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苏州姑苏哪里买特产好 苏州特产哪里买最正宗好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苏州姑苏哪里买特产好 苏州特产哪里买最正宗好吃更新时间:2023-10-09 02:32:06

一.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涪城麦冬

带子盐水虾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苏州菜肴中用虾的名菜不少,如油爆虾、盐水虾、虾圆、熘虾仁、虾松、卷筒虾仁等等。带子盐水虾,是端午节前后的一道苏州名菜。初夏的青虾,雌者腹部拥满虾子,虾子原本就具有天然鲜味,带子虾采用水煮法,即锅中仅置清水,加葱结、姜块、精盐煮沸,然后将修剪过须脚的带子青虾入锅,加绍酒烧至虾断生,捞起剥去头壳。同时将锅中葱姜捞去,待汤冷却后将虾复浸入汤中约15分钟,然后装盆。带子盐水虾,堪称夏令佳肴。

二. 江苏省 苏州市 虎丘 苏州古香缎


苏州古香缎按纹样可分为“风景古香”与“花卉古香”两种。“风景古香”纹样取材于具有民族特色的山水风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自然景物;“花卉古香”纹样多为人们喜爱的民间传统花型。

苏州古香缎采用桑蚕丝与人造丝色纬重叠交织,成为缎地纬花纹的绸缎织物。织物图案闪烁发光,绚丽多彩。纹样一般都采用满地布局,花纹造型细秀工整,绘制意匠,影光深浅、明暗配合恰当。题材有园林风景、古篆印章、琴棋书画、磊鼎乐器、古代钱币等。花形肥亮,色调高雅,质地丰厚,结构紧密,宣有东方风味,是礼服、旗袍、棉袄、中式上装的高级面料,也是室内装饰的高档布料。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苏州弹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弹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基本调”。早期演出多为一个男艺人弹拨三弦“单档”说唱,后来出现了两个人搭档的“双档”和三人搭档的“三个档”表演。

苏州弹词的艺术传统非常深厚,技艺十分发达。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艺人在长期的说唱表演中形成了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衬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说表手法与技巧,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相互间的对话,又可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艺人还借鉴昆曲和京剧等的科白手法,运用嗓音变化和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来“说法中现身”,表情达意并塑造人物。在审美追求上,苏州弹词讲求“理、味、趣、细、技”。“理者,贯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颐也。细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弹词艺术经过艺人们自觉的整旧创新,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的种子》、《江南红》、《夺印》、《李双双》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怒碰粮船》、《庵堂认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脚皇后》等。

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米风糕

“周万兴”在玄妙观正南面的宫巷里,是家百年老店。该店所卖的米风糕,松软清香,入口甘甜,别有风味。初出蒸笼的米风糕,大如圆盘,高及10厘米,最奇的是,店主切糕不用刀,有人来买,竟用线割,这是因为糕的质地特别松软,刀切反而烦难。

                  
周万兴的米风糕,放几天也不会变味。如此简单的制作过程,别人为啥就是做不出来呢?很显然,其中必有窍门。

五. 江苏省 苏州 姑苏区 枫镇大面

枫镇大面以面条为主制作而成,是江苏一带的名吃。枫镇即枫桥,是举世闻名的寒山寺所在地。相传太平天国时期,有两兄弟在枫镇合伙开了一家面馆。一次,老大在一家赌场行赌,将所有买原料和作料的钱都输光了,以至连买酱油的钱也没有了。第二天就难以开张了。兄弟俩急中生智,向近邻要了些酒酿和鳝鱼骨头,干脆就将红面(放酱油的面)改为白汤面。由于酒酿香醇,鳝鱼骨头鲜美,熬出来的白汤下面颇受顾客称赞。这一天的生意不仅没有受什么影响.反而更加红火了。后来,兄弟俩索性就做起白面生意来,久而久之,一传十,十传百,来此处吃面的人越来越多了,二人正式挂出了“枫镇大面”的招牌来。后来,枫镇大面成了这儿的传统小吃。

制作原料:生面条500克,猪硬肋1000克,鳝鱼500克,细盐20克,酒酿10克,料酒20克,味精2克,葱姜20克,花椒、茴香5克,熟猪油20克,葱末2克,明矾5克。

制作方法:将锅内加入清水2000毫升,细盐20克,烧沸后倒入鳝鱼,立即盖好锅盖,煮至鳝鱼张开嘴,捞出放入冷水中。锅中原汤加入明矾少许,撇去浮沫待用。鳝鱼划开取骨。

将猪肋肉洗净切成长方形块,入清水中浸泡3小时,取出后放入清水锅内煮沸,再取出洗净。煮肉汤锅内加入细盐、明矾少许,烧沸后撇去浮沫后吊清,再将硬肋肉放入,加盐、香料等,烧沸后加入料酒。用小火焖4小时左右。肉熟后捞出置盘中,晾凉后切块,即为肉浇,将锅内肉汤放入碗中清除香料袋及葱姜。

在鳝鱼汤锅中加入20%的肉卤,再将鳝鱼骨及香料袋同装一布袋中,扎好口放入汤锅中,大火烧沸,加明矾将汤吊清,放入味精后改小火保温,即为白汤。

酒酿置于碗中,加入冷水1000克,置于灶上热处,促其发酵,至米粒浮起,加入葱末拌匀,适量舀入面碗内,同时加入猪油、卤汁,冲入白汤,盛入煮熟的面条,即成为枫镇大面。

特点:肉质白嫩,入口而化,汤色澄清,味道鲜美。

六.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西瓜鸡

西瓜鸡是苏州的时令名菜,曾风行过四五十年,由于只能在夏天吃,又要当天煮当天吃,不能贮存,不能携带,所以知道的人还不多,吃过的人当然更少。其实,只要学会了烹煮的方法,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西瓜上市,就可以泡制。

                  

原料:子母鸡1只(用一只或半只),西瓜1只,清汤适量,火腿片100—150克(二、三两),笋尖25克(五钱),姜片25克(五钱),精盐25克(五钱),黄酒30克(六钱)。

                  

制法:将西瓜的上端切下一块作盖子,挖出瓜瓤,不要挖太多,影响瓜皮的完整。挖好后,将整个瓜壳用开水泡一泡,用洁净布揩干。

                  

将鸡宰杀后,去毛去肚杂,洗净,放入瓦罐(不可用金属罐锅),加火腿片、姜片、笋尖、酒、盐和清汤(汤以能没过鸡肉为度),放在炭(音箕)火上煨到鸡将烂时,取去姜,将鸡和汤倒入西瓜内,盖上瓜盖,再蒸到瓜皮呈现黄色时,即可打开西瓜取食。

                  

特点:瓜色美观,有鸡的鲜味,有水果的芬芳味,有火腿的香味,又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实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七. 江苏省 苏州 虎丘 苏州水红菱

又名雁来红。产于江苏苏州。壳薄,肉嫩,多汁,鲜甜。生吃可以清暑泄热,除烦止恼;熟食开胃健脾,益气利尿。

八.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 闽饼

闵饼又名头饼,是苏州同里闵家湾“本堂斋” ,颇负盛名的传统糕点,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制作仅闵氏一家,世传其业,故称“闵饼”。闵饼原是江南农家自制的普通小吃食品,距今至少有五百多年历史。同里闵饼的配料与制作方法有独到之处,其色黛青墨绿,光亮 细洁,入品清香,嚼之甜而不腻。购之半月多,风味依然不变。

制作闽饼时先将闵草(学名苎麻,又名天青地白草)用石灰先打成汁,然后和糯米粉揉搓做成皮,配以豆沙、桃仁、松仁、糖猪油丁为馅芯,做成月饼状,蒸煮而成。闵草性味甘寒无毒,含有咖啡鞣酸、胡萝卜素、蛋白质、糖类等多种成份,有清热解毒、消炎止血及安胎等药用价值。闵饼用“闵饼草”揉入米粉作皮,以豆沙、胡桃肉作馅,蒸制而成,是青团的一种,色泽黛青,光亮细结,入口油而不腻,清香滑糯,具有独特的江南农家风味。清代,闵饼曾被列为朝廷贡品,选送给慈禧太后品尝。明代画家沈周曾赋诗一首赞美曰:“香剂圆从范,青膏软出蒸。女工虚郑缟,士宴夺唐绫。”民国初年,闵氏在上海创建“大富贵闵饼公司”,产品远销海内外。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糯米汤圆

荐小吃:糯米汤圆

所属店家:黄天源糕团(竹辉路店) 沧浪区竹辉路

推荐理由:苏州糕团老字号,点心也很有特色,蛮有苏州的味道。

个性描述:店面装修略显成旧,不过这并不能阻挡苏州老食客的脚步,每逢早上或者周末都是生意最忙碌的时候。买点糕团,吃点面啊馄饨或者汤圆都是不错的选择。店面图片

里面吃点心的人很多的

价目表

推荐的糯米汤圆。尖的是芝麻馅的,甜甜的;圆的是肉馅的,里面一包汤,肥而不腻,肉馅带点甜味,皮子很软糯,入口回味无穷呢。

十.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扇

苏扇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的总称。它以历史悠久、制作精巧著称。折扇由收则折叠而得名,又因用时需撒开,故又称"撒扇"。扇骨又称骨子,取材以竹为主,又有檀香木、红木、黄杨、紫檀、乌木、鸡翅木、桃丝木、湘妃竹以及象牙、玳瑁等珍贵材料。

扇骨柄部的造型俗称头形,式样有大圆头、小圆头、平头、玉兰头、琴、燕尾、葫芦、瓶等,花色繁多,以简朴、古雅为妙品。

两旁的扇骨称为大骨,精选细腻、筋少的竹子为原料,经过漂、晒、烤、焙等工序制成。有的加以髹饰,称为漆骨,有菠萝、八宝、推光、槟榔、珊瑚、金星等各种髹饰技法,莹光闪闪,更显得富丽华贵。此外,还有雕漆、浅刻、浮雕、镶嵌金银丝、螺钿等装饰的大骨。扇骨的长短和多少,则随着使用对象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气候而各不相同。有的为长9寸5分、16根扇骨,即所谓九五、十六;也有长7寸,16根扇骨;长8寸,18根扇骨和一尺二长的。还有特制的舞台用扇,可达二尺多长,称为男舞扇。

扇面大多用宣纸裱成。折扇上面是文人雅士题诗作画之处。扇面的制作也很讲究,如宣纸扇面就有开料、刮光、裱糊、上矾、沿边等十多道工序。古代尤其以泥金扇面为人们所推崇,配以名家书画,一把价值竟为千金。

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水磨骨玉折扇的问世,吸引不少名家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及雕刻,苏州折扇便形成精细雅致风格。尤其是"老矾扇面",平整牢固,久用不裂,是苏州折扇中的名牌品种,配以书画,既能消暑,又可欣赏。

苏州檀香扇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是从折扇演变而来的,一扇在手,香溢四座。开始,它是以30根薄如竹篾的檀香木片作为扇骨,在扇骨上裱糊纸面,后来改为裱糊绢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州的"张卿记"等几家作坊就专门以生产檀香扇著名。现在的苏州檀香扇玲珑纤巧、富贵华丽、芬芳馥郁,经过锯片、组装、锼拉、裱糊、绘画等十多道工序而成,尤其以"四花"(拉花、烫花、绘花、雕花)的装饰手法见长。拉花,即在扇骨上锼拉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使扇面玲珑剔透,轻盈如纱;烫花又称火笔画、烙画,是用特制的火笔在扇骨上烙出深浅浓淡的图画;雕花分浅刻、浮雕、镂雕等,在大骨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或博古等画面;绘花,即在绢面上绘仕女、花鸟等,色彩艳而不俗,富丽大方,有的在泥金扇面上重彩绘画,更是显得华丽富贵,耀目生辉。苏州绢宫扇的生产历史少说可追溯到宋代,它以竹、木、牙、角、铁丝、丝绸为主要原材料精制而成,扇形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多种形状,扇面以绢为主,绘以山火水、人物、花鸟等国画,有的还书历代名人诗句,既具有古色古香风格,又有鲜艳明快色彩。产品除内销外,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是苏州檀香扇厂的一个系列产品。纸团扇在苏州也有一定的历史。它仅以竹和纸为原料,扇面可印广告和宣传画,具有轻便灵巧、价格低廉之优点。然而由于不能折叠起来保存,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纸团扇的产销量不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