒作坊,精选民间酿酒工匠,采用独特的酿制技艺,酿造出当时名闻天下的“郭府家酒”,招待宾客、宴请同僚,引得李白、杜甫等名士慕名而至,成为府上常客。

郭府家酒,最初仅供家用,后因倍受三军将士、亲友、宾客青睐,开始向朝廷进贡,唐皇饮后龙颜大悦,从此“郭府家酒”成为御点贡酒。明初,郭子仪后代郭城响应朝政,自山西汾阳迁至东昌府沙镇屯(今沙镇),秉承祖上的传统白酒制作工艺,依靠沙镇优良的地下水资源和特有的酿酒微生物群,开始酿制郭氏纯粮白酒,凭借酿酒工艺独特,酿出的白酒甘洌醇厚,口感独特,酒香四溢,极为当地百姓所称道。

三次转折成就历史辉煌

沙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在汉代置阳平郡,辖周边府县72所,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属博州置武水县。宋朝,白天祖大摆108镇(阵),在武水设黄沙镇,后被穆桂英平定,此改沙镇。明代设沙镇屯,清设沙镇里。

古镇沙镇的酿酒业十分兴旺发达,一度达到了“酒楼酒垆连酒坊”的兴旺景象。“郭氏”酒在众多的佳酿醇醪中独占鳌头。

光绪末年的“武水醉丐”,其名字已不可考,但留下一山东快书《逛东昌》中就有“麻花面筋真不错,沙镇的烧鸡格外香;小米大曲蒸白酒,打开坛子喷鼻香”、“干果仁、兰花豆,挎着篮子串酒坊”,而乡俗更有“秋季的山禽野味真不错,到冬天围炉酣饮大酒缸”之说。这些乡俗俚语印证了“郭氏”纯粮酒的历史和繁荣。

历史上郭氏米酒经历过三次辉煌:十九世纪末期,郭氏米酒作为家族文化酒受到文人墨客的极力推崇,成为-游宴,馈赠亲友的首选,并远销东北三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郭氏后人郭孟北响应国家号召——开发大西北,将家传技术带入新疆,酿出的白酒成为新疆当地名酒——大曲米酒。改革开放后,郭氏子孙把原来精心保存的祖辈酿酒的老窖池和窖泥重新整修,利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学的酿酒技术,酿成了独具韵味的郭氏米酒。

精湛技艺酿就醇厚味道

“郭氏米酒”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更以精湛的质量和独特的风格驰名。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朱传合教授在“郭氏米酒”原产地进行了多次考察,得出构成“郭氏米酒”独特风格的关键所在,在于原产地绿色无污染的酿酒生态,它的空气和土壤有利于“郭氏米酒”所需的多种微生物的生长,经过多年的选择、繁衍、淘汰,形成了一个独有的“郭氏米酒生物体系”水是酒的血液,曲是酒的骨架,“郭氏米酒”原产地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锶、钙、钼、锌、铁、镁等,非常利于酿酒。

“郭氏米酒”酿酒技艺的形成,是历史经验积累的结果,它始终秉承并坚持着传统的手工酿酒技术,生产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较长,完整地保存了古老的酿酒工艺。“郭氏米酒”从原料的选择到制曲、发酵、蒸馏都极为讲究,它以内蒙古,无污染的优质有机红谷小米为原料,糊化熟而不粘,内无生心;用小麦制成高温曲,为保证酒曲的特色和质量,所有作曲工艺均是人工,根据季节更替和温度变化,合理调整水分和发酵日期。低温入窖发酵,用曲多,发酵期长。

此外,“郭氏米酒”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百年固态泥池发酵,现有的老窖池七口,内为百年古窖泥所砌,古窖池中有多年形成的微生物和香味物质,酿制过程中要经过两次加生沙、八次发酵、九次蒸馏,生产周期长达八九个月,再贮存三年以上,使酒质更加和谐醇香,绵软柔和,酒体醇厚丰满,回味悠长。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良的传统酿造工艺,精益求精的品牌文化理念,造就了今天的郭氏米酒,使这一古老酿酒工艺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