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江苏如皋特产介绍四百字 江苏如皋特产是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江苏如皋特产介绍四百字 江苏如皋特产是什么更新时间:2024-01-07 04:41:41

一. 江苏省 南通市 如东 虾公

状似蜈蚣,故名虾公。在南方叫濑尿虾而在北方却叫皮皮虾。有膏肓的一般清蒸,无膏肓的一般可炒可炸,味道十分鲜美特别。

二.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 如皋董糖

产于江苏如皋。主要以精白面、白糖、芝麻、饴糖为原料,经选料、熬糖、制糖芯、制糖骨、成型等工序而成。制芯系将芝麻焙炒、研磨,先分离皮仁,再焙至浅黄。火候、时间必须恰到好处,方不至生焦,使麻香浓郁。糖骨的熬制过程,要求保证其延展性良好,顺利成型。最后工序为将糖骨展开,均匀配以糖蕊,反复包褶,压切成型。成品为扁长方体,色白微黄,层次分明,剖面可旋状纹理,中心呈丹凤眼状;入口易化,酥松香甜,回味久长。

三.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 如皋东串猪

如皋东串猪是江苏南通如皋的。

如皋东串猪为如皋养猪业当家品种,由如皋农民长期培育而成。其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率高,皮薄,肉质更为鲜美,瘦肉率高,是灌制如皋香肠、香肚,加工如皋肉松、火腿等名品的优质猪源。

产地属高沙土地区,地理处于一些地方猪种交错分布地带,本地猪种与外界交流频繁。产区粮食和农副产品丰富,饲养过程中饲料调制比较精细,日粮中使用大量的青绿饲料和较多的精料,育肥时采用吊架子方式。经长期选育形成体型较大、成熟较晚、膘厚肉紧、对饲料要求较高等特点。

东串猪历史

东串猪为如皋养猪业的当家品种。据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编修的《如皋农民就很重视猪种的选育。“东串猪”就是在长期培育中形成的地方良种。该种猪原产于如皋西部及泰兴东部的高沙土地区,现已成为全国各种猪之一。

品种特征

东串猪体型较大,头型有两种,一是“马脸型”,头面长而直,皱纹少而浅,另一种是“狮头型”,头面短而微凹,皱纹多而深,“狮头型”的体格比“马脸型”的更粗大,成熟亦较晚。耳大下垂,背腰平直或稍拱起,体躯较长,骨胳粗壮,后躯欠丰满,四肢高而直立,尾根粗而着生位置较高,尾长过飞节,成年猪被毛稀而粗,皮厚而松,大腿外侧皮肤有较深的皱褶,俗称“穿套裤”,毛色全黑,0较多,—般为9~10对,多的达11对以上。

品种性能

东串猪母猪性成熟较早,繁殖率高,初产在9头以上,经产约12-14头,产后泌乳量高,哺育能力强,仔猪发育均匀。东串猪性情温驯,耐粗饲,生长快,育肥期一般日增重0.38-0.41千克,7-8个月每头重80-100千克。东串猪肉质较好,营养丰富,瘦肉率可达44-45%。

东串猪成年公猪体重157.50±2.41公斤,体长147.75±3.11厘米,胸围122.5±0.90厘米,体高78.75±3.11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38.95±1.49公斤,140.95±0.63厘米,124.39±0.73厘米,70.92±0.37厘米。东串猪具有体型较大、产仔较多、性温驯,肉质紧等特点,其体成熟晚、脂肪沉积迟,在肥育至75公斤左右时屠宰,可获得较多的瘦肉。

东串猪的喂养

应将饲料调制比较精细,胡萝卜都洗净切碎煮熟后或发酵后再饲喂。猪的不同生长时期要用不同的饲料才能保障其正常的生长。猪全价配合饲料按照猪的不同生长时期,选用合适的相应饲养标准,选用适宜的饲料,并注意提高经济效益,即达到高效益、低成本。

四. 江苏省 苏州 虎丘 虎丘泥塑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有一段关于苏州泥人的生动描绘,薛蟠从苏回来,带来了两大箱衣物分送给各家姐妹,其中就有“一出出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别的都不理论,倒是薛蟠的小像,拿着细细看了一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来了。”《苏州府志》也提及“虎丘人搏土肖人像逼真”。可见当时虎丘泥塑的艺术水平。

苏州捏相的创始时代,据清代《桐桥倚棹录》说:“塑真,俗呼捏相,其法创于唐时杨惠之。”杨惠之是名闻全国的“塑圣”系唐代苏州吴山张古村人。他和唐代名画家吴道子拜同一老师学画,后改学雕塑,由于绘画的根底深厚,塑造的人物形象极其生动,达到了泥塑的高超境界。到了宋代,吴县木渎人袁遇昌,把塑制神、佛像的艺术运用到捏塑“泥娃娃”上,他塑的泥孩儿,小口微似在哑哑学语,甚至连未闭合的囟门都塑了出来,很有生气。因此,当时就赞为“天下第一”,后因虎丘出产一种适宜捏塑的“滋泥”,泥塑的中心即移至虎丘。清代著名诗人汪士皇曾把苏州捏相世人项天成(清道光时人)比作顾虎头、吴道子这样的著名画家,还用这样的诗名称赞项天成的捏相技能的神妙:“项子风流儒雅客,江东妙手更无伦。虎头阿堵光如电,漆毫道子开生面。搏粉苍泥夺画工,写真不用鹅溪绢。”从目前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吴县甪直镇保圣寺泥塑罗汉和东山紫金庵的罗汉像等作品来看,可以看出它们和苏州捏象之间具有传统渊源关系。

苏州捏相艺人捏相时,据说先打量一下对方的特征,静思一下,然后用一颗泥丸放在手里,藏到袖口处,边捏边和对方谈笑,只消几分钟时间就成了。正如《兰舫笔记》记载:“如不介意,少焉而像成矣。”这真可称得上是一种绝技。捏相分两种,一种是捏成像后,加以粉彩点画,配上须发、服饰,四肢另用硬木雕成后装上,可以活动。另一种公是捏成一个头像, 也不上彩着衣,便于携带。《红楼梦》中描写的薛蟠小像可能就是后一种。与捏相近似的,还有一种泥塑戏文,在清时也很有名。这种泥塑戏文一般也较写实,重视面部表情神态的刻划,人物形象较夸张。还有一种绢制泥人,头和四肢为泥制,衣帽服式用绢、纸等作成,武装的盔甲,甚至有用线编织成 为鳞甲形的,衣服上的花纹有些是用彩笔画的,有些是绣制而成,制作十分精致,人物脸颊丰润,神采奕奕,尤其面部的开相,着墨不多,但眉目传情,显见精神。到了清光绪年间,捏相以小为贵,最小的公及一粒瓜子那么大。为了使小像捏得跟大像一样生动逼真,艺人们创造了用翻模缩小的办法,使形象一点也不走样。

一九五六年五月,苏州市少先队员周福元曾将他家祖传的捏相模子四百三十六件,连同一套捏作工具捐赠给国家。根据这套模子可以印制出一整套面相,包括人相、神像、戏文脸谱以及玩具、 小摆设等,其中人相一种,有古代人、现代人,老人、孩子、妇女等。每个面相的表情都不相同,这些面相如果再加上鲜艳的色彩勾划,那就更为活龙活现了。这些小得象一粒瓜子的面相,也是五官端正,须眉清楚,非常生动逼真。可惜这一流传几百年的精细的手艺,在清光绪年间已由衰落而逐渐失传了。如今发现这套模子,对研究捏塑艺术有很大价值。从上面几种著名的工艺美术介绍中,已足见巧夺天工的苏州古技之一斑。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古老而美丽的建筑彩绘,精湛的雕花和浮雕,利用发条传动的惯性玩具,逗人喜欢的通草堆花,姑娘们的饰物素珠,玲珑剔透的红木小件,细巧精致的小摆设,价廉物美的嘉定黄草编织,工艺精巧的掀帘钟和水发钟,惟妙惟肖的仿古铜器,形形色色的剧装戏具,音色古朴的民族乐器……。这些,也都是苏州传统的工艺美术,在明清两代先后都有过兴旺的时期。

五. 江苏省 无锡 惠山 惠山泥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惠山泥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是江南风景胜地,游人来到高山,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著名的惠山泥人。

据说从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了。清朝以后,泥人的生产和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这种泥土不仅细腻韧糯,可塑性强,而且千而不裂,弯而不断。早在北宋照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现在的惠山泥人,发展到用石膏制作,解决了惠山泥资源短缺的问题。

惠山早期泥人大致有1、人像和各种动物。前者售于佛教信徒作供奉用,后者作为儿童玩具。它们的长度一般在3—7厘米:造型简朴,粗犷略带夸张,绘彩色调鲜艳、单纯,对比强烈,显露出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其代表作是一对男女儿童,即泥塑大阿福。两个泥娃头绾双髻,笑容可掬,赤足盘膝,怀抱异兽,娇憨稚气,运人喜爱。

关于泥人阿福,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惠山有四只怪兽,即毒龙、恶虎、臭鼋和刁马,经常伤害人畜,践踏庄稼。后来有对名力阿福的双胞兄妹入山与四怪搏斗,四怪被除,兄妹俩亦因流血过多,离开人间。人们捏制了他俩生前形象,以作纪念。大阿福经过历代艺人的再三创作,栩栩如生,给人以健康、幸福和美好的感受。

惠山泥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手捏戏文、京剧脸谱、人物动物、实用玩具(带温度计或者卷笔刀之类)等,这些作品小巧玲珑,人见人爱,价格使宜,是访亲问友的最好礼品。

惠山的主要街道——横街和直衔有许多泥人店,成为远近闻名的“泥人一条街”,每天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旅游参观团和游客。惠山泥塑除供应当地旅游市场外,还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各国。

六.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 如式香肠

如皋香肠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的品种之一。其生产始于清同冶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清末获“南洋劝业会”二等奖。可与“广式”香肠媲美, 被称为“如式”香肠。如式香肠是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如皋香肠,产品誉满全国,被评为商业部和江苏省的优质名品。其特色是:条形整齐、肉质紧密、色泽鲜艳、咸甜适度、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精肉嚼而不老、肥肉油而不腻,深受群众喜爱<

如皋香肠历史悠久,是闻名全国的肉制品之一。其生产始于清同冶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可与“广式”香肠媲美,被称为“如式”香肠。清宣统二年(1910)六月,如皋曹鸿记香肠于南洋劝业会上获得二等奖。1934年,如式香肠在江苏省物品展览会上获得嘉奖。它以猪坐墩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肉料,肥、瘦肉比为2比8,加适量姜汁、白糖、曲酒、精盐拌匀,灌入预制好的长40厘米左右的肠衣中,扎紧两头,弯成U形,晾晒5个晴天以上。这样制作的如皋肠具有条理整齐、肉质紧密、肥瘦比例得当、干爽结实、大小适度、色泽鲜艳、咸甜适宜、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等特点,产品质量享誉国内外。目前,如皋市比较有名的香肠品牌有: “如皋牌”香肠、 “银燕牌”香肠、 “玉兔牌”香肠。

七. 江苏省 淮安市 清江浦区 江苏菊花脑

菊花脑是江苏省传统蔬菜之一。又名“菊花叶”,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蔬菜,也可作一年生栽培。因其形态像野菊,故名。江苏菊花脑,民间作为蔬菜进行栽培和食用,已有100多年历史。相传,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曾国藩率领清兵攻打太平军,南京(当时称天京)城被围,粮草殆尽,居民寻找野菜充饥,发现菊花脑嫩茎叶清香可口,后来便加以引种。菊花脑株高三十至六十厘米,茎绿色,光滑。叶卵圆形,羽状缺刻。花小,黄色。耐寒、耐热、适应性强、易栽培、生长快。因边地角,房前屋后都可以种植。病虫害少,叶片上长出白点--锈病,也不会影响产量,喷撒草木 灰即能抑制。它还有产量高,上市供应时期长的特点。

八. 江苏省 苏州 常熟 大唐葡萄

常熟市支塘丰联果品园艺场,园内种植葡萄规模280亩,2004年开始从事鲜食葡萄生产,其品牌谓“唐姐”,其主人是一名巾帼“唐雅珍”。

2006年“唐姐”葡萄园已经进入始产期,始产面积110亩,产收鲜食葡萄8万多斤,实现销售收入40多万元,2007年葡萄采收面积将达200亩,产出鲜食葡萄35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80多万元。

引进与自繁是“唐姐”葡萄园一大特色。引进优良的葡萄品种,以迎合市场需求,葡萄自繁是降低开发成本,低投入高产出的需要,这是开发者的一个共同特征。“唐姐”葡萄园共先后引进“醉金香”、“巨玫瑰”、“无核早红”、“夏黑”、“红罗莎、白罗莎”等欧亚系列品种近十只,引种面积近百亩;通过自我繁育引进品种,各自形成相当规模;其中,主栽品种“醉金香”50亩、“巨玫瑰”30亩、“无核早红”30亩、“夏黑”40亩、“红罗莎、白罗莎”30亩,自繁面积近二百亩。

现今葡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唐姐”葡萄打质量牌,以质量取胜。具体措施为:控制单产,提高甜度;小拱棚避雨栽培,实行套袋,减少病危害,以减少一半用药次数与量;增施有机肥,以有机为主,促进葡萄品质的根本提高;“唐姐”牌鲜食葡萄已申报为无公害食品,“唐姐”牌“巨玫瑰”获江苏省葡萄协会首届葡萄学术交流及新品种展示会评比金奖。2007年“矢富罗莎”葡萄获江苏省葡萄协会“中山杯”优质葡萄金奖。

九. 江苏省 扬州 宝应 琼花露酒

此酒宋代即为扬州名酒,现由扬州五泉酒厂生产。系以五泉水系的泉水酿造,性平和,醇香甘洌,口味绵长,有健身强胃功能。( 扬州)

十. 江苏省 淮安 淮阴 淮阴蟹

1、酱蟹把蟹酱起来这是湖畔人想出的最经济、最能长期储存的土制方法。也是湖畔地道的土。做制酱蟹的首先要在时梅天做上一盆豆瓣酱,过了三伏天封好酱缸,重阳一到启封。在酱中掏个凹坑,使酱油渗出。把洗净的蟹放入酱油中,让蟹爬进酱里,封缸后半个月即可食用。一缸酱蟹可吃到来年。边饮酒、边品蟹、边吃面。这种经济又实惠,大放又便当的酱蟹拖面,其形“俗”,其味“土”,像一曲乡音朴质纯厚,趣味盎然。胜过蟹的“本韵”之味

2、醉蟹蟹的“异韵”,当数雍荣华贵的醉蟹了。醉蟹可分“商品式”、“家常式”。其味不同,其法迥异

如果进行批量生产的,事先选好足够的大小一致的母蟹,暂养到巨大的水底竹箱里,目的将胃里草籽与残渣排遣掉,脚毛爬干净。一切工作就绪后,起捞螃蟹。入水前,醉蟹工要饮砷砒酒热身御寒,否则在刺骨冷水中有冻僵的危险。蟹身干后,将蟹投入配有一定比例的米酒、炒盐、花椒、茴香等溶液的大缸中。直到最后一只不能自沉为止。装缸封口,就成为驰名中外的“醉蟹”了。当然,它的配方比例、溶液密度、控温方法是秘而不宣的

家常式的醉蟹其制作方法取了两瓶上等的扬州酱油,两瓶优质双沟陈酒,炒一些花椒盐,切些姜葱,磨研些肉桂、茴香,再用一只大针筒,洗净擦干“黑鱼头”坛子,将早已准备好的蟹刮净脚毛,洗净晾干,在每只蟹脐下注射三到五钱酒,叠放在坛子里,浇上佐料,用皮纸糊封,上面再涂一层黄泥。待过段时间即可食用

醉蟹吃了容易上瘾,金黄色的蟹黄,经过一“醉”炙,就成了青黑色油亮的膏状体,用筷子挑上一点,酒香扑鼻;二次开坛,未闻酒香,便口舌生津;第三次见“醉”魂飞,其味全在使蟹变异的“醉”字之中,九曲回肠,不可名状

蟹除它的美味外,其药用价值也非同凡响,他有散诸热、活胃气、理经脉、去闷气、利肢节、消食等功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食兼药物的佳品。不过蟹的贵重之处,还在于它的时令性

(淮阴)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