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巴东土特产网 巴东县土特产都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巴东土特产网 巴东县土特产都有哪些更新时间:2023-10-10 11:29:40

一.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巴东富硒天麻

巴东富硒天麻是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的。巴东是全国少有的土壤富硒地区,自然环境污染少,生产富硒无公害天麻具备条件。现有种植面积10万平方米,年产量500吨。

天麻是一种奇特的名贵传统中药材。属兰科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药用部分为地下块茎,无绿色叶片,无根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活,主要依靠同化侵入其体内的一些真菌获得营养。2000多年前人们把天麻列为治病的神药。有益气、定惊、养肝、止晕、祛风湿、强筋骨、扩张血管、增强血管弹性、对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神经症状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治疗效果显著。近年来有的将天麻作为高级保健食品开发,深受消费者欢迎。

二.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巴东红三叶

巴东红三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巴东红三叶属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相传于1875年由比利时传教士带到巴东绿葱坡镇细沙河一带种植,在当地又称“洋马草”。其枝叶柔嫩,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易种植,适合饲养各种畜禽和加工制成各种饲料,被誉为“中国牧草之王”。

如今,“洋马草”在巴东畜牧业中地位举足轻重。全县有2000亩巴东红三叶种子基地和8.8万亩牧草基地,并有与之配套的种子、牧草加工厂等,产业优势日趋明显。《巴东县志》、《恩施州畜牧兽医志》上都有详细记载。

巴东红三叶

巴东县牧工商技术服务中心

11409702

红三叶鲜草 等

三.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宜红茶

称宜红,又称宜昌工夫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

1宜红茶区的自然环境

宜红茶区位于东经109°-112°,北纬29°-31°31′。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早在公元3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唐代陆羽《茶经》载:“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山南,以峡州上”。

1.1气候

属亚热带气候,茶区年均温度14~18℃。宜昌年均温度16.9℃,无霜期283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8天,有效活动积温5401℃。恩施年均温度16.3℃,无霜期280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7天,有效活动积温5171℃。常德在北纬29°附近,一般年降水量1200~1600mm,且多集中在茶树生长发育的3~9月。

1.2土壤、地势

土壤以黄棕壤、红壤、黄壤、酸性紫色土的面积大,成土母岩多为片麻岩、沙岩、页岩、板岩、花岗岩分化而成。pH值多在4.5~6.5之间。

宜红茶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境内,以武陵山区分布最广,海拔高的有2000~3000m的高峰,而茶树分布主要在海拔300~1000m之间的低山和半高山区。宜红茶优质茶的产区多在海拔400~1000m之间,如五峰的采花、宜昌的邓村、鹤峰的走马等。

1.3品种

宜红茶区特有的茶树品种资源,如宜昌大叶种、宜红早、恩施大叶种、鹤峰苔子茶、恩施苔子早、巴东苔子茶、五峰大叶种、五峰柳叶种等。

2宜红茶的诞生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红茶源于17世纪中叶。宜红茶究竟起源于何时呢?笔者1953年开始在宜红茶区收集资料,作过访问。1982年笔者曾撰文“宜红茶初考”,提到:“清代湖南《巴宁县志》记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清代《宁乡县志》(1867年)记有:“广人贩红茶,按谷雨来乡,不利雨而利晴,不须焙而须曝,乡园获小济焉”。据我国著名茶学家吴觉农先生分析:“当时(指19世纪)湖南有了红茶,湖北和湖南邻近,这个时期红茶制法可能已传人湖北”。《湖北茶业贸易志》记:“19世纪以后,大批广东商人到鄂南采制出口红茶,进一步促进了鄂南茶叶生产的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羊楼洞不仅成为国内著名的边销茶区,而且成为著名的出口红茶产区。在鄂南茶叶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也促进了鄂西茶叶生产的发展,五峰、鹤峰、长阳生产的宜红茶,很受英商欢迎,成为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19世纪以后,我省外贸有了较大的发展,出口红茶贸易也随之兴旺起来,清代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

《鹤峰县志》(清光绪十一年续修本)记:“邑自丙子年广商林紫宸来州(注:清雍正改容美土司归流,建鹤峰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

笔者于1962年5月,访问老茶人、宜昌县茶叶公司太平溪茶站评茶师宫美珊先生,他说:“光绪元年(乙亥年,1875年)有广东香山县客商芦次伦先在鹤峰开矿,失利。见鹤峰一带产茶甚多,因此开设茶号,在鹤峰、湖南石门县泥沙一带教茶农做红茶,头一年做有红茶七八千斤,首批由汉口转运广州出口。由于茶叶品质好,每箱售价高达160两(白银),比当时市场红茶价格高出一倍”。

五峰县采花乡发掘的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英商“宝顺和”茶庄招牌,说明那时五峰各地已在做红茶。

综上所述,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宜红茶区老茶人的传说,可以推断:宜红茶的诞生在十九世纪中期前后。宜红茶的大量出口外销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把宜昌辟为通商口岸之后。据中国茶叶公司资料:1876年我国茶叶出口曾达213.2万担,其中红茶出口170.9万担,占茶叶出口总额的80.16%,当时由汉口出口茶叶57.4万担,其中红茶47.8万担,占出口总额的83.2%,其中就有大量宜红茶出口。建国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极盛时期是1886年,当时我国茶叶出口达268.2万担,其中红茶200万担,占出口总额的74.6%,曾为我国换回6310万银元。

1949年我国茶叶出口仅19.84万担,其中红茶出口只有1.65万担,只有1886年的0.825%。宜红茶几乎全面停产。宜红茶收购、加工、集散中心的五峰渔洋关,抗日战争前有茶厂10余家,1949年已全部关闭。

3宜红茶的新生和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苏联首先和我国建交,随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贸易协定”,我国红茶出口苏联换回我国建设急需的物资,这样红茶有了销路,以后宜红茶还出口东欧各国。

四.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神农溪刁子鱼

因外形如同柳叶,这种生长在长江流域巴东神农溪的淡水鱼被当地人称为刁子鱼或刀子鱼。

刁子鱼肉质细嫩,鲜美无比,是餐桌上难以替代的美味,在巴东,有“无刁不成席”的说法。刁子鱼头小,呈锥状,体细长,背部呈蓝绿色,腹部银白。刁子鱼生长速度慢,大小匀一,长约10多厘米,重也不过二三两。

巴东神农溪出产的刁子鱼肉质细嫩、味美少刺,将它与姜丝、干椒、芝麻以及各种调味料一起用大火煸至皮脆里嫩,香辣无比,非常开胃。

五.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凌霄花

凌霄花

六.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渣大椒炒腊肉

渣大椒为土家族的一种特有菜肴,尤以巴东野三关一带为最佳。多在农历的白露后制作。其方法是将鲜红大椒洗净,剁碎后,拌适量包谷面和食盐,佐以花椒、柑子皮拌匀后,放入泡菜坛中,坛口盖上菜叶或芭蕉叶,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石头作的石盆中(也有用瓷盆和木盆的),放上水,以隔绝空气。自有了薄膜以后,一般就用薄膜纸蒙上坛口,捆紧,盖上盖盆,加上复水,月余后即可,或焖、或蒸后再炒了食用,色微红、酸辣味十分特别,尤以同土腊肉一起炒作,食时会更加爽口,增加饭量。

七. 湖北省 十堰市 郧阳区 郧县网油砂

郧县网油砂为郧县的一道高贵名菜,据说其始于北宋时的汴京,是当时皇亲国戚盛宴上的佳品。



网油砂的用料和做法非常考究,它的里馅选用上好的红豇豆,经大米煮、小火煨,剥壳去水用其泥。做一次用一年,不变色,不走味,一年四季清香四溢。它的肤面是洁白、无破绽的猪网油皮,将里馅卷成条状,再涂以鲜鸡蛋清加黄粉,经麻油温炸,刀切成形,白糖撒面,再辅以青红丝点缀,摆在盘里,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雪莲,又似雪地上的点点梅花。



网油砂外层香脆,中层柔软,吃到嘴里馅味醇甜。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野三关苞谷酒

野三关苞谷酒产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谭家村,由于地处海拔1200米的武陵山脉,气候适宜、民风淳朴,318国道贯穿境内,曾有古人题写“天下第三关”,是出鄂入川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视为蜀道天堑。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山西一户姓王的人家,以酿酒为生。大儿子王子太从小随父学艺,深谙酿酒之道,并一心想把酿酒技艺传授四方,福泽天下,于是他只身南下,沿途为坊间传授酿酒之技,昱日王子太登上了“连峰去天不盈尺”的野三关,他被清澈的山泉、朴实的民风所吸引,他留下来,以响水洞为家,用当地盛产的青稞杂粮作为原材料,酿出了清香醉人的白酒。后来他娶了谭氏为妻,入乡随俗,后人随母姓谭,谭氏人丁兴旺,继续以酿酒为业,“谭家村酒坊”因此得名。

九.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魔芋鸭

1、将水魔芋切成5厘米长、1.3厘米宽的条,与茶叶(装布袋中)一道放在沸水里氽两次,让茶叶把可能留在水魔芋中的杂味吸去。

2、将嫩肥鸭治净,取其净肉,切成同魔芋条相同的鸭条,入油锅炒至呈浅黄色时取出。

3、炒锅烧热,先下花椒粒和豆瓣酱,炒出香味,加肉汤煮沸,捞出花椒与豆瓣渣,再加绍酒、用盐、酱油、味精、嫩姜、胡椒粉、鸭条、魔芋条、蒜片,烧至汁浓鸭酥时,加青蒜苗段、味精,用湿淀粉勾薄芡推匀即成。

十.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巴东玄参

巴东玄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巴东玄参规范种植正式获国家GAP认证。

巴东玄参规范化种植试验示范经过历时8年的艰辛努力,攻克重重技术难关,终于顺利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组的验收。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认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1年第37号公告,正式批准巴东玄参获得中药材GAP认证,据了解,巴东玄参是我省第一个GAP认证的中药材。

自去年底巴东玄参通过专家组验收后,玄参价格一路飙升,从认证前的5元/公斤上升到目前的14元/公斤,且供不应求。有力推动了全县玄参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玄参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年可为农民增收8550万元。

巴东玄参的种植对空气、土壤、水源等要求极其严格。巴东玄参主产地森林覆盖率均达75%以上,生态环境良好,土壤未受过任何污染,加之在生产过程中,药农主要使用厩肥,不加施农药,使巴东玄参的重金属、有害物质及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全面达到外贸出口标准。

巴东县政府于2010年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对巴东玄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1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巴东玄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护范围为巴东县溪丘湾乡、沿渡河镇、茶店子镇、绿葱坡镇、大支坪镇、野三关镇、清太坪镇、水布垭镇、金果坪乡9个乡镇海拔500米至1700米的现辖行政区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