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特产有什么 山东临淄特产有哪些可以携带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特产有什么 山东临淄特产有哪些可以携带更新时间:2023-08-08 16:32:54

一. 山东省 淄博 沂源县 大锅全羊

大锅全羊,关键在“全”字上。把羊的肉、骨、脏、血、头、蹄、尾、鞭一锅煮出,色、香、味俱佳、鲜嫩可口,汤汁浓郁、营养丰富、具有大补之功效,因此有肉中人参之誉。



做好大锅全羊、最好选用地方优良品种沂蒙黑山羊,这种羊产于泰沂山区,而沂源为其中心产区。此羊骄健,活动量大,肉质好,膻味小,尤以80市斤以上的羯羊(阉割后的公羊)为最佳。时间最好在古历七月上旬至八月底(即所谓伏羊)。此时羊最肥,瘦肉率高达70%以上,二斤活羊可出一斤带骨肉。



宰杀方法也很有特色,多用“耳切”,就是从耳朵后面切断其颈动脉,把血放入有适量盐水的盆中搅拌,凝固后,切大块入锅、加热浸到不老不嫩时,取出备用。把肠肚用盐搓后洗净。头蹄用火烧,烧到皮色焦黄是把毛灰刮净、劈成数块,放入水中浸泡待用。把肉切成方块,骨头剃好,锅中放入凉水,然后把切好的肉、骨、肠、肚、头蹄等分别放入锅中。



水要一次加足,煮羊最好用木柴,忌用松柏等有气味的木柴。先用大火煮开,撇去浮沫,烧一两小时后,再用文火煨吨,放入姜、花椒、山花根等调料,盐要少放,俗话说:“咸狗淡羊”。约五六小时即可,出锅前半小时放入羊血、羊肝。出锅后再加芫荽、食醋。

二. 山东省 淄博 高青县 桑条

桑条

青城的桑条为高青之,编织成的工艺品,远销日、美、德、韩、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农业总产值114211万元。

三. 山东省 淄博 临淄区 王青苇席

王青苇席

王青一带编织苇席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王青村位于齐故城北郭,这一带水系众多,系水、渑水、画水、康浪河纵横交错,是盛产水稻、蒲草、芦苇的鱼米之乡。《晏子春秋》载:“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网,捆蒲苇,织履。”《管子·弟子职》曰:“后至就席,狭坐则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从这里可以知道,稷下学宫的学生听课时坐的是席,老师晚上睡觉枕头上有枕席。从古墓的考古来看,临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多是椁顶上铺盖苇席,再在苇席上刷漆密封。以上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人们不仅开始利用蒲草、芦苇编织苇席和草鞋,而且苇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自明朝弘治年间王青立庄后,百姓利用本地盛产优质芦苇的有利条件,继承了这一带的编制传统,开始以编织苇席谋生,并不断改进原来的编织工艺,提高了编织苇席中的技术含量。王青席不仅具有美观、耐用、舒适的特点,而且种类繁多。有床席、炕席、围席、凉席、枕席等十几种,编织苇席成为王青人谋生的主要手段。

王青席兴盛于清朝和民国年间。当时王青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户都从事编织苇席业,小孩到了七八岁,不论男女都要学习编席手艺。当地还有儿女结婚,新人床上必须要铺一对王青席的风俗。清朝宣统年间,青州的琼林寺曾邀请王青的编席能手为琼林寺的大殿编铺殿席。大殿面积有五间房屋大,编织的席子大小与大殿不差分毫,此席用绿席篾镶边,中间织有一个大大的“寿”字,“寿”字四边织有四只仙鹤,僧侣见了无不称奇,众多前来朝拜者更是赞口不绝。民国2年,王青村王体康(王士义的父亲)编织的凉席曾参加过当时省政府在济南举办的山东农产品展览会,并得到奖励。当地民间有“柴家的苇笠,王青的席,于家的草鞋真不离”的顺口溜。

王青苇席一般用四穿或五穿子劈篾子,花纹细。正面基本无苇节。递边绝无双拾双压。成席后刚柔并济,色形俱佳、坚实耐用。

苇席的编制工具有穿子、磙子、剥裤刀、板刀子、穿刀子等,穿子是劈分芦苇的工具。其工具按其劈分的数量,分为二穿子、三穿子、四穿子等多种。磙子是用青石做成的碾磙子,长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中间略粗,用于将劈好的苇子压软。剥裤刀是用一镰头斜插在高粱杆上而成,用于将压好的苇篾子去掉外叶裤。棒捶子是用长约40厘米,粗约15厘米的园木制成。一头细为把,一头粗为捶头,用来将已剥掉叶裤的苇篾子砸软砸平,成板状。扳刀子是用于编席过程中将苇篾子紧靠。穿刀子是用于编席后期合边时穿插苇篾头。

原材料多为芦苇,主要有绵苇、大苇、小苇和锦丈子。绵苇质地软绵,不易折,色白。大苇细、硬、黄白色。小苇:细硬、黄白色。锦丈子是渑水河生产的一种优质芦苇,其个高,上下粗细均匀,杆为白中兼黄,无杂色,色皮光亮。产地为渑水河流域的王青、邵家、西石一带。“锦丈子”加工成的苇篾,具有薄、柔、韧等特点,摸上去有绸缎般的感觉。

苇席的制作工序分为准备和编织两大阶段,编织阶段的主要工序是选苇:将芦苇捆成一捆平摆在地上,先抽长的再抽次长的,依次选好分别放置,一般编一领双人床的席,选粗细均匀的较粗的高苇子100棵,加一部分矮苇子即可。劈苇篾:用穿子将苇子分劈为数瓣,这些被劈为数瓣的苇篾子叫生篾子。浸湿苇篾:将水喷洒在生篾子上。压苇篾:将浸湿变软的苇篾子,放在碾场上用碾磙子反复碾压,使其更加柔软。剥叶裤:将压好的苇篾子,用剥裤刀剥去苇节裤。捶苇篾:把剥去苇节裤的篾子,放在平板上用棒捶子将苇节部分砸平砸软。此时的苇篾子已经加工好了,叫熟篾子。编制阶段主要有踩底子:也称拉皮条,从席的一个角开始,此角为大角。续编:其口诀是:“压三拾二勤拿四,径角纹上拾六根”。并用调节苇篾子的方法尽量将苇节压在下面,边编边随时用板刀拔紧篾子。收边:根据所要求的尺寸,编至大小适宜时,拾边。收压:将编好的苇席用碾磙子略压一遍。

四. 山东省 淄博 沂源县 沂源山楂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又名山里果、山里红,蔷薇科山楂属,落叶乔木,高可达6米。

核果类水果,核质硬,果肉薄,味微酸涩。果可生吃或作果脯果糕,干制后可入药,是中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具有降血脂、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等作用,同时也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对胸膈脾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有很好的疗效。山楂内的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是一种抗癌作用较强的药物,其提取物对抑制体内癌细胞生长、增殖和浸润转移均有一定的作用。

五. 山东省 淄博 淄川区 菜煎饼

煎饼过去为淄博南部淄川、博山等地人民的主食,菜煎饼是传统 吃法之一,堪为当地风味一绝。制作方法是先将豆腐、韭菜、粉条切碎,加虾皮、调味品,用花生油炒熟,拌匀成馅,然后将摊好的煎饼摊上馅,再折叠成 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在鏊子上煎烙至熟呈深黄色,即可食用。有《煎饼赋 》赞之曰:“三五重叠,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1978年以后博山城区有几家早点铺经营菜煎饼,许多人慕名前来品尝。

六. 山东省 淄博 周村区 铜响器

铜响器

铜响器产于周村区。有100余种规格。产品一向以“发音洪亮,圆润清脆,音质纯正,音响持久,坚实耐用”而享誉。已有200余年生产历史。

七. 山东省 淄博 博山区 池上桔梗

池上桔梗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池上桔梗,产于池上镇。池上镇是淄河的源头,是山东省淄博市特级水资源保护区。这里,地面水丰富,远离污染源,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为桔梗的健康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桔梗作为特色蔬菜,吃起来口感好,深受市场青睐。目前,桔梗需求量不仅在国内市场呈大幅度增长趋势,而且风靡了韩、美、日等多个国家。

为了池上经济的繁荣,为了致富路子的拓宽,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先后建起了20多家桔梗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桔梗生产基地与桔梗加工企业互动的良性循环。其中,6家大中型企业已经赢得独立的进出口权,年加工各类桔梗1.5万吨,桔梗产品上万吨,实现年出口创汇600多万美元的目标。

池上桔梗的今天如此辉煌,可有几人知道它昨天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慢慢地回溯一下它的昨天吧。

三十年前,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在池上公社乔-与药材站李站长的指导下,桔梗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悄悄地来到这片地杰人灵的沃土上。

据说,桔梗种子的来历很不寻常。最初的桔梗,是野生的,很稀少。为了大面积发展桔梗,李站长背上干粮,独自爬山涉水,踏遍了鲁山的山山岭岭。他一个葫芦头一个葫芦头(成熟的种子外壳像葫芦头,小小的种子藏在里面)的采集,终于累积了半茶碗(相当于1两)桔梗种子。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他终于可以下到村庄,实现大面积发展桔梗的愿望了。

前面已经说过,适值割尾巴年代,庄子里(文中村庄、村民的称呼会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时,村叫庄,村民叫社员,村长叫大队长)尽管入不敷出,可是大队长们在是否接受种植桔梗这件事上还是慎之又慎。这时,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吴家台勇敢地接受了桔梗试种的挑战。有幸的是,挑战的生产队还是我家所在的三队。

当时,走集体化生产的道路,村庄里多数土地由分队长领着集体种植,只有少数偏僻的土地派专人管理,种植点经济作物,方便年终给社员们分红。我们生产队也不例外,偏僻的念珠峪成了经济作物种植点。念珠峪由山谷及两边的山脊组成,土壤十分贫瘠。

没想到,这里竟是天然的桔梗之家。它的到来,尽管没有得到轰轰烈烈的欢迎,却也凭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在这片土壤里发芽、扎根,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

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了,我家所在的生产队实行了小组承包制。土地包产到户,意味着桔梗也要走向千家万户了。面对桔梗这个刚刚落户的新生事物,多数社员不愿接受它,怕它给自己惹麻烦。这时,爸爸和少数社员壮着胆子从队里领了种子,回家尝试种植。自然,我见证了桔梗艰难的生产发展史。

看得出来,经过几年打交道,爸爸对桔梗已经有了浓厚的感情,摸到了不少种植桔梗的门道。为了大面积种植桔梗,爸爸承包了村边最平整的土地育苗。出苗后栽植,桔梗的适应性就很强了,山坡、平地都可以。育苗时却乐观不得,土地越肥沃越好,地面越平整越好。

爸爸先在家中精心培育种子,直到种子冒出了白花花的芽儿,我们才去田里播种。土地早被爸爸打成一畦一畦的等着了。这时,我与爸爸再一一地平地、施肥、浇水、撒种、盖土,再细细地罩一层薄沙……扯得远了,其具体的管理,如出苗、栽植、拔草以及后期的切片、晒干都需要相当精细与耐心的,这里先不一一叙说了。

凡是新生事物,一旦得到市场认可,自是十分受宠的。这时,作为药材被认可的桔梗,一下子被宠起来,桔梗种子立刻昂贵起来,30元1斤也不容易买不到新鲜种子了。看到了喜人的收获,村民们家家户户开始种植了。不过,这东西发展起来慢,至少两年才有收获。

这是桔梗的第一个辉煌年——八十年代初期。

历经几年的风吹雨打,村民的脸上渐渐绽开了笑容。

好景不常,货多成灾。村民大面积种植桔梗了,桔梗的销路却没有扩大。一段时间里,桔梗出现了臭市现象。晒干的桔梗片儿由1.5元1斤迅速下跌到了0.09元,还必须用粗筛子把里面的小片儿、碎末儿全部过滤掉。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精心侍弄的药片儿从筛子大大的网眼里纷纷落下时,自己的那颗心也淅淅沥沥地流血了……

渐渐的,村民种植桔梗的少了。看到这种光景,伤感的我不禁惴惴地想:可爱的池上桔梗啊,你还有明天吗?

慢慢的,在镇政府与杰出人士的不懈探索中,池上桔梗拓宽了市场渠道——桔梗由单一的神奇药材变成一种美味佳肴。此时,新建的池上食品加工厂适时地兴建了桔梗半成品车间,可以吸纳部分滞销桔梗了。

村民们收获桔梗后,首先挑选优质产品供应出口业务,再挑选二等品刮皮后卖给食品厂。然后,把剩下的桔梗刮皮、晒干。最后,唯有刮皮刮下来的茅根才被切了、晒干,当作药物卖了。

这时,无论鲜桔梗,还是刮皮的干桔梗,它们的主要市场在韩国,都是出口创汇项目了。

这是桔梗的第二个辉煌年——九十年代初期。

市场的再次繁荣,刺激着村民再次大规模的种植桔梗了。

可是,市场规律就是不近人情。大家经过几年的努力,都认为可以大赚一把的时候,桔梗的价格再次大幅度下跌。鲜桔梗由3.5元钱1斤一下子跌到0.35元,刮皮、晒干的桔梗,也由原来的5元1斤跌到0.50元。村民的心,再次寒了……

不过,执着聪慧的池上人,面对桔梗的几起几落,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当桔梗已经走上餐桌,当桔梗再次卖不出去的时候,池上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开办桔梗深加工企业的美好前景。他们想到了,雷厉风行地干起来了!十多年来,池上桔梗深加工企业已经由当初的1家2家,发展到如今的10家20多家。出口创汇,已经由单一的韩国发展到美国、日本……

桔梗的深加工解除了村民大面积种植桔梗的后顾之忧,村民们也可以大刀阔斧的干一场了。几年来,鲜桔梗的价格年年提升。今年的价格一路狂飙,竟然到了7元钱1斤。村民们喜上眉梢了。

这是池上桔梗的第三次辉煌了——2011年。

池上桔梗,前景无限好。

为满足桔梗市场的各种需要,我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池上桔梗的优良品性。村民们严格按照规范的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将产前、产中、产后过程全部纳入了标准化生产轨道。

现在,池上桔梗已经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被认定为绿色食品-产品。当前,我镇桔梗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年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

池上桔梗的生产,已经坚不可摧。同时,它大大带动了周边地区或者外省的桔梗生产。如果细细地追溯起来,你会发现远到安徽或内蒙的桔梗,它们的老家也在池上,他们的老0就是那半茶碗种子中的一颗。

目前,池上已经成为博山区首批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桔梗集散中心。作为池上人,我们为此而自豪!

八. 山东省 淄博 博山区 博山韭菜

博山韭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机韭菜每斤50元,是普通韭菜的十几倍。而且足不出村,就已销售一空”。2月13日,博山区南博山镇上瓦泉村党支部-、村委会主任王金成乐哈哈地告诉记者:“人们的生活水平真是大大提高了,这么贵的蔬菜愣是脱销。”

去年,上瓦泉村发展有机韭菜 100 亩,春节前上市 10 万斤,种植户仅凭这一茬韭菜就可实现亩纯增收8000 余元。今年,上瓦泉村有机韭菜将发展到1000亩。

与此同时,春节前夕博山有机农产品如有机桔梗、黑五类、绿茶等全部实现热销、脱销局面。

也正是看到有机农产品的大好前景和给农民带来的巨大收益,博山区依托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有机农业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整建制”有机农产品区。目前,全区已发展有机农业种植面积10万余亩,有33 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认证,100 多个产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农民收入大幅提升。

“发展有机农业,既可实现农业增收,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土壤污染、水环境污染,使各类农业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博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刘持俊说。

为打响博山有机农业品牌,去年博山区先后在北京和济南召开了两次有机农产品推介会,达成购销协议5.68亿元,上百家新闻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知名度的提升大大促进了博山有机农产品的营销,中秋节、元旦、春节等节日市场都呈现出抢购脱销的局面。

上瓦泉村是博山区培育发展“有机村”的代表,该村地理环境优越,蔬菜种植一律使用有机肥料。为了保护水源,本村及邻近区域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该村专门成立的有机韭菜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准备近期打开北京市场,为此,他们向工商部门提出为种植户办理个体执照的要求。博山分局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迅速组织北博山所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指导种植户填表,现场办理执照,仅用半天时间就办完了登记手续,并且不顾路途遥远,当天赶回所为他们打印出营业执照,为上瓦泉有机韭菜进京赢得了时间。

九. 山东省 淄博 淄川区 淄石砚

石砚,因产于山东省淄博市,因古称淄州而得名。起始于唐,盛于宋,苏东坡称其为“淄石砚”米芾称其为“淄州砚”,唐彦猷在《砚录》评述:“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陆游《蛮溪砚铭》:“龙尾之群,临韫玉之伯仲也。”所以淄砚又有韫玉之称,古人评砚有端石尚紫,淄石尚黑之说,由于淄砚金星遍体,又有“金星砚”之称。北宋末,金兵入侵,文化中心南移,在以后的二百年间,淄砚一度沉默。明清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时期的文化繁荣,淄砚复为世人所重,乾隆年间,盛百二任淄川县令,对淄砚的历史、现状和石质进行调查研究,编《淄砚录》。

清朝、民国时期,淄石砚曾流传于山东一带。

十. 山东省 淄博 沂源县 东里大饼

沂源县做大饼的很多,最出名的当属东里何家大饼。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何家的先辈就做大饼,世代相传,形成了现今独享盛誉的东里大饼。因此,深受人们的喜欢和赞誉。凡去东里出差的总不忘带几斤东里大饼回来,除自家吃外,还用来馈赠亲友。招待客人,东里大饼成为稀罕之物。

东里大饼为什么享此盛誉?其实很简单,但也不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和别地的大饼在用料和制作过程方面,都是一样的。它既没有什么独特的秘密配方,也没有什么秘密不传人的工艺;说它不简单,是因为一种商品,在众多同类商品中,在一百几十年的时间里独领-,那是不易之事,必有独到之处,其独到之出是什么么呢?其一是,揉面时间长,不用揣揉而是用木杠子压,一个饼用五斤面,要保证反复揣压十五分钟以上。这样揣出来的面硬,有筋力,做出饼来甜、香、脆、格外好吃;其二是,他们始终保持一斤面只出一斤一两半饼,别地方的出一斤二两,有的出到一斤三两。别小看这一两半两,滴水穿石积少成多,一斤多出一两,一个大饼就多出五两,卖十个大饼就多出五斤,他们不图多赚钱,只求保持东里大饼的质量和信誉;其三是,善于掌握火候。火太旺则外糊里生,火太弱则烤的时间长,并不上色,里外都干,失掉外脆里嫩的特点。所以他们在掌握火候上,充分了运用了自己的经验,决不疏忽和大意;其四是,一百多年来,严格按照前辈传下来大饼制作工艺和方法操作,决不偷工减料,决不简单从事。在多挣钱和保证质量面前,他们首先从保证质量出发,对顾客负责。一百多前来,在众多的同行中始终保持着长盛不衰的榜首地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