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张店区特产文创 淄博城市礼物文创产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张店区特产文创 淄博城市礼物文创产品更新时间:2024-04-29 18:43:46

一. 山东省 淄博 张店区 淄砚

淄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淄砚

淄砚,产于“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山东淄川,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系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录有淄砚,米芾《砚史》对淄砚作专章介绍。汉代的一方淄砚为故宫博物馆藏品。宋代名家苏东坡、唐彦猷称淄石号韫玉,用韫玉精制而成的淄砚被誉为文房四宝中的“至宝”――冠名砚之首。1992年7月-总书记为公安战线“加强公安事业,保卫经济建设”的题辞系淄砚润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对淄砚喜藏而铭:“锋发墨、不伤笔、箧中砚、比第一”。蒲松龄的辉煌巨蓍《聊斋志异》由淄砚挥墨而就。文学家端木蕻良先生为著名红学家创作《曹雪芹》巨蓍之余喜得一方淄砚作铭“松龄聚脂、秋谷传声、红楼梦断、黄叶春回”。

淄砚继承传统工艺,弘扬文精粹,因材施艺,精雕细琢,造型别有洞天,品种多达。石材采自淄川城东洞子沟,砚体人佛百态,神清骨秀、花奇草异、龙翔凤翥、虫惊兽骇。令文人骚客、翰墨缘君,拥之为荣。淄砚文化品位高洁艺术价值独特,享誉大江南北,蜚声海内域外,远销德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受到广大画家和收藏家的特别青睐与高度评价。

二. 山东省 淄博 张店区 淄博菜煎饼

“菜煎饼”是山东淄博一方人的主食,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工序是拦馅和烧烙,将豆腐、粉条、韭菜或葱,用油或大油炒熟,然后把煎饼揭开,均匀摊馅并折成长方形,再在锅内加油将两面烙成金黄色即有内软外脆、菜香扑鼻之特色。

三. 山东省 淄博 张店区 碧绿竹荪卷

碧绿竹荪卷

碧绿竹荪卷,这是一道引进的创新菜。竹荪有“真菌之王”的美誉,属真菌类鬼笔科植物,原是一种名贵稀缺的烹饪原料,目前已能人工栽培,产量大增而较为常见。不过仍属大酒店中的高档莱品。质地绵软、口味鲜香,蒸制时,火力要旺,时间要准。

四. 山东省 淄博 张店区 美术瓷

美术瓷

美术瓷系专供陈列欣赏或以欣赏为主兼有实用功能的工艺品。主要有雨点釉、茶叶末釉等名贵色釉。

(1)

雨点釉,以之盛茶水,金光闪闪,盛白酒、清水,则银光熠熠。映日视之,晶莹夺目。制品有瓶、樽、钵、壶、盏等。造型古朴、情趣高雅,具有丰、肥、韵、润等艺术特色。

(2)

茶叶末釉,又名鳝皮釉。该釉法系一种含有矿物结晶的半无光釉,观之星点悦目,幽靓雅致,耐人寻味,多用以烧制艺术器皿、仿古瓷及高级陈列品等。古人赞谓:“茶叶末

(釉),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以清乾隆年间所产者品质最佳,被列为贡品。

五. 山东省 淄博 张店区 箱中藏宝

箱中藏宝

箱中藏宝是在淄博豆腐箱的基础上的一个创新菜,相传淄博豆腐箱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时期,历史悠久,内装馅心,色泽鲜艳,味道清香可口。

原料:豆腐750克、鸡肉300克、虾仁50克、干欠50、鲍鱼5个、菜心10克、盐5克、香醋20克、味精3克、姜末5克、湿淀粉10克、麻油50克、花生油1000克、青豆5克、香菇5克、火腿末5克。

做法:1、豆腐切成长5厘米,宽、厚各25厘米的块(16块)放盘内。2、锅内加油烧热放入豆腐块炸至外皮呈金黄色时捞出,贴长边从上留0.2厘米的片,留下一面相连,用小刀挖去中间的豆腐,逐块挖完。中间填上调好的馅,入笼蒸透取出,整齐摆放盘内,用青豆、香菇末、火腿末制成汁后浇到上面即可。

六. 山东省 淄博 张店区 鲁砚

淄石制砚早在北宋时就很盛行,但对其品质众说不一。苏轼说:“淄石号韫玉,发墨而损笔。”唐彦猷则说:“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色绀青者歙石之右。”唯有虞望山新发现的淄石才是与墨相亲。1978年在北京展出的新淄 砚受到专家们的好评。徐公石产于沂南县徐公店村附近。此石质嫩纹细,晶莹如玉色泽沉,发墨如油。金星石具有温润如玉,发墨有光,石黑如墨, 遍布金星的特点。随形略事加工,便可得一风趣别具的自然形砚,此石产 于临沂地区箕山间,因临沂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故又称“羲之石”。砣矶 石产于长山县砣矶岛临海的峭壁上,据《砚品》中记载:“宋时即以矶石琢以为砚,色青黑,质坚细,下墨甚利,其有金星雪浪纹者最佳,极不易得。”此外,还有曲阜的尼山石,沂源和莱芜的燕子石,即墨的温石,田横岛的田横石等,这些都是制作砚台的上乘石料。

山东砚石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红丝石、淄石、金星石、徐公石、砣矾石、 温石、田横石、尼山石和燕子石等十几种。色泽缤纷,纹彩多变,温润沉透,发墨有光。

七.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山西小窝头

窝窝头从16世纪的明代中国开始种植玉米时即有了。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掺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覆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宫中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已”。

引文中的“杂粮面”,就是玉米面中加入黄豆面等形成杂合面,其蒸制品,在明清时叫窝窝,清末民初才开始叫窝窝头。相传1900年慈禧逃往西安,刚入境山西,就饥肠辘辘。此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看见有个叫贯世里的逃难者正在啃窝窝,慈禧就拿了吃起来,倍觉香甜。问何物,答:“玉茭子面做的窝窝”。慈禧说,此是进山西吃的第一口,就叫窝窝头吧,意思是个领头的食品(张寿臣《窝头论》)。慈禧到乔家大院时,乔致庸以八碗八碟接驾,最后一道主食,为其上了穷苦百姓吃的菜窝窝。《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载,慈禧回京后要吃窝头,御厨做了一个,老佛爷食不下咽,怒杀厨子。后来老厨师在玉米面里加入糖和栗粉,做成小窝头,慈禧吃得上口,说:“总算吃到当时的窝头了。”于是小窝头便成了皇宫御点、晋馆名品,北京仿膳饭庄、太原全晋会馆有传承此技。

旧社会,穷苦百姓能吃上一顿窝头也属不易,有这么一幅对联“别家过年二上八下,我家贺岁九外一中”(《清末民国讽喻联集》),其中的二上八下,指包饺子,九外一中则是捏窝头的动作,是说过年人家吃饺子、自己吃窝头。穷人家平日里吃的多是“糠面窝窝”、“草籽窝窝”,还有的要掺杂野菜充饥。解放后经济恢复,窝头逐渐成了山西人的一日三餐主食。文革期间,1三次访问大寨,和社员一起吃的就是玉米面窝头。再好的东西,也经不住天天吃,容易吃伤胃口。老百姓想办法变换花样,晋南就有了柿子窝头,从南到北也有了枣窝窝、菜窝窝。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饮食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发展,窝头在一日三餐中一度消失。现在窝头受到人们的追捧,不仅仅是忆苦思甜,更在其营养价值。玉米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当点心食用,有助于肠胃蠕动,益于健康。它含有一种长寿因子——谷胱甘肽,具有恢复青春,延缓衰老的功能。玉米中含的硒和镁均有防癌抗癌作用,谷氨酸还有一定健脑功能。

进入新世纪,山西小窝头这一名点在酒店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太原全晋会馆推出的名菜“鹅肝牛肉小窝头”最具代表,据说该店迄今年8月底的32个月内已售出近58万只小窝头,被称为“黄金小窝头”。黄金小窝头好吃,究其因有四美,一是原料要鲜,选用水磨细粉,营养充足,口感细腻;二是品相要美,上尖而下圆,外实而中空,形似将军之帽,色似帝王之袍;三是佐味要好,鹅肝入味,牛肉剁粒,吃之筋道,闻之鲜香;四是趁热取食,借西餐烹技,铁板为器烧鹅肝牛肉,再置新出笼的窝头,趁热端给顾客,即食足美矣。

八.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剔尖

用筷子沿盘边剔面。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晋中民间主要面食之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剔面工具不同,剔尖的种类很多。如用木匙、竹类筷或铁匙、铁尖筷剔制的称"剔类";用大海碗、竹类筷剔制成的称"便类";而用瓷盘、竹类筷剔制成的则称"转盘拔尖"等,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其次是剔尖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是面食之乡家庭妇女的一绝。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变尖、拨鱼、转盘剔尖等,是由剔尖发展演变而来的,都是中部居民讲究的面食。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

九.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金软黍

产于大盂镇金家岗旱地丘陵区,生育期95--105天,秆硬抗倒伏,千粒重7.2--8.1克,粒色土黄,米色金黄,粘性大,食味好,出米率为75--80%,亩产500斤左右,1983年开始推广,到目前我省许多丘陵山区县有种植,并且已推广到辽宁、陕西、甘肃等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