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五香豆干开江特产 开江特产豆干魔鬼辣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五香豆干开江特产 开江特产豆干魔鬼辣更新时间:2024-01-07 01:12:31

一. 上海市 静安区 城隍庙五香豆

城隍庙五香豆用料讲究,火候适当。所用原料是专门选自浙江省余姚县出产的蚕豆,挑选极为严格,黄皮豆和虫蛀豆都不能用,要使用清一色的青皮豆,洗干净用水煮。烧煮用的是双眼灶,上面放一只清水锅,一只糖水锅。当清水锅水温达到摄氏60度左右时候,再把洗净的蚕豆放进去,煮一段时间,豆熟后往糖水锅里捞。但捞豆以前,要先把一定比例的糖精和香草、香精放在糖水锅里,再往捞出的蚕豆上撒点盐,放进糖锅里后要不断地翻动。翻动时,要从锅边周围用笊篱慢慢往下推着翻。这样能把豆煮得均匀入味。半个小时左右,见豆皮上泛出盐花,可以起锅把豆晾在竹丝容器里,凉透、干燥后即为五香豆。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吃到嘴里香喷喷、甜滋滋,别有风味。

城隍庙五香豆,是中国上海。“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这是凡到城隍庙中外游客众口一致的评语。城隍庙五香豆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吃到嘴里香喷喷、甜滋滋,别有风味。在上海,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文化:五六十年前,上海的老城隍庙内开设了一家名为“兴隆郭记”的五香豆店,专门经营自产的奶油五香豆,生意兴隆非凡,口碑载道,远近顾客纷至沓来,不久,就成为家喻户晓,晓脍炙人口的上海风味。

郭瀛州,又名郭宗儒,清光绪34年(1908年10月23日),生于江苏省杨中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家乡闹灾,18岁就背进离乡,只身来到上海。举目无亲,历经艰难坎坷。在十年的颠簸生活中,先后在南市的西姚家弄,阜民路一带以摆小书摊为生。抗战期间也曾在雷云轩烟杂店谋生。

三、四十年代过来的上海人都知道,上海滩曾流行过“茴香豆”,此豆韧而不坚,软而不涩。在当时老城厢附近的街头巷尾,生意也颇兴旺,但知晓该豆配方,掌握其烧煮技艺者屈指可数。

说起五香豆的发展史,据“老上海”称:当初,城隍庙建成后,香火鼎盛。庙市上顾客、游人川流不息。商贩们纷纷来此设摊做生意。有一位名叫张阿成的外乡人,弄了一只煤球炉和一口铁锅,边烧卖,做起了五香豆生意。豆味虽一般,但烹时四溢的香味,吸引了众多顾客,买一包尝尝味道。美中不足的是,豆皮虽香,但豆肉夹生。为此,常和顾客发生争吵。在邻近设摊经营五香牛肉和豆腐干的商贩郭瀛洲,见做五香豆生意本微利厚,就改行试烧五香豆。他决心“取其所长,攻其之短”,与张阿成一比高低。凭着他烧五香牛肉“选料好、加工精”的经验,选用了嘉定产的“三白”蚕豆,在配料上动脑筋,加入了进口的香精和糖精,并注重调试火候。烧出来的五香豆既不夹生,又香甜可口。后来,他又发现,用铁锅烧豆,表皮发暗,色泽不美,遂精益求精,定制了一次能烧四十斤豆的大紫铜锅,做到色、香、味俱佳,口感呈软中带硬、咸中带甜,深受顾客赞誉,生意越做越兴隆。

此时,正巧商场里的“雷云轩烟嘴店”的老板,因故歇业返乡,委托郭代为看守店房。郭借此机会,利用这间铺面,收摊开店,取名“郭记兴隆号”。在牛皮纸制作的包装袋上,印刷了郭瀛洲的头像和双龙商标。扩大经营后,产品也从零售发展到兼营批发。不仅沪上车站、码头、茶楼、酒馆、影剧院门口出现了设摊和提篮叫卖五香豆的商贩,还开始远销海外。1956年,“郭记兴隆号”改名为“城隍庙五香豆”,如今,豫园商城内专设了五香豆商店,附近还有五香豆厂,产品已远超历史最高水平,其名声远扬。

二. 福建省 南平 建阳 五香卷

五香卷

五香卷是建阳地区的传统名小吃。长期来,每逢过年过节、婚寿喜庆,家家户户必备卤面,配以五香条来招待亲朋好友,这已成了石码的传统民俗。

五香卷的主要原料:猪瘦肉、淀粉、洋葱、精盐、味精、砂糖、五香粉等。

三. 湖南省 常德市 石门 石门五香丸

石门五香丸,又名舒筋丸,是石门人民喜食的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每个从外地到石门来的人,都希望能吃上石门五香丸而一饱口福。石门五香丸制作时,先将鲜蕃薯洗净、去皮、煮熟,捣成糊状,与磨成粉子的黍子、粟米、高梁、玉米、糯米(俗称五谷粉)以及辣椒、花椒、胡椒、桂皮、橙皮、茴香、苍蒲末充分拦匀,制成皮子,再将捣烂了的蒜果、葱头、生姜、碎素猪肉做成馅子,包在皮子内,做成丸子。然后将丸子放在油锅内煮炸数分钟后捞起,沥干即成。石门五香丸色泽金黄,其味香甜可口。它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通气活血强筋的效力。相传李自成兵败受伤退居石门夹山,一老翁收留了他,每天做五香丸给他吃,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现在,石门澧水一带的人受了一点伤,都喜食用,故又称为“舒筋丸”。( 常德)

四. 四川省 达州市 开江县 开江麻鸭

开江麻鸭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江麻鸭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开江麻鸭,羽毛呈灰褐色,善潜水、耐粗饲、肉质鲜、嫩、细、红、油、沙。

开江县倾力打造“中国麻鸭之乡”

一是着力抓好产业规划。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饲养、模式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百、千、万”水禽工程。到2016年,培育年出栏麻鸭5000只以上的大户100户、年出栏1000只以上的大户2000户、年出栏5万只的养殖小区10个,建成麻鸭标准化养殖小区93个、基地乡镇10个,出栏麻鸭2000万只,麻鸭收入占农民牧业收入31.2%以上。二是着力抓好品种选育。对开江产区的四川麻鸭进行选优去劣、提纯复壮,育成经国家育种委员会认可的开江麻鸭品种,优质品种在县域内覆盖率100%。三是着力抓好科技推广。加强对开江麻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畜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行动,县畜禽品种改良站对麻鸭产业发展实行定点帮扶、跟踪服务,麻鸭产业龙头企业落实“五包”责任制。四是着力抓好品牌创建。扶持企业申报有机、绿色、无公害畜产品和地理标识,加大对开江麻鸭的宣传和培育力度,不断提升产业美誉度,力争到2016年成功建成“中国开江麻鸭之乡”。

开江县畜禽改良站

所在地域:2013年

地域范围

开江麻鸭主要产于四川省开江县,产区位于东经107°42'06''—108°05'07'',北纬30°47'40''一31°15'28''之间,分布于开江县的新宁镇、普安镇、永兴镇、新太乡、灵岩乡、回龙镇、天师镇、骑龙乡、长田乡、沙坝场乡、梅家乡、讲治镇、宝石乡、甘棠镇、靖安乡、任市镇、新街乡、广福镇、长岭镇、拔妙乡等20个乡镇,产区面积1033.8平方公里,年出栏麻鸭1350.26万只。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及肉质特征:开江麻鸭产蛋性能好、屠宰率高。开江麻鸭500日龄平均产蛋130.9枚。6月龄公鸭全净膛屠宰率70.56%,胸腿肌重291.7±3.18克,占胴体重的31.8%;母鸭全净膛屠宰率为70.6%,胸腿肌重288.4±3.14克,占胴体重的29.1%。宰杀后,肌肉丰满紧密、有坚实感、光泽润滑,用手触摸湿润不粘手、肌纤维韧性强、弹性好。因鸭肉的脂肪含量少、氨基酸种类多,营养丰富,咀嚼道鲜美。肉汤清淡,风味独特、鲜美无比、营养丰富、可口怡人。 2、开江麻鸭肉品质理化指标:开江麻鸭粗脂肪含量控制指标为1.5%≤, 送检样品检测结果为1%;开江麻鸭胆固醇(mg/100g)控制指标为65mg≤,送检样品检测结果为60.3mg;开江麻鸭粗蛋白含量控制指标为≥20%,送检样品检测结果为21.6%;开江麻鸭氨基酸控制指标为≥16%,送检样品检测结果为19.34%。 3、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控制:产地环境符合GB/T18407.3、NY5028-2001和GB18596要求;种鸭场建设符合种畜禽场建设布局规范DB51/T652—2007种鸭场养殖档案符合NY10-1985规定;饲养管理符合肉用家禽饲养HACCP管理技术规范NY/T1337-2007、无公害食品鸭饲养管理技术规范NY/T5038-2006管理规定;饲养投入品使用符合NY5023、NY5030;防疫符合NY5263要求。鸭肉符合NY5034-2005、GB16869-2005规定;鸭蛋符合NY5039-2005G规定;板鸭符合NY5356-2007规定;鸭绒符合GB/T17685-2003规定。

五.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大方豆干

大方豆干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方水土不仅养育着一方的百姓,也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地方。美味飘香的大方豆制品,便是依托于大方这块宝地的山和水所生产出来的特色食品。大豆,这种寻常之物,经过勤勉的大方人精心的调弄,做成了豆干、豆棒、豆豉等花样繁多、滋味悠长的豆制品。

1957年,大方豆棒被列为“贵州省传统名特食品”。2011年9月,中国食品流通协会授予大方县“中国豆制品之乡”的荣誉称号。2013年,大方豆制品制作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 山东省 淄博 周村区 五香羊肉

五香羊肉是周村地方名吃,迄今有近百年历史。其他地方的羊肉多是煮汤来吃,食者主要贪恋羊汤的浓香,例如单县羊汤,但周村五香羊肉不同,它是单独卖的,就像烧鸡一般,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与豆腐一起煮汤,叫羊肉炖豆腐,两种吃法都有独特的香味。



它的制作方法是:将精瘦羊肉和生鸡切成块状,加入南酒(黄酒)、花椒、卤水、姜片、稍量酱油、食盐,用急火烧熟,冷冻后即成。远闻清香,近闻不膻,味美清口,咸淡适中,不仅是老少咸宜的肉食品,且营养丰富,同时也是风味独特的冬令上等酒肴。



在周村,做五香羊肉最正宗的地方是下河,只有早上才有得买,是周村人民上好得早餐佳肴,到上午10点钟之后想买到羊肉已经不容易了。在淄博,其他区县的人都没有口福每天享受五香羊肉,属于正宗的周村制造。

七. 四川省 达州市 开江县 开江板鸭

开江板鸭:开江县腌腊制品历史悠久,品种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选用该县出产的开江麻鸭为原料生产的板鸭,身圆板平,带头附骨、无 脚、无肢]、无内脏、皮张伸展,洁净无毛,腊香浓郁,熏味纯正,色泽金黄,清香味爽,肉质细嫩化渣,肥而不腻,独具特色。

八. 山西省 晋中 和顺县 五香杏仁罐头

五香杏仁罐头

九. 江西省 宜春 宜丰县 五香鸡

宜丰特有传统名菜,具有色泽灰黄、肉质酥烂,清香味美,造型美观等特点。选用周年土鸡1只,重约1000克,干大头菜50克,料酒25克,酱油15克,鲜汤200克、生姜l0克,葱1根,八角1只,味精少许为原辅材料,将杀好洗净的鸡,放到热水锅内煮到五六成烂时捞起,斩下头、足、翅、尾,将鸡骨慢慢拆出。大头菜切碎,姜拍松,葱打结。将鸡平放碗内,加上大头菜,鸡的头、足、翅、尾、八角、姜块、葱结,用另一只碗盛入好汤,放入料酒、酱油、味精搅匀,倒入盛鸡的碗内,上笼蒸1小时,拣出鸡的头、足、翅、尾和生姜、八角,翻入盘内,摆成鸡形。

十. 山东省 德州 禹城 五香脱骨扒鸡

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究、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1919年载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列为《中国名菜谱》145中名菜之首,并有“脱骨扒鸡、宗法禹城”的记载。

《禹城县志》记载,制作扒鸡最早的禹城城北月牙湾村民王明奎,其祖辈皆以煮鸡为生。他家把杀好的鸡将两腿交叉别入膛内,把两翅膀从鸡脖的刀口插入,让翅尖从嘴的两侧伸出,然后放上常用的佐料,曰“扒鸡”。后来,为招揽生意,他请一名老中医开了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5味调味品,煮出的扒鸡,大开胃口,那时叫作“五香扒鸡”。王明奎18岁那年(清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秋季的一天傍晚,他把20多只鸡煮在锅里,灶中多加劈柴,燃起火就去歇息,由于劳累,醒来时天已大亮,炖时大过,锅里的鸡塌了下去,一提鸡腿,骨肉分离。他哭笑不得,只好用铁笊篱小心地把鸡捞到篮子里提到县城去卖,并将煮烂的鸡取名叫“五香脱骨扒鸡”。在县衙门口叫喊了几声后,“脱骨”二字便引起众人注意,霎时间招来了许多食客。从此,他家煮鸡都长时间炖煮,直至脱骨,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因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名声大振,南北驰名。于次年初(1892年)在德州办起了以经营脱骨扒鸡为主的小饭庄,从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传入德州。另外,王明奎有个儿子叫王吉三,爷俩凭着一手高超的技术,先后在禹城火车站、德州、济南、沾化、利津等地开设了扒鸡铺,禹城五香脱骨扒鸡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自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起,随着津浦铁路的修筑和通车,禹城以制作扒鸡为生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有一名老厨师名叫王玉亭,是城关马屯村人,他不断改进工艺,制作的扒鸡质量超过了王明奎,使扒鸡这一美食更加发扬光大。到了民国年间,禹城火车站逐渐添设了“福和居”、“祥胜居”、“八大处“等扒鸡铺,当时就有“闻香下车,品尝为快”之说。

全国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领导下,禹城扒鸡业也有了更快发展。1956年,有公私合营过度为国营禹城扒鸡厂,在此基础上,禹城扒鸡不断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了质量,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开发禹城扒鸡,使这一历史名吃发扬光大,禹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种鸡饲养——雏鸡孵化——肉鸡饲养——扒鸡加工——专业销售”生产链条,推动了全市扒鸡业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市已发展扒鸡龙头企业10家,加工户(店)100多家,年产销量达200余万只。金帅、乐星、傻小二、屠记、云亭扒鸡加工企业及其产品美名远扬。特别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德州市金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帅牌扒鸡,2005年成为扒鸡有史以来第一个“山东名牌”。将扒鸡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被沃尔玛等国际超市巨头选定自有品牌产品,产品在全国21个省市70个大中城市的沃尔玛超市均有销售。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新华社、中国新闻社、香港《大众报》等新闻媒体,都为禹城扒鸡作过专题报道,从而使禹城扒鸡驰名中外、誉满八方。

信息来源:禹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