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下南关街特产店 草堂北路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下南关街特产店 草堂北路特产店更新时间:2023-08-28 16:19:12

一. 广东省 韶关 翁源 礤下托子糍

托子糍和城里的肠粉差不多,只是托子是竹篾编的,配料有虾米、蛋皮、肉末、葱花,鎅成3寸见方吃,嫩滑爽口,米香浓郁。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客家人快乐地在这里生活着,一天,有外人来侵略客家人。客家人十分聪明,用自己的才智打败敌人。可是,一位俘虏十分狡猾,假装投降,其实是想刺杀客家首领。这被一位做托子的客家人知道了,用自己的身体,拯救了客家首领。于是客家人为了纪念这位烈士,创造了“托子糍”。

信息来源:翁源县旅游局

二. 吉林省 长春 南关区 长春地三鲜

长春:地三鲜

我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的习惯。说起这地三鲜,指的是新鲜下地的时蔬:苋菜、元麦和蚕豆(或是蒜苗),炒在一起吃的就是鲜嫩。到了长春,地三鲜成了当地的名菜。现在也有把土豆、茄子、辣椒炒在一起三鲜。这可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

三. 山东省 泰安 岱岳区 岱下银杏

银杏,又名白果树。泰安一带银杏最大者约有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树龄。现最古老的是岱庙后门里的两颗银杏,根入磐石,高达30余米,极为雄伟壮观,它的果实还可以作为药物和食物,是珍贵的树种。

四. 福建省 福州 罗源县 罗源下廪羊

罗源下廪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罗源下廪羊是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的。罗源下廪羊个头较小、肚皮长白毛,羊肉紧实,无膻味,口感极佳。

罗源县碧里乡有种奇特的山羊,名字叫“下廪羊”。据了解,下廪羊是罗源碧里乡碧里村、西洋村、廪头村、廪尾村、溪边村等乡村养殖的一种山羊的统称。作为当地独特的一个品系,个头较小、肚皮长白毛是其明显的外表特征。当地老人介绍,下廪羊养殖历史悠久,500年前,碧里的祖辈到此地落户时就已经有下廪羊了。

下廪羊的另一特征是,羊肉无膻味。下廪羊养殖区域地处沿海,海上带着盐分的水气浸润山上的青草,而盐又是羊饲料中重要的矿物质,“时间一长,羊肉的膻味也就没了”。此外,下廪羊喜欢爬山吃草,因此羊肉紧实,口感极佳。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下廪羊养殖数量达到万头以上。而如今,长期放牧导致牧草日益减少,养殖数量仅四五千头。据了解,下廪羊的养殖大都以村民散养为主,一家十来头,难以形成规模。角里村养殖基地,是该县唯一的下廪羊养殖基地,而且养殖数量也不多,基地内存栏2000多头山羊,其中下廪羊约有上千头。

五. 山西省 运城 平陆 槐下苹果

圣人涧镇管辖槐下村等48个行政村,4个县城社区居委会,总人口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万人,城市人口4.6万人。总面积2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

企业、服务业、水果、蔬菜、畜牧养殖是全镇的主要产业。各类企业达180户,民营、私营企业主要是食品果品加工、机械加工、面粉加工和制砖厂等。

在农业产业上,苹果是全镇的主导产业,苹果总面积达17800亩,这里昼夜温差大,苹果产品色鲜味佳,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优质苹果产区,是全国、全省的金奖苹果产地。

六. 吉林省 长春 南关区 韭菜烙盒

韭菜烙盒的制作材料:

面粉2500克,猪肉1250克,韭菜750克,姜末、花椒粉、酱油、熟猪油、芝麻油、味精、精盐各适量。

韭菜烙盒的特色:外脆里嫩,鲜香可口。

制作方法:

1.猪肉剁成茸,韭菜洗净,甩净水,切成末。

2.炒锅烧热,放入适量熟猪油,油热后放入肉茸,炒至变色时加入姜末、花椒粉、酱油,熟后盛入盆内,晾凉,放入韭菜,加入芝麻油、味精、精盐拌匀成馅。

3.用1250克沸水将面粉和成烫面团,晾凉揉搓成约2厘米粗的长条,摘成100克5个的剂子,逐个按扁,擀成直径约6.5厘米的面皮。左手托皮,右手挑馅,另取一皮覆盖在馅上,将皮边周围捏严,再用圆周带花梭的铁圈压一下(用茶杯口亦可),即成生坯。

4.平锅烧热,刷少许油,将盒子逐个放入,烙约4分钟,见两面呈深虎皮色时即成。

七. 湖南省 株洲市 醴陵 醴陵釉下彩瓷

醴陵釉下彩瓷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地:中国湖南醴陵。

历史:醴陵瓷器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迄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载,雍正七年,广东省兴宁县有个名叫廖促威的人,在醴陵发现瓷泥矿,便带了20多人来这里烧瓷。当时只能烧造一些粗瓷器。光绪年间,醴陵开始出现单色下彩,并逐渐烧造出多种颜色的精美的釉下彩瓷。60多年以前,老艺人吴寿祺运用国画手法,成功地彩绘出了多种釉下彩荷花瓶。品种:釉下彩日用瓷既有配套齐全的中、西餐具、茶具、酒具,还有造型新颖、色彩古雅、纹饰大方的日用艺术瓷。这些产品在造型、图案、色调、纹饰 等方面都颇具匠心。

特点:醴陵瓷器画面五彩缤纷,犹如罩上一层透亮的的玻璃纱,色彩显得格外清新、柔和、明亮。釉下彩的釉是一种很坚硬的玻璃质,它保护着画面,耐磨擦、耐高温、耐酸碱腐蚀,能始终保持原来色彩。

工艺:醴陵釉下彩瓷是选用优质高岭土、长石、石英作原料,制出的瓷坯胎质坚细、淡白。装饰的花样绘在生坯上,然后再覆盖一层薄而透明的釉料,最后将它放进13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窑中烧制而成。出窑之后,瓷器的颜色变得象宝石那样晶莹润泽。

奖项: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吴寿祺的作品荣获一等金牌奖,轰动世界。《醴陵县志》记述道:“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埠高贩来此贩运者络绎不绝。”

八. 河北省 邯郸 魏县 南关恰铬

南关恰铬

南关恰铬,据考隋代已开始出现在摊点上,是魏县一道名食。它色艳味浓,肥香不腻,是请客宴友的上等佳肴。其原料以精细小米面为主,加一些榆皮面。卤子是鲜猪肉炒的。存三年,过三夏,不变色,不变味。传说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曾吃过魏县恰恪,对此赞不绝口。民国35年(1946),国际救济总会三人小组来魏,县长白佩珩曾用铪铬宴请客人。

魏县南关申家榆面饸饹,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历经1400余年而不衰,是“梨乡三宝”(饸饹、煎饼、豆腐脑)之一,申家榆面饸饹以精细的荞麦面、小米面、豆面为主,配一些榆皮面,以一定的比列配制并加水和好后,用饸饹床子挤压而成,饸饹卤由鲜猪肉或羊肉酱炒而成,耐储存。申家榆面饸饹以其独特的加工工艺,被梨乡人称为“洘汤饸饹”,其意为“面起汤随,面落卤现”。从明朝开始至今代代传承,发展延续。明洪武三十年,燕王扫北,连年战乱,颗粒无收。当时,魏县环境特别适合榆树生长,人们为了充饥,把榆树皮晒干磨成面配草面蒸熟吃。魏县南关申家第十一代人申彤把榆皮面配以小米面、豆面、荞麦面等杂粮面按一定比例,用自己发明的饸饹床子轧制榆面饸饹,供人们食用。到清朝末,申家十二代人申玉亭开办了申家榆面饸饹馆,申家饸饹名气大增,魏县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赶集吃饸饹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九. 山西省 忻州 原平 下神头槟果

槟果,因其特灵的香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下神头槟果,皮更红更薄,味更香更灵,通体附着一层极薄的白霜,好象罩上了雪白纱巾的少女的脸蛋,白里透红,煞是喜人。更奇的是白霜擦去还会再生,这是其它地方的槟果所没有的。下神头槟果过去销得很远,远销集宁、丰镇、包头一带,可谓一路驼铃一路香。( 原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