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江华特产小店专卖 江华瑶族自治县特产在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江华特产小店专卖 江华瑶族自治县特产在哪里买更新时间:2023-06-05 14:46:05

一. 湖南省 永州市 江华 酿竹笋

用笋芽、肉丝、冬茹、木耳、葱花等。

制作方法:先将竹笋剥净过水,切成两半,然后把肉丝、冬茹、葱等和成肉末酿进笋内,用蒸笼蒸熟或用油锅煎成,鲜甜脆嫩。

二.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剔尖

用筷子沿盘边剔面。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晋中民间主要面食之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剔面工具不同,剔尖的种类很多。如用木匙、竹类筷或铁匙、铁尖筷剔制的称"剔类";用大海碗、竹类筷剔制成的称"便类";而用瓷盘、竹类筷剔制成的则称"转盘拔尖"等,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其次是剔尖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是面食之乡家庭妇女的一绝。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变尖、拨鱼、转盘剔尖等,是由剔尖发展演变而来的,都是中部居民讲究的面食。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

三. 湖南省 永州市 江华 香口花生

精选瑶族发源地"千家洞"山地小粒发生,肉质细嫩,粒粒饱满,配以天然香料煮制,干焙而成,食之不上火,香脆可口,回味悠长,是理想的休闲食品。

四.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山西小窝头

窝窝头从16世纪的明代中国开始种植玉米时即有了。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掺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覆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宫中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已”。

引文中的“杂粮面”,就是玉米面中加入黄豆面等形成杂合面,其蒸制品,在明清时叫窝窝,清末民初才开始叫窝窝头。相传1900年慈禧逃往西安,刚入境山西,就饥肠辘辘。此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看见有个叫贯世里的逃难者正在啃窝窝,慈禧就拿了吃起来,倍觉香甜。问何物,答:“玉茭子面做的窝窝”。慈禧说,此是进山西吃的第一口,就叫窝窝头吧,意思是个领头的食品(张寿臣《窝头论》)。慈禧到乔家大院时,乔致庸以八碗八碟接驾,最后一道主食,为其上了穷苦百姓吃的菜窝窝。《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载,慈禧回京后要吃窝头,御厨做了一个,老佛爷食不下咽,怒杀厨子。后来老厨师在玉米面里加入糖和栗粉,做成小窝头,慈禧吃得上口,说:“总算吃到当时的窝头了。”于是小窝头便成了皇宫御点、晋馆名品,北京仿膳饭庄、太原全晋会馆有传承此技。

旧社会,穷苦百姓能吃上一顿窝头也属不易,有这么一幅对联“别家过年二上八下,我家贺岁九外一中”(《清末民国讽喻联集》),其中的二上八下,指包饺子,九外一中则是捏窝头的动作,是说过年人家吃饺子、自己吃窝头。穷人家平日里吃的多是“糠面窝窝”、“草籽窝窝”,还有的要掺杂野菜充饥。解放后经济恢复,窝头逐渐成了山西人的一日三餐主食。文革期间,1三次访问大寨,和社员一起吃的就是玉米面窝头。再好的东西,也经不住天天吃,容易吃伤胃口。老百姓想办法变换花样,晋南就有了柿子窝头,从南到北也有了枣窝窝、菜窝窝。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饮食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发展,窝头在一日三餐中一度消失。现在窝头受到人们的追捧,不仅仅是忆苦思甜,更在其营养价值。玉米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当点心食用,有助于肠胃蠕动,益于健康。它含有一种长寿因子——谷胱甘肽,具有恢复青春,延缓衰老的功能。玉米中含的硒和镁均有防癌抗癌作用,谷氨酸还有一定健脑功能。

进入新世纪,山西小窝头这一名点在酒店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太原全晋会馆推出的名菜“鹅肝牛肉小窝头”最具代表,据说该店迄今年8月底的32个月内已售出近58万只小窝头,被称为“黄金小窝头”。黄金小窝头好吃,究其因有四美,一是原料要鲜,选用水磨细粉,营养充足,口感细腻;二是品相要美,上尖而下圆,外实而中空,形似将军之帽,色似帝王之袍;三是佐味要好,鹅肝入味,牛肉剁粒,吃之筋道,闻之鲜香;四是趁热取食,借西餐烹技,铁板为器烧鹅肝牛肉,再置新出笼的窝头,趁热端给顾客,即食足美矣。

五.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六味斋酱肉

产于山西太原。六味斋最负盛名的产品是酱肘子,在清乾隆年间即为贡品,慈禧太后为经常吃到酱肘子,特赐给送酱肘人一块进宫腰牌,拿着这个“特别通行证”可以直入深宫无须禀报。

特点:从外观色泽看为酱红色或红褐色,用刀切开后,内部组织为粉红色,口感绵烂利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尤其是皮软嫩。在六味斋的传统工艺中,酱汁纯属卤制酱肉的老汤经滤渣熬制而成,不添加任何东西。酱肘花于1982年被原中商部评为优质产品,享受了地方熟肉产品的最高荣誉,1984年、1988年连续复评合格。1988年,酱肉又被评为部优产品。自1981年起酱肉、酱肘花一直被评为省优产品,此外省优产品还有排叉、酱猪头肉,市优产品有排叉、酱猪肝、叉烧、酱大肚、酱头肉。

六. 湖南省 永州市 江华 天鹅菇鲜汤

天鹅菇鲜汤

天鹅菇,又称松树菇,在松树林中生长盛产期为农历三月及十月刚长出地面的菇子,肉厚鲜嫩。用料:鲜鱼或鲜肉、松树菇及佐料。

制作:将菇子洗净后放入锅内略炒一炒,加盐后再炒出汁,即可放水,煮沸后再加肉丝滚两滚即可上席,汤清甜芳香。

七. 湖南省 永州市 江华 瑶珍大米

瑶珍大米--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八. 湖南省 永州市 江华 江华苦茶

江华苦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江华苦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江华苦茶”历史源远流长。它集苦丁茶与绿茶韵味于一身,与苦丁茶相比,它香气高长,没有苦丁茶的深涩;与绿茶相比,是苦后回甘,滋味浓郁。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三项指标都比较高。具有防治感冒、痢疾之功效,健耳目、舒脾胃,为其他的茶叶品种所不及。江华苦茶因苦而著名,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中的绿色保健饮品。它是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产于以瑶族聚居为主的南岭山脉,在2100年前《尔雅.释木》已记栽并作为宫廷祭祀贡礼。据《本草木部》记载:“苦茶,味甘苦。主下气消食、痔疮,利小便,去痰。”。据湖南省博物馆考证,江华苦茶就是上古时代的“苦荼”,在西汉时期就已经生产,距今已有2500的历史。在长沙马王堆发掘的汉墓中就有苦茶一箱,因此,作为祭祀礼品至少也有2100的历史了。江华苦茶,是湖南省一个古老的珍贵茶树品种,生长在绵延不绝、云雾缭绕的大瑶山之中。早在七十年代末,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专门成立江华苦茶研究组,对江华苦茶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培育了新型优质苦茶品种。江华苦茶品质独特,滋味浓郁、香气高长、耐冲泡,饮后回味甘甜等特点,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盛产于江华一带的苦茶,因其中带香而著称,既是饮料,又是良药,可以医治积热、腹泻和心脾不舒等症,民间流传用它来治疗感冒。苦茶叶片肥大而质软,芽头肥硕,所含单宁咖啡碱等有效成分都比一般茶高,是制作红砖茶的优质原料,目前已开展苦茶原种性状分离研究和良种选育工作。

江华苦茶因苦而著名,江华苦茶品种又名高脚茶,其“茶多酚”含量为省内茶叶之最,因而颇负盛名,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中的绿色保健饮品。它盛产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现年产量在7500担左右。具有:解渴、消暑、提神、降血压的功效。其味先苦而后甜,芳香四溢,回味无穷!因其中带香而著称,既是饮料,又是良药,可以医治积热、腹泻和心脾不舒等症,民间流传用它来治疗感冒。苦茶叶片肥大而质软,芽头肥硕,所含单宁咖啡碱等有效成分都比一般茶高,是制作红砖茶的优质原料。

江华苦茶是湖南省一个古老的珍贵茶树品种,生长在绵延不绝、云雾缭绕的大瑶山之中。经省茶叶研究所检测,江华苦茶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指标分别比同类高7.97%、43.2mg/100g、1.03%。早在七十年代末,湖南茶叶研究所专门成立江华苦茶研究组,对江华苦茶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培育了新型优质苦茶品种。并将江华九龙井茶业公司牛牯岭苦茶基地认定为湖南省无公害苦茶生产基地。

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粤华茶业发展合作社申报的“江华苦茶”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江华苦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江华瑶族自治县河路口镇、涛圩镇、白芒营镇、大石桥乡、桥市乡、未竹口乡、贝江乡、大锡乡、务江乡、湘江乡、花江乡、大圩镇、小圩镇、码市镇、水口镇、沱江镇、东田镇、江华国有林场等乡、镇、场。东部与广东连县交界,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接壤,西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灌阳县交界,西北部与江永县为邻,北部与道县毗邻。地理坐标位置处于北纬24o38′35″至25o19′43″,东经111o25′25″至112o12′35″之间。保护面积为1500公顷,年总生产量1500吨。

九. 台湾省 云林县 鼠肉专卖店

人们避之不及的老鼠,居然有人以此为美味!这里烹调的可是生长于山林野地的田鼠,运动量足,吃的又是野果野味,不但肠胃清洁,且皮嫩肉滑,质感不输任何山珍,田鼠的烹调以三杯风味最佳,首先将姜、辣椒、蒜头爆香,再放入鼠肉热炒,起锅前再加入些香菜,便成为一道可口的“三杯田鼠”,而喜欢清淡口味的食客,也可选择“鼠肉面线”。( 云林县)

十. 湖南省 永州市 江华 盘王腊肉

盘王腊肉

盘王腊肉又称瑶山腊肉,是瑶族色香味上乘的佳肴美食。

俗话说:“南岭无山不有瑶”,千百年来,此处的盘王后裔赖以生存的地盘是莽莽青山、陡坡与峡谷,望天田土寥寥无几,黍菽、小米、旱禾,终年糊不上口,乃狩猎山兽略补食用。每次所猎山兽分食有余,则腌渍处理并悬挂于火炉头上让火燎烟熏使之不断干化,以备日后食用之需,谓之熏(或烘)腊肉。所熏烘的动物头身,从前皆是猎获的飞禽走兽,往后逐渐演化为庭苑饲养的牲猪与家禽,以致专取所宰牲猪肥瘦适量的精肉。历代相传以此法制作腊肉,系盘王首创,故名盘王腊肉。所以,每年十月十六纪念盘王生日的“盘王节”,瑶族同胞祭祀远祖时,总少不了这项精制的腊肉供品。

凡尝食过这种盘王腊肉者均皆体验到,经纯蒸或拌合配料爆炒摆放在桌面后,眼观其肉质金黄透亮,夹食则口感极佳,骨肉喷香皮脆,大块头也肥而不腻,留下了“冬至腊肉喷喷香”的口碑,遐迩闻名。

近年来,海外瑶胞年年都飘洋过海,返回中国,奔赴江华瑶山来寻根访祖,视此为瑶族圣地。1995年“盘王节”,当美国“全美瑶人协会”访华团一行31人,迈进盘王殿膜拜远祖盘王时,目睹着盘王腊肉祭品,其对瑶族共同祖先的思念孝敬之深情莫不油然而生,心潮激荡。他们皆以能亲见与品尝盘王腊肉而感到无限庆幸。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