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泊头民俗特产有哪些 泊头十大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泊头民俗特产有哪些 泊头十大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4-04-05 02:14:58

一.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民俗文化 王星记扇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星记扇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兴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等地。以周家桥一带为最盛,素有“扇窝”之称,其十有八九的农户均为制扇户,盛时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绍兴王星记扇庄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而久负盛名。

王星记扇庄创建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创始人王星斋,萧山临浦人(时属绍兴府),原为祖传制扇手,尤精黑纸扇技艺。其妻陈英乃是纸扇铲贴(用金银箔镂雕成图案贴于纸面的一种工艺)洒金巧匠。由于技巧艺高,又善于经营,名气大振。绍兴王星记扇系王兴斋之孙王雄飞的高徒章金木于解放后设立。

王星记扇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其主要品种有:黑纸扇、工艺挂扇、白纸扇、香木扇等。黑纸扇为王星记扇的传统产品,尤以“毛全本”和“全棕扇” (民间称为“青灰扇”)最为名贵。“毛全本”扇骨竹筋细匀,乌黑透亮;“全棕扇”扇骨花纹别致,恰如公鸡颈毛。

黑纸扇大多选用竹秀细匀的竹子作骨,以纯桑皮纸为扇面,采用高山柿漆为制作的沾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72个过程,99个转手才能完成。其外观古朴典丽,内在坚韧耐用,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之特点,素有“半把伞”之称。其规格从三寸(俗称鼻扇)到一尺三寸(俗称霸王扇或打狗扇)不等,扇骨少则22根,多则达60根。

“毛全本”采用三年生以上冬季采伐的毛竹为原料,“全棕扇”,则必须用云南、贵州等地高山生长的棕竹为扇骨原料。棕竹是一种野生于云南、贵州等地大山中的竹类,它的直径在10-30mm之间,长度在2-3m以上,实心,皮有节,去皮无节有黑色花纹。因其梢头有棕林树那样的棕衣,故称“棕竹”。由于该竹去皮无节又有天然花纹,所以制成黑纸扇扇骨更加漂亮、美观和结实。棕竹取材,应取其中、下段,该段的花纹黑而厚,所需直径应在5mm以上。扇面选用浙南山区纯桑皮,涂料则用会稽山区的优质柿漆加上福建产的烟煤粉调制而成。

扇面绘制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铲贴,犹如锦上添花。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王星记黑纸扇多次荣获省优质产品和全国旅游纪念品一等奖。

2005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 河北省 沧州 泊头 十里香酒

三井十里香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十里香酒是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的。三井十里香酒工艺独特,生产过程中以中高温大曲配合泥窖发酵。用此工艺酿造出来的十里香酒,高而不烈,低而不寡,绵长尾净,丰满协调。再经过百年木质酒海和特质宜兴陶坛的长期恒温储藏。饮前香气优雅怡人,饮中畅快甘润,饮后余香不绝,成为柔香白酒的典范。

河北三井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46年,前身为国营泊头市酿酒厂,200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河北三井酿酒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12月增资扩股创建河北三井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0年1月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上市,正式进军资本市场。公司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亿元,职工900余人,年白酒生产能力2万吨,销售额近6亿元,利税5000万元。

公司位于河北省泊头市工业区,紧邻渤海湾,距北京240公里,距天津150公里,距黄骅港80公里,境内京沪铁路,京沪、石黄两条高速公路和104、106两条国道贯穿其中,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三井传承古法酿造,现有持续使用与发酵三十年以上陈年窖池2000余个,5000平米的地下恒温酒窖,五年以上优质原酒常年窖藏10000余吨。公司主要产品为“三井牌”“十里香”和“小刀”两大系列近百余个品种,产品销售区域覆盖京、津、冀、鲁、豫、晋、辽、蒙、苏、皖等十余省、市、自治区。2007年12月,“三井”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三井十里香”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被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评定为“中国创新典范白酒产品”;“三井小刀”为“河北省著名商标”;2012年,“十里香”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三井十里香酒酿造技艺被河北省政府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井十里香”酒已成为河北省白酒的主流品牌和沧州白酒的代表。

河北省泊头市现辖行政区域

《泊头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十里香”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泊政函〔2012〕5号

河北三井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SLX0001s-2009《十里香酒生产技术规范》

十里香酒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辅料

1.糯红高粱:产地范围内所产的糯红高粱,粗蛋白含量≥13.0%、总淀粉≥65.0%、单宁含量1.48%至2.0%,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2.大米:淀粉含量≥70%,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3.糯米:淀粉含量≥70%,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4.小麦:淀粉含量≥60%,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5.玉米:淀粉含量≥60%,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6.水:取自产地范围内300米以下的古潜山脉的纯天然无污染之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要求。

二、生产工艺流程及特点

1.生产工艺流程:

小麦破碎→入房培养→出房→出曲→入库贮存→领料→润粮

→蒸酒蒸粮→加浆水→摊凉→加曲→入窖发酵→出酵→配料→上甑→半成品酒→等级鉴定→分型贮存→勾兑→灌装→包装。

2.工艺要求:

(1)制曲:

小麦经破碎加水,水分控制在34%至36%,制成曲胚培养48h,曲房温度40℃至45℃。揭晾霉24h。之后第一次翻曲:由2层翻为3层。5天至6天后,三层曲温度在60℃以下,翻第二次,由3层翻至5层进入高温培养期,控制品温在58℃至62℃之间,保持8天至12天。第三次翻曲:在18天左右,等品温开始下降时,由5层翻至6层培养。第四次翻曲:等品温下降到40℃以下时,由6层翻至8层。成熟出房,总天数约30天至35天,品温降到与室温相近,曲心干燥时出房。大曲贮存高于6个月后,才可投入制酒生产。

(2)制酒:

①投料阶段:将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碎至4至6瓣,玉米要求单独粉碎,粉碎至8至12瓣,不得有整粒粮食,20目过筛,细粉≤25%,然后按照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麦16%、玉米8%比例配比混合投料,与母糟混蒸混烧、蒸酒蒸粮后,出甑摊晾,之后加曲,入池水分控制在54%至58%,温度冬季在18至22℃,夏季和地温持平,然后入窖发酵75天后,开窖取醅。

②馏酒阶段:馏酒采用低温馏酒,分层、分级、分质摘酒。所制的原酒共分成优级酒、一级酒、二级酒。

(3)贮存:

原酒按优级、一级、二级分成五粮浓香优质酒、浓香优质酒、翻沙调味酒、压排调味酒、双轮调味酒,在恒温恒湿环境的地下酒窖储藏,贮存于陶坛中至少三年以上。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项 目

40%vol以上

色泽

无色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

香气

窖香浓郁,复合香好,陈香突出

口味

绵甜柔和,醇厚协调,略有回甜,回味悠长

风格

绵柔、醇甜、窖香浓郁、醇厚、协调

三. 河北省 沧州 泊头 泊头鸭梨

泊头鸭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泊头鸭梨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泊头鸭梨以个大、皮薄、多汁、形美、高糖著称于世,1995年荣获国家颁布的绿色食品证书。目前,全市果树面积已达60万亩,年产鸭梨2亿公斤,小枣2000万公斤。鸭梨出口量3000万公斤,占河北省鸭梨出口量的三分之一。泊头鸭梨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各县市之首。采用果树新技术培育的“中华雅梨”,可与日本的“水晶梨”相媲美,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畅销加拿大、美国、新加坡、菲律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鸭梨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泊头鸭梨被《中国果树志》列为梨中上品,并多次在全国性优质水果评选活动中获奖

泊头鸭梨的栽培历史远溯至西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境内梨的品种繁多,种类不下百余种,其中以鸭梨最著,黄梨次之。鸭梨源于形似填鸭而得名,历史上曾因地理方位有“交梨”、“瀛梨”等名称。隋唐时期梨树种植已较为普遍。更为广泛的种植是在明代,宣德年间,交河知县林俊颁令境内民家务种梨枣,以备饥荒。后经自然灾害和战乱,梨业发展濒临绝境。清末民初时期受运河航运和津浦铁路影响,梨业得以迅速发展。

1953年,交河县梨果产量居全国县市之首,达到1592万斤。1958年9月,国家农业部在交河梨区召开果木树木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交河县梨果生产的经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程到齐桥拍摄了鸭梨生产大丰收的新闻简报。1962年,交河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外贸出口鸭梨生产基地。1985年,农牧渔业部确定泊头市为梨果生产基地,成为国家4个重点梨果生产基地之一。“运河牌”鸭梨同年被列为国宴特供果品。1991年,泊头举办首届鸭梨节,时任国家政协副主席王任重亲笔题词:“中国鸭梨第一乡——泊头。”2005年“泊头鸭梨”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9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1年被评为“河北省2011年度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高先进县”。2012年我市被评为“河北省十大果品特色县”。

泊头鸭梨以个大、皮薄、汁多、肉细、味甜、形美及其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而名扬海内外,具有祛痰止咳、保护心脏、减轻疲劳、增加心肌活力、降低血压等功效。全市果品种植面积57.5万亩,年产量60.2万吨,年产值11.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9%。其中,梨种植面积25万亩,均为标准化果园,其中高标准梨园2500亩。年产量48.5万吨,年产值7.8亿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市首位。

四. 河南省 三门峡市 渑池民俗文化 aaa

非物质文化遗产九莲灯为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渑池天池乡杨村和陶村,是渑池县唯一的花灯舞。每逢节日随社火队伍进行表演,表演人数为20人。花灯是自己制作的莲花灯、鱼灯、五星灯、一对马灯等。花灯用木料、竹篾、彩纸制作,灯内装有用牛油炼成的蜡,风吹不灭,可燃烧3个小时,表演者身穿戏剧服装,动作表演在原来简单的圆场步基础上,编入了云步、三和步、前进后退步,队形有莲花盘、龙摆尾、翻大弓、蛇脱皮、绞麻花、过灯等,用莲花灯组成的造型有灯山、灯坡、红五星字型等。曾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汇演,获创作奖、演出奖。

五. 河南省 三门峡市 渑池民俗文化 泡泡青菜

非物质文化遗产九莲灯为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渑池天池乡杨村和陶村,是渑池县唯一的花灯舞。每逢节日随社火队伍进行表演,表演人数为20人。花灯是自己制作的莲花灯、鱼灯、五星灯、一对马灯等。花灯用木料、竹篾、彩纸制作,灯内装有用牛油炼成的蜡,风吹不灭,可燃烧3个小时,表演者身穿戏剧服装,动作表演在原来简单的圆场步基础上,编入了云步、三和步、前进后退步,队形有莲花盘、龙摆尾、翻大弓、蛇脱皮、绞麻花、过灯等,用莲花灯组成的造型有灯山、灯坡、红五星字型等。曾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汇演,获创作奖、演出奖。

六. 河北省 保定 莲池区民俗文化 保定槐茂酱菜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槐茂酱菜制作技艺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保定槐茂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中路1431号,是保定市槐茂酱菜厂改制的规范性股份制公司,为河北省中档一型企业。“槐茂”商标多次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2006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槐茂品牌作为老字号始于1671年(清康熙十年),当年由北京金鱼胡同迁来保定的赵氏夫妇,用几口大缸在西大街从事酱业,专营酱菜和面酱。因店旁有一株古槐而取名“槐茂”,借喻买卖象古槐一样枝叶茂盛,买卖兴隆。生产工艺独特,产品酱香浓郁,风味独特,所产面酱和春不老为保定三宝中的两宝,慈禧太后曾赐槐茂酱菜为太平菜。

槐茂产品采用独特的酿制工艺,酱香浓郁,风味独特,据有悠久的生产历史。槐茂面酱入口甜绵、味道鲜美、酱香浓郁,主要指还原糖标超出国家标准5-10%,为保定菜系的重要原料。槐茂酱菜酱香浓郁、脆嫩爽口,是保定市民逢年过节,串亲访友时的首选地方。

面酱制品有甜面酱、豆香酱等,产品包装精致,形式多样。酱菜制品有宫廷酱菜、什锦酱菜、酱果仁、酱地露、酱包瓜、酱紫萝、酱黄瓜、黄金丝、糖蒜、五香菜等五十余品种,产品包装多为高档的礼品盒套装,如:大红盒、小黑盒、三宝礼盒、脸谱礼盒、篓装酱菜等,是人们逢年过节,串亲访友时用的馈赠佳品。

槐茂产品是保定历史和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定菜系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至今仍是保定菜系制作菜品的重要原料。保定有“三宝两宝在槐茂”之说流传至今。

七. 江苏省 连云港市 赣榆民俗文化 工艺柳编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赣榆柳编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是我国传统的一项手工艺产品。江苏省连云港地区有着种植杞柳的历史,柳编工艺源远流长。特别是民国初期,赣榆的草柳编工艺品已颇有名气。据《赣榆县志》记载:赣榆县的柳编制品曾在国内外工艺品赛事中获奖。

赣榆柳编制作工艺技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了连云港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连云港柳编工艺构思严谨、造型美观大方、纹理清晰、古朴典雅,以显工显艺为基本特征。柳编染色工艺、结合工艺、混编工艺、柳木结合家具、柳皮贴面家具等为艺术特色,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流传于世,还经上海、青岛等口岸销往世界各地。

改革开放以来,柳编工艺成为连云港市农村创业致富的支柱产业,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许赞有著有《中国柳编工艺》一书,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职中教材。第七代传人周振庭和九代传人张西月都是柳编传承的骨干力量。“家家有柳条,户户有编织”,正是在连云港市部分农村的真实写照。

八. 河北省 沧州 泊头 兴济白草帽辫

兴济白草帽辫,是民间传统工艺,生产技术已有百余年历史。兴济草辫洁白整齐、色泽光亮,质局省内第一,草制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兴济白”的美誉。( 沧州)

九. 安徽省 安庆 桐城民俗文化 桐城小花茶

绿茶制作技艺(桐城小花)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小花茶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的。桐城小花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 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桐城小花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桐城市地处皖中,境内龙眠山属霍山山脉东南走向的支脉,峰高谷深,野生兰草充盈山坡。山峰海拨400——1000米,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7月,相对湿度70%以上,无霜期237天。茶区多为砂土和砂壤土,PH5—6.5。区内小气候适宜生产优质茶,所产的桐城小花久负盛名。

桐城种茶历史悠久,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于是,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又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又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 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成品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 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明清之际“桐城小花”屡屡被御封为朝廷贡品。一九八三年在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上获经贸部荣誉证书,一九八六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名茶。一九九一年获全国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98年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上获名牌推荐产品称号,99中国国际度年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

2012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桐城小花茶”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