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州省春节前的特产视频 贵州本地人不知道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州省春节前的特产视频 贵州本地人不知道的特产更新时间:2023-06-02 15:49:23

一. 贵州省 遵义 仁怀 长岗刺梨

维生素之王

长岗镇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降水丰富,温差较大。在这里生长着一种野生水果,刺梨。刺梨植株较矮,呈团状生长,树枝及果实上长有刺,果实上的刺较为柔软,不太容易扎伤人体,果实呈梨状,故称刺梨。果实单粒重约15克,直径约2.5厘米。刺梨中含有十分丰富的维生素,在所有水果中居第一位,又被称为维生素之王。刺梨味道酸甜,水分含量高,适合用于泡制果酒,制作罐头。

二. 贵州省 铜仁 万山区 油炸泡

又名油炸粑,色泽金黄,外面香脆而肉酥软,酸甜中带点辣味。可单独食用,也可放进做好的米粉、绿豆粉一起吃,口味更好。在铜仁地区,无论山乡城镇,油炸泡出售的摊点摆满大街小巷,随时都可买吃,又方便又便宜。

三. 贵州省 贵阳 息烽县 贵州药材

贵州盛产药材,全省药用植物共4000多种,品种多、质量好,是全国四大产区之一,素有“地道药材之乡”的美称。贵阳的药用植物有170多种,杜仲、天麻尤为有名。贵阳的许多公司利用本地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各种疗效显著的产品。如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脚癣一次净”、“君春乐”、“帕特药盒”;贵州三力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祛斑美容腰带”;贵阳龙发保健药品厂的“老来福”口服液;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的“日舒安”中药制剂等

(贵阳)

四. 贵州省 遵义 正安县 白及

 1、品质特点

符合药典要求,水分含量、总灰分和酸不溶灰分优于药典要求。

2、历史渊源及地理人文关系

白及为兰科白及属多年生药用植物,是我县的地道药材,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喀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同时,也是我国具有经济价值的特种植物胶源之一。《续正安州志》记载,境内产厚朴……白芍、白芨等中药材;椐《正安县卫生志》288页记载:“我县中药材资源有……白芨等。”;椐《正安县卫生志》292-305页记载:“亘古至今,正安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疗疾单方、验方,世代相传、惠泽患者。”在众多单方中,涉及白及的有治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方和治外伤止血方;在众多验方中,涉及白及的有治流行迷人冒方、治肺结核和治外伤出血方。这些历史记录充分说明,我县民间利用本地野生白及治疗相关疾病,历史久远,加之野生白及丰富,因而,白及在我县具有道地性。

1994年10月,以樊九春和周维军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爱好者,为减轻在农村行医中的购药成本,在自家责任地中试种白及,直至2004年。但产量低,效果差。2002年10月至今,在正安县科技局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野生资源调查,积极开展白及GAP研究及其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有效解决了白及栽培中块茎难以膨大问题。

3、当地政府开展工作情况

2002年10月至今,在正安县科技局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支持和引导正安县绿野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白及野生驯化栽培技术及GAP研究,有效解决了人工栽培中块茎难以膨大的技术问题,有6项技术指标在国内未见报道。同时完成了白及指纹图谱研究和组培繁殖技术,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白及GAP示范基地。

在白及GAP示范基地建设中,按照GAP要求,共制定生产管理规程和制度12项,并付诸实施,取得了明显实效。

在白及GAP示范基地建设中,按照GAP要求,共制定质量管理规程和制度48项,并付诸实施,取得了明显实效,使成品白及质量符合GAP要求。

在白及GAP示范基地建设中,按照GAP要求,共制定文件挡案管理制度3项,并配专人管理,同时付诸实施,取得了明显实效,文件挡案管理符合GAP要求。

五. 贵州省 铜仁 石阡县 草凳

草凳

选送的“草凳”,是用精选稻草,扭编成长方条、卷成实心圆柱体,再用竹篾条捆绑而成。草凳内掺杂了佛顶山中野生的菊花、鱼腥草、双花、公英、白芍、香附子、大血藤、鱼精草、益母草、车前草、皂剌、首乌等中药材,这些中药材对妇件炎、盆腔炎、月经不调,以及肛肠疾病中的肛周、温疹、各种痔疮、肛裂等均有一定保健治疗作用,有冬暖、夏凉、透气排温、按摩臀部的功能,居住在佛顶山一带的仡佬族,长期以草凳为座凳,预防和减少了上述等多种疾病,使得健康长寿。

随着尧上民族文化村旅游业的发展,草凳已成为游客竞相购买的旅游商品。

“草凳”在二00七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中获县级“民族风格”奖、地区级原创三等奖。还获得2006年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入围奖。

六. 贵州省 黔南州 平塘县 贵州剪粉

贵州剪粉

贵州剪粉在贵州全省各地均有家庭或手工作坊生产,是全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剂。

素剪粉是纯绿色小吃。它以酸、辣、清爽、柔软、可口、开胃的独特风味吸引着人们的食欲,在众多小吃行业中往往不哀,且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近几年它以冲出吉区域,被部分外出打工的罗甸人带到江浙从业,这独俱罗甸地方特色风味的素剪粉,不断受到当地人的赞赏和喜爱。

素剪粉的制作原料就只大米一样(选较造的米,现在当以“贵曹米”为首选)。制作方法也较简便,先将选好的大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泡八小时后(用温水时同减半),按1:2.5:0.1千克的米:水,熟饭的配比混合磨成浆用器皿装起,再把特制的杉木蒸笼(长52公分,宽45公分,每架蒸笼三到五层不等,每层间隔10公分)放置在直径100-110公分的炒菜锅上,在锅中放三分之一容量的水,用火将水烧沸后,再用小汤勺盛一勺米浆倒入粉盘中(一勺0.05千克,粉盘50公分,宽35公分),然后摇动粉盘使米浆自然流动铺满底后,从蒸笼侧面(特别的盘口)插入,三分钟即可取出,将已熟的米粉从盘中取下叠为五折,再用十公分剪口的剪刀按一公分一条依次剪装碗里(这就是“剪粉”名称的来历),再加以辅料即可食用。

七. 贵州省 遵义 余庆县 灌粑

灌粑

主料:糯米、新鲜猪血、猪大肠

辅料:花椒、盐、胡椒、或加半肥瘦猪肉

制作:先将糯米蒸熟,然后把新鲜猪血、花椒、盐、胡椒、或加半肥瘦猪肉与糯米饭一同拌均匀,再将猪大肠洗净滴干水。最后把拌好的糯米饭灌进猪大肠,用细绳将两头系紧,放置于通风干燥处。要食用时再用蒸锅蒸熟即食之,也可以加蒜、干辣椒筒筒煎炸而食。

口感:糯而不腻,滑爽,清香。

此菜一般是要过年时才做,是余庆人家年三十家宴的保留菜品

八. 贵州省 遵义 仁怀 合马羊肉

“合马山羊”是贵州四大优良品种之一的黔北麻羊 ,“合马羊肉”则是黔北颇有名气的特色食品。近年来,合马山羊的烹调技艺得到更一步改进,推出了清炖,煎炒,粉蒸,凉拌,烧烤,红油等颇具特色的羊肉全席,合马羊肉已成为酒乡人民宴请宾客的一道佳肴,同时也成为合马镇人民的脱贫致富的一项优势产业。为进一步推介合马羊肉,展示合马羊肉的独特风格,合马镇政府修建了羊肉一条街,并在茅习公路一侧镌刻一座高2M的“合马羊 ”雕塑,喜迎八方来客。( 仁怀)

近年来,合马山羊的烹调技艺得到更一步改进,推出了清炖,煎炒,粉蒸,凉拌,烧烤,红油等颇具特色的羊肉全席,合马羊肉已成为酒乡人民宴请宾客的一道佳肴,同时也成为合马镇人民的脱贫致富的一项优势产业。为进一步推介合马羊肉,展示合马羊肉的独特风格,合马镇政府修建了羊肉一条街,喜迎八方来客。

九. 贵州省 遵义 习水县 习酒

习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习酒是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习酒镇的。习酒以当地的优质糯高粱为原料,小麦制成高温大曲,堆积糖化,二次投料,多次发酵,多次蒸馏,密封贮存,精心勾兑而成。

习酒公司是中国名优白酒企业,位于习水县习酒镇境内,地处黔北高原赤水河中游、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二郎滩渡口,距茅台酒厂50公里。

赤水河是迄今未受现代工业污染的河流,孕育着国酒茅台、习酒等知名美酒,因此享有“美酒河”的盛誉。这里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为酿酒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良的酿酒环境,精湛的酿酒技术,独特的酿酒工艺,过硬的质保体系,使习酒成为在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环境里酿造的优质美酒。

习酒该酒选用本地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小麦制成高温大曲,采用传统酱香型工艺,经(下沙、糙沙)两次投料,露地糖化,石窖发酵,清蒸回烧,七次取酒,八次发酵,九次蒸煮,按质装坛,陈贮最少三年,精心勾兑等工序酿成。无色透明,清澈晶亮;酱香突出,幽雅细腻,协调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不息。酒度53度,属酱香型大曲酒。

习酒公司主导品牌“习酒”曾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国优称号。1988年荣获“中国优质名酒”称号、2007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1年荣获“贵州十大名酒”之首称号等。以“五要素”即“人才、质量、资源、环境、创新”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成就习酒卓越的品质。2010年以来,公司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实施以习酒窖藏1988为主导的酱香高端品牌推广,坚持打造金质系列全国知名、区域强势的中档酱香品牌战略,习酒品牌正由区域强势品牌向全国知名品牌迈进。

习酒产地范围为贵州省习水县习酒镇黄金坪村、翁坪村共2个行政村现辖行政区域。

十. 贵州省 毕节 贵州马

【主产区与分布】 以贵州的毕节地区、六盘水市为主要产地,除黔东北和铜仁地区数量较少外,其余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形成历史】

贵州省的开发较晚,是多民族的地区,久与外界闭塞,以致对境内的古代养马历史,知之极少。按该省从春秋时期起分属夜郎、牂牁和糜莫三国,秦代始在境东北部置黔中郡,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在边远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如《史记·西南夷列传》指出:“随畜迁徙,毋常处”。到宋代以后,黔西马始见出名。如大观初年(1107年)准播州(今贵州遵义县)夷界巡检杨荣之靖,每年买马五十匹于南平军(今贵州桐梓县),厚给马值,以示优恤。南宋时在罗殿(今贵州省南部)买马,更推行茶马制度到该地,规定每年买马750匹,于今桐梓县一带。元代在一亦奚卜薜(今黔西地区)养马,并定于每月寅日给盐喂马,与西南行省一并为全国十四道牧区之一。在明、清时代并以贡马出名。

近世马市交易在黔西部、南部已很繁盛,如安顺县、关岭县的花江、贵阳市的花溪、黔西县的钟山,黔南的独山县等均是牲畜集散市场,并以出售牛马为主,这对贵州马的扩大分布起着促进作用。

在1939年以后,原句容种马牧场迁到贵州省,改为清镇牧马牧场,曾在桐梓、惠水、罗甸、安顺等县,举办十处马匹配种站,采用阿拉伯马和蒙古马的0公马改良当地马种。到五十年代末期,采用卡巴金、古粗马作种公马,继续办过配种站,亦时间不长,影响面不大,并分别于1960年前后结束。所以贵州马仍属本地品种。

贵州高原山峦起伏,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自古以来省内和省际的人民生活物资交流均靠马匹驮载运输,随同公路建设马车运输亦与日俱增。

苗、回、彝、水族人民喜欢“耍马”,选购外形优美、体格较大的马,配以美观的头络、鞍具,在一年一度的端阳节“耍花山”、九月重阳前后的“过端”,均要举行骑乘赛马,分别有平地赛跑、冲坡、赛走马、比走法、比速度及比耐力等多种形式,从而加强了马的心肺功能、肌腱的锻炼。所以黔西马是在贵州高原的山区自然条件和人民养马技能选育下,培育出了短小精悍、行动敏捷、役力特强等特点的山地古老品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