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汉中特产大全排名榜 汉中特产有哪些值得购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汉中特产大全排名榜 汉中特产有哪些值得购买更新时间:2023-09-06 20:21:23

一.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汉中白猪

汉中白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汉中白猪产于陕西省汉中地区。汉中盆地位于北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等,农副产品丰富,青绿饲料常年种植,四季不断青,为育成汉白猪供良好的饲料条件。

【地理分布】

汉中白猪简称汉白猪,主要分布于汉中市、汉中县、勉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宁强、镇巴、留坝等市、县。

【品种特征】

汉中白猪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长适中,面侧微凹,耳中等大小、向上、向外伸展。背腰平直,腿臀丰满度中等。四肢结实。被毛全白。有效012枚以上。为脂肉兼用型。

【品种性能】

汉中白猪成年公猪体重213.29±2.88公斤,体长155.41±8.9厘米,胸围146.20±6.9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66.82±28.4公斤,144.48±8.5厘米和73.00±6.6厘米。汉中白猪经过长期培育,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较快、胴体品质好等特点。但腿臀不够丰满,瘦肉率不够高,系部软弱。

地域范围

汉中白猪产地范围包括陕西省汉中市十一县区,所辖234个乡镇。东径105°30′-108°24′,北纬32°15′33°-56′。海拔高度山地平均2000m,盆地平均500m。位于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北通关中,南达川渝,西出甘陇,东连荆襄,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总生产规模301.16万头。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汉中位于陕西西南部,四周群山环抱,地势南北高而中间低,北为秦岭山地,南为巴山山地,中间是汉江上游谷地平原,汉江流域有大小盆地、平坝十多个。海拔在3000m以上的高山占全市总面积的1.81%,3000-1200m的中山占56.01%,低山、丘陵占35.84%,平原占6.34%。土质有潮土、淤土、水稻土、黄棕壤、棕壤、暗棕壤6类,pH值6.5,中性偏酸,土壤肥沃,农业、畜牧业发达。

(2)水文情况:号称“小江南”的汉中,以江河纵横,水量丰盈为其特点。全市有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2707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4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75亿立方米,水质优良。

(3)气候情况:汉中市地处秦岭、巴山之间,位于中国南北气候交汇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区秦巴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14.3℃;平均湿度77%;无霜期260天左

右;年平均日照1700-18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00-900mm,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平均风速1-2m/秒。气候差异较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湿润。

(4)人文历史情况:全市森林覆盖率51.2%,植被覆盖率56%;有耕地25.0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9.2%,在耕地中水田11万公顷,旱地14.7万公顷,水田和水浇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5.1%;改良草场6667公顷,人工草场1333公顷。汉中盆地盛产水稻、玉米、油菜和薯类,常年种植面积达30多万公顷,青绿饲料种植面积1600公顷,农副产品和饲草资源极为丰富。是陕西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年出栏占全省的19.6%。优越的饲料资源为汉中白猪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当地群众素有制作腊肉的习惯,也促使人们进行品种选育,从而培育出了皮薄肉嫩,风味良好而瘦肉率适中的地方优良品种—汉中白猪。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养殖基地必须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生产区域。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避开水源防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地区,符合环境保护、兽医防疫要求,场区布局合理,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开。与水源有关的地方病高发区,不能选作生猪的生产及产品的加工地。应设置防止渗漏、径流、飞扬且具一定容量的专用储存设备和场所,设有污水处理设施,粪便、病死猪及其产品、排放出的生产废水的处理应符

合国家规定要求。实行生态化养殖,标准化生产。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以汉白猪为母本,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瘦肉型良种猪为终端父本,采用常规繁育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推广汉中白猪纯种母猪和二元杂交母猪以及三元杂交商品育肥猪。二元杂交组合中,以长×汉最好,次之杜×汉及约×汉;三元杂交组合中,以杜(长×汉)最好,次之为杜(约×汉)组和长(杜×汉)组。

(3)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引种必须从取得省级畜牧主管部门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引进,

运输时对运载工具和饲养用具等必须进行清扫、洗刷和消毒。引进的种猪须隔离观察15-30天,经检查确定为健康无病后,方可供繁殖、生产使用。按性别、年龄、体重及不同生理生产阶段,进行分群管理、分段饲养,喂给营养均衡,满足各生产阶段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保证其生产潜力充分发挥,饲料中不应添加国家严禁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药物。根据猪种特点、生产性能及生产规模确定繁殖节律,商品猪生产实行连续、均衡和全进全出的工艺流程。保育期抓好仔猪旺食期的饲养,促进生长发育,初生仔猪应作好防疫注射、补铁、补硒等工作。商品肉猪分别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注意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

(4)产品收获、屠宰、捕捞及产后处理的规定:商品肉猪上市体重在90kg,胴体瘦肉率达56%以上;饲料药物添加剂和兽药的使用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休药期;推行种猪氟烷基因等与肉质有关的测定工作,及时淘汰不合格种猪。选择优质饲料,防止产生黄膘肉。防止白肌肉,注意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和硒元素。生猪屠宰按“屠宰加工生猪屠宰操作规程”和“畜

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规定进行,屠宰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按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执行。

(5)生产记录要求:根据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生猪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生猪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况;猪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生猪养殖代码。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汉中白猪体型中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被毛全白,头大小适中,耳中等大小、前冲,体躯中等长,背腰平直,腿臂丰满度适中。

(2)内在品质指标:瘦肉率55%-65%,皮薄肉嫩,风味佳,肉色正常,大理石纹分布适量。pH值6.17,保水力85%。

(3)安全要求:汉中白猪生产执行一下规范和标准。

NY5029无公害食品猪肉;

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5030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5032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GB1654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NY5033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NY/T5339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汉中白猪胴体瘦肉率中等偏上(55%-65%),分级为一级58%-65%,二级

55%-57%。包装上注明“汉中白猪”农产品地理标志字样。成品分割肉包装为25Kg/箱和10Kg/箱。储藏、运输等按规定用冷藏设备保存、运输、销售。

二.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华阳腊肉

华阳腊肉是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华阳镇的。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洋县秦岭南坡华阳一带山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

华阳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

三.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南郑藤编

南郑藤编

南郑县黄官镇水井村具有悠久的藤编历史,全村家家户户都在发展藤编生产,把藤条加工成藤编桌、凳、茶几、沙发、躺椅等13个系列100多种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1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达2600多万元、出0易额达580多万元,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

四. 陕西省 汉中 汉台区 汉中板鸭

鲜活麻鸭为原料烤制而成,色泽黄亮,美味可口。

五.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洋县面皮

面皮是洋县一种极普通的饮食。它以本地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简使,家家会做。面皮既是主食,吃两老碗可以果腹,又似菜肴,具有独特的美昧,所以人人爱吃,久吃不厌。乡里人在家天天吃面皮,但一进城还是找面皮担子,因为既经济又实惠。

面皮虽是洋县最平常的饮食,却以洋县的面皮为最。这有两个理由,一是洋县的面皮历史最悠久。民间就有北宋时大文学家苏轼的表兄文同任洋州太守时在群众家里吃面皮的传说。因为贪食美味狼吞虎咽,才落了个“馋太守”的笑称;二是洋县的面皮在制怍、调料、花样、口味诸方面多有独到之处,风味别具一格,而名噪市井。

先说制作。要做出上好可口的面皮,首先得从选米开始.最宜蒸面皮的是高杆稻“桂朝2号”,因为这种米“碴口硬”,蒸出的面皮不粘,“牛筋筋”的。其次是米要反复淘、泡。米淘得越净,次数越多,蒸出的面皮才‘薄而闪亮。一般米要泡够24小时,泡的时问越长,筋丝越好,有嚼头。第三道工序是磨出的米浆要用细箩子过,除去杂物小碎米。这样做,面皮才会细嫩。

面皮的选料颇为讲究。一般家庭食用,主要是精盐、陈蜡、酱油、蒜汁、姜汁、油泼辣子。而市面上的商品面皮,卖面皮,还要加上芥末、味精、麻辣油、香油等多达十一种。“这些调料中醋和油泼辣子是提味的关键。醋要用大料熬过;油泼辣子更要深加工,辣椒要选色鲜肉厚的辣角,辣米要磨碎,油要用草果、茴香、花椒等炸过。经过这样一番处理,便有一种特殊的香昧。吃者虽然辣的满头大汗,却余香满颊,不愿放碗。如今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消赞者不仅要求面皮蒸得好,而且要调料丰盛,质量的竞争,主要还是这两个方面的竞争。特别是老西门跟前有一谢姓个体户,他的面皮独树一帜,驰名全县。每日顾客盈门,接应不暇。因为经营面皮有方,现在是县政协委员、地区劳模、省人大代表,真可谓“面皮状元”。

面皮主要是凉拌着吃。先把切好的面皮挑在碗里,再以豆芽、菠菜,有的更讲究,还要放点红萝卜丝,红、白、黄、绿各色俱全。现在洋县人待客,喜欢以面皮菜豆腐相伴,清淡爽口,养胃生津,不仅令人胃口大开,还很符合生理和营养学。面皮除了凉拌着吃,近几年继续开发出来的还有炒面皮、烩面皮、油炸面皮、酸菜面皮以及汤面皮、热面皮等。热面皮弥补了寒冷冬日凉拌面皮渗牙的不足。它是将刚出笼的面皮整张溜进碗里.舀上调配好的葱花酸汤,再佐以虾皮、紫菜、胡椒粉,仿佛淡褐色的汤中一朵盛开的白莲,吃时用筷子一片一片夹着吃,热气腾腾,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总之,洋县面皮吃法之多,足可以摆上一桌面皮宴。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开放,市场活跃,为了显示出地方特色,脑子活的人曾设想在洋县城里专设“面皮一条街”,把各种各样的面皮都搬上去,让外地客人一饱口福。

面皮,这种古老的地方传统饮食,目前不仅走上了高级宴席的餐桌,一展风采,而且已走出家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出诱人的经济效益。同时,洋县已有数百人到宝鸡、西安、兰州、新疆、北京等地专门从事面皮经营,生意颇为红火。

信息来源: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六.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草堰酱肉

草堰酱肉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草堰村的。草堰塘酱肉,黑里透红,香昧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

中国传统酱肉之乡位于南郑县草堰街,离县城以东2公里,汉中8公里,处在大河坎与周家坪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如果你走在南郑街头闻到一股香味,侧头一看,就会看见店铺门口放着一口锅,锅里煮的就就是草堰酱肉,酱肉一般都是现煮现卖,那色泽褐红,冒着热气的各种酱肉堆在桌案上,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儿,常常招惹得行人和食客们垂涎三尺,留足购买。吃酱肉是南郑人的一大嗜好,这从城乡药店门前常挂有出售腊汁药料的广告牌子便可见一斑。在南郑,不论县城里,还是乡间,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腊汁罐,来了客人,随时可倒出来煮肉,甚是方便,在县城里很多上班族每天下班后走到自家楼下常常会不自觉的去打上一斤酱肉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尝,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对酱肉钟爱有加。

顾名思义,酱肉即是用腊汁煮出来的肉,所谓的“酱”也就是煮的腊汁,但它不同于干腊肉,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干腊肉是用烟熏腊的;他也不同于一般的卤肉,卤肉是用卤法制作的肉,即用盐水、五香料或酱油制成卤水,将肉放进卤水里煮熟即成。而腊汁肉不加葱姜、料酒,也不用加糖来调色,只需用几味中草药及香料与肉同煮即可。这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堪称一绝,也算是南郑人的一个首创.体现了一方一域的民风民俗。

南郑腊汁肉所用的中草药及香料为:甘松、山奈、荜拔、良姜、砂仁、白蔻、细辛、白芷、肉桂、丁香,另加大茴香、小茴香、草果。这几种药料混杂在一起,制成药料包,即可用来熬制腊汁,它除了能提供特殊香味外,还能健胃消食,润肺理气,散寒祛风,镇痛化滞,通窍开胃等功效。

煮熟后的酱肉,黑里透红,香昧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酱肉最普遍的吃法是:将肉切成薄片入盘,蘸着味碟吃,味碟用红油辣子.姜末,蒜泥,葱花、醋,味精调制而成。夹一片肉放在味碟里蘸一下,入口有明显的药味儿,但味中有香,耐嚼爽口,香味醇美。另一种吃法是将惜汁肉切成或片,或丝,或丁,加葱、姜、蒜、料酒等作料,可与多种蔬菜同炒,也美味无穷。

在南郑、酱肉常常成为酒客们佐酒的尤物。酒客们一边品酒一边吃酱肉,酒香和肉香,还有那药香……嘿!那个味儿,真是过口难忘,让人无法用词汇来形容出它的美妙。正因为如此,外地人一吃也丢不下。其实它的妙处在于:那酱肉融入了微苦的药香味,使肉腥味明显减少,不油不腻。嚼一口肉,的确微苦,但那种微苦的味道很快被肉香酒香压住了,越品味越浓。吃过几次,你就会知道,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下酒菜了。喝完酒还要带上半斤八两酱肉回家。这样一来,卖酱肉的竟比卖酒的生意还好。

其实,在汉中,不管走到哪里或许都能品尝到浓香的酱肉,但是南郑县草堰的酱肉是最为经典夜市最为常见的。小编来到位于南郑县草堰酱肉一条街时已是下午,各个酱肉摊点的老板们将不同的肉分开摆放,有猪肘子、五花肉、牛肉、鸡腿等都在其中,馋的小编直流口水,如果您要是有机会来到这里,一定要一尝为快。

悠久传统,酱香典范。时下,南郑县的草堰酱肉可以说已遍布南郑县乃至汉中市的街头巷尾,草堰酱肉无须进入高档酒店吸引受众,只需在小区路口处,街边巷尾旁,其浓郁的香味就能让人们闻香止步,踏味而来,而值得肯定的是,草堰酱肉没有因此而失去“尊贵”的地位,反而获得了人们靓号的口碑。

七. 陕西省 汉中 勉县 汉江黑猪

汉江黑猪全身被毛黑色,头中等大,嘴粗、长短适中,有长嘴型、狗头型和短嘴型的狮子头型,耳大下垂,额部皱褶多而明显,尻斜,腹大下垂,有效06对以上。成年公、母猪个体重分别为123.20±20.4千克和91.93±15.40千克;成年公、母猪体长分别为121.4±8.5厘米和123.5±8.7厘米,胴体瘦肉率、脂肪率分别为41.88%和47.70%(以上数据为原始品种调查时测得)。

汉江黑猪性成熟早,公、母猪在2~3月龄都有爬跨行为和发情现象,窝产仔数(经产)9.5±2.22头,1998年勉县黑河猪保种群为10.18±3.22头。护仔性强,在冬季-5℃无人护理情况下,仔猪均可成活,很少有压死仔猪的现象发生,最高胎产仔24头,活产仔数18头。

汉江黑猪本身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优越的生产性能,产仔数多,成活率高,排卵数多,同时其性成熟早,发情明显,易配种,经测定,以约黑(大约克×汉江黑猪)和长黑(长白×汉江黑猪)杂交效果最理想。以约黑为例,二元杂交后代平均日增重提高84%,胴体瘦肉半提高8.95个百分点,二元杂交后代作母本,产仔数平均提高2.4头。同时,二元杂文后代完全克服了汉江黑猪体型方面如腹大、斜尻、卧系等缺点。这一杂交模式在汉江黑猪主产区使用了20余年。近年来,汉江黑猪作母本才逐渐被以长约(约长)、长黑对长汉(长白×汉白)、约汉(约克×汉白)等二元杂交组合的母本代替,逐步趋向于以内(外)二元杂交为主的生产模式。

勉县黑河种猪场在1981年和1990年从600余头母猪中,经过一、二胎测交鉴定和繁殖性能测定,选育保种核心群10个家系100头基础母猪,重点侧重于繁殖性能的选育提高,经3个世代选育,窝产仔数平均提高0.67头。在保种选育过程中,采用了非继代胎次的二元杂交利用方式,以巴克夏×汉江黑猪、长白×汉江黑猪、约克×汉江黑猪二种杂文模式,向社会提供了大量二元杂交母本,为当地养猪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八.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汉中面皮

面皮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它是把大米(最初用面粉)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调入精盐、米醋、酱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红油辣椒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也可配点萝卜丝、豆芽菜,看起来白里透红,或配以菠菜白绿相间。吃起来微辣微咸,酸香可口。自古而今,汉中人就有用面皮招待亲友的习惯。

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说起面皮,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会蒸面皮。可能是钦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来。

然而,汉中人制作面皮的工艺越来越精。如今早由原来的面粉稀释改为大米磨浆。配料、调味更为讲究。因而,不仅居民农户、大小集镇,处处面皮飘香,近几年一些人还去西安、西宁、洛阳、北京等城市去开小吃店,专门经营“汉中面皮”。

汉中的面皮有悠久的历史。汉中凉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中的调料. 汉中的面皮有悠久的历史。汉中凉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中的调料.

九. 陕西省 汉中 汉台区 汉中浆水面

汉中各地均喜食浆水面,尤其城南关幺儿拐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俗称花辣菜)为佳,或用白菜、芹等制作,将菜在沸水中煮烫至蔫,放入瓦盆罐,加入浆水汤,一至二日菜色变成金黄色,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葱花、姜末、花椒粉等调料及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内作臊子。浆水面条人工擀作,页宽、条长、片薄。熟面条调上浆水菜臊,浇上辣椒红油。其色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健脾之功效。

十. 陕西省 汉中 留坝县 汉中梆梆面

汉中梆梆面,陕西省汉中市风味食品。用上等白面粉精制而成。梆梆面源于何年何月,哪个朝代,说法不一,但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当年刘邦封王汉中,到汉中时已近黄昏,仓促间厨师缺少厨具,使用士兵矛杆擀面,“砰砰梆梆”一阵热闹,做成面条,丞相萧何趣命为“梆梆面”。一说旧时更夫打更,饥寒一夜,“梆梆”声打到五更天时,可得到一碗面条充饥,厨师可怜更夫辛苦,在面条里加以辣、葱、姜等,为其暖胃驱寒,因故得名。

制作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面粉用水和成硬面团,饧5分钟后盘揉,用擀杖擀成极薄面片,切成韭菜叶宽的面条。炒锅置火上倒入菜籽油,烧七成热时离火,凉至五成热时,放入辣椒面,制成辣油。生姜捣成汁,大葱切成葱花,酱油、醋分别熬开。在碗内加适量酱油、醋、精盐、辣椒油、姜汁、花椒粉、葱花等,加入少量面汤。

其特点是,酸辣鲜香,利湿暖胃,是一种高碳水化合物、又含有一定脂肪、维生素B和钙、磷、铁的而今面食小吃。正宗的梆梆面,条宽,极薄,既筋且光,以胡椒、姜、葱、醋为主做成汤料,浓而不腻,加上鸡丝或切碎的蛋饼、香菜等点缀,吃起来很光滑、柔软,有筋性,风味特别,直诱人垂涎。

梆梆面源于何年何月,哪个朝代,说法不一,但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当年刘邦封王汉中,到汉中时已近黄昏,仓促间厨师缺少厨具,使用士兵矛杆擀面,“砰砰梆梆”一阵热闹,做成面条,丞相萧何趣命为“梆梆面”。一说旧时更夫打更,饥寒一夜,“梆梆”声打到五更天时,可得到一碗面条充饥,厨师可怜更夫辛苦,在面条里加以辣、葱、姜等,为其暖胃驱寒,因故得名。

正宗的梆梆面,条宽,极薄,既筋且光,以胡椒、姜、葱、醋为主做成汤料,浓而不腻,加上鸡丝或切碎的蛋饼、香菜等点缀,吃起来很光滑、柔软,有筋性,风味特别,直诱人垂涎。

七十年代,我在一个小镇上中学,那时小镇没有电灯,入夜,一片宁静。天上黯淡的星星衬托得冬夜更加漆黑。寝室的窗户纸被凛洌的寒风吹得瑟瑟发抖。这时,总传来一阵长长的“梆梆面”的吆喝声,声音徐缓、轻柔,由远而近,一直响到校门口。同学们纷纷走出校门,便见街头闪出一位汉子,随着有节奏的“咯吱咯吱”声,只见一星闪闪的油灯摇着一丝光亮,照着一副担子,一头挑着锅灶,一头挑着一罐熬得浓浓的骨头汤,罐上架着碗筷、面条、调料。汉子一边应酬,一边忙活,把又白又薄、又细又长的面条下进滚开的锅里,搅两下,捞一碗,放入调料,等在一旁的同学们早已饥不可耐,攥着钱的手伸得老长,接过一碗梆梆面直往嘴里送,顿觉滑润爽口,满嘴溢香,下肚后寒气全消,周身暖和,额角细汗沁沁,嗨!浑身那个舒服劲,一言难尽。由于量足味鲜,那声“梆梆面”的吆喝声和那种滋味,至今还温暖着我这颗离胃最近的心。

先前,汉中城里东大街有家国营食堂主营梆梆面,天天吃客如云,我每次进城都要到此去充饥。如今有中山街、金陵十字、兴汉西路等梆梆面馆,每天都是熙熙攘攘。两年前我常去市交警支队办事,支队位于陈家营,对面有一家梆梆面店,店里一老一少两位女性很像是婆媳俩,店面不大,只一间门面,门前支着锅灶,里间放着一台压面机,现压现煮。年轻的少妇三下五除二一碗面就递到了食客手里,但见那汤漂着一层黄亮的油星,青绿绿的葱花点缀其上,汤又滚热,面又滑爽,猛吸一口,一股暖流便传遍全身。汉中梆梆面,真是吃起来让人忘了生日的美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