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东淄博市张店特产有什么 山东淄博张店区最出名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东淄博市张店特产有什么 山东淄博张店区最出名的特产更新时间:2023-08-11 00:32:21

一. 山东省 淄博 临淄区 金丝鸭蛋

金丝鸭蛋民间又叫缠丝鸭蛋。产于临淄大路家庄一带。古代临淄泉水众多,河汊交错,近水人家多养鸭。大路家庄是安次水注入溡水(今乌河 )之处,河内多产螺丝以及鱼、虾等。鸭食之,所产之蛋“卵黄层层, 紫赤相间”。剖之,如金丝缠绕,其味异常。如盐渍近月时间,煮熟刀切时,黄油顺刃流出,入口有奇香。金丝鸭蛋过去少为外人所知。1957年中央卫生检查团到临淄检查工作 ,席间奉送每人一枚品尝,交口称善。此后金丝鸭蛋之名逐渐扬播于省内外。 但70年代以后,因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水产物绝迹,金丝鸭蛋已鲜见。( 淄博)

二. 山东省 淄博 博山区 博山炸肉

选一块新鲜肉,根据个人对肥瘦肉的偏爱选择好肉的肥瘦比例。

首先,将肉改刀,切成比筷子粗两倍以内的约两寸以内的肉条,加上适量的盐、味精、熟花椒面,腌制少许,加入淀粉最好用手带薄手套搅匀。不要加水,切记!

其次,将沾上淀粉的肉条整理匀,为防止再粘在一起,可以在整理过程中,在沾上一点干淀粉。

第三,烧热油锅,约五成热加入肉条炸制,用漏勺翻一下肉条,待油温达到八成热时,控制一下油温,顺势将半熟的炸肉漏出凉一下。一下的工序同上。待全部炸完一遍以后,再将油温调高到七成,将凉冷的炸肉放入锅内,升温快炸,用漏勺翻炸一会,马上出锅,又香又酥的炸肉就做成了。

几点说明:

1、挂淀粉时可以打上一只鸡蛋,最好是用蛋黄。

2、肉切成后,腌制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点酱油,这样色重;也可以加入少许白糖,可以增加一点甜味;也可以加入点葱姜细沫更出味。

3、炸完后的炸肉,要在盆子里晃一晃,尽量的散发出热气,以免影响酥脆口感;还可以加上点熟花椒粉。

4、炸广东肉与炸肉工艺基本一样,只是最好选择五花肉,切成大薄片,要加上五香粉、少许白糖、少量酱油腌制,其它工艺一样。

5、举一反三。其实炸其它的东西,如藕合、茄合等,基本工艺一样。

三. 山东省 淄博 周村区 淄博丝绸

淄博是中国丝绸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早在 2700 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丝绸就成为流通诸候各国的名贵商品,号称“冠带衣履天下”,汉代临淄设服官三所,专为皇室成员制作春、夏、秋三季丝绸服饰。明清时代已相当兴盛,淄博市周村区被誉为“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丝绸之乡”。改革以来,淄博丝绸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山东省丝绸主要生产出口基地,全国重点丝绸出口生产城市,年产白厂丝1000吨,丝织品2600万米,印染丝织品3300万米,服装120万件,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



淄博丝绸质量优良,品种多样,花色繁多,以真丝、出口、中高档为主,产品多为提花、绉类、轻薄等工艺复杂织物,有蚕茧、白厂丝、双宫丝、各类绸缎、丝带、服装及制品等,出口产品有8大系列200余个品种,上千个花色。

四. 山东省 淄博 桓台县 桓台芹菜

【桓台芹菜】 桓台县。集中产区在荆家、田庄二镇。

桓台县1904年即开始引进种植芹菜。 1957年, 陈桥村陈公祥合作社搞芹菜高产栽培试验, 亩产

11440公斤,每株芹菜重500克左右,社长陈公祥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泽东、1、1

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桓台芹菜名声大振,远销东北和北京,1959年,仅沈阳一地即

销高王村芹菜25万公斤。

桓台芹菜的最大特点是实秸,其味清香可口,脆美无渣,既可凉拌,又宜炒食,为宴席间上品。

其性状,叶色绿,花叶形,叶缘缺刻较深,叶柄充实,质脆嫩。

桓台芹菜高产耐藏,适应性强,不易抽薹,生长较为缓慢,适于秋季和越冬保护栽培。菜农一年

四季均有栽培,但以冬春两茬为主。每茬芹菜亩产4000公斤以上。每逢春节,芹菜大量上市,经济效

益甚显。全县常年种植面积在2000亩左右。

五. 山东省 淄博 博山区 池上桔梗

池上桔梗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池上桔梗,产于池上镇。池上镇是淄河的源头,是山东省淄博市特级水资源保护区。这里,地面水丰富,远离污染源,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为桔梗的健康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桔梗作为特色蔬菜,吃起来口感好,深受市场青睐。目前,桔梗需求量不仅在国内市场呈大幅度增长趋势,而且风靡了韩、美、日等多个国家。

为了池上经济的繁荣,为了致富路子的拓宽,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先后建起了20多家桔梗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桔梗生产基地与桔梗加工企业互动的良性循环。其中,6家大中型企业已经赢得独立的进出口权,年加工各类桔梗1.5万吨,桔梗产品上万吨,实现年出口创汇600多万美元的目标。

池上桔梗的今天如此辉煌,可有几人知道它昨天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慢慢地回溯一下它的昨天吧。

三十年前,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在池上公社乔-与药材站李站长的指导下,桔梗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悄悄地来到这片地杰人灵的沃土上。

据说,桔梗种子的来历很不寻常。最初的桔梗,是野生的,很稀少。为了大面积发展桔梗,李站长背上干粮,独自爬山涉水,踏遍了鲁山的山山岭岭。他一个葫芦头一个葫芦头(成熟的种子外壳像葫芦头,小小的种子藏在里面)的采集,终于累积了半茶碗(相当于1两)桔梗种子。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他终于可以下到村庄,实现大面积发展桔梗的愿望了。

前面已经说过,适值割尾巴年代,庄子里(文中村庄、村民的称呼会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时,村叫庄,村民叫社员,村长叫大队长)尽管入不敷出,可是大队长们在是否接受种植桔梗这件事上还是慎之又慎。这时,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吴家台勇敢地接受了桔梗试种的挑战。有幸的是,挑战的生产队还是我家所在的三队。

当时,走集体化生产的道路,村庄里多数土地由分队长领着集体种植,只有少数偏僻的土地派专人管理,种植点经济作物,方便年终给社员们分红。我们生产队也不例外,偏僻的念珠峪成了经济作物种植点。念珠峪由山谷及两边的山脊组成,土壤十分贫瘠。

没想到,这里竟是天然的桔梗之家。它的到来,尽管没有得到轰轰烈烈的欢迎,却也凭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在这片土壤里发芽、扎根,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

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了,我家所在的生产队实行了小组承包制。土地包产到户,意味着桔梗也要走向千家万户了。面对桔梗这个刚刚落户的新生事物,多数社员不愿接受它,怕它给自己惹麻烦。这时,爸爸和少数社员壮着胆子从队里领了种子,回家尝试种植。自然,我见证了桔梗艰难的生产发展史。

看得出来,经过几年打交道,爸爸对桔梗已经有了浓厚的感情,摸到了不少种植桔梗的门道。为了大面积种植桔梗,爸爸承包了村边最平整的土地育苗。出苗后栽植,桔梗的适应性就很强了,山坡、平地都可以。育苗时却乐观不得,土地越肥沃越好,地面越平整越好。

爸爸先在家中精心培育种子,直到种子冒出了白花花的芽儿,我们才去田里播种。土地早被爸爸打成一畦一畦的等着了。这时,我与爸爸再一一地平地、施肥、浇水、撒种、盖土,再细细地罩一层薄沙……扯得远了,其具体的管理,如出苗、栽植、拔草以及后期的切片、晒干都需要相当精细与耐心的,这里先不一一叙说了。

凡是新生事物,一旦得到市场认可,自是十分受宠的。这时,作为药材被认可的桔梗,一下子被宠起来,桔梗种子立刻昂贵起来,30元1斤也不容易买不到新鲜种子了。看到了喜人的收获,村民们家家户户开始种植了。不过,这东西发展起来慢,至少两年才有收获。

这是桔梗的第一个辉煌年——八十年代初期。

历经几年的风吹雨打,村民的脸上渐渐绽开了笑容。

好景不常,货多成灾。村民大面积种植桔梗了,桔梗的销路却没有扩大。一段时间里,桔梗出现了臭市现象。晒干的桔梗片儿由1.5元1斤迅速下跌到了0.09元,还必须用粗筛子把里面的小片儿、碎末儿全部过滤掉。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精心侍弄的药片儿从筛子大大的网眼里纷纷落下时,自己的那颗心也淅淅沥沥地流血了……

渐渐的,村民种植桔梗的少了。看到这种光景,伤感的我不禁惴惴地想:可爱的池上桔梗啊,你还有明天吗?

慢慢的,在镇政府与杰出人士的不懈探索中,池上桔梗拓宽了市场渠道——桔梗由单一的神奇药材变成一种美味佳肴。此时,新建的池上食品加工厂适时地兴建了桔梗半成品车间,可以吸纳部分滞销桔梗了。

村民们收获桔梗后,首先挑选优质产品供应出口业务,再挑选二等品刮皮后卖给食品厂。然后,把剩下的桔梗刮皮、晒干。最后,唯有刮皮刮下来的茅根才被切了、晒干,当作药物卖了。

这时,无论鲜桔梗,还是刮皮的干桔梗,它们的主要市场在韩国,都是出口创汇项目了。

这是桔梗的第二个辉煌年——九十年代初期。

市场的再次繁荣,刺激着村民再次大规模的种植桔梗了。

可是,市场规律就是不近人情。大家经过几年的努力,都认为可以大赚一把的时候,桔梗的价格再次大幅度下跌。鲜桔梗由3.5元钱1斤一下子跌到0.35元,刮皮、晒干的桔梗,也由原来的5元1斤跌到0.50元。村民的心,再次寒了……

不过,执着聪慧的池上人,面对桔梗的几起几落,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当桔梗已经走上餐桌,当桔梗再次卖不出去的时候,池上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开办桔梗深加工企业的美好前景。他们想到了,雷厉风行地干起来了!十多年来,池上桔梗深加工企业已经由当初的1家2家,发展到如今的10家20多家。出口创汇,已经由单一的韩国发展到美国、日本……

桔梗的深加工解除了村民大面积种植桔梗的后顾之忧,村民们也可以大刀阔斧的干一场了。几年来,鲜桔梗的价格年年提升。今年的价格一路狂飙,竟然到了7元钱1斤。村民们喜上眉梢了。

这是池上桔梗的第三次辉煌了——2011年。

池上桔梗,前景无限好。

为满足桔梗市场的各种需要,我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池上桔梗的优良品性。村民们严格按照规范的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将产前、产中、产后过程全部纳入了标准化生产轨道。

现在,池上桔梗已经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产品。当前,我镇桔梗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年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

池上桔梗的生产,已经坚不可摧。同时,它大大带动了周边地区或者外省的桔梗生产。如果细细地追溯起来,你会发现远到安徽或内蒙的桔梗,它们的老家也在池上,他们的老0就是那半茶碗种子中的一颗。

目前,池上已经成为博山区首批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桔梗集散中心。作为池上人,我们为此而自豪!

六. 山东省 淄博 博山区 博山香椿

博山香椿 香椿在博山区分布很广,以石灰岩山区的背阴坡生长的树所产香椿芽为最佳。全区目

前有大小树20~30万株,年产香椿芽17.5万公斤左右。以产香椿芽著名的石门夹山,有树5万株,年产

椿芽3.5万公斤。除内地销售外,每年销往香港5000多公斤。

七. 山东省 淄博 周村区 周村烧饼

驰名中外的山东省淄博市周村“烧饼”为传统地方名食品,生产历史悠久、工艺考究。“月华牌”周村烧饼沿用了周村“德祥斋烧饼老店”的传统配方和工艺,采用精选配料---优质面粉、脱皮芝麻、精盐、食糖、水精制而成,产品外型圆薄,正面粘满芝麻,背面布满酥孔,以香、酥、薄、脆而驰名中外。“月华牌”糕点、月饼也以传统配方精制而成,给您带来美的享受

周村“月华牌”烧饼荣获1981-1990年中国食品工业新成就展示会优秀新产品奖、199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1年世界旅游日山东省旅游产品优秀奖、1993年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和第十一届亚运会标志产品等。( 淄博)

周村烧饼的特点——圆形黄色,薄如纸片,以薄、香、酥、脆著称。周村烧饼的由来,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历史。而周村烧饼这个词,其实是非周村地区人对来自周村地区的那种独特的烧饼的笼统称谓。地道的周村人,一般唤其为“香酥烧饼”或“大酥烧饼”等。

按照当前普遍的说法,周村烧饼源于汉代的“胡饼”,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生产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叶,周村商贾云集,多种小吃应时而生,用以胡饼上贴烘烤的“胡饼炉”此时传入周村,当地饮食店户的师傅结合焦饼薄、香、脆的特点,加以改进,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大酥烧饼,此即当今周村烧饼的雏形。

但是,使周村烧饼具备今天所说的“薄、香、酥、脆”四大特点的却是在近代。周村区高塘镇王家庄是目前民间生产周村烧饼最多的村庄之一。该村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周村烧饼正是基于一位名叫郭云龙的师傅的发展,方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特色。郭师傅在烤制当初厚厚的大酥烧饼时,偶然发现饼上面鼓起来的部分薄而香脆,加上芝麻,吃起来香而不腻。于是他大胆试制新品,果然深受大家喜爱。于是,不经意间便推而广之。l880年后,“聚合斋”烧饼老店,即郭家,首先启用纸包装,最终产品大都以印花纸包装,久藏不变质,故而沿袭至今。

清末皇室曾屡次调贡周村烧饼,这也让周村烧饼名满天下。当时山东省著名商号“八大祥”(八大祥以实实在在经营绸缎而名闻当时)也专门定购周村大酥烧饼成箱发往埠外,作为馈送佳品。

八. 山东省 淄博 博山区 博山粥

博山粥

博山粥类不下十来种,诸如豌豆粥、大米粥、小米粥、玉米楂子粥、八宝粥、杏仁粥、莲子粥、腊八粥等,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王姓“大闺女”粥。实际上这是一种小米绿豆粥。先用少量水把绿豆煮烂,再加水烧开,把磨好的小米糊加水调稀倒人锅中,开几个滚即成。

如在粥中加少量食用碱,煮出来的粥更加粘糊好喝。王姓大闺女叫王广芝,自幼卖粥为生,终生未嫁,熬的粥又稠又香,且服务态度又好,人们尊她为王大姑,并在她卖的米粥前冠以“大闺女”三字以资区别。

九. 山东省 淄博 周村区 水晶海参

水晶海参是采用冷冻制作工艺,制做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创新菜肴。

其制作方法是,先将水发海参片成抹刀片,用高汤汆过后,放在配有猪肘肉、鸡腿肉和葱、姜、花椒、料酒、盐等配料的高汤中,慢火煨40分钟后,取出放碗中。再将高汤、料酒、味精、冻粉用慢火化好的汁,浇在摆好的海参上,放入冰箱冷冻。食用时取出扣入盘中,将盐水鸡、叉烧肉、烤虾、黄瓜、老蛋糕等,有规则地摆在海参周围即成。冷冻后的冻粉汁恰似水晶,衬托着花纹别致的海参片,外加红、黄、绿、白、褐五色配料摆成的图案,既美观又好吃,清凉爽口,香而不腻。这是周村一级厨师丰宽玉于1983年创新的名菜。

十. 山东省 淄博 周村区 刻瓷

刻瓷系对陶瓷施以特殊的装饰工艺。在已烧成的陶瓷半成品上,用特制刀具镌刻各种书法、绘画。成品历来被列为高级手工艺品之一。淄博刻瓷构图布局严谨,色彩简而不繁,风格粗犷、活泼。既具绘画的神形,又富金石韵味。于奔放外不离法度,精微处足饶气魄。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