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藏族特产 图片 藏族特产食品有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藏族特产 图片 藏族特产食品有什么更新时间:2024-01-30 06:36:44

一. 西藏 昌都 江达县 藏族酥酪糕

藏族酥酪糕

(1)将提取过奶油的乳白色淀粉(藏名曲热)凉干,用磨磨成粉末。(2)拌入黄油(奶油)、白糖、人参果(角麻)、葡萄干、桃仁等,做成圆形、方形,表面有红丝绿丝的表现吉祥、长寿图案的醍面胚,放入笼屉内蒸熟,宾至可整块献上,或切成片状。特点:奶味甜点,有滋补强身功效,为藏胞待客糕点。

二. 四川省 甘孜州 九龙县 藏族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三. 四川省 甘孜州 色达 色达藏族糌粑

色达藏族以糌粑、面粉、牛羊肉、酥油、奶汁品为主食,糌粑系将青稞粮食炒熟后磨成粉,大都呈白色,香味扑鼻。其吃法通常有两种,—是“团糌粑”,即在糌粑中掺茶,放少许酥油、奶渣用手拌匀捏成坨而食,其二是“舔卡提”,即将糌粑和酥油拌匀后紧按碗中,斟入少量清茶,喝完茶后,用舌舔食,舔完一层后,又斟清茶,喝之,舔之,反复如是。

四. 西藏 日喀则 吉隆县 藏族围裙

藏族围裙

特点:藏语称为“帮典”,以贡嗄县姐德秀围裙厂所产最为著名。系以藏南纯羊毛为原料织成。

五. 西藏 那曲 班戈县 藏族头饰

藏族头饰规范、严谨、风趣,又因地区、年龄、婚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说起来饶有兴趣,下面例举几种头饰,以飨读者。

姑娘的头饰。藏族姑娘同汉族姑娘一样辫一根独辫子,辫子的根部用红头绳扎成约四寸长的发枕,藏名叫“呷纠”。唯独不同的是藏族姑娘独辫子成三角形盘于头顶,更显得美观、大方、素雅。

已婚妇女头饰。姑娘是独辫子,已婚妇女则是双辫子,没有发枕,红头绳长于发辫,然后将两根辫子从脑后左右交成圆形盘于头顶,显得端庄、大方、成熟。

牧区妇女头饰。牧民妇女头饰没有婚否标记,不管老少都辫成若干细辫子,象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一样,然后将若干细辫子分为两根,并配以大红大绿的头绳,将珊瑚、蜜纳、松耳古、九眼珠等昂贵珠宝尽其串在两根发辫上,从后背拖齐裙边,若盘在头顶,盛似一顶珠光宝气的桂冠,非常气派。

守孝头饰。汉族守孝男女均戴黑纱,藏族则不同,只有在妇女头饰才能辨别。当年守孝辫发辫用绿头绳(姑娘亦如此),翌年用淡红色头绳,第三年恢复用红头绳。

老姑娘头饰。藏民老姑娘头饰既不同于已婚妇女,亦区别于青春年少的姑娘,老姑娘亦是独辫子,配以淡红色头绳,盘于头顶,只是没有发枕。

男式头饰。藏民男子普遍留有长辫子,他们将头顶上的头发留着长辫,而将头顶以下的发剃去,男子的辫子不用红头绳,而是用黑头绳,同头发融为一色。辫法亦不相同一般妇女的辫子分为三小束辫就而成,而男子的辫子则分为四小束或五小整辫就而成,所以男子的发辫成扁平的编织型,显得紧卷有力。

六. 西藏 昌都 左贡县 藏族奶品

奶品最普遍的是酸0和奶渣两种。酸0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语称“俄雪”。酸0是牛奶经过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份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在煮牛奶过程中,还可揭起奶皮,藏语叫“比玛”。

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样,好吃又富有营养。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在零食品种不多的西藏,大人们常把奶渣给小孩当零食。

七. 四川省 凉山 木里藏族自治县 木里沙棘

沙棘果实酸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其所含的 20多种氨基酸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丰富的维生素C、E、B1、B2、P,叶酸,叶酰胺以及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沙棘果中的5-羟色胺。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作用。 沙棘果具有滋补肝肾,补脾健胃,高经活血的功效,特别适合老人,妇女、儿童食用。

八. 四川省 凉山州 木里藏族自治县 彝家回锅蛋

在凉山,回锅蛋几乎是大大小小彝族风味餐馆里必备的彝家菜肴。我第一次吃到回锅蛋,也就是在这样的彝家饭馆里。

没错,乍一听名字,第一反应联想到的是我们平常经常吃到的回锅肉。这回锅蛋和回锅肉有什么关系?好奇之心,驱使我在回锅蛋刚端上桌,刚刚落定之时,就忍不住立即动筷子夹起半个鸡蛋,品尝起来。“嗯……不错呢!”忍不住的赞叹之声叫了出来。这半个鸡蛋表面金黄、附着红色的辣椒碎块,吃在嘴里,外酥内软,蛋白绵软爽滑富有弹性,蛋黄粉嫩,不光有鸡蛋的香味,还真能吃出回锅肉的那种味道来,麻辣鲜香中融合了蒜的香味。鸡蛋里吃出回锅肉的香味,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

虽然不知第一个创新制作回锅蛋的人是谁,但猜想大抵还是受了回锅肉的启发。一经打听,这回锅蛋的做法,还真和回锅肉的做法很雷同。通常,先将鸡蛋煮熟后去壳,再把鸡蛋从中间切成两半。然后把切好的鸡蛋放入烧好的油锅内,稍微炸一下,当看到鸡蛋表面有些金黄就可捞起来,放在旁边备用,注意不要炸过了。接下来的做法就和做回锅肉做法差不多。在锅里放上油,烧开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姜末、蒜末翻炒至香味飘出后,放入炸好的鸡蛋和蒜苗一起炒熟,最后放盐、味精等调料后即可起锅。

白水鸡蛋简单的回一回锅,加入些平常的佐料,一道美味的回锅蛋就做成了,味道和之前刚煮好的鸡蛋就有了很大的差别。由此,遂想到那些刚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们,就如那白水鸡蛋似得齐刷刷的大都差不多,但进入社会后,因为不同的环境、各自不同的境遇以及自我喜好中的不1炼,最终走出的是丰富又各自千差万别的人生滋味。

九. 青海省 海南 同德县 藏族酸奶

青海省藏族地区是牛奶的海洋,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鲜奶源源不断地流进奶桶。用牛奶制成酸奶,是藏族老少喜食的佳品。

制作方法:

1.将牛奶煮沸,倒入容器内,加入少量酸牛奶作发酵剂,温度控制30~40℃,使乳酸菌大量繁殖,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

2.随着乳酸酸度的不断增加,牛奶中的酪蛋白开始沉淀,就凝结成嫩豆腐状的酸奶,并产生一种芳香气味,即可食用。

产品特点:色洁白,宜解暑生津。

十.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中甸藏族木碗

中甸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凡来到中甸县的人,几乎都要买一套当地的木碗,带回去作纪念。中甸木碗,是藏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工艺品,藏族人民由于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劳动,流动性大,不便使用容易破碎的陶瓷碗和又贵又重的金属碗,轻巧实用,价廉物美的木碗即因之盛行,受到普遍喜爱,木碗系选用桦树等的树疙瘩经雕琢而制成。制作中要经过选料、晾干、做毛坯、水煮、修整成型、上漆等多道工序,制成的木碗,一套三个,两大一小,两个大碗可将小碗扣合于其中而成一个扁圆的 “木球”,十分精巧,而且木碗质地坚硬,碗面光滑,纹路清晰,经久不变型破裂。因此木碗也为各族人民所欢迎,争相购买,供不应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