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邢台土特产手抄报 邢台历史文化手抄报内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邢台土特产手抄报 邢台历史文化手抄报内容更新时间:2024-01-15 10:51:28

一. 山东省 滨州 博兴县 天彩棉手织布

主产博兴县。以天然彩色棉为纺织原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漂染、煮炼等化学处理,不含甲醛、偶氮、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具有亲和皮肤、舒适止痒、抗静电、不起球、透气好等特点。经手工织造,再结合人性化设计理念,成为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态珍品。

二. 河北省 邢台 沙河市 沙河排骨

沙河排骨

沙河排骨是沙河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有红烧、清炖、清蒸、干炸、酱焖等烹饪手法,口感醇香,回味无穷。

做法

1、葱切段;姜切片;排骨剁成4厘米长的块,洗净控干水分,加入少许酱油、水淀粉拌均,用热油炸成金黄色捞出。

2、将排骨放入锅内,加入水(以漫过排骨为度)、酱油、料酒、精盐、大料、葱段、姜片,尝好味,用大火烧开后,转微火焖至排骨肉烂即成。

制作关键:排骨挂上淀粉后,要用旺火热油炸,要烧下,多分几次下锅,这样排骨才炸得好。如油凉、火微,排骨炸不好,淀粉易脱糊,烧出的排骨乱汤,成菜不利索。

特色:味道香咸,排骨酥烂,色泽金红。

三. 河北省 邢台 南宫市 南宫韭菜

南宫韭菜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的。南宫韭菜种植历史悠久,因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所产韭菜以质优、鲜嫩、肉厚、味美而深受消费者欢迎。

南宫韭菜种植由来已久,但由于效益不高,多处于自种自食状态,民间曾有“烂韭菜破疙瘩(菜),吃不了送亲家”的俗语。近几十年来,南宫韭菜种植经历了从大田到半阴半阳的土棚子,再到温室大棚,由零散种植到万亩种植示范基地,从常规种植到无公害生产,从提篮叫卖到供不应求的过程。

针对黄韭田间种植布局分散、标准不一的现状,该市制定了黄韭发展规划,规划了黄韭种植示范区。1999年通过省无公害产品认证,2001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绿洁”商标,2002年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韭菜之乡”。目前,该市无公害韭菜生产基地已达2.8万亩,年产无公害韭菜11.2万吨,亩均效益超8000元,农民年收入可达1.8亿元,“绿洁”牌无公害韭菜已远销到北京、石家庄等大中城市。

四. 青海省 海西州 德令哈市 德令哈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青海高原牧民对羊肉的一种独特吃法。因吃时一手持刀切割,一手抓肉入口而得名。烹调方法十分简单,先以新鲜羊肉用水煮熟,再加盐或蘸盐即可食用。经过烹制的羊肉熟而不烂,肉味鲜美。原为牧民在游牧过程中的一种简便进餐方法,现已成为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之一。

五. 河北省 邢台 南宫市 “银宫”皮棉

“银宫”皮棉

南宫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市、棉花百强县市、河北省棉花之乡、该市皮棉于2000年2月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银宫”牌商标,同年,该品牌皮棉被全国品牌棉花评审委员会评为全国“十大名牌”产品,2001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银宫”牌皮棉被评为名牌产品,2000—2002年连续三年在中国(廊坊)北方农副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名优产品,2002年南宫市被河北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棉花之乡”。

棉花种植历史悠久,长年种植面积达2.5万公顷,以高产优质而享有“金南宫”之誉,被列为全国优质棉基地、棉花百强县(市),“银宫”牌皮棉评为全国十大棉花名牌。该市生产的“银宫”牌皮棉具有绒长、绒细、含糖量低的特点,主体品以二、三级为主,纤维长度在29—31mm,马克隆值在3.7—4.9,比强度24.4—24.6。因其品质高、质量好,受到了国内外客商的普遍欢迎,其产品供不应求。

南宫市种植棉花历史有300余年,棉花是南宫市农业的主要经济作物和重要经济支柱,种植面积一直占总耕地的30%~50%,素有“冀南棉海”之称、“金南宫”之誉。五十年代,南宫的全国劳动模范巩玉波发明的棉花“杨枝把诱蛾杀虫”技术在全国推广,并载入农业教科书;七十个代邢台农科所与南宫合作选育的棉花新品种6871(冀棉1号)在黄淮海棉区推广,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旱碱地中低产棉田综合增产技术研究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九十年代的地膜棉技术与近年推广的棉田膜下滴灌技术均为提高棉花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技术保证。南宫人世世代代种棉花积累的习惯和经验,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棉花文化”。

六. 青海省 海南 兴海县 草原手抓羊肉

仲夏到初冬是草茂羊肥的黄金季节,也是吃最鲜嫩可口的手抓羊肉的好时机。此时,倘有贵客来到,喝过奶茶之后,热情好客的牧人便到羊群里挑选出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只需喝三碗奶茶的寒暄功夫,一大盘层层叠叠、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就端在你面前了。

羊肉上还插着几把锋利的藏刀。这一盘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泽诱人,用刀割吃,虽然吃得嘴油的手滑,但仔细品味,爽而不腻,油润肉酥,质嫩滑软,滋味不凡。草原牧民煮手抓羊肉有独到之处。烹调操作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盐,吃时蘸盐),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

草原上的手抓羊肉,色、香、味、形都代表了草原牧人的粗犷、豪放、热情、虔诚和好客的性格;青海各族人民,无论是回、汉、蒙古、撤拉,都用手抓羊肉作为敬容的上好食品。近年来旅游事业大发展,青海各地宾馆已把手抓羊肉列为青海风味名菜的之一。

七. 河北省 邢台 临城县 赵庄苹果

赵庄苹果

赵庄苹果生长于海拔300-500米的太行山深处。这里层峦叠嶂,空气清新,日照丰富,昼夜温差大,利于糖份积累;沙质土壤富含多种矿物质,浇灌以深山密林中的纯净山泉水。

赵庄苹果,在生长过程中,中国农业科技大学的教授亲临指导,严格要求:剪枝、疏花、套袋、转果、特别配制的中草药驱虫剂、黑光灯治冲、草把子诱蛾……历经一百多道工序,通过国家食品认证,多次在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获奖。

八. 河北省 邢台 广宗县 苦累

在过去,每到春夏相交,青黄不接时,穷苦人家里短菜少粮,于是就用各种野菜拌上玉米面、高粱面,甚至麦糠、米糠,上锅蒸熟用来果腹。所以便有了这样的名字——“苦累”,意为又苦又累。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苦累”已不再是苦与累的代名词,也不再是人们用来果腹的食物。人们为牢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所以把“苦累”改名为“忆苦思甜”饭。在做法上,也是粗粮细做,味道可口,倍受人们欢迎,因而成为一道传统的地方特色美食。

“苦累”取材广泛,制作方法简单。可以一食两用,一道“苦累”,连饭带菜就都有了,既味儿美又实惠,所以人们都热衷于做“苦累”吃。制作“苦累”可以采用蔬菜或野菜,如:豆角、榆钱、槐花、扫帚苗、茼蒿等(用豆角做的也称“豆角花”)。制作时需备好:蔬菜,干面粉,盐、蒜末、花椒、食用油、香油等辅料。制作方法是:首先,把选好的蔬菜洗净,切成小段或丝状,加适量盐腌制二十分钟左右,盐出菜中的水分,然后把菜控干,加入适量干面粉搅拌,要边加面粉边搅拌,拌到菜上均粘上一层面粉成独立的样子为止(面粉不要一下子加太多,要一点一点的加)。注意面粉要是加少了,做出的“苦累”,吃起来会发粘,不爽利;面粉放多了就会发干,吃起来会比较干硬。料备好后,在蒸锅的蒸格上铺一层干净的湿纱布,锅中加上清水,把拌好的菜均匀的铺在纱布上,上锅蒸,待水开后再蒸上半小时左右就熟了。在炒锅中放上底油,用花椒炝锅,蒜末煸香(也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炝入辣椒、肉末等。盐不能加多了,因为它是主食,但太淡了也不出味儿)。倒入蒸熟了的“苦累”搅匀即可。这时,一道既味儿美,又营养丰富的“苦累”就做好了。

九. 河北省 邢台 宁晋县 宁晋鸭梨

宁晋鸭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宁晋县果树面积22.7万亩,年产雪梨、鸭梨近30万吨。为做大做强以梨为主的果品产业,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宁晋县林业局深入调研,掌握市场动态,为群众销售果品牵线搭桥,全力做好果品产业后期服务工作。截至目前(2005年9月),全县果农销售梨25万吨,平均价格高于往年,最高价达每公斤3元。

一、深入调研,掌握销售动态。为深入了解产销形势,掌握市场动态,今年5、6月份由县0组织,主管县长带领县林业局与果农代表到上海、宁波、深圳等我国东南果品市场进行考察,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同时,县0组织专门力量对梨果产业产、贮、销各方面进行调研,查问题、找不足,县林业局及时派出技术人员为果农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为果品销售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牵线搭桥,力促果品销售。为促进梨果销售,拓展畅通销售渠道,在梨果成熟的8月2日,宁晋县召开了首届“2005梨果销售推介会”,邀请了60多名省内外客商,果品销售经纪人,协会(合作社),生产大户参会,商家与果农实行面对面洽谈。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社、邢台市电视台、邢台日报对推介会进行广泛宣传报导,有力的促进了果品销售。

三、积极参加农交会,提高果品知名度。宁晋县把参加第九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作为展示实力,提升品牌知名度,促进梨果交流、交易、开拓市场,推动全县梨果再上新台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要的举措,认真组织备展。在第九届中国(廊坊)农交会上,宁晋县燕赵果业有限公司选送的燕赵牌鸭梨“燕赵”牌鸭梨获“果王”称号,“燕赵”、“绿唐”牌系列梨果全部获“河北省名优果品”称号,为扩大梨果知名度,提高销售价格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宁晋鸭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河北省宁晋县 《关于划定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意见》(宁政[2005]70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河北省宁晋县现辖行政区域。

十. 河北省 邢台 南宫市 南宫黄豆

黄豆也称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编的《史记》中,头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卜慕华指出:“以中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收有西周时代的诗歌300余首。其中多次提到菽。由《诗经》来看,中国栽培大豆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描叙夏商时代之作《夏小正》中指出:“五月参见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时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