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泉州特产方便送人的地方 泉州特产方便送人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泉州特产方便送人的地方 泉州特产方便送人更新时间:2023-08-10 03:12:40

一. 福建省 泉州 南安 曙光甘薯

曙光甘薯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小小甘薯再平常不过,但在官桥镇曙光村,甘薯却成了一张闪亮的名片。

2013年11月,“曙光甘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顺利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初审,正式进入为期3个月公告期。不出意外的话,今年2月,曙光村的甘薯将正式拿到这一“国家级身份证”,成为继丰州镇石亭绿茶之后,我市第二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昨日,记者带着好奇,走进曙光村,探寻小小甘薯争取“国家级身份证”背后的故事。

辉煌 曾是远近闻名地瓜村

曙光村,是由东村、坑内、西山、沃内、土地山5个自然村组成的村庄。

甘薯将拿到“国家级身份证”,最高兴的莫过于曙光(西山)甘薯合作社的14户成员。曙光(西山)甘薯合作社理事长童保水介绍,曙光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的山脉阻挡寒风,而东南又有海风调节,空气温暖湿润,沙质土壤富含磷、硒等微量元素,十分适合甘薯的种植。

独特的地域条件,给曙光甘薯打上了天然的“防伪标志”。“曙光甘薯口感近似蛋黄。”70岁的曙光村村民童灿辉说,不同于其他产地的甘薯,曙光甘薯里没有难以下咽的细线状的“筋”。

“在过去,我们村就是有名的地瓜村。”童灿辉告诉记者,1957年,村里的甘薯大丰收,一时名声大噪,省里还把曙光村设为典型。“那时,省里农业专家还来村里开现场会,检验甘薯种植产出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村民都外出打工做生意,就很少有人种植甘薯了。目前,曙光村1800多人口,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很多土地由于无人耕种,渐渐荒芜。

思变 成立合作社打响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饮食,曾经的粗粮又重新回到餐桌。2008年,当时还是曙光村村支书的童保水,决定重新打响“曙光甘薯”品牌,和童灿辉等十几户村民着手成立合作社,种植甘薯。

“那时,很多田地都长满荒草。”童保水说,合作社成立后,他们开荒引渠灌溉,整合了400亩的土地种甘薯,通过根块育苗,保证“曙光甘薯”的纯正“血统”,用草木灰等有机肥料给甘薯施肥,保证甘薯的“原生态”。

之后,合作社在官桥菜市场设立了两个曙光甘薯专门摊点,逐渐打开知名度。有的顾客还通过电话预约,到田里现挖现买。另外,村民加工的地瓜干、地瓜粉还远销香港、广东等地。

“我们的甘薯皮薄、香甜、口感绵软,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曙光甘薯的独特风味。”童保水说,为进一步打响品牌,2011年,合作社向国家工商总局递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以便让曙光甘薯印上“独有”的名片。

2013年11月,经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曙光甘薯”进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初审公告。

发展 一年种植三季 欲打进大型商超

据介绍,曙光村仅640亩土地可以种出“曙光甘薯”,目前种植500亩左右。本土的曙光红1号、2号每亩产量3500斤左右,一、二季产品每斤售价1.5元。

据了解,常规的甘薯种植每年两季,农历四月到七月为甘薯种植第一季,农历九月到十二月为甘薯种植第二季。

“农历十二月后,就很少有新鲜的甘薯。”童保水说,为了提高曙光甘薯的市场竞争力,3年前,合作社就着手培植冬熟甘薯。

通过覆盖地膜的方法,让甘薯在冬季不至于被冻死,经过3年的摸索,合作社基本能控制在早熟地瓜上市之间出产,在每年农历十月到来年的五月种植冬熟甘薯,填补这段时间新甘薯的空当。

去年,曙光村冬熟甘薯每斤售价在2.5元到3元之间,每亩冬熟甘薯产量3000斤以上,与一、二季的甘薯相比,每亩就能为农户增收3000元以上。“冬熟甘薯价格高,但还是供不应求,预计价格还会上涨。”童保水说。

“等拿到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我们就更有信心了。”童保水说,一年三季的甘薯,让他们能全年为商超提供足量的新鲜甘薯。下一步,就是与商超洽谈,将“曙光甘薯”打入商超,真正地大放“曙光”。

曙光甘薯

南安市官桥镇曙光甘薯产业协会

10374727

鲜地瓜

二. 福建省 泉州 石狮 甜粿

甜粿

谈起石狮的特长,自然少不了甜粿,而说到石狮的甜粿,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义兴”这一甜粿百年老字号。

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上关于石狮塘头的义兴甜粿厂,是这样描述的:王义兴甜粿,早于清朝咸丰年间已享誉盛名,并畅销东南亚。1981年,王义兴后裔重新在塘头恢复经营。

到达塘头村后,沿着只能容得下一辆摩托车经过的村间小路上转了好几个弯,才到达目的地义兴甜粿厂。从外面看,这只是一幢简单的农家房屋。然而,就是在这里,生产出来的义兴甜粿远销海外,闻名遐迩。石狮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义兴”甜粿这一百年老字号,不少人慕名前来购买。逢年过节,义兴甜粿厂接到的定单不计其数,特别是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义兴甜粿成为他们去海外必带的礼品。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也是义兴甜粿的真实写照。

关于义兴甜粿有着美丽的传说。据说一年大旱,晋江变成了一条小溪,其他的河流都没有水了,田土龟裂,庄稼眼看着就要枯死。民间集资祭祀神灵,祈风求雨。但是求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有下一滴雨。这时,有人提醒,祭祀神灵所用的甜粿不对,应该用义兴甜粿。祭祀完毕后,当天就下了一场瓢泼大雨。此后,当地祭祀神灵都用义兴甜粿。

另有一个传说。晋江的一个穷秀才屡试不中后,心灰意冷,于是搭一条货船下南洋谋生。临行前,秀才只带了一袋义兴甜粿上船。船行不久,就在海上遇到-,迷失了方向。漂泊了七天七夜后,船上能吃的东西已所剩无几。因为吃甜粿经得起饿,全船的人最后就靠着秀才带的那一袋子义兴甜粿活了下来,并到达了目的地。此后,义兴甜粿在南洋声名日隆。传说后来下南洋的人都要带上义兴甜粿,才能保证一帆风顺。

三. 福建省 泉州 泉港区 泉州彩扎

泉州彩扎:因采用彩色丝绸扎制得名,俗称糊纸,起源于唐代初年,已有千余年历史。以竹篾、彩纸、绸缎、浆糊及泥人头为主要材料,仅需大小剪刀、裁纸刀等简单工具。

四. 福建省 泉州 泉港区 口酥

口酥

将花生、芝麻炒熟、捣碎,和糖成为内馅;以面粉调水,再加少许肉油,揉成面团,取一小团,以圆木棍或酒瓶等圆滑的东西擀平,平摊于手,将馅置于其中,捏拳使面团合拢成鸡冠状。一个个捏成之后,分批放入油锅炸熟,即成又酥又脆又香又甜的口酥。

五.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淮山苦瓜酿

淮山苦瓜酿

清脆的苦瓜,怀抱着绵软的淮山,浇上糖浆,苦中带甜,甜中散发着一抹清香,是不错的一道夏季菜肴。

六. 福建省 泉州 惠安 洛阳鲫鱼

洛阳鲫鱼,俗名紫鱼,是古代宫庭贡品。鲫鱼头小,有鳍。主要产地洛阳江象浦湾。象浦湾风平浪静,饵料丰盛,是鲫鱼生存的良好环境
江湾泥滩多为赤色黄土,鲫鱼时时以嘴触土,天长地久,鲫鱼的嘴也变成黄色,与其他乌嘴鲫鱼不同。待到秋风起,鲫鱼又大又肥。 其烹制可清蒸、油煎,也可炖汤、粉炸。肉质细腻,味道喷香,实为海味之珍馐。曾有诗人吟哦赞曰:“锦鳞细口肥鲫鱼,不是洛江总不宜。”( 惠安县)

七. 福建省 泉州 永春 永春白粬

盛夏将至,永春的街头又可听见叫卖白粬(上图)的声音了。

永春白粬是当地一种解暑消夏的好食品,与永春榜舍龟、永春橘红糕、永春金橘等小吃齐名。白粬做工讲究,从选料到制作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做出来的白粬就无法达到质地洁白、入口柔韧的效果。

做白粬一般从下午开始。首先选用上等的晚米,淘净、浸透后磨成米浆,将磨好的浆放入浆袋,挂在较高的地方,好让里面的米浆水能够渗出来。直至米浆水渗得差不多时,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把米浆袋放下,找一块重量适中的干净重物压在上面,尽量将米浆水挤出。

在压浆的这段时间,可以把做白粬所需用的粬粉、竹匾,以及洗净晒干的干稻草等东西准备好。粬粉可以用前一年留下来的白粬制成,但要保证粬的颜色洁白,不能有半点杂质。

等这些全部完成后,米浆水也差不多挤干了。挤去水分的米浆最好松软适中,以适合揉搓为宜。揉搓米浆,要一直到全部松软均匀为止。这个过程是白粬的整个制作中最为关键的,因为做好的白粬柔韧与否就全在这功夫上了。

揉搓好之后,将米浆挤进做白粬专用的圆筒里。这竹筒是两边开口的,刚好能够一边挤进米浆,一边用细线或小刀之类的把它割成一片片。割成片状的米浆,要薄薄的只有几毫米厚。一个人割米浆时,另一个人把割好后的米浆上下两面都醮上粬粉,放到铺有一层干稻草的竹匾上,一片挨着一片,全部紧紧地靠在一起,以便有足够的温度来发酵。放满一匾后,再在上面铺上一层稻草,让其发酵。至此,整个制作过程就全部完成了。

由于夏季的温度够高,能够保证白粬的发酵,一般到下半夜时便可闻到如白酒一样浓的白粬香。第二天早晨,便可将白粬收起。可以现吃,直接下锅煮。如果不想吃的话,一定要记住把它晒干,或者放在冰箱内避免发酵过头而变味。

白粬的煮法也是有讲究的:把白粬用凉水浸透,锅里的水开之后,再放下白粬,盖上盖。一会儿,白粬浮上来之后,也就熟了。爱吃甜的可放上白糖,当然也可做成咸的,做法一样。煮熟后的白粬,透明晶亮,入口异常的滑嫩松软。(施由森姚德纯文/图)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八. 福建省 泉州 南安 石亭绿茶

石亭绿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安石亭绿,又名石亭茶,系炒青石亭绿茶,以具有“三绿三香”的品质风格而著称。它外形紧结,身骨重实,色泽银灰带绿,汤色清澈碧绿,叶底明翠嫩绿,是为集“三绿”之美;滋味醇爽,香气浓郁,似兰花香,又似绿豆及杏仁等香气,誉为“三香”。

石亭绿产于福建南安丰州乡的九日山和莲花峰一带。“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是唐代诗人韩偓咏九日山的诗句,确为这里自然气候的真实写照。这里地处闽南沿海,气候温和,罕见霜雪。同时受沿海季风的影响,阴晴相间,光照适当,土质肥沃疏松,给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据《泉州府志》所载,九日山,因“邑人以重九日登高于此”而得名。山高百米,东西北三峰环拱,山上存有摩崖石刻七十四方,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莲花峰,古称莲花岩,因裂石八瓣、状似莲花而得名,“孤帆远影生云际,双刹高悬捧日来”。登莲花峰,前看,有金鸡断桥,锁尽东西溪水,碧波荡漾,水光映天;平视,清源、双阳两山列于东北,气象万千;远眺,东西双塔,阳光闪耀,威镇鲤城;近看,丛丛茶树郁郁葱葱,这里盛产着名茶石亭绿。

莲花峰上有一个石亭,又称不老亭,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相传,宋末延福寺僧人净业、胜因两人在莲花峰岩石间发现茶树,便加以精心培育,细加采制,制成的茶为僧家供佛之珍品。至石亭建成后,香客日多,游人渐增,茶叶成为招待和馈赠之佳品。

历史溯源 石亭茶

由于茶叶质量优异,又出自佛门,求茗者日众。石亭因茶而增荣,茶也因石亭而出名,石亭绿名声更盛。

这里有一处记述茶事的摩崖石刻,上写道:“嘉泰辛酉(1201)十有一月庚申,郡守倪思正甫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既事,登九日山憩怀古堂,回谒唐相姜公墓,至莲花岩斗茶而归。”可见九日山、莲花峰产的石亭绿名茶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到了清道光年间,莲花峰已从少数僧人种茶,发展到众多农民普遍种茶,并以莲花峰为中心,乌石山、西坑、石马山、法华山、五华山等数十座山间均发展了石亭茶的生产。

新鲜石亭绿茶和 石亭绿茶

陈旧石亭绿茶:新鲜石亭绿茶的外观色泽鲜绿、有光泽,闻有浓味茶香;泡出的茶汤色泽碧绿,有清香、兰花香、熟板栗香味等,滋味甘醇爽口,叶底鲜绿明亮。

陈旧石亭绿茶的外观色黄暗晦、无光泽,香气低沉,如对茶叶用口吹热气,湿润的地方叶色黄且干涩,闻有冷感;泡出的茶汤色泽深黄,味虽醇厚但不爽口,叶底陈黄欠明亮。

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外形芽叶硕壮饱满、色墨绿、润泽,条索紧结、厚重;泡出的茶汤味浓、甘醇爽口,香气浓,叶底柔软明亮。夏茶外形条索较粗松,色杂,叶芽木质分明;泡出的茶汤味涩,叶底质硬,叶脉显露,夹杂铜绿色叶子。

秋茶外形条索紧细、丝筋多、轻薄、色绿;泡出的茶汤色淡,汤味平和、微甜,香气淡,叶底质柔软,多铜色单片。

高山石亭绿茶和平地石亭绿茶:高山石亭绿茶外形条索厚重,色绿、富光泽;泡出的茶汤色泽绿亮,香气持久,滋味浓厚,叶底明亮,叶质柔软。

平地石亭绿茶外形条索细瘦、露筋、轻薄,色黄绿;泡出的茶汤色清淡,香气平淡,滋味醇和,叶质较硬,叶脉显露

石亭绿茶

南安市石亭绿茶研究会

8757651

九. 福建省 泉州 永春 一都红酒

一都红酒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制酒技术家喻户晓。人们把酒储藏在瓮中,再严严实实地盖上一袋“沙包”,年代越久,这酒便会越发醇香。

酿酒过程细又腻

酿造好的红酒先要有好的红粬。酿造红酒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红粬 和冷开水。好的红酒都是用糯米制作。人们将糯米饭、红粬和冷开水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好,密封在大缸中。过一段日子,缸中的原料经发酵融化为一体,颜色由清红逐渐变成深红,最后变成暗红色。发酵时间一般是20天至30天,有经验的人靠眼观、口尝就可以判断出发酵的程度。然后在大缸中挤入一个酒盏,精红透亮、醇香甜美的红酒就会滤入其中,再将红酒一勺勺地舀起来,装入瓮中。

红酒功效说不尽,红酒是很好的滋补药品。人们劳碌一天后,晚上饮点温酒,能起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功效。红酒还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老中医常用它来做药,当地妇女“坐月子”要先喝几天红酒“散气”,再喝1个月的红酒“补气”。另外,红酒还是人们炒菜、熬汤等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民间酒业发展迅速

一都红酒、红粬成为一都的。附近县市的人常常自己来或委托亲朋好友到一都买红粬,都说一都的红粬发酵酿成的酒与众不同,甘醇透亮、韵味十足。全镇每年销售的红粬都在100吨以上。

一都红酒十分畅销。现在全镇有30多个制酒大户,主要集中在黄沙、仙友、仙阳、南阳等村。据初步统计,他们每年通过各种渠道销售的红酒在200吨以上,有几户供不应求。

十. 福建省 泉州 洛江区 泉州肉粽

肉棕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富有引人品尝的魅力。肉棕以香菇、虾米、芋头粒、粟子、猪肉(或鸡肉)、糯米等为原料。制作时先把糯米浸后晾干,拌上卤汤、葱头油,放在锅里炒得又干又松,再与红烧猪肉、生粟子搅拌均匀,用竹叶包好煮烂。肉粽要趁热食用,吃时配上沙茶酱、蒜茸、红辣酱等调料,更是美味可口。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