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村长老范特产小店直播 大山村直播买山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村长老范特产小店直播 大山村直播买山货更新时间:2023-08-08 00:07:31

一. 福建省 泉州 德化 老范志万应神曲

老范志万应神曲始创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系当时泉州名医吴亦飞亲手秘制。主治伤风感冒、食积腹痛、呕吐泄泻、中暑痢疾,疗效卓著。曾作为贡品进奉清廷,获得褒奖。清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南洋劝业展览。民国8年(1919年),参加菲律宾吕宋嘉莲花会展览,被医药界公认为世界有效成药,获得奖章与金牌。

该神曲配方特殊,制法精妙,世代秘传。200多年来,风靡全国,畅销东南亚各地,现由泉州药厂独家生产。

泉州老范志神曲是名著中外、配方独特古老的传统医药。

老范志万应神曲始创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当时泉州名医吴亦飞亲手秘制,取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志命名。神曲以谷物、豆类为主要原料,配入50多种中药材,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处方与生产工艺有其独到之处,具有调胃健脾,消积等化湿等功能。主治伤风感冒、食积腹痛、呕吐泄泻、中暑痢疾,疗效卓著。曾作为贡品进奉清廷,获得褒奖。清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南洋劝业展览。民国8年(1919年),参加菲律宾吕宋嘉莲花会展览,被医药界公认为世界有效成药,获得奖章与金牌。

老范志神曲创始人吴奕飞,字毓振,原籍晋江霞浯村,生于清康熙年间,自入泮以后就兼学医术,因为家境困难,平日即以所习的医术行医。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移居北门通天宫口,弃教从医,同时开设一家小药店,取范仲俺“先忧后乐”、“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义而名其店为“范志”,并于清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在古方的基础上,以52种中草药配伍成新方,经过3次发酵,3次晒干,再文火烘烤,贮藏120天,直到散发清香气味,最终成药。

在吴奕飞之前也有人采取汤头歌诀的便方制售神曲。据吴奕飞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呈请晋江县府告示称:“泉州神曲前诸家修造体圆而大,每块重一斤或数两,本号神曲恐无分别,制成四小方块,每块重一两,每斤十六块”。

有传说称,吴奕飞迁居泉州城后,一天,吴氏所住的巷里来了一个双腿长满疥疮的乞丐,吴奕飞见其可怜,经常送衣食,给予治病,可乞丐从不道谢。两年后的一天,乞丐突然告辞,临走留下一药方,从此杳无踪影。吴奕飞按着药方进行试制,终于制成神曲。

还有传说,清乾隆年间适逢大考,京都派考官来泉,突然中暑,延医服药全无见效,后来煎服“范志神曲”,药到病除。考官回京后,恰好皇太后也中暑,经考官推荐,皇上立即派人星夜赶往泉州取药,太后服后果然疾愈,皇上大喜,敕封此药为“神曲”,并赐吴亦飞一面金褒匾。从此“神曲”名扬天下、驰名中外。

“老范志神曲” 药理功效为疏风解表,治疗四时感冒、风寒暑湿、中暑腹痛、呕吐泄泻、疟疾、霍乱等症。尤以治疗脾胃方面、消食化积、醒脾开胃为佳,男女老幼、四季皆宜,唯有孕妇禁服。

清光绪二年(1910年),“范志万应神曲”参加勤业展览会获金奖,1918年参加吕宋嘉年华博览会被评为“世界有效良药”,1985年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现在,“老范志神曲”不但遍及全国各地、在国外市场上也取得相当信誉。

二.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太原仿古铁器

太原仿古铁器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太原晋祠的宋铸铁人名闻中外,就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高超的最好历史见证。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石铁器,如“马超龙雀”、“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形象逼真,神态自如,与原物陈列一处,几可乱真。

三.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金软黍

产于大盂镇金家岗旱地丘陵区,生育期95--105天,秆硬抗倒伏,千粒重7.2--8.1克,粒色土黄,米色金黄,粘性大,食味好,出米率为75--80%,亩产500斤左右,1983年开始推广,到目前我省许多丘陵山区县有种植,并且已推广到辽宁、陕西、甘肃等地。

四.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太原泡菜

太原泡菜介绍:原料配方:大白菜、大蒜头、萝卜、黄瓜、辣椒、精盐、汾酒制作方法:1.将5000克水烧开,加入精盐250克(比例为5%),待盐完全隔化,晾凉,再倒入坛内。2.白菜需去根和老叶,洗净,沥干水分,切成4瓣;蒜头去皮洗净,沥干水;萝卜去根须,切成条、丁、丝、片均可;黄瓜去籽;辣椒去蒂、籽洗净沥干水分。3.将泡料投入泡坛中,加酒拌匀封好口,浸泡1星期左右即可食用。产品特点:脆嫩爽口,制作简单,食用方便。

五.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六味斋酱肉

产于山西太原。六味斋最负盛名的产品是酱肘子,在清乾隆年间即为贡品,慈禧太后为经常吃到酱肘子,特赐给送酱肘人一块进宫腰牌,拿着这个“特别通行证”可以直入深宫无须禀报。

特点:从外观色泽看为酱红色或红褐色,用刀切开后,内部组织为粉红色,口感绵烂利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尤其是皮软嫩。在六味斋的传统工艺中,酱汁纯属卤制酱肉的老汤经滤渣熬制而成,不添加任何东西。酱肘花于1982年被原中商部评为优质产品,享受了地方熟肉产品的最高荣誉,1984年、1988年连续复评合格。1988年,酱肉又被评为部优产品。自1981年起酱肉、酱肘花一直被评为省优产品,此外省优产品还有排叉、酱猪头肉,市优产品有排叉、酱猪肝、叉烧、酱大肚、酱头肉。

六.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清和元头脑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

大原的头脑是博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医道很好,人们称他“仙医”。他写的医书有《傅氏女科》。太原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和合丸”,当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来配制的。

傅山在头脑中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不同之处。

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除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因之也有人叫“头脑汤”。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场。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象服药的引子。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傅山先生好用药解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凭食物祛病保健)。

傅山先生擅书法,有人称赞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写家。他给经营头脑、杂割的这家饭馆题了“清和元”三个大字的牌匾,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 头脑杂割”一行四个小字 。傅山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以朱元璋为正统的明朝,反对清朝和元朝(特别是清朝)的皇帝,他取头脑之名就是要让大家杂割清和元的头脑,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 ,由阳曲回族朵家经营 ,地址在太原南城区南仓街。建国后扩大营业,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桥头街。每年一过国庆,头脑便上市,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极好。


傅山 (1607~1684)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 详细>>>

七.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剔尖

用筷子沿盘边剔面。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晋中民间主要面食之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剔面工具不同,剔尖的种类很多。如用木匙、竹类筷或铁匙、铁尖筷剔制的称"剔类";用大海碗、竹类筷剔制成的称"便类";而用瓷盘、竹类筷剔制成的则称"转盘拔尖"等,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其次是剔尖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是面食之乡家庭妇女的一绝。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变尖、拨鱼、转盘剔尖等,是由剔尖发展演变而来的,都是中部居民讲究的面食。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