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州省安顺市特产在哪里买 安顺的土特产在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州省安顺市特产在哪里买 安顺的土特产在哪里买更新时间:2023-08-08 15:01:33

一. 贵州省 安顺 紫云县 板当薏仁米

贵州省紫云自治县板当镇薏仁米种植历史悠久,粒大色白、饱满浑圆,具有糯、甘、稠等特点,并含丰富蛋白质,被誉为“珍珠米”,具有极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极具开发潜力。

板当薏仁米年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单户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就有100余户,以硐口村为中心的薏仁米年种植面积达20000亩以上。该镇现有加工户30户,高峰时期加工量可达8000吨以上,已成为促进该镇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板当薏仁米品质优良,粗加工产品远销广东、上海和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已成宴席的名菜和保健食品中的重要原料。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相配套的产业格局,成为紫云自治县农业主要产业之一。

二. 贵州省 安顺 普定县 化处荞凉粉皮

化处荞凉粉皮是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的。化处荞凉粉皮使用前用温水浸泡5至10分钟,可根据个人口味凉拌、煲汤或辣炒,吃法不同,风格各异,油炸不用浸泡。

荞凉粉皮是化处镇的土,只有化处新寨村能生产。该村懂荞凉粉皮加工技术的姑娘出嫁到其他村,想以这门手艺为生,用同样的技艺同样的荞,却做不出新寨荞凉粉皮那么可口的滋味,甚至连基本的形状都做不成。当地人一般都认为是因为水质,但没有经过科学的考证,或许是因为阳光,或许是因为空气,无法定论。但新寨荞凉粉皮的确勾人食欲,或凉拌或煮汤,都有其独特的味道。该荞凉粉皮含有对儿童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组氨酸和精氨酸,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磷、镁、铁、钾、钙、钠,其味甘性凉,可开胃宽肠,下气消积。对人体有极大的保健作用,是一种难得的保健食品。

新寨荞凉粉皮究竟是何人发明?它的制作工艺从何而来,没有文字记载。有说是朱元璋调北征南时屯堡人带来的技艺,可是在那些屯堡人密集的地方,为什么又没有这门技艺呢?有说是化处新寨村某某祖先的祖传秘方,可是荞凉粉皮的制作似乎又没什么秘密可言了:将优质荞麦粉碎后,加水加热通过不断的揉搓提起荞麦粉液,将之煮熟后稍作冷却,通过特制的工具进行切割凉干而成。当然这其中也还有火候的掌握等诸多诀窍,但终究不是“秘方”。

关于荞凉粉皮的来历,新寨村人一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在化新村西面0.6公里处,有一个废弃的村庄,当地人称“苗王庄”,说是当初苗王居住的地方。实际上,当地人所说的“苗王”,是贵州最古老的彝族支系之二呗勒阿德居住的地方,1981年和80年代末,众多专家学者研究、考证“苗王庄”傍边的“反字岩”的时候,都曾对“苗王庄”作过考证,“苗王庄”确切地说应该叫住“彝王庄”。据新寨村的老人们说,当初苗王(也即彝王)很好色、霸道,但凡附近村寨新娶的媳妇,前三夜都必须陪他。后来吴王(吴三桂)挺进贵州,来到化处镇,追杀彝王,彝王便带着他的族人仓皇逃窜。其中给他做饭的一个厨子因为受伤不能走,躲在路边的荆棘丛中。后被新寨村一个姓孙的老人救下来,养好伤后,彝族老人为了感谢孙姓老人,便把制作荞凉粉皮的技艺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说这是彝王最喜欢的一道膳食,是他根据当地的气候、水质研究制作出来的。彝族老人告诉孙姓老人这些后,便悄悄地离开了。由于当时当地人都痛恨彝王,所以孙姓老人不敢把这件事公布出来,只是悄悄地把门手艺和手艺的来龙去脉传给儿孙,直到人们都淡忘彝王后,这件事才被公开。

如今的化处新寨村,孙姓人家依旧是大姓,并且是制作荞凉粉皮的主要力量 。而四方山上的“反字岩”,至今犹存,引来了很多学者、专家、媒体的青睐,四方山下古老的苗王庄,其残存的屋基依旧在杂草丛中若隐若现。

三. 贵州省 安顺 西秀区 黔山刺梨

刺梨是云贵高原特有的野生资源,黔山刺梨生长于贵州省安顺地区的高山盆地溪流河边,当地年平均气温17.4度,植被覆盖率75%以上,空气清新远离污染,著名国家5A级风景区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然,生长在这这里的野生刺梨维生素C、P和SOD含量均居所有蔬菜水果之冠,其维生素C含量为2500毫克每100克鲜果, 是弥猴桃的12倍,SOD(超氧化物岐化酶)含量为54000u/100克鲜果。因此被称之为“维C之王”;每100克刺梨单宁含量约800毫克;含酸量约2克;总糖量一般4到5克。其味酸、涩、平;消食健脾,收敛止泄;用于治疗积食腹胀、痢疾、肠炎、维生素C缺乏症等,刺梨汁还具有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在人体内合成并具有防癌作用;对治疗人体铅中毒有特殊疗效。

四. 贵州省 安顺 镇宁县 刺猬包

原 料:

荞面粉200克、粘米粉50克,黑芝麻20颗。

调 料:

莲蓉200克,白糖、蜂蜜等适量。

制作方法:

蒸。荞面粉与粘米粉加水揉成荞面团;莲蓉加入白糖、蜂蜜拌匀成馅心。将荞面团下成10个剂子包入莲蓉馅捏成刺猬生坯,再用剪刀剪出“刺”,芝麻嵌上眼睛放入盘中入笼蒸熟即成。

风味特色:

形似刺猬,馅心甜香。此品在全国“红心袋”杯中餐烹饪技术大赛获桂林赛区金牌奖。

技术要领:

荞面要用甜荞,剪“刺”时注意不要漏馅。

五. 贵州省 安顺 普定县 肠滉面

肥肠加调料煨趴,猪肉丁炸成脆哨;另以水煮鸡蛋面,加鸡汤、猪血、肥肠、脆哨,淋调料而成。汤色鲜红,面条脆细,汤鲜肠趴,猪滉软嫩,味道浓香,肉哨脆香,虽辣不猛。已有百余年制作历史。

六. 贵州省 安顺 紫云县 紫云苡仁米

苡仁米

苡仁米又名珠珠米,产于紫云县板当镇硐口村。

特点:甘甜微寒。

攻效:有利于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浓等功效,为常用利水渗湿药。主要成份为蛋白质、维生素B1、B2有使皮肤光滑,减少皱纹,消除色素斑点的功效,长期饮用能治疗褐斑、雀斑、面疱,使斑点消失并滋润肌肤。为上等的保健食品,昵称“人生汤圆”。该产品已远销海外市场,年产量约5千吨。

七. 贵州省 安顺 平坝区 安顺地戏面具

地戏在安顺地区广为流传。每年春节之后,十五以前,就可见到在露天平地上,农民自编自演世代相传的地戏,称为"玩新春"。在谷子扬花季节则演出"跳米花神",预祝丰收,同时也寄托着农民逐疫、纳吉的美好愿望。 地戏种类繁多,主要有民间戏、宫庭戏、军戏、寺院戏等4种类型。 安顺地戏的情节主要来源于历史事实,他们往往只演《三国》、《隋唐演义》、《杨家将》、《封神榜》中金弋铁马的英雄人物,却不演文戏,更不演儿女情长和"造反"气氛比较强烈的节目,成为汉、苗、布依等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剧。该戏曾于1986年赴法国参加59届艺术节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地戏面具又称"地戏脸子"这是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种夸张面容的化妆手段。正戏中24个面具代表24个神;各有其名,称为"24戏神"。演员把面具顶在额头上,便于人们观赏不同人物的性格。 地戏脸子用白杨木和丁香木雕刻而成。既是地戏的精华所在和地戏的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又是彩绘木雕的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贵州地戏脸子,源于明代。相传,第一副脸子是朱元璋下属一姓汤的指挥官在征战中从南京带来的;沿袭了唐朝时期的[假面],后来逐步演化,成为一种装扮人物形象,以及诸如马、猪、狗等动物形象的艺术方式。 贵州地戏脸子生动明快、性格突出,是根据地戏脸谱提供的线索和剧中人物形象的要求刻成的。如主帅,一般受庙堂形貌的影响,额头要求饱满,眼球要求突出,刀刻刚健,勾线夸张;而少将、女将则清秀、英俊、灵气,刀法也较为细腻、考究。地戏脸子与现时京剧的脸谱大同小异;但由于脸子代替了脸面,因而脸子较之脸谱装饰全面。如女将的耳环、帽盔,男将的胡须、头饰等,都与脸子脸面合为一体;其色彩描述正反统配、冷暖相宜、因人而异,正派人物脸子一般以红、黄、肉色为主,反派人物则以蓝、绿、黑为主。 贵州地戏脸子是一种国内罕见的木刻造型艺术,可以发展成为旅游产品和工艺品。一九八六年,当贵州地戏在法国、西班牙演出时,地戏脸子随之送展,受到法国朋友欢迎。( 安顺)

八. 贵州省 安顺 平坝区 川心大蒜

川心大蒜是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马场镇川心村的。川心大蒜蒜头大且均匀,并含多种微量元素,是加工大蒜罐头制品的上好原料。

川心大蒜因主要产于马场镇川心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马场外埠林卡、平阳等8个行政村,目前种植面积达4000亩左右,年产值1000余万元。

九. 贵州省 安顺 西秀区 糯米饭

糯米饭

特点:

在安顺随处可见卖糯米饭的地方,二两2.5元。不过里面通常有放折耳根,如果吃不惯的话可以让老板别放。

十. 贵州省 安顺 关岭县 踏哨馄饨

鸡蛋和面作皮,鸡、猪肉、鸡蛋、金钩作馅,并包成“翘宝”状馄饨,煮熟而成。汤汁清爽鲜美,馅味鲜香可口,皮薄质细,带有蟹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