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西安康特产黄豆 陕西安康的酱豆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西安康特产黄豆 陕西安康的酱豆子更新时间:2024-01-17 06:36:00

一. 陕西省 安康 平利县 平利生漆

平利生漆在长年来被看作室国漆中的珍贵品种,属于性能极佳的一种纯天然的涂料,拥有悠久生产历史,并且品质优良而著名于世。并于2004年12月,陕西安康平利县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中国漆树之乡”。

平利生漆的纯度高达81%,具有色泽光亮、转色快、回缩力大、抗冲击力强、干燥性能好等特殊优点,实属国漆中的“珍品”。”,畅销各地并走红国际市场,远销日本、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全县现有漆林10万亩,年产生漆250吨左右,产量位居全国之首。

平利生漆具有色泽光亮、转色快、回缩力大、抗冲击力强、干燥性能好等特殊优点,居《本草纲目》载"漆树人多种之,以金州者(时平利隶属金州)为佳,故世称金漆",而"牛王漆"又为金漆之珍品。地处秦巴山区的平利县坐落在陕西南部,是生漆的出产地,年产生漆百余吨,质量好,价位适中,常年远销于湖南、福建等南部地区,有极大的影响与市场,被誉为中国的国漆。

全县现有漆林10万亩,年产生漆250吨左右,产量位居全国之首。本县科技人员与漆农共同研究培育的“金州红”、“高八尺”、“大红袍”等优良品种,经专家鉴定,具有高产、优质、速生、抗逆性强的优点,其中“大红袍”漆树于1985年在全国漆树品种鉴定会上被评为全国漆树优良品种之冠。

早在清乾隆年间,以平利产地牛王沟而得名的“牛王漆”,以“漆液清如油,光亮照见头,搅动琥珀色,挑起如钓钩”为特点,被誉为“国漆”。

二. 陕西省 安康 镇坪县 镇坪黄连

镇坪黄连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镇坪黄连

黄连又名王连、支连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黄连属,一种常用中药,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作用。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镇坪黄连,种植历史悠久。明末清初,江西、四川、湖北大批药商纷纷来这里办会馆、建基地、发展贸易,形成了“无地不药、无农不药、无商不药”的局面。据县志记载,清咸丰年间,镇坪生产黄连200余担。1958年,国务院发布了《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的指示,以集体办药场的组织形式,在海拔1400米以上林区种植黄连。公社、大队办起药场99个,是解放后大面积栽植黄连的第一步。1984年,镇坪县黄连研究所成立,承担全县黄连基地建设,为镇坪黄-展提供了坚实地技术保障。

地域范围

镇坪黄连保护区域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南部镇坪县,地处陕西省最南端,东至城关镇友谊村,南至华坪镇榆龙村,西至上竹镇化龙村,北至曾家镇金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9° 11′-109° 38′,北纬31° 42′-32° 13′。涉及华坪、钟宝、小曙河、曙坪、上竹、城关、牛头店、洪石、曾家等9个镇41个行政村,总生产面积10万亩,年产量0.1万吨 。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镇坪黄连属味连,根茎丛生,形似鸡爪,少有过桥,外皮灰黄,质地坚实,易折断,断面整齐,茬鲜黄,味极苦。2.独特内在品质指标:镇坪黄连药用部分为地下根茎,含有多种生物碱,主要有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素等,其中小檗碱含量不低于5.50%,表小檗碱不低于0.80%,黄连碱不低于1.6%,巴马汀(C21H21NO4)不少于1.5%。3.安全要求:镇坪黄连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安全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相关规定。

三. 陕西省 安康 宁陕县 干盐菜

当青菜(一般多为芥菜、罗卜缨)大量上市时,家家都凉晒切碎,按比例拌上食盐、辣椒面、姜沫装进坛内密封,五至七天取出摆开,凉干水气就可长期保存,吃时先把切好的肥肉放进热锅,等油熬出后就把干盐菜倒入将肉盖住,不要搅动,加水淹过盐菜为宜,等其煮到水干菜软时,加点葱蒜等佐料,炒后食用。味道独特,肉香而不腻,属上等佐饭之菜。

四. 陕西省 安康 石泉县 石泉蚕丝

石泉蚕丝是陕西安康石泉县的。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云雾山镇、曾溪镇、中池镇、后柳镇、喜河镇、熨斗镇、两河镇、饶峰镇、池河镇、迎丰镇现辖行政区域

《石泉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石泉蚕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石政函〔2017〕54号

安康市地方标准DB6109/T270.1-13-2017:

《“石泉蚕丝”地理标志产品系列生产技术规程》

五. 陕西省 安康 宁陕县 香菇丸子

香菇丸子:香菇,色泽暗红,肉厚质美,含高蛋白,低脂肪,将香菇与鸡肉混合制成,醇香滑嫩,口感颇佳。( 安康)

六. 陕西省 安康 汉阴县 野猪腊肉

野猪腊肉系公司选用玉米,杂粮,野草喂养等。经传统工艺烘烤精致而成,公司出产野猪腊肉是无工业污染,无生长激素,富含纤维素,氨基酸等高级营养成份和人体不可缺失的硒,VC,钾,锌,铁等微量元素的绿色产品。本品质地纯正,色鲜味美,清香扑鼻,回味悠长。是都市人品陕南风味,饱乡肴口福的最佳食品之一,更是馈赠亲朋的上等礼品。

七. 陕西省 安康 旬阳县 旬阳拐枣

旬阳拐枣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旬阳拐枣是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的。旬阳拐枣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成熟,种植面积大,拐枣原料量大质优,近年来,成为外地客商的抢购农产品,远销南韩、日本等国,拐枣潜在研发价值巨大,市场销路看好。

拐枣学名枳 ,陕南秦巴山区一大,在旬阳主要有红拐枣、绿拐枣、胖娃娃和白拐枣(多为野生)等5种,以胖娃娃和白拐枣两个品种较佳,果大、味好、产量高、耐贮藏。

旬阳拐枣资源丰富,而且产量高、品质优,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其果实、叶子、更梗、种子及根等均可入药,含有1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还富含铁、磷、钙、铜等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碱。其果梗可以作为酿酒、制糖的原料,可作香槟、汽酒、汽水等饮料,还可以加工罐头、密饯、果脯、果干等精美食品,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旬阳拐枣适应环境能力强,抗旱、耐寒、耐瘠薄土壤、喜阳光,多生长在海拔1000m以下的沟边、溪边、路旁或较潮湿的山坡丘陵。定植后一般3-5年开花结果,10年左右进入盛果期,一般株产果梗20-30公斤,20年左右每株可产150-200公斤,盛果期较长,一般在30-40年左右。

拐枣是旬阳一大,旬阳拐枣做为抗癌、解酒、护肝、降脂等保健品的主要加工原材料,近年来已发展到2万亩,大量出口韩国、日本、朝鲜等国,已创出特色品牌,在市场上具有很大冲劲。

拐枣在我国栽培利用的历史久远。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诗句。据《辞源》解释:“枸即枳椇,南山谓之秦岭”。《陆疏》中说:“枸树山木,其状如栌,高大如白杨,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古语云:“‘枳枸来巢’,言其味甘,故飞鸟慕而巢之”。另据《陕西通志》记述:“华州(即今华县)有万寿果,叶如楸,实稍细于箸头,两头横拐,一名拐枣,紫红色,九月成熟,盖枳棋也”。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对拐枣有浓厚的兴趣。前苏联一位学者,对拐枣作过不少研究。他认为拐枣在地球上已有500~1000万年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果树之一。

拐枣的“果实”,其貌不扬,它没有美丽的色泽,也无苗条的外形,而是棕灰色的,像弯弯曲曲的棒状物,有如筷子般粗细。没吃过它的人决不认为它竟可以吃,以至不屑一顾。可是,当你放在嘴里细嚼慢咽后,才觉得它味如枣,甜似蜜,醇香—甘美,真有点像葡萄干呢!令人吃了还想再吃。

地域范围

旬阳拐枣保护区域位于陕西东南旬阳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8′-109°48′,北纬32°29′-33°13′,东到蜀河镇兰滩村,南到铜钱关镇铜钱关村,西到桐木镇岔园村,北到仁河口镇王莽山村,涉及城关、构元、棕溪、关口、蜀河、仙河、双河、红军、小河、桐木、仁河口、赵湾、麻坪、甘溪、白柳、吕河、段家河、神河、金寨、石门、铜钱关等21镇305个行政村(居、社区),总保护面积13.1万亩,现有生产面积6万亩,年产量1.21万吨。

八. 陕西省 安康 镇坪县 镇坪腊肉

镇坪腊肉

镇坪腊肉是美味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地方,采用无公害养殖基地出产的生猪,经定点屠宰后,用特制配方研制、熏炕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有礼品包装、即食腊肉干等产品,远销各大中城市,深受人们喜爱!

九. 陕西省 安康 岚皋县 陕南白山羊

陕南白山羊产于陕西省南部地区,是产肉性能较好的一个地方品种。主要分布于山西南部地区汉江两岸的安康、紫阳、旬阳、白柯、西乡、镇巴、平利、洛南、山阳、镇安等县。

外貌特征:陕南白山羊头大小适中,头中等,鼻梁平直,有的羊有角,颈短而宽厚。胸部发达,背直而长,腹围大,肋骨拱张良好,背腰长而平直,四肢粗壮,尾短上翘。被毛以白色为主,少数为黑、褐及杂色。陕南白山羊短毛有角羊分为细小线角和粗大板角两种,短毛无角者毛被短、稀粗。短毛羊性温驯,早熟易肥。长毛有角羊性烈好斗;无角长毛羊肩、侧、股部较长粗毛。

品种性能:陕南白山羊性成熟早,8~12月龄可初配,产羔率平均259.0% 。 成年公羊体重33.0 公斤,母羊27.3 公斤,6月龄羯羔体重相当于成年的51.5% 。产肉性能6个月龄的羯羊屠宰前体重平均为22.17千克,胴体重为10.10千克,屠宰率为45.56%;1岁半的羯羊屠宰前平均体重为35.27千克,胴体重为17.84千克,屠宰率50.58%。各龄羊屠宰率和净肉率都高,抓膘能力强,产肉力好。肉呈红色、肉质细嫩,膻味小。板皮幅面大、致密而拉力强。还有一定产毛和产绒的能力。

利用情况:陕南白山羊的肌肉细嫩,脂肪色白,膻味轻,板皮品质亦好。尚未广泛开发利用,要加强选育,提高产肉性能。

十. 陕西省 安康 石泉县 金蚕丝被

金蚕丝被

丝绸之源

金蚕故乡

陕西省石泉县早在秦汉时期就盛行兴桑养蚕,世人皆知西去欧洲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那么绸之源在何处呢?西汉皇帝为褒奖蚕桑事业的发展,御赐“鎏金蚕”圣物(国家一级文物)于公元1984年在石泉县中国万亩蚕桑基地池河镇出土,向天下揭示了这一秘密。

近年来,石泉县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历史机遇,把蚕桑生产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支柱产业来抓,采取各种措施狠抓蚕桑产业发展,现已形成了育苗、植桑、制种、养蚕、收烘、缫丝及蚕丝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蚕丝素有“纤维皇后”之美誉,其柔软、轻盈、顺滑、透气,对人体肌肤有保健作用,深受崇尚自然、追求健康人士喜爱。石泉生产的天然蚕丝被是以当地优质蚕丝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经过“经纬网幅”等工序精心制作而成。长期使用天然蚕丝被能增进人体健康,可促进睡眠,美容美肤,延缓衰老,并具有防螨、抗菌、抗过敏、降低胆固醇浓度、血糖脂、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功效。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