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武汉土特产目录 武汉十大土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武汉土特产目录 武汉十大土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3-08-08 04:31:33

一. 湖北省 武汉 武昌区 臭干子

觉得武汉的臭干子,最好吃的是那个辣椒酱,跟别的地方的不一样,简直是臭干子的绝配呀。

臭干子在武汉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美食了,虽然各地都有臭干子,都是武汉的臭干子很特别。

先用黄豆等制成豆腐片(白豆腐),再酝酿制卤水,用黑豆豉煮沸,冷却后加香菇、冬笋、白酒等佐料,浸泡15分钟。炸要炸透,表面炸焦,里面却是白白嫩嫩的。淋辣椒浆吃。

原料及配方:

黄豆5kg、辣椒油250g、茶油1kg、麻油150g、酱油500g 卤水15kg、粗盐100g 、熟石膏300g
生产工艺:

(1)制豆腐 将黄豆用水泡发,泡好后用清水洗净,换入清水20~25kg,用石磨磨成稀糊,再加入与稀糊同样多的温水拌匀,装入布袋内,用力把浆汁挤出,再在豆渣内对入沸水拌匀后再挤,如此连续豆渣不沾手,豆浆已挤完时,撇去泡沫,将浆汁入锅用大火烧开,倒入缸内,加进石膏汁,边加边用木棍搅动,约搅15~20转后,可滴上少许水,如与浆混合,表示石膏汁不够,须再加进一些石膏汁再搅。如所滴入的水没有同浆混合,约过20min后即成为豆腐脑。将豆腐脑舀入木盒内,盖上木板,压上重石块,压去水分,即成豆腐。

(2)油炸臭豆腐 将青矾放入桶内,倒入沸水用棍子搅开,放入豆腐浸泡2h左右,捞出豆腐冷却。然后将豆腐放入卤水内浸泡,春、秋季约需3~5个h,夏季约浸泡2h左右,冬季约需6~10个h,泡好后取出,用冷开水略洗,沥干水分,再将茶油全部倒入锅内烧红,放入豆腐用小火炸约5min,一待焦黄,即捞出放入盘内,用筷子在豆腐中间钻一个洞,将辣椒油、酱油、麻油倒在一起调匀,放在豆腐洞里即成。

(3)卤水制法 以用豆豉2.5kg为标准计算,须加清水15kg烧开,过滤后,在汁水内加碱1500g浸泡半个月左右,每天搅动1次,发酵后即成卤水。


产品特点:  

色焦黄,外焦里嫩,鲜而香辣。

二. 湖北省 武汉 东西湖 橘颂饼

是东湖风景区听涛酒家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创制的名点,饼形似橘,红中透白、颇具红橘傲霜之态。橘红是油炸的结果,霜为外撒的白糖。以屈原的名诗《橘颂》命名,颇有诗意。( 武汉)

橘颂饼是湖北武汉地区的一种美食,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创制的名点,造型别致,色泽诱人,甜酥脆香,美味可口,饼形似橘,红中透白、颇具红橘傲霜之态。橘红是油炸的结果,霜为外撒的白糖。以屈原的名诗《橘颂》命名,颇有诗意。也是来赞颂屈原的名诗。

制作方法

制作原料:精白面粉二百克,盐十克,白糖半斤,香油五百克。

橘颂饼做法跟东坡饼有点类似,主要是油炸,多一道蒸的工序,味道更正点,不愧为武汉经典美食之一,本食谱由湖北网严伟索厨师经多年研究写出。

制作方法:用温水和面,直到面的湿度正好,不沾手,擀成直径为15厘米厚度3厘米的圆块,周围倒上香油,用手抹匀,然后相对地由两边向中间挤压,形成一段弧度,适当挤压顶部,使其有小面积的突起,再抹上一层香油,周围全涂上,用手捏一下,使面饼象橘子的形状。

将其放入油锅中炸1分钟,面色稍见黄色便捞起,周围洒上少许干面粉,撒少许白糖,再放微波炉里蒸5分钟取出,入盘,一个完美的橘颂饼就诞生了。造型别致,色泽诱人,甜酥脆香,美味可口。

三. 湖北省 武汉 江岸区 武汉铜锣

    武汉铜锣简称“汉锣”,与奉锣、京锣、苏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锣。

武汉铜锣的特色一是音质纯正、发音宏亮、吃槌省力。二是锣的直径大。近几年出口国外的几面大锣,最大的一面直径达一百三十五厘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铜锣。当然,武汉铜锣厂也生产各种不同规格、尺寸的铜锣,满足剧团、乐团和各方面的需要。

武汉锣厂生产的锣乐器,所以能名驰中外,就在于他们在继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使锣乐器的生产工艺不断发展。“虎音锣”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一例。这种锣解放前叫“大鼓锣”或“大片锣”,形如秤盘,音哑,没调门,配戏效果不好。一些剧团的乐师和演员希望制锣艺人们能为他们研制出一种发音宏亮,圆韵集中,能长调门的好锣。定音艺工高永运一次见到一面锣镗中心被压平了的锣,敲起来音响效果比没有压平的锣还好,于是他有意用定音锤的侧角,把另一面锣的底部砍出碗口大的一个平圆面,打起来音韵效果比较好。根据这个道理,高永运设计了一种新锣,送到上海几个剧团试打,反映很好。因为这种新锣发音宏亮似“虎哼”,很适合为黑头、花脸配戏,所以起名为“虎音锣”。为了使“虎音锣”更适合各专业剧团的需要,高永运广泛走访剧团,听取乐师们的意见,进一步把虎音锣发展为“高虎音’,“中虎音”、“低虎音”、“小高音虎”和“小低音虎”等几个品种,适应各剧种、流派、角色的需要。

代代相传

武汉铜锣的制锣技艺久盛不衰,代代相传,一代胜似一代,厂里人才济济。这家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厂,从技艺上讲,有四代人同时在岗位上。现任厂长、闻名定音艺工高永运和“制片大王”周吉安,“套顶能手”高世春等一批技艺熟练的老艺工形成了一个从熔铜、制片到定音完整的技术班子。他们不仅全面地继续了传统技艺,而且各有特技。高永运在制锣时运用惩锤,刹锤,省锤,轻锤虚实结合,轻重适宜的校音技术,使校出的锣具有圆、平、正、上劲的特点,经他定音的锣,发音标准,音质纯正,发出的“拱”音如猛虎长啸,其“水”音似涓涓细流,因此同行称他为“制锣王”。

高永运不仅自己刻苦钻研技艺,虚心好学,不断攀登制锣技艺高峰,而且十分关心青年一代制锣艺人的成长。被人们称为身怀“定音特技”的高永铨,就是解放后在高永运等老师傅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技术骨干的代表。被人们称为“五虎将”的高子林,高世琼,熊傲成,潘汉生,高世刚,是第三、第四两代人的代表,他们正年富力强,是生产上的生力军。两年来,武汉锣厂还通过办技校,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因此,生产水平逐年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加。现在铜响器行业的锣、钹、钗,铙、钟、铃、饭七大类产品,他们样样都做,一共有六十四个品种,一百三十三个花色规格,是全国同行业生产品最丰富的工厂。

誉满中外

武汉锣厂生产的各种铜响器,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香港的剧团也选购武汉铜锣。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四个地区的销售情况来看,就有七百一十个剧团用武汉锣,其中直接到工厂买锣的剧团就达三百二十四个。上海铜响器商店和北京新声乐器商店,是全国专营铜响器的商店,他们经销的产品,武汉锣分别占百分之七十和八十五。曾跟周信芳、王少楼、童祥苓、高盛麟打过多年锣的名乐师刘奎元、李敏生、徐水生,也都说武汉锣好使,音响效果好,吃槌省力,能长调门。

在国外,武汉的铜响器行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和英、法、美、德、意等二十几个国家产品供不应求。

武汉铜锣响天下,武汉锣工为祖国争了光。

四. 湖北省 武汉 蔡甸区 蔡甸沉湖

蔡甸沉湖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蔡甸沉湖”鳙鱼近日被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填补了武汉市蔡甸区无水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的空白。

“蔡甸沉湖”鳙鱼主要产自蔡甸消泗、沉湖湖区水域,有水域面积约10万亩。该区域水质肥沃,饵料生物十分丰富,产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使所产鳙鱼体型健美、鳞片紧密、体表光滑,无异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其口感远远优于其它产区产品。

“蔡甸沉湖”鳙鱼作为蔡甸区知名水产品,一直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在市场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由于品牌宣传不到位和销售机制不健,存在“蔡甸沉湖”鳙鱼贱卖现象,制约了鳙鱼产业的发展。为了保护原产地名称,提高产品质量,蔡甸区水产服务中心启动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于2011年开始,积极组织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终获成功。“蔡甸沉湖”地理证明商标核定使用商品为第31类即鳙鱼(活的)。

蔡甸沉湖

武汉市蔡甸区水产服务中心

10297667

鳙鱼(活的)

五. 湖北省 武汉 汉南区 炖莲子

过去,有钱人家多食炖莲子。小贩在前面的挑子上安放有炉和装水的锅,锅盖上有若干小圆孔,每孔各放一小筒子罐,内装莲子,浸于热水之中,另备有小碗,小瓢。遇有买主,抽出一小筒倒入碗中即可。当然,这些莲子均为事先炖熟的,并加有糖。

六. 湖北省 武汉 新洲区 臭桂鱼

真得很臭,向臭豆腐一样,能够忍受它的臭味的话就可以品尝到一道美味佳肴。

七. 湖北省 武汉 硚口区 葵花豆腐

这道老会宾楼独创的名菜已有60多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在老会宾楼司厨的宗良植、宗良松兄弟,根据胡承藩师傅的传授,制作出别具风味的“一品豆腐”。其制作方法是把鲜嫩豆腐去皮擦碎,然后掺入鱼茸、虾仁、火腿等配料制成,名曰豆腐,实为上等佳肴。此菜一经推出即轰动武汉三镇,深受顾客欢迎。此后,老会宾楼的厨师又在“一品豆腐”的基础上,对外型加以改进,用鸡蛋皮切成丝条贴在豆腐上,旁边镶以绿菜叶,形同葵花,故取名“葵花豆腐”。

八. 湖北省 武汉 新洲区 双柳泡菜

新洲双柳是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大面积标准化栽培示范区、湖北省最大的优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武汉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专业街。

自古双柳以盛产泡菜闻名,占领武汉市80%的市场,各种泡菜产品远销海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主要品种有豇豆泡菜、箭杆白泡菜、泡青椒等;特色品种有白花菜、泡娥眉豆。

九. 湖北省 武汉 新洲区 旧街白茶

武汉腾云山生态白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公司,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带动旧街周边村和凤凰等地的农民种植旧街白茶,面积达一万多亩。在民间传统茶的基础上,公司于2008年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开发白茶,开创武汉地区白茶种植先河。

十. 湖北省 武汉 江岸区 武汉面窝

武汉人"过早"常用品之一,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加上葱花的面窝。据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深受武汉人喜爱。(武汉)

面窝是武汉的一种名小吃。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没有面粉,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技术好的早点师傅可以将面窝炸成“匡匡”——没有中间的焦脆部分,主要供老人食用;或者将中间焦脆部分炸的比例比较大,供喜欢焦脆的人食用。

面窝的历史和其他武汉过早一样其实不可考。一说为,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但实际上面窝的由来没有具体文字记载,传言而已。

目前的面窝主要分布于武汉和湖北其它城市大街小巷的摊点,尤为武汉汉口老城区口味地道。目前在武汉三镇都有一些特别的做法使得面窝别有风味。比如在武昌自由路的户部巷,谢荣德炸的面窝,配料讲究,用的是优质大米,掺一定比例的糯米,用香麻油,加葱花、芝麻、姜末作料。他不惜工本,做出的面窝自然与众不同,一投入油锅就香味四溢,吃起来更是焦脆适度、香酥并重,因而被人们誉为谢氏面窝。但这并不是传统的面窝了。面窝除了米面窝外,还有炸豌豆窝、“苕面窝”(红薯窝),中间是没有洞的形状,别有风味。

面窝的食用既可以单独成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为热干面,清酒/蛋酒,米粉或者其他汤面的搭配食品,后一种吃法更为广泛。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