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龙海市石码镇有什么特产 漳州龙海特产送人必买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龙海市石码镇有什么特产 漳州龙海特产送人必买清单更新时间:2023-08-10 17:35:12

一.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闽南牛

英文名:Southern Fujian Cattle

一、产地与分布

中心产区在福建省龙海、漳浦、晋江、平和、同安、南安、及漳州等地。广泛分布于龙溪、晋江、莆田及福州4个地区、20多个县、市。

二、外貌特征

结构良好,发育匀称,体质紧凑,肌肉丰满偏于役肉兼用型,头略长,眼微突,轮阔清晰,角形不一,公牛多呈八字形;母牛角短,略向前弯曲。公牛肩峰高耸,垂皮达,胸宽深适中,背腰平直,尻部略斜,仙肉尚丰实。四肢略纤细,但关节明显结实。蹄叉紧,多呈木碗蹄。

二.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紫泥虾鸡破

虾鸡破的香气扑鼻,味道清甜,是美食中之佳肴,也是赠送亲友之珍贵礼物,特别是华侨回国最喜爱的家乡。华侨每次返回国外,总是要买许多虾鸡破赠送亲朋和邻居
虾鸡破系龙海市九龙江口水乡的玉枕、乌礁、浒茂等小岛洲之。此三小洲系冲积平原,地势低,田野平,河网纵横。潮水涨时,水闸打开,一大片田地同时淹没,这里即成为天然的水生小动物之乐园。每年五六月间,在九龙江,口淡水交错的水域生长小虾仁,数量甚多,形体极小,一般网具抓不到它。它们随着潮水,通过闸门,拥入水乡的河道、田中,以后就在这里生活长大,这种虾叫沙虾。到农历七月初,沙虾长大了,是人们喜爱的美食。但还不能制成虾鸡破,因为虾很嫩,制出来容易变质。要到七月半以后,才是制作虾鸡破之良时,此时的沙虾又肥又壮。这时水乡农民,在退潮时于水闸前挂上虾网,然后打开闸门,内河之水奔涌而出,田里之水往河里流,河内的水往水闸方向流,每挂一次网就可得百来斤
制作虾鸡破主要原料是沙虾与盐,工序虽简单,但要求很严格。腌虾的盐要炒过,炒时要掌握火候,要炒到发出“噼噼剥剥”的响声,盐要变白,如盐没有炒好,将来虾鸡破的色泽不鲜红,而且容易变质。沙虾呢,要细心剔除杂鱼杂虾,不能随便马虎,即使只混进一条极小的鱼儿,将来会使虾鸡破变质。拣完要用清水洗好几遍,洗干净后,捞起来掺盐放在石臼里敲破,一般是一斤虾配三两或三两半盐,然后用木杵舂,但不能过猛,以把虾舂破为标准,而后装在瓶里或瓮里,密封起来,一个月后就成为色泽鲜红而可以食用。但一般不能超过一年,以免色黑变质。( 龙海)

三.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东美香脯糕

东美香脯糕是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角美镇东美村的。东美糕又名香脯糕,庆春糕,东美庆春香脯糕入口即化,清凉润喉,不仅可作为上等茶料,也可调糊成为老人、孩子的美味佳肴。

东美香脯糕,发源于龙海市角美镇东美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10年,东美香脯糕制作技艺入选漳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美村位于角美镇西南部,历史悠久,村内至今还留存有数座建于明朝的道观与石牌坊。东美在明末清初时就有大量人口下南洋谋生,所以,这里还是有名的侨村。这里地处平原,富庶丰饶,食物的来源与种类十分丰富,也因此东美人对食物的烹调和制作向来十分考究。村里有条古街名叫火烧街,从前这条街上全是小吃店,整条街从早到晚都冒着炊烟,因此称为“火烧街”。光阴荏苒,火烧街的烟火味已逐渐飘散,但与火烧街相邻的另一条古街——后面街,却因为一样小吃而名垂千古。

相传,明崇祯年间,后面街有位姓郭的老人,以绿豆磨粉为原料,制作出了一种糕点,它清香怡人、入口即化、清凉润喉,深受乡邻喜爱,人们称它为香脯糕。东美人喝乌龙茶时,喜欢配一口香脯糕,也常将香脯糕调成糊喂养婴孩;过年过节,家家户户必备东美香脯糕招待亲朋好友。经过300多年的传承,东美香脯糕从佐茶糕点演变为了闽南民俗符号,直至今天,龙海地区婚寿喜庆、祭祀敬祖,香脯糕仍是必备礼品。

香脯糕制作有绿豆粉炒制、葱头加工、搅拌揉捻、手工印制等八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一项精细活,极有讲究。绿豆粉是香脯糕的主要原料,首先要精选当季绿豆研磨成的绿豆粉,将绿豆粉翻炒后过筛,再粉碎翻炒,反复三遍以上,炒熟后贮藏于大缸之内,放置阴凉干燥处,几经翻缸,达三、四十天后贮存备用。当绿豆粉、香酥红葱、蔗糖粉等原料都备齐后,按比例将这些原料用人工慢慢搅拌混合,搓揉均匀,制作成糕粉。将糕粉填充到花梨木印模内,再按平揿实,翻身敲出,即成东美香脯糕。

从前,东美村制作香脯糕的作坊有好几家,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利润低薄的香脯糕产业逐渐式微。佳庆食品厂是仅存的几家作坊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四.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溪墘红蟳

龙海市紫泥镇溪墘村是蟳类主产区,这一带村民世代相传的捕蟳技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溪墘红蟳以个大、色泽鲜艳、肉味鲜美驰名海内外。溪墘红蟳,俗称蟳,善穴居,昼伏夜出,与江浙、南海等地产出的蟳比较,前者色泽光亮呈现青蓝色,壳较薄且大螯较大,整体目的地来饱满,食用时味香浓郁、肉质细嫩;后者色泽较深呈深蓝色,壳较厚且大螯较小
紫泥镇海岸线长达56公里,海域面积500余平方公里,红树林面积5000多亩,海水中微生物含量居全国各海域之首。溪墘红蟳栖息于九龙江下游咸淡水汇合处,盛产期是在每年的八、九月份。红树林肯有净化海水的功能,故水生物种极其丰富,为红蟳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促进雌蟹育成膏蟹(红蟳)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溪墘人捕捉红蟳也富有情趣,就是将整排的竹笼放入九龙江之中,“请蟳入笼”。而精致的竹笼设置的“入口”,红蟳顺流进入后,不能轻易退出,即成笼中之物
溪墘红蟳为高蛋白脂肪食品,含18种氨基酸,其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素为筵席上之佳肴。尤其是性腺成熟的雌蟹(俗称红蟳),有海上人参之誉是产妇和身体虚弱者的高级补品,溪墘红蟳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肉和内脏可治疥癣、皮炎、湿热、产后血闭,长期食用具有利水消肿、去斑美容、滋阴壮阳之功效,亦为优良的美容保健食品
食用溪墘红蟳要讲究烹饪艺术和方法。食用前先用清水冲洗,再杀之(可用牙签从螯足的关节处刺入,破坏其中枢神经),而后去缚刷洗内脏。如果要将红蟳清蒸,就不必将红蟳的内脏挖洗,以免失去其香味。溪墘红蟳的烹饪方法颇多,下面列举最常用的四种烹饪方法。1、芙蓉红蟳方法:清蒸;原料:红蟳500克;配料:鸡蛋2只、黄酒1两、盐10克、味精、水。2、姜葱红蟳方法:清炒;原料:红蟳500克;配料:生姜、葱、黄酒1两、盐10克、味精、糖、油。3、红蟳豆腐煲方法:清炖;原料:红蟳500克;配料:豆腐250克、香菇、笋、肉丝、生姜片、葱、大蒜、黄酒、盐10克、味精、糖、油。4、百花红蟳丸方法:清煮;原料:红蟳500克;配料:淀粉50克、蛋清、香菇、笋、黄酒、盐、味、糖、油。 此外,溪墘红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长时间离开海水,只要缚住其大螯,置于肉袋、纸箱之类的容器内就可运输,但在贮运中要注意二点:一是夏季应贮放在阴凉处,且用10%左右的盐水浸泡约3-5分钟或用水泼之以防其脱水;二是在冬季以谷壳或干草类裹之防冻。经以上处理,溪墘红蟳至少可存活6天
此外,溪墘红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长时间离开海水,只要缚住其大随着市场领域不断拓展,聪明的溪墘人根据各地消费者的喜好和口味,将溪墘红蟳分类销售到上海、北京、杭州、温州和广东等地。如今,溪墘红蟳还悄悄地“爬”上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欧美等地的餐桌上。( 龙海)

五.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本港鱿鱼

本港鱿鱼

六.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龙海白礁牡蛎

龙海白礁牡蛎

七.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白水贡糖

白水贡糖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白水贡糖是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白水镇的。白水贡糖闻名久远。其特点是香、酥、醇、美,入口自化,不留渣屑,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相传早在明朝白水贡糖便做为一种珍贵的贡品进贡朝廷,让皇帝品尝。清朝乾隆皇帝更是对其香、酥、醇、美赞不绝口。

白水贡糖由花生仁、麦芽糖、上等白糖混合捶炼而成,四块成包。制作时,原料都要精选,份量须准确,技术上更要精细。制作流程大致为烧汤浆、碾花生、和料、压皮、做条、切块、包装。

其制作工艺讲究"二准三快","二准"是指炒花生时要掂准火候,熟花生脱膜后和麦芽糖、白糖搅煮时要把准火候;"三快"是指糖离鼎后捣匀要快,包料要快,斩切要快。

传统贡糖作坊每一道工序都是师傅手工制作的,新的贡糖加工厂则是引进机器代替人工操作,使制作工序更加精细,口味更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传统的白水贡糖以竹叶红纸包装,经济实惠,吉祥喜庆,是赠送亲朋好友和操办婚礼的上品。大多改用彩印盒装或玻璃纸精装,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海外侨胞对白水贡糖特别喜欢,他们常常用家乡生产的"玳瑁"茶,配白水贡糖,并以此招待贵宾。

八.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程溪金蝉

程溪金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蝉花(Cordyceps Cicadae Shing)是与冬虫夏草相类似的虫草。野生蝉花的历史记载比冬虫夏草早800年,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早已闻名全世界。蝉花的品种繁多,而以闽南漳州盛产的蝉花最为名贵,在中药界素有“漳州金蝉花”之称。程溪所产的蝉体黄碧色,全身无细毛,双眼金绿色,所以称为金蝉。香港和南洋群岛习惯将漳州地区所产的蝉花、蝉脱统称为“程溪金蝉”,在海外民间广泛应用,并被视为珍品收藏。

程溪金蝉

龙海市程溪镇金蝉协会

13098212

蝉花(中药材);蝉脱(中药材)

九.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九湖兰竹荔枝

九湖兰竹荔枝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兰竹荔枝,简称兰竹,是荔枝的一个品种。这个品种在福建省荔枝产区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漳州市一带。在龙海市九湖镇,该品种种植面积较广,使该地有“荔枝海”之称。该品种果实一般于6月下旬成熟,为中熟品种;除了用作鲜食,还有其他用途,例如酿酒。1993年,该品种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

兰竹荔枝是荔枝的一个品种,主产于福建漳州,栽培历史较长。在龙海市九湖镇,其栽培历史已达500多年;当地还保存一株500多年生的老荔枝树,年产量保持在600公斤以上,被称为“荔枝王”。该品种为中熟品种,6月下旬成熟,成熟后主要用于鲜食,亦可焙干、酿酒。[1-2]

果实特征兰竹荔枝果大,呈心脏形,单果重23~30克,果皮龟裂隆起,缝合线明显。果皮鲜红的称红皮兰竹,果皮红绿者称青皮兰竹。果肉厚,乳白色,味甜带微酸,有香气,焦核率高,可食部分占78%。[1-2]

生长特性植株生长

兰竹荔枝定植以来,生长快、长势旺,3年生树高、冠径都达170cm以上。前期树高大于冠径,后期冠径增长加快,限制了树高的过分增长,增大了结果面积。[3]

果实发育

兰竹荔枝果实发育全过程需72~76天。果实发育过程可分明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胚和果皮发育阶段,第二阶段为种子迅速生长阶段,第三阶段为果肉迅速生长和果实成熟阶段。

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有3次落果高峰:第一次落果高峰出现在4月底到5月初,果实如绿豆大小时,原因是授粉受精不良和养分供应不足;第二次落果高峰大约出现在5月底到6月初之间,当果肉生长包过核的一半,果实达到固定大小的三分之一左右时,原因与病虫为害、营养供应和气候条件有关;第三次落果高峰集中在采收前5~7天内,原因包括病虫为害、雨水过多等。[3]

生长环境

兰竹荔枝在年平均气温19~35℃、1月均温9~12℃,绝对最低温大于0℃的地方都能良好生长和结果。[

九湖兰竹荔枝

龙海市九湖镇荔枝协会

11014904

荔枝

十.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石码金丝烟

人们在谈到龙海的名优时,“石码金丝烟,海澄双糕润(名小吃)”的俗语往往脱口而出。据《石码镇志》(民国抄本)所载:“石码烟丝,自昔驰名……运售台湾、南洋名埠,为出口大宗”。《百草镜说》云:“烟一名相思草,烟品之多,至今极盛。在内地则福建漳州有石码烟,浙江常山有面烟,江西有射洪烟,山东有济宁烟,近日广东有潮烟。”可以肯定当时(清末民初)的石码烟比已列入全国名烟的行列

清末石码先是石麟烟庄的金丝烟最称名牌,蜚声漳、厦一带。稍后华山、万山等烟庄相继崛起。所产金丝烟,尤以华山为最。清光绪六年(1880年)海澄厚境人曾文潜在石码外市街霞美巷口开设一间家庭式的小烟灯点——华山烟庄。时俗每间烟店的柜台上都要常设一盏油灯,供顾客吃烟之用,因此,不叫烟店而通称“烟灯店”。开始,曾文潜全家动手制作,精益求精地提高产品质量,遂得顾客好评,成为一家久负盛名的烟庄。凡是吸过华山烟丝的人,都感到有一种特别的醇香风味。经10年经营,得到侨居国外的亲戚黄燕山的帮助,融资不断,烟庄生意因而大为兴隆。据统计:资金额最多时达十多万银元;产品种类有金丝烟、乌厚烟;商标牌品,行销国内的有白熊牌、西岳牌、华山牌,行销国外的有曾华山、曾福荣、曾聚庆;行销范围,国内有龙溪、海澄、漳浦、漳州、厦门、泉州等地,国外有印尼的雅加达、井里汶、三宝垄、泗水、直噶、梭罗等地,职工人数,最少5人,最多达100人;月产金丝烟750斤~56000斤。“华山”之所以常盛不衰,其生产经营的金丝烟之所以走俏海内外,饮誉东南亚,得益于其与众不同的制作要求和独特的经营方法。首先,在制作上“华山”烟庄做到五个“精”:一、精选调配烟叶,主要采自广东的南雄、浙江东乡、通南、本省的福鼎、周宁、霞浦、平和芦溪等四省八县;二、精用澄清生油;三、精细撕叶抽清中梗;四、精工焙制,火候适中;五、精心包装,装潢完善。其次,在经营上实行五项管理:一、开拓销路,抱定以“质优、价廉、薄利多销”的宗旨开辟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二、产品检验一丝不苟,不合格产品绝不出厂;三、劳工管理精细;四、厂规厂法严格;五、工薪报酬以月固定工薪和计件取酬相结合。除华山烟庄外,万山烟庄产的金丝烟也颇出名。民国元年(1912年)平和县下寨人周涌三到石码开设万山和记烟庄,拥有工人90多人,其产品包装上印有采用“顺成”芦溪正地烟叶为原料的字样,畅销新加坡、印尼等国,年销量达50余吨

解放后,经过合作化、公私合营以至1960年的龙溪、海澄两县合并为龙海县,原两县的所有烟厂均合并改制为“地方国营龙海县烟丝厂”,仍然生产石码金丝烟,所产的“城乡牌”一级烟丝、“荔枝牌”三级烟丝、“白熊牌”、“天坛牌”烟丝和“南溪大桥牌”烟纸,颇受烟民的青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卷烟货源充裕,烟丝业务急剧衰败。1989春,国营龙海县烟丝厂连人带厂并入国营“龙海县蜜饯厂”,从此烟丝加工业歇业,盛极一时的“石码金丝烟”遂成历史。(龙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