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宜兴马山特产介绍图片 宜兴特产去哪里买比较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宜兴马山特产介绍图片 宜兴特产去哪里买比较好更新时间:2023-02-22 19:05:06

一.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宜兴紫砂

宜兴紫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宜兴紫砂陶器始于宋代,盛于明清。1976年,在宜兴陶瓷产区道窑建设工程中,发现羊角山古紫砂陶窑址和大量早期紫砂陶残器,根据专家鉴定,这处古窑的烧造年代在北宋中期。到了元朝,紫砂陶器的烧制工艺逐渐成熟,已开始在器物上题词雕刻。明代中期,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清代时,宜兴紫砂陶工艺愈益精湛,开创了采用篆刻、书法和绘画作装饰的新风格。二十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开始前,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亦颇兴盛,有10多座龙窑常年生产,1932年产量仍高达二百二十多万件。 有茶壶、茶杯、花瓶、花盆、砂锅、人物雕等上千个品种。造型大方,色彩古雅。用紫砂茶壶泡茶不变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持握不烫手,使用年代越久,色泽越发光润。 宜兴紫砂陶是采用一种不同于红色粘土的天然五色陶土--紫砂泥。基本颜色有朱、紫、 米黄三种。泥中含有石英、高岭土、云母、赤铁等矿物质和各种氧化物。在撮氏一千二百 度左右的高温中烧制时,随着温度的变化,砂泥的颜色也随着变化,呈现出黄如梨皮,褐如墨菊,绿如松柏,赤如红枫,紫如葡萄,以及白砂、海棠红、朱砂紫等色。 “紫砂百寿瓶”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宜兴紫砂质量技术要求

一、主要原料

1.产地范围内开采的紫砂矿,主要分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三种,外观为紫红色、红色、黄色、浅紫色、绿色、青灰色或黑色。

2.原料化学成分指标:

原料名称

化学成分指标

烧失量

名称

≧(%)

名称

≦(%)

≦(%)

紫砂土

Al2O3

SiO2

Fe2O3

20.0

55.0

9.1

CaO

MgO

0.5

0.6

7.5

二、生产工艺流程

1.工艺流程:原料选取→自然风化→精练泥料→制作成型→烧制→成品→检验→包装。

2.关键工艺要点:

(1)原料加工:原料开采后风化≥180天,细碎后按不同产品过筛(筛孔尺寸0.106mm至1.700mm)目。过筛原料加水混和至含水量达20%至25%,自然状态下练制坯泥。练好的坯泥在封闭条件下自然旋转陈腐90天以后再次进行练泥。

(2)成型:通过拍打、拉坯、雕塑等手工工艺成型。

(3)装饰:在半湿状态下采用雕、刻、堆、画、贴、捏等手工工艺。

(4)烧制:

①烘坯:从室温升至200℃,时间控制2小时至3小时;

②收缩:从200℃升至950℃,时间控制在3小时;

③氧化烧成:从950℃升至最高烧成温度(1050℃至1200℃),时间控制在2小时至3小时;

④保温:保持最高烧成温度0.5小时;

⑤冷却:自然冷却12小时。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产品呈紫红色、红色、黄色、浅紫色、绿色、青灰色或黑色等颜色,外表细腻,有砂质感。

2.理化指标:

(1)产品铁含量≥9.1%。

(2)开口气孔率3%至12%,闭口气孔率1%至10%,具有典型的双气孔特征。

(3)吸水率:2.5%至6.0%。

(4)抗热震性:180℃至20℃水中热交换一次不裂。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二. 广西 南宁 马山县 铜瓢虾米馍

铜瓢虾米馍是大村小巷盛行的一种小食品。吃起来香甜酥脆。

做法

鲜河虾洗净,大米浸好磨成浆,韭菜切细,盐适量。油锅煮沸。在平底铜瓢上先铺一层米浆,第二层放韭菜呈半球状,第三层放几只虾米,第四层淋上米浆把虾米和韭菜全部覆盖,然后将铜瓢上配好的各种食料放入油锅炸煮,待干熟后拿下即成。

三. 广西 南宁 马山县 龙凤灌肠

龙凤灌肠源于马山县,作为广西农村里的一种民间风俗——过节、结婚、祭祀等庆典的必备食品。它由紫米、香菇、花生、猪血烹饪而成。

做法

先把紫米饭煮熟,将猪血灌于其中,加以清蒸直到出锅。为了适应南宁人酸辣的口味,还可以配以酸笋、酸菜作送食品。

四.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竹海笋干

竹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在营养上,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有什么营养,有的甚至认为“吃一餐笋要刮三天油”。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其实,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每100g鲜竹笋含干物质9.79g、蛋白质3.28g、碳水化合物4.47g、纤维素0.9g、脂肪0.13g、钙22mg、磷56mg、铁0.1mg,多种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含量比大白菜含量高一倍多;而且竹笋的蛋白质比较优越,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维持蛋白质构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为优良的保健蔬菜

五. 广西 南宁 马山县 生榨酸米粉

生榨酸米粉也叫馊粉,壮语叫“粉拉馊”。是用籼米浸泡水约一小时捞起,用小箩筐装后,用粽子叶或芭蕉叶盖好,沤两三天待闻出酸味即可将米舂或碾成粉末,合成大团,放入锅中煮熟捞起再舂或碾第二次,用手拌成软泥状,用榨粉具压挤成粉丝下沸水锅,待熟捞起,加上配料即可食用。这粉吃起来柔软可口,具有独特风味,如能配上鱼汤,则味更美。有健胃助消化之功效,四季皆宜。

六.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宜兴陶瓷

宜兴是中国著名陶都,制陶历史已有5000多年。宜兴陶瓷素以精湛的技艺、浓郁的传统、丰富的造型、优雅的装饰而独步千秋,享誉海内外。被誉为陶瓷艺术殿堂的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陶瓷精品8000多件,是中国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陶瓷博物馆。( 无锡)

七. 广西 南宁 马山县 永州鱼片

永州鱼片是马山县永州、州圩一带民间美食家将其周边乡镇民间烹制鱼片之法,经过精心研究,总结提高而形成一种独特烹制鱼片之法,因此种烹制之法出自永州而得名。

做法

1、将鱼去鳞削骨洗净,取下鱼肉先用沙纸将鱼肉包紧,让沙纸充分地吸干鱼肉表面水份,然后剥开沙纸,用薄而锋利的菜刀将鱼肉切成簿片盛于碟中备用。

2、准备佐料,需要准备的佐料主要有花生仁、白芝麻、香菜、生姜、精盐、花生油各适量,然后将花 生仁炒熟碾碎去皮,白芝麻亦炒熟,香菜切碎,生姜切成极细的丝状。

3、烹制:将干净铁锅用武火烘热,放入花生油,用锅铲将花生油沿锅四周不断浇淋,直至锅内冒出白烟后,将铁锅移离火灶,继续将锅内花生油沿锅四周浇淋,感觉油温稍降即将切好的鱼片及佐料一起倒入锅内拌匀,利用铁锅的余温将鱼片烹成稍卷即出锅装盘。千万不可等到鱼片变白,这样鱼片会变得熟烂,影响口感。

永州鱼片经卫生部门检验完全符合卫生标准,曾有《广西日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科技报》,原南宁地区的《南宁日报》多名记者和来自区内外的美食家品尝,赞不绝口,并通过媒体大力推崇,使马山的“永州鱼片”名声远扬。

八. 广西 南宁 马山县 马山豆腐

马山豆腐虽然鲜为人知,但在当地却是一道味道不一般的菜。用马山豆腐做成的豆腐块,最大特点就是外脆里嫩.

马山豆腐,当属永州镇的豆腐最为出名。每天清晨三四时,永州镇永固街的豆腐老板陆有章就开始打水烧火,为早市做新鲜的豆腐。虽然现在有了电动打浆机,但从事豆腐制作35年的陆有章依然坚持传统的豆腐做法,即架起一口大锅,锅上架一个木架,架上绑着一张鱼网一样的白纱布,做豆腐的人就站在锅边两手抓着木架不停地摇动着这张“鱼网”,滤出豆浆,再制成豆腐。陆有章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豆腐滑嫩的口感。

据了解,往豆浆里加石膏也十分讲究,少了豆浆不成块,多了豆腐太硬。此外,做豆腐的豆子产地不同,豆子的新旧不同,做豆腐的季节不同,所加入的石膏量也不同。例如,用石山地区的豆子做豆腐要少放石膏,用丘陵地带的豆子做豆腐要多放石膏;天热时做豆腐要少放石膏,冷天做豆腐要多放石膏。这些全凭师傅的经验来判断。

马山豆腐的食谱包括豆腐花、无心豆腐块、豆腐圆、三角豆腐、鱼头焖豆腐等。无心豆腐块的做法是最简单的:撒些许盐,烧热锅里的花生油,然后放入已切成块的豆腐,再撒些许盐,转文火慢煎,稍黄后翻煎,待两面都稍黄了铲上碟子,撒些葱花即成。注意,千万别把葱花与豆腐同煎。

九. 贵州省 遵义 湄潭县 湄潭马山灰豆腐

湄潭马山灰豆腐是将磨制成的豆腐切成小块,形状正方、长条、三角、菱形不等,肉质成海绵状或空心状。制作方法是、将豆腐加工成豆腐块后,用刀切成小立方块,先用碱灰(桐壳草木灰均可)再用灶灰吸干水分,约 10 小时后,分批放人锅内用灰炒泡炒黄即成。其操作过程始终不离灰,故名灰豆腐。若炕干待用,久不变质。无论才出锅的还是炕干的灰豆腐,拌人已煮熟的猪蹄、鸡肉、狗肉等食品内,可以用来红烧、炒制、火锅配菜等,混煮15分钟以上,即成松泡绵柔、味道鲜美可口的宴席佳肴。但煮前洗制特殊,需先用温水(最好用米汤、淘米水)发泡,再用清水泡洗。

十.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高塍猪婆肉

高塍猪婆肉是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高塍镇的特色美食。宜兴高塍猪婆肉色艳、肉香、味鲜、皮沙,为大众喜爱的下酒之物,亦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高塍红烧猪婆(母猪)肉历史悠久。始出于宜兴市高塍镇桃园村陈氏家族,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先祖们以农耕为生,生活艰难,多有农户饲养猪婆,产仔出售,以补生计。每只母猪产了10窝左右小猪就无膘而不再怀胎,因其肉腥难食而不得不弃之。桃园村一陈姓农民,觉弃之可惜,遂试用多种佐料,烧制成美味猪婆肉。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途经宜兴高塍时,偶然用餐吃到了当地陈家猪婆肉店烧制的猪婆肉,觉奇香扑掉鼻味道上乘,连声称好,挥笔提匾:“高塍猪婆肉”。这匾被店家高挂于店堂,并将当天烧制乾隆所吃的猪婆肉汤敬称为“乾隆老汤”,嗣后,每每盛小勺“原汤”加进第二天烧煮的猪婆肉汤里,以此类推,即成“祖传秘方”。代代相传。现烧制的猪婆肉更是色香味齐全。

高塍猪婆肉的制作方法是:把不能再生仔猪的0猪,宰杀洗净后剁成6大块,下锅烹制,看着火候适时加上茴香、生姜、桂皮、芗草糖、黄酒等调料,其中烧制一只猪婆黄酒要用2至3千克之多,最后投下大红(食用色素),白肉由浅入深渐变赤色,煞是好看。随之飘出的香味也越来越浓。烧制时间一般为一天,当起锅时,那股鲜美而又奇特的肉香飘溢四方。一旦熟肉起锅来趁热尝鲜的络绎不绝。有买“厚头”腿肉的;有买“薄头”腰囊的;老人们喜欢既便宜又脆嫩的“省肠”(子宫)和奶酥;青年们喜欢啃猪蹄;更有人专买肉骨头啃。其中,用饲养时间超过4年的老猪婆烧制的猪婆肉,不仅油而不腻,而且肉皮香脆爽口(称之为沙皮),更是上品。其味之鲜美,没法用语言表达。卖肉人常用沿湖荷花塘采摘的荷叶,洗净晒干,作为猪婆肉的包装。

即使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仍有人在“地下作坊”烧制,只是不用色素,改用白烧,悄悄提篮小卖。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蒋南翔提起家乡和红烧猪婆肉,称赞它是“名不虚传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并嘱咐高塍的干部要用高科技提高猪婆肉质量。1995年,台胞虞兆中返乡赠建“兆中图书馆”,见乡亲们用高塍红烧猪婆肉款待他,非常高兴地说:“一见家乡的传统美食,顿觉家乡父老更亲更近。愿这一地方风味世代相传,发扬光大。”临行前,他还将乡亲赠送的猪婆肉带到了台湾。

现在的高塍猪婆肉已经借助真空包装行销全国各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