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北榆林沙漠特产 陕西榆林特产简介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北榆林沙漠特产 陕西榆林特产简介更新时间:2024-01-27 18:10:29

一. 陕西省 榆林 榆阳区 榆林山地苹果

榆林山地苹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榆林南部丘陵沟壑区属于苹果优生区,在海拔、土壤、日照、气温、降水、空气质量等多个方面,具有发展优质山地苹果的适宜条件和竞争优势。早在2012年,省委、省政府就认定绥德、米脂、子洲、清涧4县为“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县”。

为推动陕西省果业从大省向强省转变,在林果业发展不与粮食争地的政策约束下,陕西省农业和林业部门联手,立足陕北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有 200多万亩坡耕地适宜发展林果业的优势,在榆林市南部的米脂等6个县区和延安市北部的延川等8个县区的丘陵沟壑区建设300多万山地苹果示范区,打造全 国最大的优质山地苹果示范区。

二. 甘肃省 白银 景泰县 沙漠洋芋

沙漠洋芋

景泰“沙漠洋芋”产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景泰县。它以其独特的品质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畅销国内主要蔬菜市场,并远销东南亚各国。

景泰县地处甘肃中部,东临黄河,西望祁连,北卧“沙龙”,南接省会(兰州)。省道201、308线,包兰电气化铁路横穿全境,交通、通讯十分便利。景泰“沙漠洋芋”是当地群众立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土壤砂化等生产条件,集传统经验,汇科技之长培育出来的高品质特色农业产品。景泰“沙漠洋芋”吮黄河之乳汁,纳祁连之秀色,含沙漠之神灵,溶科技之星火,可谓洋芋之精品。景泰“沙漠洋芋”具有以下特点:

1.鲜期长:因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其保鲜期和保质期比同类产品明显延长。

2.营养高:淀粉和糖含量低于其它同类产品,且植物蛋白质、维生素含量丰富,食用不易发胖,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3.薯形好:产品呈鹅卵形,窝眼浅而少,便于加工,切丝、切块不易发黄、折断,肤色白里透黄,十分上眼。

4.单体匀:洋芋普遍个头匀称,一般在三两左右。

5.耐运输:产于砂化土壤和沙漠性气候,皮薄质韧,长途贩运不易脱皮、破损、变色。

6.潜力大:上市期正处于南方及中原地带洋芋生产基本结束而北方普通洋芋尚未大面积成熟之际,属洋芋市场“断档期”,市场前景看好。

三. 陕西省 榆林 绥德县 黑愣愣

“黑愣愣”,陕西省绥德县小吃。制作方法:洋芋磨粉成末,清水浸泡过滤后,加芡,面,佐料,大葱,香菜等,为丸蒸熟,浇蒜汁,陈醋,香油,调芝麻原汁原味。或加青椒西红柿等炒之,咸辣香爽。

“黑愣愣”原料为洋芋,取洋芋若干,用擦子擦成胡渣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未等,同面粉搅匀,然后团成小团上锅蒸熟。食用时调上用蒜泥醋芝麻盐香油等作料制成的汤浇上即可食用。

四. 陕西省 榆林 横山区 炸奶链

“炸奶链”是榆林传统名点之一,其色泽美观,脆软细嫩,香甜适口,多用于宴席上招待客人。“炸奶链”顾名思义就是以"鲜羊奶"为主料,加入鸡蛋清、绿豆淀粉,和水搅拌均匀,制成奶浆而后加热成糊状,撒淀粉来回翻扣,冷凝后,将其切、入锅中油炸,至金黄色,捞出撒上白糖即可食用。其奶味浓郁,营养丰富,堪称美味佳肴。

制作材料:牛(羊)奶500克,鸡蛋清50克,白糖150克,湿绿豆淀粉50克,熟猪油1000克,面粉适量。

制作做法:

1.盆内加牛奶150克、蛋清50克、豆粉50克搅打均匀。

2.锅内加牛奶350克、白糖50克烧开,慢慢倒如入牛奶液,见牛奶已呈糊状时,锅离火,倒入瓷盘中(要求奶糊厚1厘米),待奶糊冷凝起冻。

3.案板上撒一层干面粉,将冷凝的奶糊翻扣在面粉上,上面再撒一层薄面粉,切成象眼块,然后放人干面粉中裹匀。

4.炒锅内加熟猪油1000克,烧至八成热时,散开撒入奶块(有粘连的可用筷子拨散),待浮起油面,表面呈金黄色时,捞出装盘,撒上白糖100克即可。

五. 陕西省 西安 高陵区 陕北红小豆

陕北红小豆又称赤豆,红豆。是传统出口商品之一,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地。陕北红小豆色泽鲜红,皮薄粒匀,是制作各种甜食和糕点的理想原料。同时,它还具有药用价值,能解毒排脓,利尿消肿,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六. 陕西省 榆林 神木市 榆林荞麦

荞麦是一种适应性广,生育期短的作物;是三大优良蜜源作物之一;也是良好的食物性药用植物。

荞麦的适应性很强,耐瘦耐旱,在新垦地和瘦薄地上都能良好生长。对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有重要作用,被称为先锋作物。荞麦的生育期短,一般60-80天就能成熟,多在早稻,蚕豆,豌豆,油菜之后种植,也有和绿肥,蚕豆或小麦混播的。特别是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种植其他作物不能成熟时,可以及时补种荞麦,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即可成熟,如果管理得好,也能获得较好的收成。它既可以春种,也可以夏种和秋种,因此人们又把荞麦称为救荒作物。

荞麦的子粒营养价值很高。荞麦粉含有11%左右的蛋白质,高于大米;含有2%多的脂肪,高于小麦和大米;含有70%左右的碳水化合物,高于小麦;还含有铁,磷,钙等矿质元素,以及柠檬酸,苹果酸。每100克荞麦粉还含有0.41毫克左右的维生素B1和0.16毫克左右的维生素B2,都超过大米。荞麦是寒冷地区农民喜爱的抗寒耐饥的粮食之一。

七.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碗饦

佳县碗饦

碗饦是用荞麦仁水湿,用手搓揉成团,加水过滤得淀粉糊,盛碗内入笼蒸熟,凉后脱出。

食时切薄片,浇汁加麻辣肝花,清爽利口,为夏秋美食。

八.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马蹄酥

马蹄酥,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原是佳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是用精粉、猪板油、蜂蜜和白糖等为原料制成,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且耐存放。拼三鲜将熟猪肉切成宽1公分的片、红烧红焖各半、洋芋炸成片、粉皮切成条。用生肉加调料制成水丸子、炸丸子、酥肉块。待肉汤加水烧开后,放入猪肉、丸子、酥肉块、粉皮、再配以虾米、水木耳、水黄花、海带丝、生姜米、胡椒面、韭黄、葱花、香菜、盐、酱油、味精、菠菜等配料。

九. 陕西省 榆林 子洲县 摊黄儿

绥德小吃摊黄,是陕北的一种独特的食品,它的原料是硬黄米面或玉米面,再兑上些白面就能制作而成。因为是用鏊子摊的,于是就叫成“摊黄儿”。有的地方也直接就叫“黄”,可能是因为从它的颜色叫起的吧,因为不论是米面还是玉米面,可都是黄色的。

摊黄时要先将面粉用酵子发起,加碱调成糊就行了。现在市售的摊黄儿则多为小米面和玉米面,再掺以少许白面。面糊的调制有发酵的和不发酵的两种,发面的成品比较松软,不发面的成品则比较筋道。前者用开水将面调稀,晾凉后加入酵面发至起泡并稍有酸味,后者用温水将面调稀。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分底盖两部分,均用生铁铸成。鏊子呈中间凸起之弧状,光滑油亮;周边隆起,便于舀入面糊烙制。盖子的大小恰好扣住底部,盖顶有环,供取下或扣上。摊黄时,把黄鏊子放在炉子上,还要把火压住,火不能大,火大了就焦了。摸上油,将面糊倒在鏊子中间,面糊自己就流满了鏊子,盖上盖,片刻间,只听“吱啦”的一声,就好了,翻过来,再烙一下约1~2分钟即熟,取下盖,用铁铲铲出置箅上,稍凉后折成半圆形即成。合格的成品,色泽焦黄而不糊,味道鲜香,十分惹人喜爱。

摊黄儿的原料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荞面等,也可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

取面粉适量,调为糊状,经发酵后,用勺子舀取,均匀地倾入鏊子中烙蒸。烙制摊黄儿的鏊子俗称“黄儿鏊”或“鏊儿”,为生铁所铸,分鏊身与盖子两部分。鏊子底部铸有三只矮足,鏊身呈圆形,中间凸起,周边隆为楞圈儿状,鏊面光滑,油亮可鉴。盖子为覆碗状,盖顶有环或钮,便于揭扣。烙制时将鏊子置灶炉上,待鏊底烤热后,先涂以食油,再倾入面糊儿,加盖烙蒸。烙蒸约两至三分钟后,只听鏊内水汽“滋滋”作响,表示摊黄儿已熟。这时摊制者取下盖子,用小铁铲将摊黄儿铲出,置于箅上降温,待稍凉后折叠成半圆形,即成。出鏊儿摊黄儿色泽焦黄,香甜可口,十分惹人喜爱。摊黄儿有发酵与不发酵两种。发酵的松软,不发酵的筋道。发酵与否,完全依食者的喜好而定,并可根据不同食者的不同口味儿,酌加咸盐或白糖,以及其他佐料。

摊制摊黄儿要严格控制火量。火力不够,费时;火力太猛,摊黄儿易焦糊。有经验的师傅摊制的摊黄儿,每一张都焦而不糊,色香俱佳,此亦无他,惟手熟耳。

淮宁河川,春秋为狄地,是晋公子重耳避难的地方,晋公子的随从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当地百姓现在还称淮宁河川为重耳川。传说结束十九年逃亡生涯的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奖赏随臣,可介子推却隐居绵山,不愿食君禄。晋文公赏介子推心切,于是下令放火烧山,逼其出山。大火绵延数里,三日才熄。后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被烈火烧焦的尸骨,时在三月五日。晋文公闻讯后,悲痛万分,遂下令每年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是日,举国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寒食节”从此形成。据说“寒食节”初兴时,因担心有人燃薪烧炊,各地1还要深入里闾,逐一检查各家锅灶,看是否有生火做饭者,倘有违令者,便重重处罚。这样一来,谁家也不敢在“寒食节”生火做熟食了;一些想做热食的人家也只能偷偷在“投灶口”或院子里用石块支砌临时灶堂,燃火做饭。时至现在,在一些地方,人们摊制摊黄儿时,仍临时支砌火灶摊制,多不用家里的锅灶。

烙制摊黄儿的鏊子,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在一个村庄里,鏊子这种炊具顶多也就有几个,所以“寒食节”前,人们相互传递,转流使用。依民俗,借用鏊子时,需放入筐内,并用围裙苫严,不要叫别人看见;尤其不要叫狗看见,倘不慎被狗看见,摊制的摊黄儿则易碎且乏味。此为乡里荒唐可笑之陋俗,其实是没有一点儿道理的。

在陕北一些地方,也有在四月八日吃摊黄儿的习俗,有俗语云:“四月八,不吃摊黄儿不得发,吃了摊黄儿快倒塌”(一说“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发,吃了豆腐快倒塌”)。农历四月八日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日,是日吃摊黄儿是否与纪念佛祖诞生有关,尚不得而知。

十.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陕北洋芋

陕北洋芋好,美誉满三秦。陕北是著名的“洋芋之乡”,各县市都产洋芋,年产约20亿公斤。尤以榆林地区南部的佳县、清涧、绥德、子洲、横山、靖边等6县为多,品质较佳,驰名全国。全地区年产量在10亿公斤以上。此外,延安地区的子长等县也多,年种植9万多亩,年产1亿公斤以上。主要种植红皮和白皮两个品种,因其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外皮光洁,色泽艳雅,个大肉肥,质地细致,营养丰富,含淀粉较高,比其它产地高2%,耐贮耐运,品质优良,食用加工均宜,在全国洋芋品种中名列前茅,是深受洋芋产区欢迎的热门良种。

陕北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属暖、中温带,干旱草原性气候,年均气温10℃,年降水量450毫米,年日照2600小时,昼夜温差大,光合生产率高。无霜期150天左右,土壤为黄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为洋芋的正常生长和高产优质提供了有利条件。陕北洋芋,个大、肉沙、味美、营养丰富全面。它的块茎含淀粉约22%~26%,蛋白质3%,脂肪0.1%~1%,每公斤还含有维生素C160毫克,以及钙、磷、铁、钾、维生素B1、B2、B9和胡萝卜素等,含热量660~1130千卡。其矿物质的含量比一般谷类粮食高1~2倍。1个人若每天吃0.5公斤洋芋,便可获得足够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在工业上,洋芋的用途更为广泛。它可以加工淀粉、酒精、合成橡胶、电影胶片、人造丝、香水、葡萄糖、糊精、糖浆等数十种工业产品,因此有“万能作物”的称号。洋芋又是一种药物。早在古代,人们就用它来治疗肠胃不适,热咳等疾病。食之有和胃、调中、益气之功效。治疗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皮肤湿疹等都有明显的疗效。生洋芋捣泥外敷,治湿疹、腮腺炎、烫火伤;鲜洋芋汁,内服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慢性胃痛、习惯性便秘、催吐解毒等作用。它又是“减肥食品”,具有保健作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