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温岭特产干货可以带走的 温岭值得带走的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温岭特产干货可以带走的 温岭值得带走的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3-07-20 20:32:49

一.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二. 浙江省 台州 温岭 温岭葡萄

温岭葡萄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温岭全市大棚葡萄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年产量4.9万余吨,产值3.8亿元,拥有葡萄生产企业18家和葡萄合作社13家,注册有“滨珠”、“罗氏”、“约翰”等多个著名商标。 此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意味着温岭葡萄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促使温岭葡萄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知识产权保护,将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通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有效地保护优质特色产品和促进特色行业的发展。

三.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四. 浙江省 台州 温岭 温岭草鸡

温岭草鸡是性成熟早、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肉质好的优质黄羽鸡。温岭草鸡皮薄肉厚而嫩,耐粗饲,适应性强。体形中等,体态匀称,小巧清秀。全身羽毛紧密,背平直,尾羽高翘,单冠直立,呈鲜红色,肉髯中等大呈鲜红色,公鸡冠又高又红,羽毛鲜艳,外观漂亮。肌肉中富含蛋氨酸、赖氨酸,具有较高的蛋白含量。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比较低,口味鲜美。肉用仔鸡饲养80日龄适时出栏,公鸡体重为1.1-1.3kg,母鸡体重为0.9-1.1kg,屠宰率为89.7%,半净膛率78%,饲料转化率3.09:1。温岭草鸡生产性能良好,公鸡平均体重2kg,母鸡平均体重1.5kg,155日龄开产,500日龄产蛋,500日龄产蛋169枚,受精率94.2%以上,毛蛋孵化率80.5%。 由于温岭草鸡野性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采用放养技术,从29日龄至56日龃放养到旱坡地、林地、果园等加强运动,有条件的采用全程放养技术,使温岭草鸡具有独特的野味特点,消费者对这种全程放养的温岭草鸡特别欢迎。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采用相应的专用饲料,研究开发了无公害温岭草鸡系列饲料,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理想蛋白、平衡氨基酸配方,添加植酸酶,使用对人类安全的中草药制剂,按无公害要求进行生产,保证了温岭鸡质量,提高了肉质和风味,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温岭草鸡养殖基地已被列为浙江省首批38个“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之一。( 温岭)

五. 浙江省 台州 温岭 玉麟西瓜

玉麟西瓜是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箬横镇的。温岭市玉麟西瓜以其独特的果形美,飘红,松脆,味甜畅销国内外而名扬天下。

玉麟西瓜是温岭市农产品四大名片之一,主产地温岭市箬横镇。1999年箬横镇人民政府出资向国家工商局申请“玉麟”商标的注册,并赴沪成功地举办了2000’浙江温岭箬横(上海)“玉麟”西瓜新闻发布会,玉麟西瓜名声鹊起,享誉省内外,尤其风靡上海城、广州城、深圳城、福州城、杭州城、宁波城,成为浙江省知名精品瓜、品牌瓜,同时得到国内瓜类专家们的关注和评价。

玉麟西瓜因其果实外观漂亮,圆形,花皮,浅绿底色覆墨绿条纹,瓜型适中,单瓜重3kg-4kg,果皮薄,剖面好,质地细腻,口感松脆,瓤红多汁,中心糖度11.5%-12.8%,糖度递度小,风味极佳,商品性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并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时尚礼品。

目前“玉麟”西瓜在温岭种植面积每年达8万亩,同时使一大批村民走上了种瓜致富的道路。2001年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2003年“玉麟”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2004年省农博会上还被评为全省“十大最受市民喜爱的品牌农产品”等。

六.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七. 浙江省 杭州 富阳 精美的竹编工艺

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富阳)

八.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九.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