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四川南充特产视频 南充市著名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四川南充特产视频 南充市著名土特产更新时间:2023-02-23 15:59:19

一. 四川省 南充 阆中 奉皇老玉米

奉皇老玉米是老观山区原生态自产的金黄玉米,等玉米苗自然枯黄后,折下玉米棒,干燥,掰下完整玉米粒,经微粉技术加工,保留了玉米粒营养成分的完整性。老玉米是相对于鲜玉米而言,与普通玉米相比,含有更多粗纤维和较少可溶性粮份。

老玉米科学检测证实,每100克玉米能提供近300毫克的钙,几乎与乳制品中所含的钙一致。老玉米中的植物纤维素能加速致癌物质和其他毒物的排出;天然维生素E则有促进细胞0、延缓衰老、防止皮肤病变的功能,还能减轻动脉硬化和脑功能衰退。老玉米含有的黄体素、玉米黄质可以对抗眼睛老化,刺激大脑细胞,增强人的脑力和记忆力。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小麦的5-10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等也非常丰富,常食玉米粉可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利肝胆,延缓衰老等。

动物实验证明,玉米胚榨出的玉米油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占60%,可清除血液中有害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粥硬化。玉米胚尖所含的营养物质有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据科学调查,非洲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以玉米为主食,她们患肠癌的几率很低,可见玉米有防癌的作用。另外,玉米含胡萝卜素的量是大豆的5倍多,对致癌物也有抑制作用。玉米含有赖氨酸、微量元素硒,有预防肿瘤的作用。老玉米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烟酸等,对保护神经传导和胃肠功能,预防脚气病、心肌炎,维护皮肤健美是有效的。

二. 四川省 南充市 西充 西凤脐橙

西凤脐橙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西凤脐橙是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的。西凤脐橙果实呈椭圆形、色泽橙红、果面光滑、无核、果肉脆嫩化渣、汁多味浓。2003年,在中国(上海)第七届名特优果品展销会上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西凤脐橙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西凤脐橙产于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西充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其中柑桔数量大、品质好,最具代表性,是著名的柑桔之乡。《西充县志》(康熙24年版)“食货志”中,即有“柑、橘”的记载;《西充县志(三)》记载:“县内栽植柑桔较早...30年代槐树何文澜在西禅寺建柑桔园20亩,并从合川聘两名技术工人管理此园。” 建国后,西充水果产业特别是柑桔生产取得长足发展。1964年,建立500亩规模的青龙园艺场;1967年,从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重庆)引进10余个柑桔品种试栽,以从罗伯逊脐橙优变单株39号选出的青39(西充脐橙前身)品质最佳,70年代后期送省展评,年年被评为第一名;1979年,西充正式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柑桔基地县;1985年,县委发出《关于大力发展柑桔生产的决定》,把柑桔作为致富翻番的一大优势和支柱产业,当年全县柑桔种植360万株,其中脐橙等5大良种244万株,占总数的68%;1984年和1989年两次被评为国家优质果品金奖。八十年代末县果树工作者从中国农科院引进新品种,经栽培选育,产品表现出丰产、质优的特点,商品性极佳,因主产于西充县凤和乡,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命名为“西凤脐橙”。 西凤脐橙的优良品质与其产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水资源等密不可分。西充县境内以浅丘带坝、中丘带坝地形为主,便于生产布局及耕作,土壤肥力较高,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及矿物质,雨量充沛,水质良好,光能分布相对集中于4-9月,基本涵盖西凤脐橙整个有效生长期,有利于积蓄养分、增加可溶性固形物、色素转化和橙红增加。据《中国南方果树》报道,西凤脐橙较浙江、江西、重庆等地产量更稳定、色泽更好、品质更佳。2003年,西凤脐橙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名优果品全国展评会上一举夺得“中华名果”殊荣;2005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西凤”牌商标;2009年12月,经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西凤脐橙丰产、稳产、质优、遗传性稳定,表现优于其它产地。目前,西充县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脐橙产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质稳重有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西凤脐橙是西充县农业局果技人员于1987年从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引进的脐橙新品,果实呈椭圆形、色泽橙红、果面光滑、无核、果肉脆嫩化渣、汁多味浓。2003年,在中国(上海)第七届名特优果品展销会上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西凤”商标2005年被国家商标总局受理并注册。现“西凤脐橙”畅销省内外。目前,该县已成片发展“西凤脐橙”2万亩,年产优质“西凤脐橙”5万多吨。

2013年,西充县果技站申报的“西凤脐橙”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西凤脐橙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南充市西充县境内晋城、常林、凤鸣、义兴、仁和、凤和、双江、宏桥、双凤、东岱、高院、同德、占山、祥龙、车龙、金泉、中岭、紫岩、关文、青龙、多扶、东太、槐树、西碾等24个乡(镇)。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6′4″-106°4′7″,北纬30°52′4″-31°15′7″,东接蓬安县,西靠盐亭县,北与南部县相连,南与蓬溪县接壤。保护面积6.5万公顷,年产量3.2万吨。

三. 四川省 南充 南部县 南部烧麦

南部烧麦具有皮薄馅丰、造形美观、荤素兼备、营养丰富的特点。烧麦因其皮薄,熟制后皮料浸油呈半透明状,透过皮亦可见其馅而得名。烧麦选用精致面粉而作,肉馅调料讲究,形态呈梅花状,味道独特可口,在川北地区享有盛名。

材料:面粉、小白菜、猪瘦肉、胡椒面、盐、味精、料酒、香油等。

制作选用上等面粉加水调成柔软的面团,扯成10克一个的脐子,压扁后擀成面皮,多张面皮重叠,置案边,用面杖敲压面皮边缘,使之成为荷叶状的裙边;小白菜用沸水略煮,压干水份,切成碎粒,猪瘦肉切碎,肥肉煮熟后切成碎粒,以上三料加胡椒面、盐、味精、料酒、香油调成馅心;取皮于手上,中间放入馅心,慢慢地将面皮的裙边向上抄起,捏成白菜形状,其馅心置于底部,放入蒸笼中用大气蒸之,蒸至三分钟左右,开笼洒清水一次,再蒸至熟即成。

四. 四川省 南充市 蓬安县 亚东卤鸭

亚东卤鸭

亚东卤鸭是精选当地土鸭,经过宰杀清理,腌制去腥,配以八角、丁香、山奈等二十余种调料加工而成,其味入骨,香透里肌,质感干香、鲜醇、不腻口。曾获“南充市2002年首届美食文化艺术节”名特小吃金奖,深受消费者喜爱。

五. 四川省 南充 西充 川沱酒

川沱系列酒有20个花色,11个品种,分高、中、低档,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川沱牌”52度川沱大曲尤佳,它以优质高粱、小麦为原料,取西充龙泉沱水,采用传统工艺酿制而成,酒香甜净,回味悠长,1986年-1990年曾蝉联四川省商业厅优秀产品称号,1992年荣获四川省“首届巴蜀食品节”金奖。2004年被选为市政府接待用酒。

六. 四川省 南充市 高坪区 罗汉酥

罗汉酥,面食,特点:色白酥化,香甜。烹制法:炸。

冰糖、橘饼等制成甜馅。取水油皮包酥、包馅成圆饼形,饼中心呈现螺旋酥纹,下锅用猪油炸至色白身硬、翻酥时起锅装盘即成。XKX

操作要领:擀制酥皮用力均匀,酥层厚薄适度,小火炸制。XKX

七. 四川省 南充市 阆中 油茶馓子

南部街坊上的人,特别是一直居住在城区里的人,早上起来,都习惯于到小店去吃碗“油茶馓子”。油茶端上桌,被掐碎的馓子堆成金碧辉煌的“冒儿头”,馓子下面是搭配精致的各类调料,最后才是澄黄色的糊状油茶。当用细瓷调羹伸入碗内搅拌,一款凸凹有致、多味吐芳、脆柔相融、诱人食欲的美餐便可享用了。

油茶馓子做工精细,先将白米打碎为细粉,放入锅中加清水搅成稀浆糊状,然后加热,文火慢煮,待米糊煮熟粘勺子时,加入少许糖汁水,使之变为深黄色,便可起锅入碗。

做馓子是先用盐水和面,将面和好后,在上面抹一层薄薄的菜油,用湿毛巾搭上,让其自然发酵,夏天发十分钟,冬天发一小时左右。面发好后,将面盘成粗藕节般的大条,再发酵十分钟,又将其盘为小指头粗的小条,用干米粉扑面后,右手握起小条,左手捏小条一端作纺车状运行,将小条绕成更细的面圈,然后将面圈套在两根长筷子样的竹签上,再将面圈拉细绷直下锅用油炸,炸至面圈变硬之前,翻转竹签将其扭成梳子状,待成金黄色时,即可起锅备用。兑碗时先将油茶舀入碗中,再加上捏碎的散子,同时加上切成小块的大头菜、捣碎的花生米、椒盐、葱花、红油等,即可上席供顾客享用。

八. 四川省 南充 高坪区 凤凰冬瓜

凤凰冬瓜

凤凰乡有坡地宽、岩坎多等地理条件,当地农民历来有种植冬瓜的传统习惯,建立成冬瓜基地乡。凤凰冬瓜不仅占领了南充市区批发零售市场,而且还挤进了达川、成渝等地批发市场,远销西安、广元等地。

九. 四川省 南充 高坪区 川北凉粉


川北晾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具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

当时,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无不称道,谢凉粉便有了名气。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制火侯、所作凉粉质细柔嫩,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不久,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也不胫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凉粉店都仍以“川北凉粉”为招牌,生意兴隆,火爆不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生前回南充视察工作时,就曾特意品尝了川北凉粉。

川北凉粉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凉粉制作独具特色,更主要的是拌料十分考究。主要拌料有辣椒、花椒、生姜、葱叶、冰糖等掺合制作的红油,以及有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可谓色、香、味俱全,独具风味。

鼎鼎大名的川北凉粉创立于清朝末年,一个叫做谢天禄的小贩在南充渡口搭棚卖凉粉,因为他的凉粉味道特别,人们都爱吃,逐渐就成了名,成为了一道名菜。

川北凉粉用豌豆粉熬制而成,通体透明白亮,细腻柔嫩,软而不绵,用筷子挑着,还能抖几下不断。因为是四川小吃,所以它也具有浓烈的四川味,一般是用很多的红油浸泡着,白里透红,表面撒上葱花、蒜泥、姜汁,盐、酱油、少量红糖水。正宗的川北凉粉,是质体没有一丝杂质的白,滑嫩爽口,精致的佐料调制,那股辛香的味道还在嘴里久久徘徊,回味无穷。

清朝末年创立于南充。,其凉粉细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浓,逐渐卖出了名气,谢家便世代相传专卖凉粉,后正式办起川北凉粉店。现已流传全省,成为著名小吃。

寻踪溯源,追根究底。川北凉粉,创于蜀汉,兴于明清,盛于五十年代。靠川乡礼仪之帮,经二十八代传人之手,牵丝挂牌,制粉调汤,传承至今,其间,已有近两千年历史。

相传早在蜀汉时期,安汉县(今南充市)嘉陵江中渡口码头,创始人谢天禄在南充渡口搭棚卖凉粉。在渔舟货船之间,沙丘卵石之上,有两个凉粉棚:大棚姓薜,人称薜凉粉;小棚姓谢,名叫谢凉粉。大棚经营冷吃旋子凉粉,小棚经营热食片子凉粉。两家凉粉`冷热有别`开头各异。一样的绵软细嫩,爽口宜人;一样的麻辣鲜香,其味无穷;薜家婆媳与谢家父子两情相悦,喜结良缘,夫妻和睦,绝技传家,两面三刀种凉粉,合流一处;谢凉粉更招换记,粉墨登场,亮相安汉。

据说巴西郡(今阆中)太守张飞,巡视安汉,对谢凉粉喜爱有加,备受封赏,成为蜀国刘备御前贡品,谢凉粉才挤身市井闹市,集能工巧匠,取西充山南椒辣,采南部江北豆夹,改制砣粉,再调红油,配上松脆酥香小锅魁,风味独特,鲜美异常。刹时间,老饕光顾,饞虫毕至,车水马龙,食客盈门。

风雨飘摇数百载,岁月磋砣几十代。谢凉粉几经周折,延续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恰逢朱德委员长回故乡,把谢凉粉带到北京,万民争食,名声大噪。谢凉粉时来运转,招牌换记,改为国营川北凉粉店,获得“中华名小吃”的美誉。

白塔晨钟,莲池 倒影,烟山霞蔚,曲水情波,滔滔嘉陵水,悠悠万古情。川北凉粉,潮起潮落,峰回路转,时遇良才,巴蜀志士,任其胜先生与李华女士,出手不凡,慧眼识珠,不惜重金,三下重庆买回这份历史悠久的餐饮文化遗产,成为川北凉粉法定继承人。至此,川北凉粉、漂泊渝州、重回故土、落叶落归根,再现南充。民谚云:川北凉粉嫩又香,一天三遍吃不伤。片子凉粉工艺与川北凉粉相同,食用时用刀切成片状,施以独家调料即可。因为刀工不同,凉粉和调料的混合程度不同,故片子凉粉与旋子凉粉(用专门的旋子刀分切的凉粉)相比,更突出凉粉独有的本味。

十. 四川省 南充 顺庆区 保宁白糖蒸馍

保宁白糖蒸馍为阆中市一大名食。系清乾隆时回民技师哈公奎所创。据阆中县志记载:“保宁麦面最知名,取南麦碾细,重罗筛之,蒸为馒首,名曰蒸馍。远行者携千余里外,虽外霉内燥,蒸之移时,而色、香、味、形如故。外来客商多于县中购蒸馍以作馈品”。


白糖蒸馍,现在十余家糕点厂生产,在竞争中质量逐步提高,花色品种也不断更新,除大量生产小蒸馍外,还生产各种图案的工艺美术蒸馍,如二龙戏球、吉庆鲤鱼、飞禽走兽、塔形寿桃等。


白糖蒸馍其色白如雪,柔和绵软,趁热食之,耐嚼不粘,存放冷食,酥散爽口,其味香甜,具有浓郁的桂花鲜香。白糖蒸馍绝无一般中式馒头的碱涩和杂菌异味,亦无西式面包之微酸。中外人士慕名求食,莫不交口称赞。

推荐特产