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武汉青山买特产地方 武汉适合买特产的地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武汉青山买特产地方 武汉适合买特产的地方更新时间:2024-01-24 11:05:37

一. 湖北省 武汉 江岸区 武汉铜锣

    武汉铜锣简称“汉锣”,与奉锣、京锣、苏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锣。

武汉铜锣的特色一是音质纯正、发音宏亮、吃槌省力。二是锣的直径大。近几年出口国外的几面大锣,最大的一面直径达一百三十五厘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铜锣。当然,武汉铜锣厂也生产各种不同规格、尺寸的铜锣,满足剧团、乐团和各方面的需要。

武汉锣厂生产的锣乐器,所以能名驰中外,就在于他们在继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使锣乐器的生产工艺不断发展。“虎音锣”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一例。这种锣解放前叫“大鼓锣”或“大片锣”,形如秤盘,音哑,没调门,配戏效果不好。一些剧团的乐师和演员希望制锣艺人们能为他们研制出一种发音宏亮,圆韵集中,能长调门的好锣。定音艺工高永运一次见到一面锣镗中心被压平了的锣,敲起来音响效果比没有压平的锣还好,于是他有意用定音锤的侧角,把另一面锣的底部砍出碗口大的一个平圆面,打起来音韵效果比较好。根据这个道理,高永运设计了一种新锣,送到上海几个剧团试打,反映很好。因为这种新锣发音宏亮似“虎哼”,很适合为黑头、花脸配戏,所以起名为“虎音锣”。为了使“虎音锣”更适合各专业剧团的需要,高永运广泛走访剧团,听取乐师们的意见,进一步把虎音锣发展为“高虎音’,“中虎音”、“低虎音”、“小高音虎”和“小低音虎”等几个品种,适应各剧种、流派、角色的需要。

代代相传

武汉铜锣的制锣技艺久盛不衰,代代相传,一代胜似一代,厂里人才济济。这家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厂,从技艺上讲,有四代人同时在岗位上。现任厂长、闻名定音艺工高永运和“制片大王”周吉安,“套顶能手”高世春等一批技艺熟练的老艺工形成了一个从熔铜、制片到定音完整的技术班子。他们不仅全面地继续了传统技艺,而且各有特技。高永运在制锣时运用惩锤,刹锤,省锤,轻锤虚实结合,轻重适宜的校音技术,使校出的锣具有圆、平、正、上劲的特点,经他定音的锣,发音标准,音质纯正,发出的“拱”音如猛虎长啸,其“水”音似涓涓细流,因此同行称他为“制锣王”。

高永运不仅自己刻苦钻研技艺,虚心好学,不断攀登制锣技艺高峰,而且十分关心青年一代制锣艺人的成长。被人们称为身怀“定音特技”的高永铨,就是解放后在高永运等老师傅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技术骨干的代表。被人们称为“五虎将”的高子林,高世琼,熊傲成,潘汉生,高世刚,是第三、第四两代人的代表,他们正年富力强,是生产上的生力军。两年来,武汉锣厂还通过办技校,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因此,生产水平逐年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加。现在铜响器行业的锣、钹、钗,铙、钟、铃、饭七大类产品,他们样样都做,一共有六十四个品种,一百三十三个花色规格,是全国同行业生产品最丰富的工厂。

誉满中外

武汉锣厂生产的各种铜响器,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香港的剧团也选购武汉铜锣。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四个地区的销售情况来看,就有七百一十个剧团用武汉锣,其中直接到工厂买锣的剧团就达三百二十四个。上海铜响器商店和北京新声乐器商店,是全国专营铜响器的商店,他们经销的产品,武汉锣分别占百分之七十和八十五。曾跟周信芳、王少楼、童祥苓、高盛麟打过多年锣的名乐师刘奎元、李敏生、徐水生,也都说武汉锣好使,音响效果好,吃槌省力,能长调门。

在国外,武汉的铜响器行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和英、法、美、德、意等二十几个国家产品供不应求。

武汉铜锣响天下,武汉锣工为祖国争了光。

二. 山东省 枣庄 滕州市 滕州青山羊

滕州青山羊是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的。滕州青山羊品质优良,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均排行全国先进行列。滕州青山羊一度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赞誉。

滕州青山羊被誉为中国“历史名羊”。据《滕县外贸志》记载:“到1932年,滕县全县的养羊户达到2.42万户,山羊散养存量达13万只,较大规模的放养羊群近千群。每年外销济南、天津等地的活整羊4万余只。”滕县产的羊皮羊毛在全国更是有名,早在明朝就有羊皮、羊毛出口的记录,《滕县志》记载道:“1585年岁办毛羊皮60张,自销羊皮50张,”滕县地方官将本县毛羊皮进贡朝廷。《滕县乡土志》记载:“清朝光绪33年,济宁人购羊皮制为皮袄。”1911年以后,滕县出现了经营皮毛的专业商号,如“福来洋行”,“成和通行”等均为羊皮经营商号。滕县出产的山羊板皮是制作高贵皮革的原料,除制作各种皮鞋面、皮衣、皮手套外,还适用于航空以及工业需要的虑油革、拭擦精密仪器和光学玻璃镜头的绒面革等。到1978年,全县收购外销山羊皮达30.18万张,居全国县级收购量的第一位,成为山东省山羊板皮的重要产区之一。滕州山羊羔皮被称为“猾子皮”,属中国独有的裘皮品种,黑白毛相间形成天然的青色,其出口渠道主要销往英国、法国、西德、日本、荷兰等国市场。羊毛绒更是一大出口品牌产品,因为滕州羊毛的纤维细而均匀,柔软,拉力大,弹性好,是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在羊庄、官桥、柴胡店等薛河沿岸的山区乡镇产出的山羊绒有白、紫、青三种颜色,其纤维优点比60支纱的细绵羊毛还要细一倍,是纺制“开司米”的原料。滕县东部山区所产的山羊绒,被国际上称之为“纤维珍珠”,每年所产甚少。

除了优质羊皮、羊毛绒出口外,大量的羊小肠也是滕州重要的出口产品。青山羊小直肠的薄膜主要用来加工制作香肠、腊肠等高级食品,主要作为长途旅游和行军食品。由于山羊直肠的拉力强,其大量的羊肠外衣出口后用于制作外科手术缝合线。滕县山羊肠衣出口已成为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早在1938年之前就有人在羊庄、辛集一带收购山羊小肠,加工成半成品销往天津洋行。1954年在滕州出现过“钰记”、“成记”肠衣店。后来滕县土产公司建起了肠衣加工车间,1975年的全县山羊肠衣出口达3万根以上。滕州青山羊一度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赞誉。由于以薛河、荆河为代表的水系水质优良,牧养出的山羊全身是宝,带动了养羊业的快速发展。在建国以后的20多年里,滕县养羊业成了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这一产业,多次改良山羊品种,到1965年,全县山羊存栏量达到30.5万只。目前滕州农民养羊的积极性仍然很高,依然成为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重要来源,而且逐步达到了至高的顶点。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滕州的养羊业也受到过冲击。1期间,山羊的尾巴一度成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不准许农民家庭发展养羊,这时出口羊皮羊毛、肠衣都受到了限制,当时的群众编出来顺口溜:“养羊人不念养羊经,丢下羊鞭搞斗争,砸破汤锅生意垮,涂炭金箍咒不灵”。到1972年,山羊养殖处于一个最大的低谷,全县存栏仅有几万只,比1965年减少一倍还多。羊汤经营生意更是萧条,在城乡几乎没有群众个人敢经营羊肉汤。1973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1到滕州视察,经过考察发现滕州养羊业严重下滑,影响了山羊板皮、羊毛绒的出口,1回到国务院立即召开会议,尽快批转了农林部、外贸部、商业部《关于发展山羊生产的报告》。他说:“山羊生产是很重要的事业,限制养羊群众是不满意的,只有那些不懂群众心情的同志才不认识,应向他们提出来,改正过来。”当时县委、县革委迅速贯彻1批示,大力发展养羊事业,提高养羊质量。从此全县公社社员养羊的积极性迅速提高,到1977年底,全县山羊存养量恢复到19.63万只。1978年10月,在全国畜牧工作会议上滕县被确定为全国山羊基地县之一。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民土地联产承包经营,青山羊养殖得到突飞猛进发展,1982年全市山羊存栏达到34.98万只,老百姓个人的羊汤馆生意又红火起来。由于滕州青山羊品质优良,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均排行全国先进行列。滕州羊肉汤的发展,取决于滕州青山羊饲养业的发展;滕州羊肉汤的地位,也取决于滕州“历史名羊”的地位。

三. 湖北省 武汉 江岸区 鲜肉水饺

在一百多年前,从黄陂过来一姓谈的食贩,在汉口改进了馄饨工艺,创制了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水饺,在制作上坚持“八严”。一是选料严;二是制馅严;三是制皮严;四是包制严;五是熬汤严;六是佐料严;七是烫饺严;八是点味严。

成熟方法:煮

特点:皮薄馅大,汤鲜味美,爽心润腹,余香满口

系列:冬菇、三鲜、鸡蓉、虾仁

四. 湖北省 武汉 洪山区 吉祥馄饨

他家的馄饨,个头是迄今见过最大的;品种丰富,馅儿实在,一碗下去顶很长时间;味道也对得起价格(只是皮有点小厚)。而且可以送外卖,挺方便。中午不想吃米饭时,这儿是个备选。

馄饨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源于中国北方。西汉扬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馄饨是饼的一种,差别为其中夹内馅,经蒸煮后食用;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在这时候,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

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

五. 湖北省 武汉 江岸区 武汉面窝

武汉人"过早"常用品之一,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加上葱花的面窝。据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深受武汉人喜爱。(武汉)

面窝是武汉的一种名小吃。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没有面粉,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技术好的早点师傅可以将面窝炸成“匡匡”——没有中间的焦脆部分,主要供老人食用;或者将中间焦脆部分炸的比例比较大,供喜欢焦脆的人食用。

面窝的历史和其他武汉过早一样其实不可考。一说为,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但实际上面窝的由来没有具体文字记载,传言而已。

目前的面窝主要分布于武汉和湖北其它城市大街小巷的摊点,尤为武汉汉口老城区口味地道。目前在武汉三镇都有一些特别的做法使得面窝别有风味。比如在武昌自由路的户部巷,谢荣德炸的面窝,配料讲究,用的是优质大米,掺一定比例的糯米,用香麻油,加葱花、芝麻、姜末作料。他不惜工本,做出的面窝自然与众不同,一投入油锅就香味四溢,吃起来更是焦脆适度、香酥并重,因而被人们誉为谢氏面窝。但这并不是传统的面窝了。面窝除了米面窝外,还有炸豌豆窝、“苕面窝”(红薯窝),中间是没有洞的形状,别有风味。

面窝的食用既可以单独成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为热干面,清酒/蛋酒,米粉或者其他汤面的搭配食品,后一种吃法更为广泛。

六. 湖北省 武汉 汉南区 米粑

米粑又以成对出卖而称对耙,小孩则叫粑粑。从江汉平原传入武汉市,成为市民爱吃的一种早点。制法是把把大米磨浆发酵,加上面粉、白糖、纯碱等调匀炕熟。外壳金黄焦脆,内肉洁白软润。价廉物美,到处都有供应。什锦豆腐脑 武汉街头早晚均有供应,因在豆腐脑里加上馓子、糯米、虾米、叉烧肉丁、榨菜丁、酱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葱花等配料、调料,称为什锦豆腐脑。吃起来脑嫩米滋、馓酥、菜脆,多味备尝,异常鲜美。

七. 湖北省 武汉 洪山区 碱酥饼

原料配方:

(100千克成品)皮料:上等面料加米稀40千克

酥料:猪油(或植物油)+面粉12.8千克

馅料:砂糖、麻屑、二熟面、糖陈皮、糖桂圆、小苏打共35.6千克

面料:白芝麻8.5千克

制作主法:

1.制皮:首先讲究米稀捞浆。熬糖浆时,关键在碱的用量、碱量可由浆中的小泡来判断,以小泡互相靠扰不破为碱量合作。最后将米稀与上等面粉和食油拌和均匀、分堆折叠均匀。

2.起酥:使用上等面粉9千克调入猪油3千克、植物油1千克混合擦透、擦匀。

3.制馅:砂糖、熟面、小苏打均需预先过筛,陈皮要剁碎,然后根据天气冷暖调入食油和馅混匀。

4.烘烤:这种碱酥饼必须用传统的七星炉反复进行烘烤,严格掌握火候,作到表面起鼓,不露馅,饼边有鸡毛裂纹,吃起来皮酥有层次。

产品特点:薄皮大馅,在白芝麻的饼面上平镶有黑芝麻组成的“玉”字,不仅形-人,而且入田麻香酥脆,被人誉为酥点一绝。

八. 湖北省 武汉 汉阳区 周黑鸭

湖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鸭类、鹅类、鸭副产品和素食产品等熟卤制品生产的品牌企业,其前身为“武汉世纪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公司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谌家矶大道72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现有职工近300人,年加工生产鸭类产品5000吨以上。2008年5月经报请湖北省工商管理局批准,更名为“湖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周黑鸭”系列产品,目前在武汉市区内拥有40家直营门店,基本遍布武汉三镇一类商圈,产品享誉全江城。目前公司正在致力于包装产品的上市和全国市场的开发。

九. 湖北省 武汉 蔡甸区 红豆沙

红豆在《本草纲目》中的正式名称均为"赤小豆",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食材。红豆具有很高的药用和良好的保健作用,红豆药用可以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症等,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关注,李时珍称红豆为"心之谷"。红豆还能通小肠、利小便、消肿排脓、消热解毒、治泻痢脚气、止渴解酒、通乳下胎。在中医学上,红豆对于肾脏、心脏、脚气病等形成的水肿具有改善的效果,这主要是来自于其所含皂角化合物的功效,除了可以利尿、预防便秘外,还具有解毒、催吐等作用。

营养价值

豆沙是主要的馅料之一,很多美味的食品都会用到,例如月饼、元宵、粽子、包子等。豆沙的制作工艺繁杂,可以选择市场上出售的豆沙制品,加入桂花、玫瑰、薄荷、葡萄干等即可调出不同风味的豆沙馅料。

1. 红豆含有较多的皂角甙,可刺激肠道,因此它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对心脏病和肾病、水肿有益;

2. 红豆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解毒抗癌、预防结石、健美减肥的作用; 3. 红豆是富含叶酸的食物,产妇、乳母多吃红小豆有催乳的功效。

红豆沙食疗作用:甘酸、平、无毒、归经、入心、小肠、肾、膀胱;有除热毒,散恶血。消胀满,利小便,通乳的功效;主治痈肿脓血,下腹胀满,小便不利,水肿脚气,烦热,干渴,酒病,痢疾,黄疸,肠痔下血,乳汁不通;外敷治热毒痈肿,血肿,扭伤。

适宜人群

尿频的人少食

失眠、腹泻者、脾肾亏虚者适宜

大便干结、腹部胀满的人忌食

体虚肺弱、更年期适用

风寒咳嗽、脾虚便溏忌食

食物相克

1、鲤鱼与红豆同煮,两者均能利水消肿,在用于治疗肾炎水肿的时候效果很好;但是正是因为利水功能太强,正常人不可服用。

2、红豆与羊肝、羊肚同吃会引起中毒。

十. 福建省 福州 长乐 长乐青山龙眼

长乐青山龙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长乐青山龙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青山龙眼自宋代起就是“贡品”。然而,20多年前,这一“千年贡果”因让其“自生自灭”,品质大不如前而乏人问津。

2008年,青山村成立了龙眼协会。他们做了3件事:技术把关、打造品牌、统一销售。此后,青山龙眼身价一路飙升,如今1公斤卖到了30元。

黄发钳是青山村一位普通农民,种植了20亩、600多棵龙眼树。17日上午,他带着记者来到他的龙眼林,正值青山龙眼成熟的季节,一棵棵龙眼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他刚接到村里的龙眼协会的通知,又来了个500公斤的订单,他得赶紧招呼工人采摘。

“核小、质脆、单果大、味香。”黄发钳带着记者在果园里一边转悠,一边介绍说,青山龙眼自宋代起就赫赫有名,具有“放在纸上不沾湿,掸落地下不沾沙”的特点,堪称果中珍品。当年,朱熹女婿黄勉斋曾将它敬献给宋光宗,宋光宗尝后赞不绝口,钦定为贡品,并特赐“黄龙”匾额。

地域范围

青山龙眼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长乐市古槐镇、鹤上镇、潭头镇、江田镇等18个镇乡。长乐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南接福清市、西界闽侯县,与台湾一衣带水,与马尾区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4′-119°59′,北纬25°40′-26°04′,陆地总面积658平方公里。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长乐市地貌属福建省东部沿海花岗岩低山丘陵及冲积海积平原区,北部临江、东部和南部濒海,西面靠山,地势由南部与中部向北部及东部渐次下降。长乐主要有6种地貌类型:丘陵山地、平原、砂丘、河谷盆地、岛屿与滩涂、河心洲。土壤的pH值在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在1.5-2.5%之间,富含硼等多种微量元素。

(2)水文情况:长乐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年降雨量均在1200-15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358.7毫米,多年平均年降水9.052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年径流深647毫米,径流分布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沿海地区和海岛比较缺水,在北部的大埔尾年平均降雨量近1800毫米,沿海岛屿平均年降雨量为1100毫米。境内地区降雨量具有雨量多、强度大、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地域降雨量变化悬殊等特点。

(3)气候情况:长乐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降水量1358.7毫米,日照时数1665.1小时。主要自然灾害为风灾(台风)、水灾、旱灾。

(4)人文历史情况:长乐栽培龙眼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应始于唐宋时期。《福建通志》载:“长乐青山下村为宋大儒黄勉(朱熹的学生)的故居,旧传黄勉斋有手植一株龙眼品质绝佳。”宋朝时,青山龙眼就开始作为贡品进贡朝延,宋光宗皇帝曾赐匾青山龙眼为“黄龙”(因青山黄勉斋进贡的龙眼)。明弘治《刘志》物产篇有龙眼的记载,赋贡篇也记述长乐生产的龙眼和宝圆(龙眼干)曾定额进贡朝延,可见当时龙眼栽培之盛,据清同治用彭老藻、杨希润所修的《长乐县志》记载:“龙眼大寸许者为宝圆,树径三接者为顶圆,树未接者曰野老,核初种经十年始实,实甚小者俗呼“椒眼”。可见在明、清时期,长乐龙眼栽培已盛行高空压条方法,推广繁殖大量的优质良种。90年以后,我市大面积发展龙眼种植,现在龙眼已经成为我市最主要的果类,长乐市龙眼栽培面积3000公顷,其中采摘面积2900公顷,年产量28300吨,年收入16980万元。占全市果树栽培总面积的55%以上。成熟期主要集中在9月中旬-10月中旬。产品主要销往长乐当地及福州市场。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