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恩施土特产送礼佳品 恩施有什么特产礼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恩施土特产送礼佳品 恩施有什么特产礼品更新时间:2023-08-11 20:42:50

一. 湖北省 恩施州 建始县 马坡茶

马坡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马坡茶生长在建始县三里乡的大沙河、蟠龙、扎鱼口、马坡村、窑场、龙飞等26个村,种植面积15000多亩, 马坡茶生产选用“鄂茶10号”、“鄂茶1号”、“福鼎大白”、“龙井43号”“安吉白茶”等茶树品种。马坡是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的一个小地名,现是一个行政村。据《建始县地名志》1983版所载“马坡位于三里坝南偏西9.25公里,海拔820米,此山形似卧马,面积0.3平方公里,所产茶叶,闻名全县”。近代在为其命名时,与地方名相结合,故称“马坡茶”。境内特殊的红沙土壤和地理气候,孕育出“马坡茶”独特的内在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和多位茶叶专家、学者好评。马坡茶与其它茶叶相比,独具特色:味甘,汤色清绿明亮,清香幽长、似豆香、熟板栗香。泡头杯水,汤清色绿,甘醇初露;二杯水,汤色绿中透淡黄,豆香、熟栗香郁滋味浓醇、鲜;三杯水,汤碧泛青、滋味浓醇。内在品质特征:茶多酚含量≥13.0%,水分含量≤5.0%。其系列产品——扁形茶、针形茶、烘炒青先后在“中茶杯”、“鄂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获得金奖,充分体现了“马坡茶”独特的品质。

马坡茶是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马坡的。“马坡茶”具有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毛尖细圆、条索紧细;汤清叶绿、清彻明亮;香气馥郁、回味绵长”等独特的品质。马坡茶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建始县三里乡马坡历来盛产茶叶,马坡茶成为建始县农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品牌。三里乡“马坡茶”具有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清朝道光年间,三里乡吕家湾(马坡村)学子吕天朝在进京科考中会试高中,被道光皇帝召见,钦点守备一职。吕天朝面圣时,把从杭州引进栽种在河水坪的(12棵)茶敬献皇上。皇上品后龙颜大悦,赐名马坡茶。

马坡村茶园基本分布在海拔800米至1200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度左右,相对湿度80%,年均光照1300小时左右。由于日照市光照时间长,气候温润,尤其适宜茶叶的生长,因而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积蓄,茶多酚、儿茶素等各种有效成分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含量颇丰。

三里乡境内特殊的红沙土壤和地理气候,造就了马坡茶独特的品质,具有“毛尖细圆、条索紧细;汤清叶绿、清彻明亮;香气馥郁、回味绵长”等独特的品质。种植面积近万亩,区域内茶叶经营企业众多,品质特殊,多次在农博会获奖。

建始县马坡明珠茶业专业合作社,是由三里乡窖场村民崔孝峰联合当地茶农成立的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自成立以来,秉承“创新谋发展、品质赢市场、服务赢顾客”的经营思路,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境界,以“专业合作、共谋发展”的理念,致力开发马坡特色名优茶,其茶园已取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是建始县唯一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生态茶园,也是建始县唯一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茶业专业合作社。其主导产品“马坡玉毫”绿茶因其品质“色泽青绿、回味甘醇、香馨持久”深受广大茶友好评。

为了做大做强马坡茶叶品牌,该合作社申请注册了建始县马坡玉毫茶业有限公司,并组织技术骨干,研制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午间马坡玉毫茶”,该产品在参加第七界武汉农博会期间,深受茶友和茶叶专家好评,从众多的参展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金奖农产品称号。

2013年,建始县马坡明珠茶业专业合作社申报的“马坡茶”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马坡茶适宜种植区东邻红岩、高坪,西与小溪口电站接壤,北与长梁、茅田毗邻,南与恩施市崔坝镇相连,海拔600-1200米,属暖温带-中亚热带季风湿润的山地气候过渡带。马坡茶的地域范围为:地跨北纬30°33′至北纬30°39′,东经109°56′至东经109°47′,版图面积为170.7平方公里(含山林),马坡茶地理标志面积15000亩,产量600吨,核心区域为三里乡大沙河村、蟠龙村、扎鱼口村、崔家村坊村、马坡村、窑场村、龙飞村、石牌村、香树湾村、洋湖沟村、青林口村、老村村、大洪村、小洪村、何家坡村、大牌村、大兴村、三高村、二龙湾村、小屯村、孙家坝村、枫香树村杨柳村、河水坪村、农科村、擦擦坡村26个村。

二.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恩施麻鸭

品种名称 恩施麻鸭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又称利川麻鸭。属小型蛋用型品种。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西南山区的利川、来凤、宣恩、恩施、咸丰等地。

外貌特征:前躯较浅,背腰平直,体态清秀匀称,羽毛紧凑。公鸭头较粗短,额部略高,前躯微昂,胸腹较宽而扁平,羽毛细致紧密,脚短、蹼大,-旺盛,举动灵活。母鸭头小而清秀,额平,颈细长,前躯较窄,后躯丰满,腹部深广,脚短,蹼薄。成年公鸭头颈绿黑色,颈中部多数有一圈白毛,背部、腹部呈青褐色,每片羽毛的边缘有极细的白羽毛,远看像鱼鳞片状,-口上部的羽毛为黑色,尾部有2-4根卷羽上翘。成年母鸭颈羽与背羽的颜色相同,多为麻羽,故名。每片羽毛中央有一黑带,边缘为淡黄色者称“红麻鸭”,背部羽毛青色者称“青麻鸭”。趾黄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30日龄m6克;60日龄275克;90日龄900克;120日龄1202克;150日龄1322克;180日龄1400克;成年公鸭1362克,母鸭1615克。羽毛生长速度较快,60-70日龄已全部长齐。4月龄公鸭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3.40%,母鸭78.85%;4月龄公鸭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3.52%,母鸭66.84%;成年公鸭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4.92%,母鸭84.34%;成年公鸭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6.99%,母鸭75.63%。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鸭平均开产日龄165天。平均年产蛋183枚,平均蛋重65克。平均蛋形指数1.38。蛋壳白色,少数青色。公鸭性成熟早于母鸭。公母鸭配种比例1:20。平均种蛋受精率80.85%,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4.47%。公鸭利用年限1-2年,母鸭3-4年。

三.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利川莼菜

利川莼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利川莼菜,指产于湖北省利川市所辖行政区域内生产的莼菜。莼菜是珍贵的水生蔬菜.,莼菜口感滑润,为其他任何蔬菜所不及,堪称一绝。同时,莼菜的胶质中所含的葡萄糖甘露聚糖确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利川莼菜,由于生长环境独特,在口感和胶质含量方面都优于其它产区产品。2004年,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

利川属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为高寒地区。巫山余脉和武陵山余脉在这里交汇,境内四周山峦环绕,中部平坦,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全境地势高于相邻各县(市),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悬圃。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这里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充沛,空气潮湿,非常适宜莼菜这种水生草本植物生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对利川莼菜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04年12月23日起对利川莼菜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公告2004年第200号)。.

地域保护范围

利川莼菜原产地域范围以湖北省利川市人民0《关于界定利川莼菜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利政函[2004]95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湖北省利川市所辖行政区域。

四. 湖北省 恩施州 来凤县 生姜炒腊肉

制作工艺简单,食材以腊肉和本地生姜为主。成品色泽鲜美,原滋原味。脆又香的味道,配合腊肉独特的香味,味美可口,也是土家传统菜之一。

五.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鹤峰贝母

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川贝母主产于中国的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浙贝母主产于中国的浙江 、江苏 、安徽等地。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功效化痰止咳、清热散结。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贝母有镇咳、降压、升高血糖等作用。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萎散。
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食用方法
贝母梨
材料:梨3个,贝母15克,黑糖3大汤匙。
做法:
1、梨洗净后,在梨的上1/4处横着切开,上部分做盖,将梨核挖去,待用。
2、将贝母捣碎成粉未,分别放入3个梨中,上面撒上黑糖,盖上梨盖。
3、将贝母梨放入蒸锅,用旺火蒸1小时取出,梨汁和果实一齐食用。

贝母炖猪肺
制作方法 :
1、将猪肺250克切片,加清水,用手挤洗去泡沫;雪梨去外皮,切成碎块。
2、猪肺、雪梨与川贝母,一同放入沙锅内,加入冰糖及清水适量,文火煮3小时即可。
食用方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

六. 湖北省 恩施州 咸丰 水豆豉

水豆豉是是山乡人家的“当家腌辣”,以大豆(黄豆或黑豆)蒸煮发酵后加入姜丝、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渍而成。保山各县市农家亦多腌渍此物,加工方法及配料均大同小异,但其色其味却以施甸者为佳:那鲜淋淋、红彤彤的色相,那酸香回甜、滋味隽永的口感,的确惹人食欲。

七.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利川山药

利川山药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利川山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又名"薯蓣"。多年生缠绕藤木,有青、白、红藤三种。四月生苗延蔓,紫茎绿叶,叶有三尖,似白牵牛花叶而更光润。五六月开花成穗,乳白色。结荚成簇,荚凡三棱合成,空而无仁,大小不一,皮色土黄而肉白,可用以繁殖,煮食甘滑与其根同。地下具圆柱形肉质块茎,如脚掌者,称"脚板苕"。多用块茎或珠芽繁殖,块茎供食用;中医学上用作益健脾胃、补肺肾药,性平、味甘,主治脾虚泄泻、消渴、遗精、带下等症。据浙江农大《高等院校教材》载:山药含水分76.76%,碳水化合物19.68%,蛋白质1.89%,脂肪0.06%,粗纤维0.45%,灰分1%,还含有维生素A、B、C、E,胆碱、粘液汁、酶、薯芋皂甙等。利川山药以块茎大、根须大、根须少、皮薄、肉细、味美而著称。主产团堡、元堡、凉雾等地,年产达1000吨以上,主销川、鄂、湘诸省。( 利川)

利川山药,在利川市有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地道的山珍佳肴,是来自山野的“绿色之风”,富含硒、锗等稀有微量元素,性平味甘、无副作用,是医疗上一种常用中药,也是人们喜食的一种上乘滋补蔬菜和天然保健品。利川山药中尤以利川市团堡镇产的红皮山药品质最佳、药用价值高,其特点为皮薄(呈淡紫红色)、色白、质实、高粘液质、水分含量低、味清香怡人、口感绵和。 2007年,利川山药成为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利川山药产地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09年,利川山药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同年,在农业部信息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上,“利川山药”的品牌价值为2.32亿元;2010年,“龙船水乡”牌利川山药获国家有机转换食品认证;同年,“龙船水乡”牌利川山药被选定为上海世博会专供产品,在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成功签约160万美元。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利川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现批准自即日起对利川山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利川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湖北省利川市人民政府《关于拟界定利川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函》(利政函〔2006〕50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湖北省利川市团堡镇、柏杨坝镇、建南镇、忠路镇、谋道镇、汪营镇、元堡乡、凉雾乡、文斗乡、沙溪乡、毛坝乡、南坪乡、都亭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等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咸丰 苗家绞股蓝

绞股蓝系葫芦科草质藤本植物,多分布于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诸省区。据普查考证,陕西平利因其独特的气候和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绞股蓝的生长,全世界有13个种系,我国有11个种系,平利有7个种系:(短柄绞股蓝、长柄绞股蓝、心籽绞股蓝、甜味绞股蓝、光叶绞股蓝、毛叶绞股蓝、喙果绞股蓝)。平利县已被列入中国唯一绞股蓝原产保护地和第一个有机绞股蓝基地(无化肥、农药污染)。

采收加工:
绞股蓝为多年生宿根植物,可连续收获几年。在温暖的南方一般每年可收割2次。第1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绞股蓝第2次在11月下旬。在北方冷冻地区,每年只收获1次,于10月份收获。第1次收获,用锋利的镰刀在离地面10 cm处割取藤蔓;第2次收获可齐地面割取藤蔓。爬在攀援物上的茎叶可直接拉下。收割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割后去掉杂质及时阴干,防止霉烂,然后扎成捆或装入麻袋,放通风干燥处贮存。此外,也可将鲜茎切成2~3 cm的小段放竹席上摊开阴干,阴干后装入纸盒或干净塑料食品袋内备用。一般产干货2 250~4 500 kg/ha,高产者可达7 500 kg/ha。收获2次的,在第1次收获后立即中耕除草,施足肥料,以促进老藤蔓快速抽梢生长,提高产量。

九. 湖北省 恩施州 宣恩县 宣恩腊肉

宣恩腊肉是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的。土家腊肉是用新鲜猪肉撒上调味料后,用柴火或炭火炕制而成。春节前,当地居民每家每户都会炕制腊肉,腊肉也是土家居民年夜晚的主菜。

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菜。

土家腊肉的制作方法是:

(1)将猪肉分成三至五斤(或更大)的块,便于入味和加工储藏;

(2)把盐炒黄,加花椒炒出香味出锅;

(3)把肉用温盐抹匀,放入盆中,将盆底的肉皮朝下肉朝上,面上层的肉皮朝上肉朝下排放整齐,每3~5天翻一次,10天后沥干水分挂到熏房中;

(4)用松柏枝加核桃壳、花生壳、桔子皮等柴草料进行烟熏烘烤,月余后待肉变棕红时即可。

熏好的肉应该放在通风处,可保存两至三年不变质,名曰“腊肉”,也称“土家腊肉”、“恩施熏肉”。土家腊肉色泽焦黄、肉质坚实、熏香浓郁、风味独特。

食用时,取肉在火上将肉皮烧焦黄,放在温水中将皮泡软,刮洗干净备用。

腊肉的烹调方法比较多,不同部位不同,排骨、猪蹄一般用来炖,制作火锅;其它部位一般用来与鲊广椒、蒜苗、山野菜、小米一起炒、蒸而食。比较有名的腊肉菜品有:小米蒸年肉、鲊广椒炒腊肉、糖年肉、蕨粑炒腊肉、腊蹄子火锅等。

十. 湖北省 恩施州 宣恩县 恩施山地水牛

恩施山地水牛为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水稻产区的主要役畜。因其分布地区山峦重叠,体型结构与平原湖区水牛稍有差异,故名山地水牛。

(一)产地与分布

恩施山地水牛分布于恩施、建始、巴东、利川、宣恩、咸丰、来凤、鹤峰8县市。分布区境内地势高耸,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溪河纵横,既有海拔1200米以上,侧坡陡峭而顶部宽旷平缓的山原,又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平坝。绝大部分水田分布在山原平坝地区。水牛作为水田的主要役畜,与水田的分布密切相关

(二)品种的形成

恩施自治州饲养水牛的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由于山区特定的生态条件和群众选种的结果,逐渐形成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的山地水牛。

1.环境条件的影响

由于产区海拔高度不同,气温、降水量、无霜期、土壤植被、作物生长期不一样,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水牛体型、体态结构也略有差异。如来凤县低山平坝区平均气温17.5℃,最高41℃,最低-5℃,年降水量1380毫米,无霜期330天左右。由于气温高,雨量多,无霜期长,所以农作物产量较高,农副产品丰富,野生牧草生长期长,产量高,品质较好,为水牛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气候和饲养条件,所产的水牛体型大,结构匀称。利川市海拔12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9.4℃,最高26.5℃,最低-15℃,年降水量1743毫米,无霜期150-170天。由于气温低,无霜期短,所以农作物产量较低,野生牧草生长期短,产量低,品质差,放牧期短,舍饲期长,补饲不够,水牛的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体型较小,结构也欠匀称(表74)。由于产地生态条件的差异,故山地水牛在体型大小和体态结构上形成两种不同的类型,即平坝型和山原型。

2.选种的影响

山区饲养水牛主要是为了役用,农民群众对选择好役用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选牛时,要求体格健壮,结实紧凑,行动敏捷。“前选胸膛宽,后选0齐”,“前身高一寸,力气使不尽”。对各部位的要求是“四宽、六大”,即头面宽、角门宽、胸膛宽、腰角宽;眼大、鼻孔大、蹄大、角根大、嘴筒大、尾根大。四肢要求“前肢似箭,后肢如弓”。被毛要求“铁毛牯,青毛s 。”皮要有弹性。由于长期定向选择的结果,无论是山原型还是平坝型,从整个体型结构看,均表现为体躯结构紧凑,前躯深宽,四肢强健,蹄质坚实,肌肉结实的役用体形。

(二)体形外貌

山地水牛各部位的特征是:头大小适中,额宽而平;鼻镜宽,鼻孔大。平坝型水牛角长,角根粗,弧度大;山原型水牛较细、短。公牛多为“龙门”角,粗长、向上,弧度大;母牛多为“茶盘”角,细短、后仰,弧度较小。耳小眼大,颈长短适中,肩颈结合紧凑。公牛颈较粗短,母牛稍细长。胸部宽深,肋骨开张良好;背腰平直,腹部充实,尻略倾斜;前肢正直,后肢弯曲内靠,肌腱明显,蹄圆正、坚实;尾毛密长至飞节。母牛乳房发育欠佳,0较短。皮厚毛粗,毛色以青色为主,芦毛次之,白色甚少。四肢下端毛色淡而呈灰白色,均有明显的颈纹。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