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潮州特产的茶是什么茶 潮州有什么茶推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潮州特产的茶是什么茶 潮州有什么茶推荐更新时间:2023-08-11 15:16:26

一. 广东省 潮州 饶平县 浮山柿饼

浮山镇有山地面积63912亩,土地疏松肥沃,土壤十分适宜柿树的种植,加之当地种植青柿及制作柿饼历史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所以群众种柿经验丰富,管理有法,生产的果实个子大,味道香甜。

浮山镇的坪洋、汉塘两个村的群众都掌握一套完善的柿饼制作技术,且技术熟练,仅制作柿饼刮皮这道加工工序,很多群众每天能刮近千斤青柿,刮皮技术要求很高,刮皮用力适中,只刮掉表皮,不能伤及第二层皮,否则,影响柿饼制作质量。这些柿果刮皮后,要反复地晒、凉、揉,放进蒸笼里与配好的硫磺反复蒸薰后,再与上年度繁殖出来的微粒真菌“白酶”进行“0”,前后需要20多道工序,约半个多月时间,青柿才能变成柿饼。

浮山镇的汉塘、坪洋两个村生产柿饼,其状圆扁,浑身雪白,果肉香甜,营养丰富、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对人体有重要作用。浮山柿饼,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东南亚一带,供不应求。目前,浮山镇种植柿树达3000多亩,柿饼的生产发展,成为山区人民致富摇钱树。

二.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抽纱

   潮州抽纱是传统的潮州刺绣与欧洲抽纱相结合的产物,有着百年的历史,以其技艺精巧、轻盈淡雅见长,被誉为“南国名花”。潮州抽纱的特点是按一定图案抽出布料中的某些经纬线,以针线缝锁抽口,再加花纹刺绣。潮州抽纱通过400多种巧妙的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变化出千姿百态的图案。潮州抽纱的主要品种有手巾、台布、绣衣、床罩、被枕套、靠垫、餐套等,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不少产品多次作为国礼品赠送外宾。

三.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咸水粿

咸水粿是一款历史悠久的潮州传统小食,相传在潮州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时间。它形状小巧玲珑,像个盛酱料的小碟,中间盛着加了少许辣椒酱的潮州菜脯粒,色泽洁白如豆腐,口感滑润柔软,突出菜脯的咸芳味,是一款大众化的民间小食。

四.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韭菜粿

    韭菜粿是潮州的一种特色小食,美食。其风味独特,味道香美,叫人吃后口齿留香,难于忘怀。

    韭菜粿的制作方法比较讲究,分为粿皮制作、馅料配制及蒸熟粿品等三道主要工序。

    皮的制作有两种:一种是选用上等的白米碾成粉,再与水一起调和,或者是用粿条渗米粉,用力搅拌,揉搓,使米粉与水或粿条与米粉渗透均匀,便可作成雪白的粿皮料;另一种是用煮沸的开水同淀粉一起调和,反复搅拌,用力揉搓,使淀粉与开水渗透均衡,便可做成晶莹透亮的粿皮料。这两种粿皮料渗入的水或开水均要恰到好处,达到既不沾手又不松散,揉搓时有弹力的手感,方能做成皮薄馅厚的,蒸熟又不破裂的韭菜粿。

    馅料的配制,顾名思义,是以韭菜为重要原料。先将韭菜的枯黄叶子的茎衣剥去,洗净,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颗粒。再陪上虾仁(即去壳的虾肉)粒、香菇粒、猪的瘦肉丁等,一起放人铁鼎里,用食用油或猪油炒至半生半熟(一般是五六成熟为好)后,加入适量的精盐、味精和少量的辣椒酱等佐料搅拌均匀。这样,馅料便配制成了,可用来包做韭菜粿了。

    包制韭菜粿的方法,比包制其他粿品简单些,主要将制作好的粿皮料搓捏为柔块,做成薄饼型,圆而均匀的粿皮,包以用韭菜为主配制成的馅料;再将圆形的粿皮对折成一半圆形,并在半圆形的边缘上,抹上一成薄薄的水,用手指将半圆形的边缘上捏紧:使两层粿批粘贴牢固,边,便做成了如饺子状般的韭菜粿。在包制时应该注意的是。包入的馅料不可过多,又不要太少,应恰倒好处,使粿品即回饱满,又不至于破裂。包制好的韭菜粿,要放入蒸笼中蒸熟。蒸食熟的韭菜粿色泽十分诱人。用米粉做粿皮的,雪白而透出点青绿;用淀粉做粿皮的,则晶亮透绿。暂且不说口感如何之美,仅见起色泽就叫人食欲大振起来。

    蒸熟的韭菜粿香味浓馥,让人忍不住垂涎,恨不得马上吃上几个。请别急着吃,蒸熟的韭菜粿要趁其热气腾腾,刷撒谎能够或喷上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特别是用米粉做成粿皮的,吃起来会更加香甜润滑;吃时还可选择严格平底铁鼎,放如油(最好是猪油),置于火炉上,待油升高后,将蒸熟的韭菜粿放在鼎上煎烙,烙好了一面,在翻过来,烙另一面,这样,吃起来口感更佳,特别是用淀粉做成粿皮的,会感到香而爽口,回味无穷。

五.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柑

潮州柑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潮州柑是柑中最有名的世界良种,春末夏初开白花,秋季结果,冬季收获。潮州柑有碰桶柑、蕉柑、雪柑3个品种,碰桶柑果硕大,朱黄色,皮松脆而浮凸,不紧黏其瓣,故最易除皮。瓣肥汁多而少核,味甜如蜜,有“蜜柑”之美誉。蕉柑形状略小,皮较厚硬,与瓣贴实,这种柑稍逊碰桶柑,蜜饯的柑饼多用它制成,雪柑有点近似新会橙,汁多,但稍酸,适宜切开吮汁。潮州柑种植历史悠久。唐初漳州别驾丁儒题咏的诗中有“蜜取花间液,柑藏树上珍”之句,说的就是潮州柑。潮州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人有“潮果以柑为第一品,味甘而香,肉肥而核小……”的记载。现在,潮州柑不仅在东南亚扬名,甚至远至美国、欧洲,其罐头制品,也遍销全世界。( 潮州)

六.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美术陶瓷

   素有古巷镇、以生产美术陶瓷著称,主要品种有艺术人物、兽类、变形动物、通花瓶、通花蓝、纹片瓷、瓷花、花钵、金鱼缸、圣诞瓷、烟花缸等。作品多次获得广东省“四新”产品奖和国家轻工部优秀作品等。主要有《刘海戏蟾》、《乌釉瓶》、《镂空花瓶》、《全福瓷雕人物》、《细瓷金鱼缸系列》、《细瓷蛋形大三头花钵系列》等到。产品工艺精美,为高雅的室内陈列品,畅销海内外。

七.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州工夫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又是饮茶大国。在饮茶艺术日渐淡化了的现代社会,潮州工夫茶却一直在散发着传统茶文化的清香。作家李国文在《粤海饮茶》中道:“尤其潮汕一带的工夫茶,更是深入人心。若论茶道,我们这茶的祖国,稍可与一衣带水的邻邦媲美的,也就是得靠潮汕人争回一点面子。”那末,能与日本茶道媲美的潮州工夫茶是什么样子?工夫茶的历史源流又在何处呢?这是一个曾经困扰过日本朋友的问题:“关于工夫茶的历史,我曾请教过中国学者,但也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布目潮《中国茶文化的复兴》)

古代的工夫茶具最少须有“四宝”:小烘炉(白泥火炉)、玉书(赭褐色扁形烧水壶)、孟臣罐(宜兴紫砂茶罐)、若深杯(杯底镌有“若深珍藏”的茶杯)。清初与梁佩兰、屈大均合称“岭南三大家”的诗人陈恭尹写有一首《茶灶》诗:“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就隙邀风势,添泉战火声。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诗中所写的茶具,都是容易携带的小件,其中已有潮州出产的精致白色泥炉和青色的煮水铛。底镌“若深珍藏”的白地蓝花小瓷杯是康熙年间烧制的,现已贵若拱璧。到了乾隆时期,据俞蛟《梦厂杂著》记载:“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主。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当时还备有棕垫、纸扇、贮水瓶、茶洗等。这一茶具形式除炉子后来改用烽市红泥小炉外,大抵固定沿用到现代。工夫茶的泡饮有一套十分讲究的方式。首先是选水和用火工夫,水要用山泉,小炉木炭最好用榄炭。砂铫煮水至初沸,先将紫砂罐和茶杯淋热,才把福建产乌龙茶叶纳入罐中,粗叶垫罐口,细末垫中层,再以次粗叶装罐面。铫水大沸,即高提砂铫沿茶罐周边注水,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待壶口浮现一层白沫,便用壶盖轻刮,使其随罐而下。再用开水淋罐,既去沫又使茶罐持续升温,凝聚罐中茶叶香味。斟茶入杯时壶嘴要低,目的是使茶汤雅观不起泡,这一程序俗称“高冲低筛”。斟茶时要在几个杯来回斟注,点滴不剩,让茶色、香味均匀,俗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于是,在一片“请请请”声中,主客各端一杯,举到唇边先闻茶香,然后一啜而尽。初入口时略带苦涩,片刻便香溢齿颊,回味无穷。如果客人多,则主人第一巡(俗称“头过”)不饮。每次以沸水冲茶,都同时淋杯、洗杯,俗谓“烧钟热罐”。连续数次,茶色不浓谓“茶薄”,便须另换茶叶了。近人翁辉东先生较早记录总结工夫茶道,所著《潮州茶经???工夫茶》对工夫茶的品饮有颇为详细的描述。清人俞蚊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梦厂杂著》)后来有些论者便认为工夫茶始于唐代,这一论点并不正确。潮州工夫茶尽管在烹治原理上深得陆羽《茶经》的精髓,但是工夫茶的形成离不开茶史上饮茶的三大革新:条形散茶制作、瀹饮法提倡和紫砂壶出现。条形散茶是明开国之初通过行政命令制作的,《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诏有司听茶户采进建宁茶,仍禁碾揉为大小龙团。”在此之前,人们都用烹治前须碾末的茶饼。有了条形散茶,才可以改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瀹饮)。条形茶更带自然清香,瀹饮法可谓“开千古饮茶之宗”,(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此两者,是形成工夫茶的基础。而明代中后期紫砂壶出现后,潮州工夫茶登上闽南粤东生活舞台的条件遂告成熟。紫砂壶的创始人是16世纪初期江南吴颐山书僮供春,其后高手辈出,时大彬改提梁大壶为小壶,专工制作小壶的是明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他的名字见于清初吴骞《阳羡名陶录》。因为“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周高起《阳羡名壶录》),故潮州工夫茶具少不了它。工夫茶罐在很长一段时期都使用孟臣罐(部分是当地枫溪仿制),1975年广东陆丰县明黄廷霖墓中曾出土一件惠孟臣手制紫砂壶,证实明朝末年紫砂壶已在岭南传播。明末清初,潮州与苏州间频繁的商业贸易,使潮商得以将宜兴紫砂壶大量带回潮州作茶具并称之为“苏罐”(蔡鸿生《清代苏州的潮州商人》)。结合前面所引陈恭尹《茶灶》诗,我们可以说,潮州工夫茶肇始于明末清初时期。工夫茶一词原来是形容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夫,陆延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又引《随见录》:“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因此,把潮州人整套冲泡品饮武夷工夫茶叶的精致程式命名为“工夫茶”,也就再合适不过的了。

潮州饮茶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元丰年间,潮州名士吴复古曾向远在黄州的苏轼寄送茶叶,苏轼在《答吴子野》书中写道:“寄惠建茗数种,皆佳绝。”吴复古如果不尝到茶好,怎敢将茶叶远寄给苏轼,茶一开始便成连结友谊的信物。明朝嘉靖年间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潮中杂记》说:“潮俗不甚用茶,故茶之佳者不至潮,惟潮阳间有之,亦闽茶之佳者耳。”喜欢饮用福建名茶是事实,但由此说“潮俗不甚用茶”就不恰切。今传的明代潮州戏文五种中就有许多饮茶的记述,如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荔镜记》第19出:“(贴)人客,茶请你。”万历九年(1581)刊刻《荔枝记》第8出:“公曰: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讨茶食。”万历年间刊《金花女》附刻《苏六娘》中唱词:“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均可说明民间饮茶风气盛行,并已成为一种友好的待客之道,虽然当时工夫茶还只在滥觞时期。当代工夫茶继承了这种在饮茶中叙友情、致和气的文化传统,四人用三杯,三人用二杯,每轮总有一人缺饮,使品茶过程“请饮”连声不断,始终洋溢着祥和谦让气氛。潮州城乡人家院庭多以龙缸种莲花,或搭架栽金银花,花朝月夕,良朋知友相聚,烹水冲茶,面对雅洁茶具和精巧工夫,确有无限情趣。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客居潮州时有诗赞美工夫茶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鹤咀,来试湖山处女泉。”(《潮州春思》)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提壶擎杯,低斟慢酌,既是艺术品饮,又能消散尘寰的烦恼,实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八.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通锦绣

通锦绣是在继承刺绣和抽纱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新品种——具有通透效果的刺绣挂屏。它以通为特点,以绣为主体,其工艺方法是采用方格纱,运用抽通工艺抽出某些经纬线,再配以染、衬、钉、锁、垫等各种绣艺,组成点、线结合的绣锦画面,密实中见通透,层次分明,主次清晰,若浮若现,加以各种花纹综合交错,穿插流畅,组成千变万化的剔透纹样,显示出其清新秀丽、精美素雅的艺术效果。

九.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潮汕橄榄菜

潮汕橄榄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橄榄菜是一种闻名遐迩的潮汕杂咸小菜,不仅海内外的潮汕人喜欢,很多外地人吃后也都赞不绝口。不但如此,乌橄榄菜还与菜脯和咸菜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潮菜原料,用它来炒饭或蒸肉,能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油香美味。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青绿色的嫩橄榄,与咸菜叶一起熬制之后,会变成黑亮如墨的乌橄榄菜呢?而且这样一种风味独特的黑色食品,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被创造发明出来的呢?

有这样一个创制乌橄榄菜的民间传说:每年夏天,肆虐的台风刮过之后,橄榄林子里总会落下一地的橄榄花。橄榄花就是尚未成熟的青橄榄,这时距离秋冬的采摘期尚远,橄榄果个小色青肉嫩核稚,吃起来粘稠味涩。有一位巧媳妇,舍不得让橄榄花在地里烂掉,就拾了一篮回家熬煮。因为旧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咸菜瓮,瓮头(上面)总堆放着一些咸菜尾(叶),巧媳妇便将这些咸菜下脚料也取出来洗净切碎,放进生铁鼎(锅)里与橄榄花同煮。她的本意,只是将废物利用起来,留着以后慢慢食用。不想奇迹真的出现了,乌橄榄菜就此诞生了!

从技术的层面看,发明乌橄榄菜的关键环节是熬煎橄榄树脂。但此项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潮汕人的先民南越人至迟在唐代就已经掌握了。这是因为橄榄本来就是一种原产于南越的果树,南越人除了嗜食橄榄果之外,还熟悉橄榄树的种植技术并能够综合利用橄榄树的各种价值。

对此唐朝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是这样记载的:“橄榄树枝皆高耸,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嚼之,味虽苦涩而芳香胜于含鸡香也。有野生者,子繁树峻,不可梯缘,但刻其根下方寸许,纳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树枝节上生脂膏如桃胶,南人采之,和其皮叶煎之,调如黑饧,谓之橄榄糖。用泥船隙,干后牢于胶漆,著水益坚耳。”这里提到,橄榄树的枝节皮叶会分泌一种乳脂,经过熬煎之后,就变成黑色的饧状物,所以称之为橄榄糖。

橄榄树脂并不仅仅作为船舶的粘合剂,品质好的还能成为香料或药材。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提到一种“橄榄香”,说其由“橄榄木节结成,状如黑胶饴,独有清烈出尘之意,品在黄连、枫香之上”。

潮汕人从南越人身上传承过来的橄榄文化,首先表现在对橄榄果的嗜好上。嚼橄榄犹如喝功夫茶,个中滋味非此道中人是很难理解的。地方志书在记载橄榄时最重视的就是品质,比如嘉庆《澄海县志》说橄榄:“实尖而小者为美,圆而大者稍逊之。”光绪《海阳县志》则说:“其种有青有黄。青者味涩,唯黄而尖有三棱者佳。”这里提到的三棱橄榄,原产地在潮阳金玉的芦塘乡。2005年有一株树龄五百年的橄榄树王,挂果158公斤,拍卖得到52.7万元,创下了惊人的交易记录。

其次是表现在对橄榄树的综合利用上。橄榄树挺拔高耸,木质轻疏松软,故张岱《夜航船》说:“此木可作舟楫,所经皆浮起。”按古人造船的最大特点是不用铁钉,有了橄榄树,造船所需的木材和粘合剂就都能够解决,航海就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我们说,不但潮汕人的乌橄榄菜可能与橄榄糖有关,就连航海等生活方式都可能与橄榄糖有关。这也许能够回答为什么古代的潮州海商会那么出名,古航道:“万里石塘”为什么由潮州起始,经南海诸岛而到达异国他乡。

十.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枫溪陶瓷

潮州生产陶瓷始于新石器时代;到了两晋、南北朝,逐步趋向瓷化;唐代,古城北郊已有瓷窑;北宋,古城东郊的笔架山,出现了“百窑村”;明时,海阳县的枫溪逐步成为新的陶瓷生产基地,饶平县九村的陶瓷生产也具有一定规模。现在,潮州的陶瓷主要产地有枫溪、古巷、凤塘、浮洋瓷区和饶平三饶、新丰等地瓷区。瓷制品除日用瓷、卫生瓷,以及工艺瓷等6000多样花色品种。潮州陶瓷的装饰,有潮彩、粉彩、釉下彩、贴花、印花、装饰土等。潮州陶瓷制品远销欧、美、亚80多个国家和地区。瓷塑通花和瓷花,是最具特色的传统美术工艺,深受欢迎。1978年10月,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朝鲜时,便以枫溪产的1.2米高的层镂空“友谊”通花瓶作为珍贵礼品送给金日成主席。建于枫溪区的“南国瓷乡陈列馆”,陈列的产品集中了大部分枫溪陶瓷的精品,是枫溪陶瓷传统艺术的缩影。国内外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对枫溪陶瓷给予很高的评价。(潮州)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